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龔奕如
Kung, Yi-Ju
論文名稱: 新自由主義幽靈下的府城歷史考古
The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Tainan Under Neoliberalism
指導教授: 鍾國風
Chung, Kuo-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新自由主義歷史考古學文化資產臺灣兵備道署赤嵌遺址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
外文關鍵詞: neoliberalism, historical archaeology, cultural heritage, Qing dynasty dojo remains, Chikan site, Fort Zeelandia and the town of Dayuan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新自由主義主宰全球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將近半世紀,其強調資本私有化,全球化,限縮政府功能,鼓勵自由競爭等精神在經濟與政治層面上都影響深遠,波及社會、人文與學術領域,也間接影響到考古學與文化資產的發展,如遺址保存的力道減弱,考古工作產生成本或研究的路線之分,考古人員在工具主義下面臨異化與疏離的危機等等。
    本研究主要關心臺南府城的歷史考古文化資產,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的邏輯之下所遭受的影響。藉由任職於地方文化資產主管機關,親身參與府城歷史考古的田野工作,近身觀察與考古遺址與相關的人們在這些案例中的作為,指出那些行為背後的新自由主義邏輯,以及其對歷史考古文化資產的傷害。
    本文根據在府城田野的觀察,主要探討四個議題:(一)新自由主義對政府組織與文化資產法規實行的層面的影響;(二)新自由主義的規則對考古遺址的保存與教育,或說是「知」的權益的影響;(三)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視點下對於考古遺址發展的想像;(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如何長期地塑造考古遺址。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neoliberal economic logic o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nd culture heritage in Tainan City. By working for Tainan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participating in archaeological fieldwork in Tainan City, and directly observing the site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people involved, this research points out the logic of neoliberalism in the background and how that damaged to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Based on fieldwork observations in Tainan, this research will examine (a) the impact of neoliberalism o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gulations; (b) the impact of neoliberal rules on archaeological site preservation, education, or the right to "know"; (c) imagining site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and (d) capitalism, imperialism and neoliberalism over time, and how they function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摘要 I 誌謝 VII 目錄 IX 圖目錄 XII 表目錄 XIV 第一章 府城歷史考古的陰影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一、 新自由主義下的考古文化資產 3 二、 新自由主義下的府城文化資產 6 三、 議題與章節安排 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9 一、 研究回顧與文獻分析 10 二、 考古民族誌與案例分析 10 第二章 府城歷史考古文化資產的背景 12 第一節 歷史考古學在臺灣的發展與議題 12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邏輯下的臺灣考古文化資產建構 14 第三節 「府城」文化資產的形成脈絡 17 第三章 臺南市文化資產主管機關與考古遺址 22 第一節 地方文化資產主管機關-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3 一、 考古遺址監管保護計畫 25 二、 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與考古工作審查 33 第二節 臺南考古中心 34 一、 專屬「臺南市」的地方性考古單位 34 二、 考古中心的限制 35 三、 新公共管理精神下的考古專業機構 37 第三節 考古文化資產公共性的維持 37 一、 被動監管保護工作的不足 37 二、 反新自由主義的作為-考古遺址文化資產的教育推廣 38 第四節 新自由主義下文化資產管理 41 第四章 考古教育與知識的權力-臺灣兵備道署遺址 44 第一節 臺灣兵備道署遺址 44 第二節 遺構、遺物所見的臺灣兵備道署遺址 47 一、 出土遺構 47 二、 出土遺物 49 第三節 教育場域中的考古遺址 50 一、 遺址的發現與開發工程的衝擊 51 二、 效率主義的發掘工作 52 三、 被犧牲的知識權 53 第四節 考古教育的補救方案 54 第五章 當代情境下的歷史場景-赤嵌「疑似」考古遺址 57 第一節 赤嵌疑似考古遺址 57 一、 漢人貿易聚落的形成 58 二、 「赤嵌」的質變-文化遺產化與名勝化 59 三、 觀光活化所促成的考古遺址與文化資產保存 60 第二節 地層、遺構與遺物所見的赤嵌疑似遺址 62 一、 地層與遺構 62 二、 出土遺物 65 第三節 赤嵌歷史的想像與衝突 67 一、 為誰服務的歷史考古 67 二、 新自由主義情境下對歷史場景的想像與衝突 69 第六章 貿易、殖民、全球化-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疑似」考古遺址 74 第一節 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疑似考古遺址 74 一、 資本主義貿易聚落的形成歷程 75 二、 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的研究 76 三、 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的遺址監管保護 78 第二節 地層、遺構與遺物所見的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 83 一、 地層與遺構 83 二、 出土遺物 84 第三節 資本主義下誕生的遺址 85 一、 全球化資本主義下的貿易遺址之形成 85 二、 第二次全球化、殖民現代化之下的安平 87 三、 第三次全球化、「活的遺址」在新自由主義下的發展 91 第七章 新自由主義幽靈下的府城歷史考古何處去? 94 第一節 新自由主義的幽靈下 95 一、 地方文化資產主管機關的問題與限制 95 二、 考古知識權益與教育的未來展望 96 三、 歷史考古遺址的當代情境與未來想像 96 四、 城市發展方針與考古遺址研究的未來 97 第二節 完善法規,走進大眾-新自由主義下的考古文化資產賦權 97 一、 《文資法》的考古遺址規範與文資教育的強化 98 二、 走進大眾的考古文化資產賦權行動 98 參考文獻 101 網路資源 113 附錄一 116 附錄二 123 附錄三 125 附錄四 127 附錄五 129

    王立武
    2012 〈十七世紀荷蘭東亞殖民城市的空間規劃─以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市的比較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世安
    2016 〈臺灣有形歷史保存法制發展史(1895-2015):從國家目標與權利保障之互動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必昌
    1961[1752]《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王柏喬
    2020 〈考古學的反身性與社會實踐—清鳳山縣舊城的社群考古學〉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舒俐
    2013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hina’s Yinxu Archaeological Park in the Making”《文化遺產研究》2: 318-330。
    王禮
    1960[1720]《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耀東
    2013 《赤嵌樓》。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尹意智
    2019 《105年度臺南市永福國小老舊校舍拆除重建工程-清代遺構清理工程計畫案-遺構清理監看工程監看報告書》臺南市中西區永福國民小學委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臺南考古中心。
    朱正宜
    2016 《國定古蹟原臺南地方法院修復工程考古試掘報告書》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庶古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宋文薰
    1951 〈談談臺灣先史時代的範圍〉《臺灣風物》1(1):4-5,9。
    宋文薰、張光直
    1954 〈臺中縣水尾溪畔史前遺址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26-38。
    宋韻如、談家明、陳政源
    2019 〈考古遺址監管保護機制之成效—以臺南市考古遺址為例〉2019臺灣考古學年會會議宣讀論文。
    李匡悌
    2004 《靈魂與歷史的脈動:論國立清華大學仙宮校區的墓葬型制和出土重要文物》新竹:清華大出學出版社。
    李德河、傅朝卿、劉益昌等
    2006 《王城試掘研究計畫(二)及影像紀錄期末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臺南市政府委託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之研究報告。
    何傳坤、劉克竑、鄭建文、陳浩維
    2001 《高雄市左營遺址範圍及保存價值研究計畫期末報告》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之研究報告。
    吳秉聲
    2013 〈清領時期臺南城市空間結構復原之研究(1875-1895)-以數位化之1920年代《臺南市地籍圖》為建構基礎〉《建築學報》(85):1-15。
    吳聰敏
    2008 〈荷蘭統治時期之贌社制度〉《臺灣史研究》(15):1-29。
    吳立宣
    2010 《承繼還是變革?:荷鄭時期臺灣島統治策略與財稅制度的演化過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栗山俊一
    1931 〈安平城址と赤嵌楼に就て〉《續臺灣文化史說》,幣原坦、村上直次郎編,頁1-35。臺北市: 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
    林立浩
    2009 《荷鄭至清初台南市街形成與建築類型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玉茹
    2017 〈開港前後臺灣南北雙核心區域型經濟區的形成與發展(1851-1895)〉,《地域文化研究》(3):12-51。
    林芳儀
    2015 〈遺址保存的理論與現實:淺論《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考古規範〉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崇熙
    2008 〈徒法不足以自行:考古遺址、地方知識與社會想像〉《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36-46。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3 《第一級古蹟台灣城殘蹟(原熱蘭遮城)城址初步研究計畫》臺南市政府委託研究計畫。
    2005a 《王城試掘研究計畫(二)及影像紀錄成果報告書》臺南市政府委託研究計畫。
    2005b 《熱蘭遮城博物館(永漢民藝館)調查修復規劃案建築本體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期末報告》臺南市政府委託研究計畫。
    徐明福
    1996 《臺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附錄》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孫全文
    1989  《赤嵌樓研究與修復計畫》臺南市政府委託。
    孫全文、盧圓華
    1995 《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赤嵌樓修復工程工作過程記錄暨施工報告書》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孫煒、蕭全政
    2013 〈全球化潮流下台灣公私部門組合型態的制度性安排〉《政治科學論叢》,58,109-138。
    翁佳音
    2008 《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漢聲雜誌社。
    2018 《〈熱蘭遮城日誌〉船隻與貨品出入之研究(1648-1662)》科技部補助中央研究院執行之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高拱乾
    1960[1694]《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市:
    曹永和
    1979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曹永和、包樂史、江樹生 編
    1997 《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台灣檔案目錄》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康培德
    2006 〈卑南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後山統治〉《臺灣文獻》57:2,頁1-43。
    2016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灣:聯經出版社。
    郭聖偉
    2014 〈臺南中寮遺址出土陶瓷及相關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郭榮毅
    2003 〈戰後台南市安平聚落社會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夏傳位
    2015 〈臺灣的新自由主義轉向: 發展型國家的變異與挑戰〉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2018 《臺南市歷史敏感區歷史遺跡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之計畫報告。
    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考古小組
    2001 《花蓮港口遺址考古試掘暨口述歷史調查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報告。
    陳有貝
    2005 〈現行法令與考古遺址問題探討─新修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與環境影響評估法〉《田野考古》10(1):27-43。
    2013 〈對文資法之發掘申請條例的相關問題探討〉《田野考古》16(1):49-60。
    陳光祖
    2005 〈對現行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文化資產部分工作的意見〉《田野考古》10(1):105-115。
    2007 〈遺址類文化資產保存相關法規與執行〉,《發現遺址》頁112-130。臺北縣: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2013a 〈試論執行遺址相關考古工作的專業資格〉《田野考古》16(1):133-158。
    2013b 〈現行遺址發掘資格條件相關規定的檢討與建議〉《田野考古》16(1):133-158。
    2015 〈考古遺產保存的國際趨勢及其對國內法治的借鑑〉《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4:7-35。
    陳信雄
    1985 《澎湖宋元陶瓷》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4 《越窯在澎湖──五代十國時期大量越窯精品的發現》臺南:文山書局。
    2000 《傳聞「荷蘭海堡」遺址考古發掘研究報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1 〈荷蘭海堡的出土與發現—十七世紀台灣歷史的重建〉《歷史月刊》165,頁28-40。
    陳國棟
    2003 〈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蘭時期的臺灣〉《臺灣文獻》54:3,頁107-138。
    陳維鈞
    2017 《原荷治普羅民遮城東北稜堡遺構試掘計畫成果報告》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翠蓮
    2009 〈臺灣政治史的研究新趨勢-從抵抗權力到解構權力〉《漢學研究通訊》28(4):-1-9。
    陳皇希
    2012 〈臺灣遺址保存維護制度:以法律為中心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德瀚
    2012 〈清道光三年以前台將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連橫
    1960 [1918]《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康旻杰 
    2012 〈「掠奪」資本城市中的都市保存〉《文化研究》15:230-241。
    黃永川
    2001 《澎湖海域古沉船將軍一號試掘報告書》。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恩宇
    2019 〈1640 年代中期台灣熱蘭遮市鎮空間平面重建研究〉《建築學報》110 期,頁25-48。
    黃恩宇、鄭維中
    2019 《從〈1643 年熱蘭遮市地籍登錄簿〉探討17 世紀台灣熱蘭遮市鎮的城市空間與街屋建築》科技部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所)執行之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21 《17 世紀台灣熱蘭遮市鎮之研究-城市空間、城堡建築、街屋建築、公共建築與設施研究計畫》科技部補助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所)執行之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漢章
    2012 〈澎湖白沙島海域出土越窯青瓷初探〉《田野考古》15(2):105-126。
    黃翠梅、李匡悌、盧泰康
    2008 《臺南縣歸仁鄉歸仁窯遺址第二期學術調查與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臺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黃翔瑜
    2017 〈戰後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早期形構及其發展(1945-1984)〉《 博物館學季刊》31(4):5-39。
    黃應貴
    2007 〈人類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成果報告〉《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8(4): 56-64。
    傅朝卿
    2001  《臺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臺南市:臺灣建築與文化。
    楊仁江
    1995 《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檔案圖說》臺北市:內政部。
    楊飛、許明珠
    2008 《府城歷史古蹟與建築:一級古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楊媚姿
    2015 〈地方文化資產專責機關執行力之研究-以臺中市與臺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熊仲卿
    2011 〈價值、重要性及考古遺址文化資產的評價模式〉《文化資產保存學刊》4:81-90。
    蔡侑樺
    2017 《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跡》臺南市文化局。
    蔡惠方
    2014 〈遺址保存之法制架構與實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潘怡仲
    2008 〈臺灣遺址文化資產的現況與展〉《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08年會-人類學的挑戰與跨越》。臺北: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等備處。
    廖季詩
    2012 〈戰後台南市安平區的土地開發與空間變遷〉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鮑曉鷗、臧振華、張崑振
    2014 《從文藝復興到新石器時代:西班牙在臺灣雞籠的堡壘及臺灣南島民族的史前環境》科技部補助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執行之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臧振華
    1987 〈從考古證據看漢人的拓殖澎湖〉《臺灣風物》37(3):77-96。 
    1989 〈澎湖群島拓殖史的考古學研究〉《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歷史與考古組(上冊)》頁87-11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0 〈什麼是歷史考古學〉《人類與文化》26:48-50。
    1997 〈考古學與臺灣史〉《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 下冊》頁721-74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9 《「澎湖馬公港古沉船調查、發掘及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保存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第三年度期末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臧振華、高有德主持
    1988 《臺灣早期漢人及平埔聚落的考古學研究計畫》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第一年度研究進度報告。
    臧振華、謝艾倫、Maria Cruz Berroca
    2021a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成果報告書[和平島B遺址]》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2021b
    《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和一路考古遺址試掘計畫成果報告書[和平島C遺址]》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趙金勇
    2012 〈臺灣歷史考古專號-導言〉,《考古人類學刊》76(2012):1-6。
    趙金勇、鍾亦興
    2012 〈臺灣日治時期陶瓷器消費行為初探-以花岡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考古遺留為例〉《考古人類學刊》76:61-96。
    趙崇欽
    2001 〈北線尾荷蘭海堡遺址挖掘記〉《臺灣文獻》52:1,頁131-15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79 《臺灣經濟史六集》臺北市:臺灣銀行。
    劉益昌 
    2006 〈臺灣考古學與原住民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70-93。
    2008 〈臺灣考古學研究歷史建築的過程與方法學檢討〉《建築考古的方法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頁 I-5~I-22。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2021 《第一期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疑似遺址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劉益昌、李德河、榮芳杰、許朝景、王淑津、顏廷伃、蘇全正
    2004 《高雄市左營舊城遺址範內「外興隆營區」考古試掘計畫期末報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之研究報告。
    劉益昌、吳佰祿
    2000 《臺灣原住民舊社遺址調查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之研究報告。
    劉益昌、曾義星、鍾國風、熊仲卿、林冠穎、王柏喬、林佳萱、楊慶瑋、梁詠喻
    2021 《高雄市左營區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考古調查發掘暨展示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執行研究計畫之研究報告書。
    劉俊昱 
    2011 〈臺北機器局出土磚材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鄭維中
    2004 《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台北:前衛出版社。
    鄭維中、黃恩宇
    2019 《荷蘭時代熱蘭遮市鎮唐人市民的生活1643-1662》科技部補助中央研究院執行之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謝艾倫
    2009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外來陶瓷器之相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碧連
    2003 《赤崁樓與雙面碑》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盧嘉興
    1968 〈撤除舊赤嵌樓與興建新赤嵌樓的沈受謙〉《臺灣研究彙集》5:19-24。
    1980 〈舊赤嵌樓與新赤嵌樓演變考〉《臺灣研究彙集》5:148-158。
    鍾亦興
    2016 《赤嵌文化園區規劃案範圍內遺構調查計畫成果報告》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庶古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鍾國風、劉益昌、趙金勇
    2018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史蹟活化利用保存及展示計畫_大小龜山及左營舊城地區》內政部營建署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委託之計畫報告。
    Dectz, James 著,蔡世中譯 
    1990 〈什美國歷史考古學 方法與成果〉《人類與文化》26:51-60。
    不著撰人,村上直次郎譯
    1937 《バタビヤ城日誌 上卷》東京:日蘭交通史料研究會。
    江樹生譯註
    2000 《熱蘭遮城日誌(一)》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2 《熱蘭遮城日誌(二)》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3a 《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
    2003b 《熱蘭遮城日誌(三)》臺南:臺南市政府。
    2011 《熱蘭遮城日誌(四)》臺南:臺南市政府。
    必麒麟(Pickering,William Alexander)著;陳逸君譯
    2010 《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臺北:前衛出版社。
    史蒂瑞(Steere, Joseph Beal)著;林弘宣譯
    2009 《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
    程紹剛 譯註
    2000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冉福立(著)、江樹生(譯)
    1997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臺北:漢聲雜誌社。
    Aberbach, J. D., Christensen, T.
    2005 "Citizens and consumers: an NPM dilemma."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7(2): 225-245.
    Aitchison, Kenneth
    2011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Coming Second Wave: How the economic situation will affect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Archaeological Review from Cambridge. Vol.26(1), pp.79-98.
    Almansa-Sánchez, Jaime
    2015 "Trading Archaeology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Antiquities: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as a Commodity." In Ethics and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The politics of social justice vol. 1, edited by C. Gnecco & D. Lippert. . New York: Springer, pp. 141-157.
    Coombe, Rosemary J. and Weiss, Lindsay M.
    2015 “Neoliberalism, Heritage Regimes, and Cultural Rights”, in Global Heritage: A Reader. Edited by L. Meskell. N.J. : Wiley-Blackwell, pp. 43-69.
    Demoule, Jean-Paul
    2004 “PREVENTIVE ARCHAEOLOGY IN FRANCE.” In European Preventive Archaeology. Edited by Katalin Bozóki-Ernyey. Published by Hungary National Office of Cultural Heritage, pp. 57-64.
    Estevan, Tono Vizcaino
    2016 "Consuming the past, digesting identity: When the past becomes a product." In Archaeology and Neoliberalism, edited by P. Aparicio Resco. Madird: JAS Arqueologia, pp. 59-69.
    Gray, C.
    2007 "Commodification and instrumentality in cultural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3(2): 203-215.
    Gilbert, Jeremy
    2013  “What Kind Of Thing Is ‘Neoliberalism’ ? New Formations, 80, 7-22.
    Hamilakis, Yannis
    2004 “Archae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pedagogy” World Archaeology, 36:2, 287-309.
    2010  “Archaeologies in situ, situated archaeologies.” In Archaeology in Situ: Sites, Archaeology and Communities in Greece. Edited by A. Stroulia and S. Buck Sutton. Lanham: Lexington Books, pp. 439-446.
    2011 “Archaeological Ethnography: A Multitemporal Meeting Ground for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 40:399-414.
    Kristiansen, Kristian
    2009  “Contract archaeology in Europe: an experiment in diversity.” World Archaeology 41(4). .641-648.
    Orser, Charles E. Jr
    2004  “Historical Archaeology (2th edition).”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Patterson, Thomas C.
    2005  “The Turn to Agency: Neoliberalism, Imdividuality, and Subjectivity in Late-Twentieth-Century Anglophone Archaeology.” Rethinking Marxism. Vol 17:3, 373-384.
    Pykles, Benjamin C.
    2008  “The Recent Past: A Brief History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AA Archaeological Record, Vol 8:3. 32-34.
    Zorzin, Nicolas
    2013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ese archaeology: reflective thoughts on current organisational dynamics.” Japanese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 1, 5-21.
    2014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Aboriginal Australians: Relations in a Global, Neoliberal Economy—A Contemporary Case Study from Victoria.” Archaeologies Vol. 10 (2), 132-167.
    2015  “Dystopian archaeolog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ogic of capital in  herita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Vol.19 (4), 791-80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