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曾昭榕 Theng, Chao-Rong |
|---|---|
| 論文名稱: |
表演與交流—論唐代書畫場中的審美活動 Perform and Communicate: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f the aesthetic field |
| 指導教授: |
林朝成
Lin, Chao- C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1 |
| 中文關鍵詞: | 交流 、審美場 、創作者 、表演 、觀賞者 |
| 外文關鍵詞: | creator, viewer, perform, aesthetic field, communicate |
| 相關次數: | 點閱:85 下載:2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傳統文人大抵存在一種「依仁遊藝」的思想,在公務日常生活之餘,以書畫作為怡情養性的工作,藉由作品的創作或是觀賞,抒發自我情感。
而在書畫藝術的審美場域中,唐人開放的性格,使創作者在藝術創作之時,容許觀賞者的參與,唐代不少藝術作品林立在戶外,以公共寺廟為主,另外在宮廷、宴會場合、風景佳處……隨著參與者的不同,有的是作品完成之後的品頭論足,亦有著當場觀看創作過程的活動參與,此時的藝術帶有娛樂的特點,而觀賞者的觀看,也顯示時人對藝術家才藝的肯定。
本文以場域的角度來看,從社會上文人所組成的審美場,來一窺唐人在藝術活動之中,彼此之間的審美交流現象,組成份子上,文人圈子裡以知識份子為主,其中尚有僧人、道士以及專業書家、畫家的參與,唐代文人彼此之間共同組成的詩會雅集更是提供審美活動中,創作者與觀賞者交流的場地。透過文人聚會,彼此之間詩畫贈達的現象,形成一種h元疑應N交流方式。
另外,對創作過程的參與,也是唐代觀賞者與創作者一個交流的特點,從文獻上可以看見的現象像是吳道子畫圓光不用尺牘,勢若旋風;張旭觀公孫大娘與裴旻劍舞,壁書豪快流蕩;懷素酒後掃盡長廊粉壁,下筆如同雷電般;王墨以頭抵於絹素,潑墨成畫……這些特殊的創作方式,往往帶有一種當下表演的色彩,吸引周遭人的目光,他們在大眾場合逞才露技,藝術創作也帶有表演的特點,吸引許多文人觀賞者。
在審美場之中,包含了創作者、作品、觀賞者、以及觀賞者創作的詩文,觀賞書畫創作之後,文人往往會以自己熟悉的詩、文來表達內心的審美感受,對我們瞭解當時觀賞者內心的審美活動有一定幫助,以場的角度來看,文人所創造的詩文,亦是他們自我表現、逞才耀技的一種方式,以通感的技巧、多元的意象比擬,搜索枯腸,勾勒出瑰麗雄奇的藝術意象,表現在詠書詩、詠畫詩中,在書畫場中具有社交意涵。
而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的交流,共同形成了審美場的時代氛圍,而綜觀整個唐代的審美風氣可以說是由狂放走向狂逸、騷動走向平靜、自我表現走向內斂的一個過程,而這種改變,展現的也是一種屬於文人美學的創立,藝術由原本在公眾場合熱鬧的追求,逐漸進入室內,展現的是對靜、雅美學風格的追求,綜觀整個唐代,可以看到此種審美風氣的變化。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belong to literator. Whatever literator are good a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r not, they like to view the art.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or and viewer ,they interact each other by art. The viewer fill the gap in art, they augment the meaning of art.
The thinking of the aesthetic field suppor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reator and viewer. In the picture of aesthetic field,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or, art, viewer, the poem and essay written by viewer, and society. Talking about the rela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much style in society.
一、 原典
錢穆:《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1993年。
南朝‧劉勰,楊明照校注:《文心雕龍校注拾遺》,台北:嵩高書社,1994年。
南朝‧鍾嶸,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史哲出版,1992年3月。
《晉書》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6月。
《舊唐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7月。
《新唐書》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全唐詩》清聖祖御製,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1971年5月。
《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
周光培編:《唐代筆記小說‧一》選自《歷代筆記小說集成》石家莊:宋‧《宣和書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4月。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鮑廷博輯:《知不足齋叢書》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年。
元‧辛文房,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3月。
明‧李日華:〈六研齋二筆〉,選自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7年。
民國‧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3年。
《畫史叢書‧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3月。
《畫史叢書‧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3月。
《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第四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99年。
《中國歷代書法論著匯編》第五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99年。
二、 近人專書
(一) 書法研究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元軍:《唐人書法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3月。
田光烈:《佛法與書法》河北;新華書店,1991年5月。
朱以撒:《書法創作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朱關田:《唐代書法考評》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2月。
辛塵、文田著:《書法與中國人的心靈》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書局,1995年。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1年4月。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
胡傳海:《筆墨氤氳:書法的文化視野》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98年12月。
馬欽忠:《書法與文化型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8月。
程代勒:《狂草風格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12月。
湯大民:《中國書法簡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2001年5月。
傅 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序帖臨床診斷》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
傅 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7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
蕭 元:《書法美學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6月。
龔鵬程:《書藝叢談》宜蘭:佛光人文學院,2001年。
(二) 繪畫研究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仲章:《中國藝術家叢談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9月。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東大書局,1997年。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4年。
李霖燦:《中國畫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0年。
呂佛庭:《中國繪畫思想》台北:正中書局,1982年。
余劍華:《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余 崑:《中國繪畫史》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5月。
陳華昌:《唐代詩與畫的相關性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4月。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1992年。
高居瀚等著:《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1999年1月。
高居瀚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雄師圖書出版,1986年。
莊伯和:《中國繪畫史綱》台北:幼獅文化出版,1987年。
曹愉生:《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葛 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出版社,1987年。
楊仁愷主編,薛永年等編撰:《中國書畫》台北:南天出版社,1992年
鄭 昶:《中國畫學全史》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薛永年:《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鑑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不詳著作者:《中國繪畫美學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三) 美學研究 (依姓氏筆畫排列)
丁亞平著:《藝術文化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2刷。
于 民:《氣化諧和—中國古典審美意識的獨特發展》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1990年6月。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法]皮埃爾‧布迪厄、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
[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4月。
成復旺:《神與物游—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 1992年。
李 裴:《隋唐五代道教美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李春青:《藝術情感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4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10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任恢忠《物質,意識,場》,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11月。
汪涌豪、俞灝敏;《中國遊仙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金元浦:《文學解釋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1998年5月。
金元浦主編《文藝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周劭馨:《中國審美文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12月。
周慶華:《中國符號學》台北:揚志文化,2000年。
封孝倫:《人類生命系統中的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7月。
袁鼎生:《審美場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1995年12月。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
梁一儒、盧曉輝、宮承波著:《中國人審美心理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許 鵬:《中介的探索—文藝社會心理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萊辛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原名:拉奧孔)台北縣:蒲公英出版,年1986。
張 涵:《中華美學史》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年8月。
[德]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三》,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3月。
黃鳴奮《藝術交往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9年4月。
楊安崙:《中國古代精神現象學—莊子思想與中國藝術》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葉 朗:《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1993年10月。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的美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
虞君質:《藝術概論》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2年。
蔣述卓:《宗教藝術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1998年8月。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0月。
鄭世根:《莊子的氣化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
霍 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1993年。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1989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2月。
(四) 其他 (依姓氏筆畫排列)
D‧K‧SEN著,黃振麟、黃倉藝譯:《場與/或粒子》台北:維新書局,1971年12月。
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涂淑芳譯:《休閒與人類生活》(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
唐翼明等著:《文學與傳播的關係》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6月。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新店:古風出版社,1987年5月。
亞佛斯基、戴特拉夫原著,張桐生譯:《當代物理手冊》台灣:中華書局,1985年5月。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1977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8月。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謝思煒:《隋唐藝術》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2月。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6月。
三、 期刊論文
(一) 書法研究 (依姓氏筆畫排列)
于湧:〈論狂草創作高峰體驗的生成〉《丹東師專學報》,2002年6月。
王志勇:〈書法藝術時空特性的美學闡釋—從《拉孔奧》關於造型藝術時空特性的觀點談起〉《山西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3月。
朱以撒:〈草書運動形式論〉《文藝研究》,1997年。
李陛G〈「意在筆前」與「忘機興發」--唐代書學之創作心理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12月。
吳榮富:〈唐太宗書法學考論—從《溫泉銘》的相關問題切入〉《唐宋元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7月。
金學智、陳本源:〈唐代詩文聚焦下的草聖張旭〉《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0年12月。
段永丰:〈從運動學的角度談書法技法〉《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9月。
洪然升:〈書法藝術自覺過程之群體意識闡論〉《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莊千慧:〈從「情」與「法」的觀點看張旭、懷素狂草書風之形成〉《2003年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陳欽忠:《晚唐文化衰滯後保守派書風之研索》《第一屆金石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1年。
陳靜琪〈唐張旭「古詩」四帖動勢之美研究〉《人文藝術學報》,2003年3月。
張學忠:〈唐代詩歌書法共同繁榮原因探微〉《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月。
楊疾超、何紅:〈唐代狂草形成原因的文化考察〉《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1年4月。
蔣忠勇:〈論我國古代書論自然物比擬觀的嬗變〉《鐵道師院學報》,1997年12月。
劉 穎:〈虛幻的律動—由「勢」看書法藝術的基本幻象〉《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8月。
韓順任:〈自敘帖和狂僧三絕〉《上饒師專鷢,1997年2月。
(二) 繪畫研究 (依姓氏筆畫排列)
石守謙:〈幹惟畫骨不畫肉別解—兼論「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3月。
李 栖:〈由杜甫的鑑賞觀看「幹唯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高雄師大學報》,1992年。
李 栖:〈唐題畫詩初探〉《高雄師大學報》,1994年3月。
李 栖:〈唐題畫詩專集評析〉《國立編譯館館刊》,1996年12月。
林祖亮:〈指畫創始人張璪〉《自由談》,1978年8月。
陶文鵬:〈傳神寫貌、詩畫交融—論唐詩對唐代人物畫的借鑑與吸收〉《唐代文學第六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6年9月。
黃冬富:〈唐代繪畫教育之初探〉《屏東師院學報》,1988年5月。
黃光男:〈論書與畫之關係〉《第一屆金石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6月。
廖慧美:〈咫尺應須論萬里—論杜甫題畫詩〉《東海中文學報》,1988年7月。
薛順雄:〈談「破墨」與「潑墨」〉《東海中文學報》第5期,1985年6月。
(三) 美學(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園:〈莊子對中國詩畫融合歷程的影響〉《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4期,2003年8月。
林朝成:〈自然、形象與性情—通過現代畫論戰重看徐復觀的美學思想〉,《文學與美學》第四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
林朝成:〈唯美的眼光與形式的追求—宗白華美學思想初探〉,《文學與美學》第五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
周宏麗:〈論心齋說〉《淮陰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
陳昌明:〈錢鍾書文論中的「感官」論述〉《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市:里仁書局,2003年。
陳慶元:〈〈文心雕龍.神思〉所展現的莊子美學思維〉《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7月。
章繼光:〈詩畫一體的觀念與宋人尚意的美學追求〉《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馮東、丁卓、房國棟、李丹:〈從系統論看藝術的結構形式〉《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6月。
梁葆莉:〈論莊子中的創作運思觀〉《懷化學院學報》,2003年8月。
單小曦、劉建文:〈莊子美學中的審美活動論〉《吉林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
黃金鵬:〈中國詩畫的尚樸精神〉《文藝理論研究》,1998年第3期。
黃金榔:〈莊子虛靜心及其在藝文創作之意義初探〉《嘉南學報》2002年11月。
鄧橋彬:〈莊學對畫論的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魯旭蓉:〈通達生命詩境的哲學—論莊子哲學與美學的契會〉《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謝 群:〈味與遊戲—魏晉時期『味』說解讀〉《淮北煤師院學報》,2001年10月。
龔鵬程:〈日常生活的審美思維〉,《文學與美學》第七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四) 其他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啟興:《寺院文化與唐代詩人》《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2年8月。
王克芬:〈煌煌唐舞的藝術成就及審美特徵〉《唐代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蔣 寅:〈20世紀後期唐代文學研究述評〉《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羅宗濤:〈唐人題壁詩初探〉《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