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佩璘 Chang, Pei-Lin |
|---|---|
| 論文名稱: |
論控制股東之資訊揭露義務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Duty of Disclosure |
| 指導教授: |
陳俊仁
Chen, Chun-J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 畢業學年度: | 10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8 |
| 中文關鍵詞: | 公司治理 、OECD公司治理守則 、資訊不對稱 、控制股東 、少數控制股東結構 、注意義務 、忠實義務 、揭露義務 、資訊揭露 、重大性原則 、關係人交易 、非常規交易 、內線消息 |
| 外文關鍵詞: | Corporate Governance,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Controlling-Minority Structure, Duty of Care, Duty of Loyalty, Duty of Disclosure, Disclosure, Materiality, Related Party Transaction, Non-Arm’s Length Transaction, Insider Trad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303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無論是近期還是過去的10、20年前,掏空公司資產與利益輸送已經是投資人聞之色變的議題,也引起世界各地對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重視。又各國公司治理制度發展各有其文化特色,因各國企業股權結構不同,而發展各異。企業股權呈現分散型態者,如美國;企業股權呈現集中型態者,如德國,其所發展因應企業結構之公司治理,即有不同。我國企業股權結構乃係股權集中型態之「少數控制股東結構」,該型態之控制股東容易操弄其控制權產生鉅額之控制者私利,惟此仍可由一國之公司治理制度設計之優劣來降低控制者私利之弊端。我國過去無論係控制股東一詞,或控制股東所負義務與責任並無法律明文規範,針對控制股東之規範,國外立法例有採課予控制股東受託義務規範,亦有採取影子董事之規範。而於2012年1月,我國修法增訂公司法第8條第3項實質董事責任歸屬之規定,本項雖就實質董事之責任已有明文,惟實質董事對公司或是股東應負之義務,則無明文,產生實質董事之義務是否比照責任規定一體適用之疑義。理論上,控制股東行使其控制權時,可利用其表決權要求公司接受其主張或提案,則控制股東對公司及少數股東負有受託義務,此更係公司治理之核心。
無論係董事與股東或係控制股東與少數股東間,均有類似因本人與代理人間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之問題,操縱公司侵害公司、股東之利益,形成代理成本,而發展出課予董事或控制股東對股東或是少數股東負有受託義務,以盡其心力經營公司。為此,針對資訊不對稱所產生之不利益,除令董事個人負有揭露義務之外,在許多公司治理制度之設計均有將資訊揭露作為董事會應行遵循之監控原則。故,在本論文第四章節針對資訊揭露之重要性、資訊揭露之重大性原則、公司法制規範下與資本市場法制規範下之資訊揭露等事項為介紹,以達成監控控制股東或控制公司利用其優勢地位進行關係人交易、非常規交易及內線交易等違法交易,進行掏空公司資產、利益輸送之行為。並一一就關係人交易、非常規交易及內線交易之法律規範,甚或是證券交易所之自訂規則,就其規定所應揭露之資訊介紹,希冀透過資訊公開、透明以達成監督公司經營者利用控制力進行不法利益輸送、侵害公司、股東與債權人。
最後,就控制股東規範與資訊揭露規範,於2012年1月之修正前後規範,與學者就修法後該規範之評析與建議,以及學者針對我國國情以及企業結構所建議之公司治理制度規範之應改進、改革、與強調之重點進行介紹。
Either nowadays or few decaded ago, investors are always afraid to hear that directors or officers transfer corporate assets by unfair transactions. It also aroused the subj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s have various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greater concentration of ownership like Germany and the less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like U.S., which has different legal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s Controlling-Minority Structure which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re easier to extract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like Taiwan, but good law system can play a prominent role keeping private benefit low.
Even though good law is the best way to keep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extracting private benefit low, there is no legislation to rul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ntil January 2012. Corporate Law has some amendments, especially Section 8(3) which enact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ivil and criminal liabilities. Unfortunately, Section 8(3) still can not tell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have same duties like de jure directors. Theorticall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shadow directors should have fiduciary duties to minority shareholders, it is also the hardcor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Fiduciary duties originate from agency cost between principal and agen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s also have agency cost. And agency cost comes from information asymmetry, so if we want to avoi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damage minority shareholders’ rights through their advantageous position,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should have fiduciary duty to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us, asking directors and board to disclosure material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MOEA and FSC can lower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m. So that investors will know and supervise some illeagal assets transferring through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non-arm’s length transactions, insider trading…etc. The regulation of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non-arm’s length transa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 have enacted some rules for company to disclosure some detail of trasactions, the condition of transactions or so, hoping that the more material information disclosed the more illegal deal prevented. In sum,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is very important.
Lastly,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the amendments about shadow directors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January 2012, and the comment of scholars about the new law. In the light of our country’s culture and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scholars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中文文獻
(一)書籍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5年8月,2版第1刷。
2、王文宇,新公司與企業法,元照,2003年1月,初版第1刷。
3、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法制,元照,2005年11月,初版第1刷。
4、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2011年3月1版1刷。
5、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元照,2000年9月,初版第1刷。
6、易明秋,公司治理法制論,五南,2007年2月,初版第1刷。
7、柯芳枝,公司法論,三民,2008年1月,6版2刷。
8、黃銘傑,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制之挑戰與興革,自版,2006年9月。
9、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專論(一),學林,2001年10月,初版。
10、葉銀華、李存修、柯承恩,公司治理與評等系統,商智文化,2002年11月,初版第1刷。
11、馮震宇,公司證券重要爭議問題研究,元照,2005年5月,初版第1刷。
12、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自版,2010年9月,增訂8版第1刷。
13、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2008年9月,增訂4版。
14、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09年10月,再版。
(二)期刊
1、王文宇,董事之競業禁止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61期,2000年6月。
2、王文宇,論董事會、常董會與委員會之權責劃分,收錄「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2005年8月,初版第1刷。
3、王文宇,非合意併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
4、王文宇,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0期,2005年12月。
5、王文宇,法律移植的契機與挑戰-以公司法的受託注意與忠實義務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2008年4月。
6、王志誠,資產證券化與信託原理,集保,第47期,1997年10月。
7、王志誠,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收錄於台灣法學新課題(三),元照,2003年9月,初版第1刷。
8、王志誠,公司法:第二講—公司負責人之概念與地位,月旦法學教室,第24期,2004年10月。
9、王志誠,公司法:第九講—關係企業監控機制之缺失及填補,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
10、王志誠,金融機構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機制-從力霸企業集團事件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
11、方嘉麟,會計表冊承認制度之研究兼論違法盈餘分派之責任歸屬,收錄「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2005年8月。
12、朱德芳,論公開發行公司之資本結構重組與公司治理:以形式減資與私募增資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2期,2008年6月。
13、朱德芳,論股東會資訊揭露之重大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2009年9月。
14、朱德芳,論公司法下董事會發行新股之權限與責任--以公司法第一五六條第五項股份交換制度為核心,兼論股東優先認股權之存廢,政大法學評論,第115期,2010年6月。
15、何曜琛,談美國沙賓法案之重要規範-兼述我國證券交易法之相關修正,論董事會、常董會與委員會之權責劃分,收錄「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2005年8月,初版第1刷。
16、李智仁,落實金融機構之公司治理-以機關改造與資訊揭露為中心,財稅研究,第38卷第2期,2006年3月。
17、林仁光,公司治理之理論與實踐,收錄台灣法學新課題(一),元照,2003年9月,初版第一刷。
18、林仁光,論公開發行公司取得處分資產之規範,收錄「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2005年8月,初版第1刷。
19、林仁光,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經營權功能之強化與監控機制之設計,收錄台灣法學新課題(三),元照,2005年11月,初版第1刷。
20、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9月。
21、邵慶平,董事法制的移植與衝突-兼論「外部董事」免責作為法制移植之策略,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7期,2005年12月。
22、邵慶平,論股東會與董事會之權限分配—近年來公司法修正之反思,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3期,2006年4月。
23、邵慶平,董事受託義務內涵與類型的再思考-從監督義務與守法義務的比較研究出發,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6期,2008年6月。
24、易明秋,公司治理方法論的發展-從美國國內法到國際性的學術整合,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2期,2005年6月。
25、柯承恩,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的健全,檢察新論,第6期,2009年7月。
26、姚思遠,OECD公司治理原則(2004),華岡法粹,第32期,2004年12月。
27、洪秀芬、陳貴端,交叉持股對公司治理之影響,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19期,2003年12月。
28、洪秀芬,董事會獨立經營權限及董事注意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94期,2006年12月。
29、張心悌,股東提案權之省思-兼以代理成本與Arrow定理觀察之,收錄「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 元照,2005年8月。
30、張心悌,控制股東與關係人交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特刊,2007年12月。
31、張振山、包幸玉,我國資訊公開制度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4期,2004年4月。
32、陳志龍,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收錄於法律哲理與制度:公法理論-馬漢寶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2006年1月,初版第1刷。
33、陳德純,企業改革法制建構之比較法探討─以美國企業改革法(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為中心,全國律師,第7卷第6期,2003年6月。
34、陳俊仁,由企業併購法第五條與第六條論我國忠實義務規範的缺失,華岡法粹,第33期,2005年6月。
35、陳俊仁,論股東於公司之地位-股東於公開發行公司角色與功能之檢視,成大法學,12期,2006年12月。
36、陳俊仁,忠誠義務-論公司負責人之競業禁止規範,月旦民商法雜誌,15期,2007年3月。
37、陳俊仁,董事之積極作為義務-論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之規範缺失,成大法學,第13期,2007年6月。
38、陳俊仁,超越興利防弊功能之迷思-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地位之再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2009年9月。
39、陳俊仁,公司治理與股東權益維護──論股東會章訂專屬決議權限之規範缺失,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
40、陳春山,關係人重大交易揭露之法律責任-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8068號形式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95期,2012年3月。
41、陳峰富,美國2002年”Sarbanes-Oxley Act”對公司財務制度及審查方法之改革與規範,全國律師,第8卷第1期,2004年1月。
42、陳峰富,內線交易重大訊息具體要件與成立時點之界定,政大法學評論,第79期,2004年6月。
43、陳峰富,上市上櫃公司董事對於財務預測之法律責任,律師雜誌,第305期,2005年2月。
44、陳峰富,跨國關係企業之移轉訂價與非常規交易,收錄「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2005年8月,初版第1刷。
45、陳麗娟,美國企業併購法防禦收購措施之研究:以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例,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5期,2006年12月。
46、陳麗娟,由美國AIG事件看我國新修法紓困及反肥貓條款,台灣法學雜誌,126期,2009年4月。
47、陳譽汯,Duty of Candor: The Essential Tool for Corporate Oversight,成大法學,第14期,2007年12月。
48、郭大維,公司經營者的傀儡遊戲──論公司治理下幕後董事之規範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
49、黃銘傑,我國公司法制關於敵意併購與防衛措施規範之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
50、黃銘傑,「股東」平等原則vs.「股份」平等原則──初探股東平等原則復權之必要性及可行性,月旦民商法雜誌,第期,2011年3月。
51、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23條第1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8期,2002年9月。
52、曾宛如,從亞太固網檢視公開發行法制規範,月旦法學雜誌,第146期,2007年7月。
53、曾宛如,論董事與監察人對公司債權人之責任:以公司面臨財務困難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1期,2008年3月。
54、曾宛如,我國公司法待決之問題──以公司法制基礎理論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
55、曾宛如,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2012年5月。
56、劉連煜,關係人交易與控制股東之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16期,2005年01月。
57、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2007年9月。
58、劉連煜,董事忠實義務與獨立性之司法審查,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10月。
59、劉連煜,獨立董事是少數股東之守護神?-台灣上市上櫃公司獨立董事制度之檢討與建議,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6期,2009年12月。
60、劉連煜,董事忠實義務於台灣實務上之實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9期,2010年9月。
61、劉連煜,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月旦法學教室,第96期,2010年10月。
62、賴英照,賴英照說法-從內線交易到企業社會責任,聯經,2007年6月,初版。
63、賴源河,證券法上企業內容之公開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7卷1期,1977年12月。
64、薛明玲、蔡朝安,從資訊揭露看公司治理,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
65、Randy J. Holland,翻譯:劉怡婷,審定:王文宇,德拉瓦州公司法董事受託人義務簡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2008年4月。
66、Randy J. Holland,翻譯:陳玉曆、李維心,德拉瓦州商業法庭-訴訟領航者,司法周刊,司法文選別冊,第1436期,2009年4月16日。(三)學位論文
1、莊惠真,董事之資訊揭露義務,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研究所,94年7月。
2、黃湘瑩,關係企業中控制公司法律責任之探討-以關係企業間財務資訊之揭露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95年。
3、鄭植元,董事忠實義務之研究-以企業併購為中心,97年6月。
4、賴義璋,論董事忠實義務於銀行組織下之運用,98年6月。
5、魏子凱,控制股東義務與責任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研究所,94年7月。
外文文獻
(一)書籍
1、BAINBRIDGE, STEPHEN M.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02).
2、BERLE, ADOLF A. JR. & MEANS, GARDINER C.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1933).
3、BLOCK, DENNIS J., BARTON, NANCY E. & RADIN, STEPHEN A.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FIDUCIARY DUTIES OF CORPORATE DIRECTORS (5th ed. 1998).
4、CHOPER, JESSE H., COFFEE, JOHN C. JR. & GILSON, RONALD J.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6th ed. 2004).
5、CLARK, ROBERT CHARLES. CORPORATE LAW (1986).
6、COX, JAMES D. & HAZEN, THOMAS LEE. COX & HAZEN ON CORPORATIONS: INCLUDING UNINCORPORATED FORMS OF DOING BUSINESS (2d ed. 2003).
7、EASTER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6).
8、HAZEN, THOMAS LEE.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2005).
9、LOSS, LOUIS & SELIGMAN, JOEL.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4th ed. 2001).
10、MARKHAM, JERRY W. & HAZEN, THOMAS LEE. CORPORATE FINANCE: CASES AND MATERIALS (2005).
11、JOO, THOMAS W. CORPORATE GOVERNANCE LAW, THEORY AND POLICY (2d ed. 2010)
(二)期刊
1、Bainbridge, Stephen M. Director Primacy: The Means and End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97 NW. U. L. REV. 547 (2003).
2、Bebchuk, Lucian, Kraakman, Reinier & Triantis, George. Stock Pyramids, Cross-Ownership, and Dual Class Equity: The Creation and Agency Costs of Separating Control From Cash Flow Rights, WORKING PAPER 6951 (1999).
3、Blair, Margaret M. & Stout, Lynn A. Trust, Trustworthiness, and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Law, 149 U. PA. L. REV. 1735 (2001).
4、Cronqvist, Henril & Nilsson, Mattias. Agency Costs of Controlling Minority Shareholders, 38 J. FIN. QUAN. ANAL. 695(2003).
5、Easter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 94 HARV. L. REV. 1161 (1981).
6、Engledow, Wells M. Structuring Corporate Board Action to Meet the Ever-Decreasing Scope of Revlon Duties, 63 ALB. L. REV. 505 (1999).
7、Fama, Eugene F. & Jensen, Michael C. 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26 J.L. & ECON. 327 (1983).
8、Gilson, Ronald J. & Gordon, Jeffrey. Controlling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228 CLOUM L. SCHOOL WORKING PAPER 1 (2003).
9、Gilson, Ronald J. Globaliz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vergence of Form or Function, 49 AM. J. COMP. L. 329 (2001).
10、Gilson, Ronald J.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plicating the Taxonomy, 119 HARV. L. REV.1641 (2006).
11、Goshen, Zohar. 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Corporate Self-Dealing: Theory Meets Reality, 91 CALIF. L. REV. 2 (2003).
12、Haas, Steven M. Toward a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Safe Harbor, 90 VIRGIN. L. REV. 2245 (2004).
13、Hamermesh, Lawrence A. Calling off the Lynch Mob: The Corporate Director’s Fiduciary Disclosure Duty, 49 VAND. L. REV. 1087 (1996).
14、Hansmann, Henry & Kraakman, Reinier. 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 89 GEO. L.J. 439 (2001).
15、Horsey, Henry Ridgely. The Duty of Care Component of The Delawar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19 DEL. J. CORP. L. 971 (1994).
16、Jensen, Michael C. & Meckling, William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 OF FIN. ECON. 305 (1976).
17、Kahn, Faith Stevelman. Rethinking Corporate Fiduciary Law’s Relevance to Corporate Disclosure, 34 GA. L. REV. 505 (2000).
18、La Porta, Raf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 Shleifer, Andrei.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54 J. FIN. 471 (1999).
19、O'Connor, Marleen A. How Should We Talk About Fiduciary Duty? Directors' Conflict-of-Interest Transactions and the ALI's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61 GEO. WASH. L. REV. 954 (1993).
20、Roe, Mark J. Delaware’s Competition, 117 HARV. L. REV. 588 (2003).
21、Romano, Roberta. Less Is More: Making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ctivism a Valuable Mechanis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O, THOMAS W. CORPORATE GOVERNANCE LAW, THEORY AND POLICY. (2d ed. 2010).
22、Stout, Lynn A. An Economic and Behavioral Defense of Smith V. Van Gorkom and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96 NW. U. L. REV. 675 (2002).
23、Thompson Robert B. & Sale, Hillary A. Securities Fraud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lection upon Federalism, JOO, THOMAS W. CORPORATE GOVERNANCE LAW, THEORY AND POLICY. (2d ed. 2010).
24、Wilburn, Elizabeth A.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elaware Corporate Law: Jackson V. Turnbull: Is Statutory Compliance the Threshold to Fair Dealing? 20 DEL. J. CORP. L. 608 (1995).
(三)其他
1、AMERICAN LAW INSTITUTE,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
2、GUIDANCE ON GOOD PRACTICE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DISCLOSURE.
3、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4、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REGULATION 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