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建等 Wang, Chien-Deng |
|---|---|
| 論文名稱: |
對公務洩密罪之適用及修正建議 The Application and Revised Proposal for The Crim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Leakages |
| 指導教授: |
薛智仁
Hsueh, Chih-J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9 |
| 中文關鍵詞: | 公務洩密罪 、公務員 、公務秘密 、守密義務 、公共利益 |
| 外文關鍵詞: | The Crim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Leakages, public office, The official secret, duty of loyalty, public interes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2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公務員洩漏不得對外告知的公務秘密時,依照刑法第132 條應論以公務
洩密罪。實務認為,本罪的保護法益是「國家利益」,也就是說,如果公務員洩漏了公務秘密,由於可能會「使國家事務難以順利進行」,因此可以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此,文獻上也存在著不同意見,有認為公務洩密罪應該是在保護「國家安全」,只有當洩密行為會侵害國家安全時,才可以論以本罪;也有認為公務洩密罪是在保護「對國家或公務員的信賴」,只要洩漏行政法規上所規定不得對外通知的資訊,就可以論以本罪。
以上的各個說法,會很重大的影響公務洩密罪的適用範圍,因此,本文將
逐一檢視各個看法所產生的現象與問題,再進一步的思考「國家利益」是否應作為本罪的保護法益。對此,本文將從公務洩密罪的立法沿革,以及台灣行政環境的轉型狀況來加以說明。
當我們可以認同本罪的保護法益後,進而就要解釋第132 條的要件,特別
是「洩漏」及「應秘密客體」,這二項要件的解釋會影響許多具爭議性的具體個案,例如議長選舉時的亮票行為、違反偵查不公開、基於揭弊而洩漏秘密等等,然而,我國文獻對此的論述較少,本文將藉由德國文獻對於公務洩密罪(德國刑法第353b 條)的討論,進而分析我國上述要件的可能解釋方向。
除了可以藉由「實體要件」來限縮公務洩密罪的適用範圍,德國法也透過
「程序要件」再加以限縮,也就是將本罪規定為「告訴(請求)乃論之罪」,只有當具有請求追訴洩密權限者在請求追訴犯罪後,司法機關才可以追訴或審理涉案公務員的洩密刑責,對此,也可以作為未來我國立法上的參考。
The Supreme Court holds inconsistent perspective on the Crim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Leakages cases, as a result, the range of this crime is so ambiguous that some of inmate should be innocent. My thesis attempts to define the range of Crim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Leakages and to clarify the violation of between regulation and Criminal Code. Supposing a public officer breaches the duty of loyalty in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he shall be guilty only when the public interest is in great danger. In other words, he shall be disciplinary disposition instead of prison when he merely breach the duty of loyalty in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but never put the public interest in hazard.Consequently, my thesis rethinks the feasible approach to interpret elements of this crime through analyzing relative Taiwanese judgments and introducing the cognate crime in German Criminal Code. In addition, my thesis considers the potential problems about "non-private cause of action" in the current Crim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Leakages. Accordingly, this crime should be revised into "private cause of action" in my opinion. Namely,judiciary examines elements of the Crim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Leakages merely when competent authority empowers them to investigate official leak.
壹、中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教科書與專論》
丹尼爾‧沙勒夫 著,林錚顗 譯
《隱私不保的年代》,初版,2011年
甘添貴
《刑法各論(上)》,四版,2015年
《刑法各論(下)》,四版,2015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組織內部不法資訊揭露法制之研究》,初版,2006年
汪明生
《公共價值與跨域治理》,初版,2013年
吳定等人合著
《行政學析論》,初版,2009年
吳凱莉
《我國洩密罪機密保護之研究─以共諜案為中心》,國防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山田
《刑法通論(上)》,十版,2008年
《刑法各罪論(下)》,五版,2005年
林鈺雄
《刑事訴訟法(下)》,七版,2013年
林東茂
《危險犯與經濟刑法》,初版,1996年
林俊益
《刑事訴訟法概論(下)》,十一版,2014年
林水波
《選舉政治學》,初版,2011年
高金桂
《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初版,2003年
法務部
《刑法分則研究修正資料彙編(一)》,初版,1998年
翁岳生
《行政法(上)》,三版,2006年
陳子平
《刑法各論(下)》,初版,2014年
陳志龍
《法益與刑事立法》,初版,1990年
陳明通
《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初版,2005年
陳煥生、劉秉鈞合著
《刑法分則實用》,四版,2013年
陳敏
《行政法總論》,八版,2013年
陳清秀
《行政罰法》,初版,2012年
陳慈陽
《行政法總論》,二版,2005年
陳文貴
《行政罰與刑罰法理之研究》,初版,2012年
《行政罰競合理論與實務─雙重處罰禁止論》,初版,2012年
孫本初
《新公共管理》,五版,2013年
孫同文
《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初版, 2003年
清流月刊編輯委員會
《機密維護》,再版,1999年
國史館
《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版,1994年
黃榮堅
《基礎刑法學(上)》,四版,2012年
《刑罰的極限》,初版,1999年
黃源盛
《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初版,2010年
《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下)》,初版,2010年
《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初版,1998年
黃朝義
《刑事訴訟法》,四版,2014年
曾淑瑜
《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國家、社會法益之保護》,二版,2013年
楊泰順
《選舉》,初版,1991年
楊士隆、林健陽合著
《犯罪矯正─問題與對策》,五版,2007年
褚劍鴻
《刑法分則釋論(上)》,四版,2006年
蔡墩銘
《刑法各論》,六版,2009年
蔡蕙芳
《從危險理論論不能安全駕駛罪》,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蔡智翔
《洩密罪之研究—以國家機密為中心》,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盧映潔
《刑法分則新論》,十版,2015年
鍾宏彬
《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初版,2012年
賴錦珖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釋論》,初版,2003年
薛智仁
《參與群毆行為之處罰基礎與立法》,初版,2002年
薛泰成
《德國刑法中合理化事由的體系》,初版,2007年
謝瑞智
《民主政治與選舉罷免法》,初版,1989年
蕭文生
《國家法(I)─國家組織篇》,初版,2008年
《期刊論文》
Claus Roxin著、許絲捷譯
〈法益討論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257-280頁
王泰升
〈四個世代形塑而成的戰後台灣法學〉,《戰後台灣法學史(上)》,初版,2012年,1-66頁
王皇玉
〈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8月,235-244頁
〈販賣毒品行為的罪與罰〉,《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2009年4月,157-201頁
〈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既未遂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88期,2010年12月,234-244頁
甘添貴
〈刑法新修正之公務員概念〉,《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初版,2005年9月,頁133-205頁
古承宗
〈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1期,2013年6月,115-177頁
〈危險的電子遊戲場?-評析大法官釋字第六四六號解釋〉,《東吳法律學報》,第 21 卷 第 1 期,2009年7月,129-162 頁
李聖傑
〈刑法體系的基礎概念〉,《台灣法制導論》,二版,2013年,163-185頁
巫聰昌
〈論國防以外之秘密─以台灣台中地方法院100年度訴字第438號刑事判決為例〉,《法令月刊》,第65卷7期,2014年7月,28-49頁
吳宗謀
〈軍事機密與秘密保護法制─以國家機密保護法為中心〉,《軍法專刊》,第49卷第12期,2003年12月,20-35頁
吳耀宗
〈刑法上之「業務」概念:第二講-業務作為犯罪成立之要素〉,《月旦法學教室》,第48期,2006年10月,67-78頁
吳巡龍
〈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限—兼評高雄高分院九十五年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第150期,2007年11月,245-258頁。
林明鏘
〈公務機密與行政資訊公開〉,《公務員法研究(一)》,二版,2005年,61-110頁
林鈺雄
〈再洩多少都沒關係?─從檢察總掌洩密案談洩密同一性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36期,2013年12月,14-30頁
林佳和
〈勞動關係的公益與私益衝突─從德國勞工忠誠義務的演進軌跡談起〉,《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初版,2010年9月,67-108頁
林雍昇
〈新刑法公務員概念與範圍的再商榷〉,《台灣法學雜誌》,第102期,2008年1月,192-215頁
林恆志
〈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 (上)〉,《軍法專刊》,48卷6期,2002年6月,24-35頁。
洪家殷
〈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之界限〉,《東吳法律學報》,第25卷第1期,2013年7月,1-48頁
柯耀程
〈公務員貪污瀆職犯罪基礎講座:第三講─職務洩密罪之瀆職規範適用辯證〉,《月旦法學教室》,第125期,2013年3月,55-63頁
〈洩漏國防以外秘密之洩密罪─兼論台北地方法院九十七年易字第三二九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5期,2010年10月,111-116頁
徐念慈、楊戊龍
〈揭弊VS.洩密:以國家太空中心個案為例〉,《公益揭發─職場倫理新趨勢》,初版,2010年9月,283-314頁
張天一
〈「公益揭露人保護法草案」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33期,2014年10月,275-281頁
許玉秀
〈亮票妨害秘密?〉,《刑法的問題與對策》,初版,1999年,345-350頁
許澤天
〈杜撰學者適用貪污犯罪的恐怖「法源」─最高院100台上459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01期,2012年6月,197-203 頁
〈在法庭洩漏病人秘密之醫師─業務洩密罪與拒絕證言權之交錯〉,《台灣法學雜誌》,第154期,2010年6月,138-144頁
許恒達
〈GPS抓姦與行動隱私的保護界限──評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上易字第2407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4期,2013年12月,59-78頁
陳運財
〈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第13卷9期,2009年9月,25-39頁
傅美惠
〈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雜誌》,第50卷2期,2006年4月,66-108頁
程明修
〈授權公務員是如何被授權─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59號刑事判決對刑法公務員定義之謬誤詮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99期,2012年5月,1-3頁
黃榮堅
〈刑法上個別公務員概念〉,《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8卷4期,2009年12月,273-334頁
〈從個別化公務員概念看政府採購中的公務員身分─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四八一三號等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2009年9月,287-300頁
黃錦堂
〈特別權力關係及公務員法制〉,《法治的開拓與傳承─翁岳生教授的公法世界》,初版,2009年,205-237頁
〈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行政法(上)》,三版,2006年, 241-348頁
黃朝義
〈偵查不公開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7期,2004年3月,24-25頁
黃惠婷
〈論貪污治罪條例與公務員圖利罪〉,《台灣法學雜誌》,第132期,2009年7月,42-58頁
湯德宗
〈「權力分立原則」解釋案〉,《權力分立新論(卷二違憲審查與動態平衡)》,2005年,297-414頁
詹振榮
〈論公務員「刑懲併罰」制度之法制發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2期,2008年1月,174-191頁
楊雲驊
〈刑事訴訟法偵查不公開與刑法洩漏國防以外機密罪之關係─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2年度矚易字第1號刑事判決為例〉,《月旦裁判時報》,第27期,2014年6月,35-46頁
蔡墩銘
〈台灣刑法之發展〉,《新世紀台灣法治之展望(研討會專輯)》,2001年
〈國防應秘密文書之洩漏與刺探〉,《刑法爭議問題研究》,初版,1999年2月,415-428頁
趙晞華
〈公秘密保護刑事規制之回顧與探討〉,《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下)》,初版,2012年4月,437-478頁
盧映潔
〈議員亮票與洩漏國防以外之秘密罪〉,《台灣法學雜誌》,第225期,2013年6月,151-153頁
薛智仁
〈肇事逃逸罪之保護法益〉,《台灣法學雜誌》,第236期,2013年11月,182-193頁
〈基於取證目的之私人竊聽〉,《台灣法學雜誌》,第183期,2011年9月,162-176頁
貳、德文文獻(按字母排列)
Bosch, Nikolaus
in : Satzger / Schluckebier / Widmaier(Hrsg.),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 Aufl., 2014
in : Schönke / Schröder(Hrsg.),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8. Aufl., 2010
Eisele, Jörg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1, 2. überarbeitete Aufl., 2012
Fischer, Thomas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 60. Aufl., 2013
Graf, Jürgen-Peter
in : Hefendehl / Hohmann(Hrsg.),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4, 2006
Hoyer, Andreas
in : Wolter(Hrsg.),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and 6, 8. Aufl., 2013
Kindhäuser, Urs
Strafgesetzbuch Lehr- und Praxiskommentar, 4. Aufl., 2010
Kuhlen, Lothar
in : Kindhäuser / Neumann / Paeffgen(Hrsg.), Strafgesetzbuch, Band 3, 4. Aufl., 2013
Lackner, Karl / Kühl, Kristian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6. Aufl., 2007
Perron, Walter
in : Schönke / Schröder(Hrsg.),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8. Aufl., 2010
Schunann
Gefährdung wichtiger öffentlicher Interessen, NStZ 1985, S. 169-173
Träger, Ernst
in : Jähnke / Laufhütte / Odersky(Hrsg.), Leipziger Kommentar Großkommentar, 11. Aufl., 2004
Vormbaum, Thomas
in : Laufhütte / Saan / Tiedemann(Hrsg.), Leipziger Kommentar Großkommentar, 12. Aufl., 2009
Wessels, Johannes / Hettinger, Michael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1, 35. Aufl., 2011
參、網路資料
公益揭露人保護法草案,立法院法律提案系統
(網址:http://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7cfcbcec7c8cdc5cec8cad2cec6cb)
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第十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
(網址:http://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acfcdcecfcfcec5cec6cbd2cccdc6)
高雄市議會online電子月刋,第28期,2013年10月
(網址:http://online.kcc.gov.tw/ct.asp?xItem=14404&ctNode=687&mp=1)
機關內部不法資訊揭露者保護法草案總說明
(網址:http://www.ctcn.edu.tw/ctcn2009/board/data/201362591149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