| 研究生: |
李曉蘭 Li, Hsiao-Lan |
|---|---|
| 論文名稱: |
生活信仰協奏曲-許台英及其小說研究 Concerto of Life and Belief-A Study of Tai-Ying Xu and her novels |
| 指導教授: |
吳達芸
Wu, Da-Y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2 |
| 中文關鍵詞: | 外省第二代 、女性書寫 、宗教書寫 、懺悔救贖 、許台英 、天主教 、宗教文學 |
| 外文關鍵詞: | Tai-Ying Xu, Catholic, religious literature, religious ecriture, the second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分七章,旨在探討許台英的創作及其創作觀,並試圖耙梳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意義。
首先,本論文在第二章回顧作者生平及其創作觀。其次,在第三章討論其小說中的女性議題。第四章以許台英小說中所流露出的離散情結與國族思維為原點,探究外省第二代的國族認同與迷惘,進一步理解許台英欲透過國族書寫尋找天鄉歸宿的歷程。第五章以其宗教文學之代表作《寄給恩平修女的六封書信》為主要研究文本,瞭解文本中許台英欲藉宗教書寫進行心理治療的寫作方向,透過分析作者如何書寫「天人交戰」、「懺悔與救贖」等宗教經驗,以洞悉作者創作上真正欲藉宗教書寫傳達天主教作家關心「人」的文學創作使命。第六章提出許台英小說中特殊之人物原型,進一步印證其創作觀。
基於上述小說主題之討論,本論文在結論中針對許台英小說在台灣文學史上的成就,做出三種定位:
以女性書寫之角度觀之,許台英在作品中呈現女性知識分子在傳統與現代間的衝突與掙扎。以離散書寫之角度觀之,許台英首先開啟以尋根之旅演繹個人文化身份認同之方式,試圖為外省第二代在文化身份上覓得新的認同價值。以宗教書寫的方向觀之,許台英以觀看的視角、悲憫的心、寫實的筆法,呈現這段一般作家難以言述的宗教經驗。總而論之,作為一位外省第二代、篤信天主教的女作家,許台英在小說創作上有其獨樹一格之開創性地位。
This thesis has seven chapters. It aims to comment and analyze Tai-Ying Xu’s novels and tries to define the achievement of her works in the position as well as significanc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is thesi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2 records the writer’s lifetime, background and her viewpoints about writing.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feminine issue of her novel. Chapter 4 initiates from the diasporic complex and national thought revealed in Tai-Ying Xu’s novels. It researches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nfus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ainlanders. It further realizes that Tai-Ying Xu wants to search for the course of the destination in heaven homeland through the writing and description. Chapter 5 focuses on the context of Tai-Ying Xu’s religious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works “Six letters to Sister En-Ping”, trying to discuss religion writing and writing therapy. In analyzing the author’s such writing of religious spirit as “emotional dilemma and struggle” and “repentance and redemption”, I affirm her concern about “human” literature creation mission as a Catholic writer. Chapter 6 mentions the types of special characters in Tai-Ying Xu’s novels and prove her viewpoints of cre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confirms the orientation of Tai-Ying Xu’s novel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s follows:
In the views of feminism, Tai-Ying Xu presents the female intellectuals’ conflict and struggle between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In the viewpoints of the diasporic complex writing, Tai-Ying Xu first opens up the style of deducing individual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rough the journey of root exploration, trying to locate a new identification and value of cultural identity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ainlanders. In terms of religious writing, Tai-Ying Xu writes in an on-looking, sympathetic and realistic style to present the religious experience which most religion writers have never described. To sum up, being a female writer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ainlander as well as a religious Catholic, Tai-Ying Xu plays an unique and original role in her creation of novels.
參考書目
一、許台英創作
◎許台英《歲修》(台北:聯合報社,1982年8月)。
◎ 許台英《茨冠花》(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7月)。
◎ 許台英《水軍海峽》(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3月)。
◎ 許台英《人生放異采》(台北:林白出版,1986年9月)。
◎ 許台英《憐蛾不點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4月)。
◎ 許台英《寄給恩平修女的六封書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2月)。
◎許台英〈聖女大德蘭的神恩所給我的啟發〉《教友生活週刊》(2003年8月10日)。
◎許台英〈聖神庇蔭半世紀-賀聖神婢女傳教會在台五十週年慶〉《教友生活週刊》(2004年4月4日)。
◎許台英〈透過婚配聖事,尋找天主〉,《文訊》第237期,2005年7月。
二、許台英作品之相關評論與論文
◎葉石濤〈文學閒話〉、〈一九八二年的台灣小說界〉,《小說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年9月)。
◎楊濤〈欷歟勇者-讀許台英《茨冠花》的感想〉,《文藝月刊》第196期,1985年10月。
◎ 吳鳴〈人生行道遠-許台英的宗教情操與人世關懷〉,《文訊》第28期,1987年2月。
◎ 賀安慰〈勝利者-論許台英《不須歸》及廖輝英《紅塵劫》〉《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
◎張系國〈霍亂歲月的愛情〉,《男人的手帕》(台北:洪範出版社,1990年1月)。
◎ 吳達芸〈永恆的辯證-評許台英《寄給恩平修女的六封書信》〉,《聯合文學》第138期,1996年4月。
◎ 林慶文〈受壓傷蘆葦的哀歌〉《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關懷》,(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林燿德〈許台英的「觀看」-評《寄給恩平修女的六封書信》〉,《將軍的版圖-林燿德佚文選之短論卷》(台北: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三、專書
(一)女性研究
◎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80年)。
◎ 蔡文輝《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87年)。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11月)。
◎ 中國論壇編委會《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6月)。
◎ 李元貞《現代女性的工作與感情》(台北: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1989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慧譯〈結了婚的女人〉,《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5月)。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出版,1995年2月)。
◎Nelly Furman著,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二)心理學相關研究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4月)。
◎哈瑞斯(Thomas A. Harris)著,洪志美譯《我好,你也好》(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容格(C.G.Jung)著,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1997年8月)。
◎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著,李欣容譯《躁鬱之心》(台北:天下出版社,1998 年4月)。
◎Michael Jacobs著,于而彥譯《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依德》(台北:生命潛能文化出版,2000年9月)。
◎熊哲宏《心靈深處的王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台北:城邦文化,2000年11月)。
◎羅素•蕭圖(Russell Shorto)《聖徒與瘋子-打破心靈治療之藩籬》(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4月)。
◎莊桂香《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台北:天下出版社,2001年3月)。
◎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著,王雅茵、易之新譯《瘋狂天才-藝術家的躁鬱之心》(Touched with Fire)(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2年3月)。
◎派翠西亞•歐文(Patricia L.Owen)《憂鬱心靈地圖-如何與憂鬱症共處》(I Can See Tomorrow:A Guide for Living with Depression)(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11月)。
(三)宗教研究
◎ 羅光《天主教教義》(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5年5月)。
◎ 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編《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出版,1987年9月)。
◎羅光《宗教與生活》(台北:光啟出版社,1989年11月)。
◎趙雅博譯《聖女耶穌大德蘭自傳》(台北:慈幼出版社,1994年9月)。
◎巴諦思著,台灣加爾默羅隱修會譯《聖女大德蘭的神恩》(台北:光啟出版社,2000年10月)。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聖經的智慧》(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4月初版)。
◎《聖經辭典》(香港:思高聖經學會,2004年6月)。
◎亞蘭•施勒克(Alan Schreck)著,劉德松譯《信仰的寶藏-天主教的傳承與教導》(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04年12月)。
◎曾昌發編《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台南:南神出版社,2005年3月)。
◎康來新、林淑媛編《台灣宗教文選》(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5月)。
(四)眷村文學、族群研究
◎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8年6月)。
◎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1992年)。
◎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2月)。
◎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12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1月)。
◎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9月)。
◎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
(五)文學史或評論專書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初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
◎ 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7月)。
◎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10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10月)。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導論》(台北:女書出版,2001年7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4月)。
◎廖炳蕙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50與8、9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9月)。
(六)其他文本
◎黃凡《慈悲的滋味》(台北:聯經出版,1984年10月)。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2月)。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出版,1999年10月)。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編《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11月)。
四、論文
(一)博碩士論文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慶文《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關懷》,(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鍾智龍《宗教對憂鬱症患者影響之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覺興《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印君《遠藤周作文學中的宗教觀-人與神聖論述會晤》(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二)期刊論文
◎李本華〈談女性的自我實現〉,《女性》第182期,1982年。
◎藍采風〈外遇與離婚〉,《張老師》第107期,1986年11月。
◎鍾玲〈台灣女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文訊》第16期,1989年8月。
◎ 張茂桂〈認識眷村文化的暗箱〉,《中國時報》1989年8月7日。
◎ 趙剛與侯念祖〈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5年6月。
◎ 張茂桂〈眷村子弟眷村老〉,《聯合報》1996年8月5日第42版。
◎ 王明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996年10月)。
◎楊佳嫻〈懷舊甚至,也已不是舊時滋味-談外省第二代(眷村)小說家的新表現〉,《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
校內:2026-06-19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