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昭明 Jean, Jau-Ming |
|---|---|
| 論文名稱: |
吳錦發成長文學創作脈絡研究---追尋台灣新少年英雄的文學論述 The study on the thread of thought of Wu Chin-Fa's Bildungsroman—a literary discuss on the pursuit of new adolescent hero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林朝成
Lin, C. C.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7 |
| 中文關鍵詞: | 成長小說 、教育小說 、青少年文學 、吳錦發 |
| 外文關鍵詞: | Adolescent literature, Bildungsroman, Wu Chin-Fa, Initiation sto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98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本論文分兩線主軸分別論述:先以「成長小說」為中心,探討其定義與文學發展的流變,再進一步探尋成長小說所延伸的象徵意義。就「少年」的主人公來分析,發展為「反叛」與「扎根」的意義,再就「成長」的象徵意義延伸為「啟蒙歷險」與「英雄」的意義,且將成長英雄與神話英雄的意義加以比較異同,用坎伯的神話學理論中的英雄冒險象徵;就神話學上冒險的心靈意義,來談論吳錦發小說文本中的主人公的心靈發展狀況。另外就青少年成長過程所牽涉到的心理學問題,以心理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性學理論,與榮格集體無意識的「個性化理論」,來談論少年人格形成的過程;少年冒險性的危機衝突部分,則以艾瑞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機理論來分析。如此擴充成長小說的理論內涵,再以此理論內涵來分析文本(text)。
另一線路徑則以吳錦發的文學創作脈絡來研究,主要是以他的成長小說《青春三部曲》為中心擴展。吳錦發被認為擁有一具不安的靈魂,這具靈魂讓他不斷地在各領域往來征伐,有時溫柔多情,有時叱咤狂飆,而這樣的靈魂表現的起點是文學,由文學作為開端的熱情繼而涉足於電影、鄉土、族群、環保、政治、文化,但他一再強調他的最愛還是文學,所以他終究會回到文學,而即使他所涉足的各個領域,他也都以接近於文學的文字,來試圖呈現。在閱讀吳錦發的整體文學中,發現他的寫作具有一種文學洄游的現象,其現象是以青春期的活力為中心。他的寫作歷程很早,接觸的層面也很廣,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見到了台灣各層面的生活,各族群的人民,從客家的原鄉出發,到高中時期閩南及外省同學的衝擊,大學時原住民的部落經驗,拍電影的人事經歷,記者生活的社會現實問題的發掘,與回到土地自然的情感,甚至於希望從政治上去解決他內心的情感問題。本論文試圖探求這樣一具靈魂的背後,他的形成,以及他的想像,用吳錦發過去的文字軌跡,來追尋他的文學成長背後的族群想像與回到土地文化的生命軌跡,融入成長小說的延伸理論來分析他的小說文本。
論文後半以吳錦發花了十年,有計畫寫作的《青春三部曲》作為成長文學創作的中心主題,試著來呼應台灣成長文學中的少年英雄主題作為一個思考的方向,成長文學不僅賦予青少年文學成為一種類型的存在,也對於兒童與中年的文學生命給予完整性與明確性,最後試圖從這樣的包容循環中去追尋一個「台灣新少年英雄文學論述」的輪廓。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two separate lines. First, centered on the idea of “Bildungsroman,” the definition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 will be discussed to further search for the symbolic meaning that Bildungsroman has stretched forwar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ntagonist, the meanings of “revolt” and “root-taking” are develop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Bildungsroman, extended to the meaning of “initiation story” and “hero.” Also, the difference of the meaning between developing hero and mythic hero will be compared. Furthermore,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al state of the antagonist in the context of Wu Chin-Fa’s novel will b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piritual meaning of adventure in mythology by appealing to the symbol of heroic adventure in Joseph Campbell’s mythological theory. Moreover, in light of the Sigmund Freud’s Theory of Sexuality, and Carl Jung’s idea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process of the shaping of adolescent personality will be discussed, aiming at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Besides, Erikson Erik’s theory of ego identity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the crises and conflicts in the adolescent adventure so as to expand the theoretic connotation of Bildungsroman to study the text.
The second line aims at the thread thought of Wu Chin-Fa’s literary creation, centering on his Bildungsroman “The Trilogy of Youth.” Wu is considered to have an unstable soul, which makes him constantly on the expedition in every field—sometimes gentle and passionate; sometimes powerful like a whirlwind. The threshold of the presentation of his soul lies in literature stretching out to other fields such as movi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ometown, race, politics, and culture due to his passion. Nevertheless, he has more than once emphasized that literature is his favorite, and therefore, he will eventually come back to literature. Even though he has been involved in all kinds of fields, he tries to present what he feels in the word close to literature. In the reading of the whole literature of Wu, I find the phenomenon of literary tracing in his writing, which is centered on the vigor of the adolescence. Wu has began his writing early and the fields he contacts is wide; consequently, in his literary works, we can see the living in every walk of life in Taiwan, people from every tribe, the Hakka culture, the impact from external-province people and people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Fukien Province in his senior high, the aboriginal tribal experience in the collage, the experience during the filming, the probing of social realistic problems in his journalist life, his feelings back to the land and nature, and his hope to solve his internal emotional problems through politics. This thesis tries to search for the shaping and the imagination beyond such a soul, studying the trace of Wu’s past works to explore his imagination of races and tribes, and the orbit of his life back to the culture of land, merging with the extended theory of Bildungsroman to analyze the text of his novel.
This final half of this thesis bases the creation of Bildungsroman on the “The Trilogy of Youth,” on which Wu had spent ten years intentionally, trying to echo the direction of thought based on the theme of the adolescent hero in Taiwan’s Bildungsroman. Bildungsroman not only endows adolescent literature with another kind of existence, but offers the integrity and concreteness in children and adult literature. Finally,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search for a “literary discuss on the pursuit of new adolescent hero in Taiwan” from this kind of tolerate circulation.
參考文獻
一、文學文本
(一)、主要文本
吳錦發 著《放鷹》,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初版。
吳錦發 著《靜默的河川》,台北,蘭亭書店,1982年,初版。
吳錦發 著《燕鳴的街道》,台北,敦理出版社,1985年,初版。
吳錦發 著《消失的男性》,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初版。
吳錦發 著《永遠的傘姿》,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三版。
吳錦發 著《做一個新台灣人》,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初版。
吳錦發 著《台灣無用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1年,初版。
吳錦發 著《秋菊》,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三版。
吳錦發 著《流沙之坑》,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初版。
吳錦發 著《春秋茶室》,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年,二版。
吳錦發 著《生之曼陀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初版。
吳錦發 著《吳錦發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四版。
吳錦發 著《生態禪》,高雄,串門企業公司,2000年,初版。
吳錦發 著《生命Hiking》,高雄,串門企業公司,2000年,初版。
吳錦發 著《一隻鳥的故事》,高雄市,串門企業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吳錦發 著《青春三部曲》,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初版。
吳錦發 著《妻的容顏》,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初版。
(二)、其他文本
三島由紀夫 著,陳孟鴻 譯《金閣寺》,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年,四版。
王文興 著《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初版。
王文興 著《家變》,台北市:洪範書店,1980年。
泰戈爾 著《泰戈爾論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1年,再版。
清.郭慶藩 輯《莊子集解》,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再版。
吳錦發 編《悲情的山林》,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87年,二版。
吳錦發 編《願嫁山地郎》,台中市:晨星出版社,1993年,初版。
黃錦樹 等著《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獎作品集》,台北:幼獅文化,1996年,初版。
鍾肇政、葉石濤 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97年,三版。
胡長松 著《柴山少年安魂曲》,台北,草根出版事業,1997年,初版。
吳錦發 著《生態評論---蛇》,高雄縣:三源圖書出版,1998年。
吳錦發 著《文化評論---雜》,高雄縣:三源圖書出版,1998年。
丘桑 主編《少年中國說》,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楊佳嫻 主編《台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初版。
二、理論參考書目
(一)、成長小說理論
Jerome Hamilton Buckley , “Season of Youth: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4)
Martin Swales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from Wieland to Hesse”(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茨維坦.托多洛夫 著,王東亮、王晨陽 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初版,台北:
桂冠圖書,1990年。
(俄)M.巴赫金 著《巴赫金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張杰 編選《巴赫金集》,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楊恆達 編譯 《小說理論》,初版,台北:五南圖書,1988年。
樊國賓 著《主體的生成:50年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芮渝萍 著《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二)、兒童與少年小說理論
D. Escarpit 著 黃雪霞 譯《歐洲青少年文學暨兒童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編《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少年小說》,台東市:兒童文學研究所,1992年。
張子樟 著,《閱讀與詮釋之間:少年兒童文學評論集》,花蓮:花縣文化局,1995年。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 合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編《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東市: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出版,1998年。
張子樟 著《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台北:天衛文化出版社,1999年。
趙天儀 著《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臺北縣:富春文化事業,1999年。
李潼 著、郭宏法 圖,《少年小說創作坊:李潼答客問》,臺北:幼獅文化,1999年。
培利.諾得曼(Perry Noldeman)著、劉鳳芯 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台北:
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張子樟 著《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及其他》,澎湖:澎縣文化局,2002年。
張清榮 著《少年小說研究》,台北市:萬卷樓圖書,2002年,初版。
(三)、小說與文學相關理論
尼采 著、劉崎 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 著《啟蒙運動的美學》,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蔡源煌 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88年,修訂四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著,李幼蒸 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初版,台北:桂冠圖書,1991年。
T.伊格頓 著《當代文學理論》鍾嘉文 譯,再版,台北:南方出版社,1991年。
魯迅 著《中國小說史略》,台北:谷風出版社,1991。
葉石濤 著《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年。
拉爾夫.科恩 編《文學理論的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傅騰宵 著《小說技巧》,初版,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諾思羅普‧弗萊 著、吳持哲 編《諾思洛普‧弗萊文論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下村作次郎 著,邱振瑞 譯《從文學讀台灣》,初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盧建榮 著《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初版,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吳錫德 主編 《世界文學: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米蘭.昆德拉 著、尉遲秀 譯《小說的藝術》,初版,台北:皇冠文化,2004年。
梅家玲 著《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四)、心理學
佛洛伊德 著,賴其萬、符傳孝 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
C. S. Hall & V. J. Nordby 著,史德海、蔡春輝 合譯《榮格心理學入門》(A PRIMER OF JUNGIAN PSCHOLOGY),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
佛洛伊德 著、滕守堯 譯,《性愛與文明》,台北:國際翻譯社,1988年。
C. G. Jung著,Recorded and edited By Aniela Jaffe , 史德海、蔡春輝 合譯 ”Memories , Dreams , Reflections ” 《回憶.夢.省思》( Random House , Inc Thirteenth Impression May 1979 ),中譯本,台北:五洲出版社,1989年。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 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江南發 著《青少年自我統合與教育》(為作者博士論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張春興 著《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台灣東華,1994年。
張春興 著《現代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1994年。
林生傳 主編《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1994年。
劉安彥、陳英豪 著《青年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1994年,初版。
拉德米拉.莫阿卡寧 著,江亦麗、羅照輝 譯《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Erik H. Erikson,”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Ltd. 1994年。
鄭和鈞、鄧京華等 合著《高中生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埃里克.H.埃里克森 著;孫名之 譯《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榮格 C. G. Jung 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 譯 《心理類型》(上)(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9年。
弗洛伊德(Freud , Sigmund)著,楊韶剛 等譯《超越快樂原則》(Fenseits des Lust-
prinzips),台北市:知書房,2000年。
黛比.福特(Debbie Ford)著,黃漢耀 譯,《黑暗,也是一種力量》(The Dark Side of the Light Chasers),台北:人本自然文化,2005年。
(五)、神話學與社會學
湯姆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著、何欣 譯《英雄與英雄崇拜》(On Heroes, hero 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臺北:國立編譯館,1977年。
Carol S. 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 譯《內在英雄》,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0年。
米歇爾.傅柯 著、尚衡 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黃武雄 著《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1994年。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 譯,《神話》(The power of myth),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2版。
黛安.歐思本(Diane K. Osbon)編、朱侃如 譯《坎伯生活美學》,台北縣:立緒文化,1997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 譯 《想像的共同體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斐迪南.滕尼斯 著、林榮遠 譯《共同體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布洛(Vern L. Bullough & Bonnie Bullough)著,戚堅衛 譯,《性態度:神話與真實》,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0年。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著,朱侃如 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菲爾.柯西諾(Phil Cousineau) 主編,梁永安 譯《英雄的旅程》,台北縣:立緒文化,2001年。
羅倫斯.佛萊德曼(Lawrence J. Friedman)著,廣梅芳 譯《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Identity`s Architect:A biography of Erik H. Erikson) ,台北:張老師文化,2001年。
(英)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 著,司絕 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視界》,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喬瑟夫.坎伯 著,李子寧 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台北縣:立緒文化,2002年,再版。
高格孚 著《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市:允晨文化,2004年。
張旭東 著《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三、學位論文
陳瑤華 著,《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鄭雅文 著,《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1999年。
呂佳龍 著,《成長與記憶之河---鄭清文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慧萍 著,《林雙不及其教育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王慧君 著《吳錦發小說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四、期刊論文
黃翠娥 著〈日本の教養小說の特徵---近現代を中心に〉,《日本語日本文學》,輯29(2004.7)。
王建元撰,張錦忠譯,〈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23卷,11期,(1995)。
楊照撰,〈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幼獅文藝》,(1996年7月)。
廖咸浩 撰,〈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558期(2000年6月)。
陳長房 著〈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498期(1994.12)。
芮渝萍、劉春慧 合撰〈成長小說—一種解說美國文學的新觀點〉( 浙江:寧波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2005年1月)。
梅家玲 著,〈少年臺灣:八、九0年代臺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卷16,第2期,(民87年12月)。
梅家玲 著〈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卷19,期1(2001.6)。
梅家玲 著〈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漢學研究》卷23,期1(2005.6)。
呂正惠 撰,〈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12)。
宋澤萊 著〈從經濟壓迫到族群壓迫到國族壓迫—試介吳錦發高超的寫實文學〉,《台灣新文學》14期(1990.3)。
趙天儀 著〈少年小說的現實性與鄉土性—以戰後早期台灣少年小說創作為例〉,《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少年小說》,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編印,民81年。
張清榮 撰〈少年小說「情」字如何寫〉,《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少年小說》,台東:台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編印,民81年。
張清榮 著〈「真人」和「異人」、「擬人」共舞----談童話的人物處理〉,《台灣地區1945年以來現代童話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台東市: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出版,1998.3)。
黃淑瑮 著〈輕舟已過萬重山?---論吳錦發「青春三部曲」中呈現的成長本質〉,《雄中學報》,第7期,(2004.11)。
林良 撰〈論少年小說作者的心態〉一文,選錄於《認識少年小說》( 臺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民75年12月)。
黃翠娥 著〈日本の教養小說の特徵---近現代を中心に〉,《日本語日本文學》,輯29(2004.7)。
吳錦發 著〈80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學術研究會誌》,第3期,(1988年12月20日)。
劉湘吟 著〈吳錦發:用行動愛台灣—推動綠色革命的小說家〉,《新觀念》,第99期,(1997.1)。
吳錦發 口述,蘇士雅 撰文〈植根於土地的客家人〉,《源》,第41期(2002.9/10)。
王鈺婷 記錄〈文學對話:穿越謊言,回歸童話〉,《刻印文學生活誌》,12號(2004.12)。
江寶釵 著〈追尋傳奇:評吳錦發「春秋茶室」〉,《文訊》,35期(1988.4)。
高雄中學學生:洪任葳、陳冠州、陳彥廷、陳慶鴻、陳建廷 合撰「騷動的靈魂—吳錦發的小說及其文學世界」(彰化市:賴和文教基金會--「第二屆全國高中人文獎—台灣語文組」第一名,(2002年)。
宋澤萊 著〈從經濟壓迫到族群壓迫到國族壓迫—試介吳錦發高超的寫實文學〉,《台灣新文學》14期(1990.3)。
張閎 著〈北島,或關於一代人的「成長小說」〉,《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1998)。
芮渝萍 著〈美國文學中的成長小說〉,《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4期(2000.10)。
樊國賓 著〈「十七年」成長小說興起的深度溯因〉,《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2002)。易光 著〈「覺今是而昨非」之後:近年「成長小說」漫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第4期(2002.7)
李靜 著〈中國成長小說的四種話語〉,《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3.3)。
王兆璟 著〈教育小說:流變及省察〉,《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3卷,第9期(2003)。田廣文 著〈新潮成長小說的敘事模式及其歷史語境〉,《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5卷,第5期(2004.9)。
田廣文 著〈新潮成長小說的流變及其精神特徵〉,《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
王炎 著〈成長教育小說的日常時間性〉,《外國文學評論》,第1期(2005)。
五、報紙文章
履彊 撰〈一朵藍色的小花—論吳錦發「秋菊」風格〉,《自立晚報》,10版,79年12月16日。
履彊 撰〈不滅的人道堅持---且看吳錦發「消失的男性」(上)(下)〉,《自立晚報》,10版,1987年2月9日。
高天生 撰〈人民、土地、社會變遷---論吳錦發的小說「上」「下」〉,《工商日報.副刊》,1983年8月9日。
沈萌華 著〈山隨平野江入流---「兄弟」評介〉,《自立晚報》,10版,1982年1月31日。
彭瑞金 著〈吳錦發「燕鳴的街道」(上)(下)〉,《自立晚報》,1983年9月17日。
彭瑞金 著〈向大河小說前進---「春秋茶室」裡的吳錦發〉,《自立早報》,14版,1988年5月6日。
彭瑞金 著〈應是屬於荖濃溪的作家---吳錦發〉,《民眾日報》,10版,1992年3月26日~~29日。
岡崎郁子 著、陳思 譯〈做為一個台灣作家---致力原住民文學的吳錦發〉,《自立晚報》,10版,1991年4月28日。
林雙不 著〈清純的美---北上車中談吳錦發的新作〉,《民眾日報》,1990年3月27日。
李瑞騰 著〈步入中年的詩壇新人---吳錦發與劉小梅〉,《聯合報》,41版,199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