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俊隆
Chen, Chun-lung
論文名稱: 乾隆皇帝運用文殊菩薩化身策略與西藏地區的治理
The Exercise of the Counterpart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in the Governance of Tibet by Emperor Chien-lung
指導教授: 陳玉女
Chen, Yu-n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文殊菩薩蒙古西藏乾隆清朝藏傳佛教
外文關鍵詞: Chien-lung, Mongolia, Ching dynasty, Manjusri Bodhisattva, Tibetan Buddhism, Tibet
相關次數: 點閱:144下載:5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說明的是乾隆皇帝利用文殊菩薩化身,以政教合一方式統治西藏地區的情形及關係。中國帝王好用神話與宗教來增強統治的合理性,與建立神聖地位;自佛教傳入,社會對佛教的認識日增,因而帝王也開始使用佛菩薩、轉輪王化身,以增強自己的神聖與統治的合理性。在佛教眾多菩薩中,文殊菩薩因本身以智慧第一著稱,又為大乘菩薩之上首,在經典中則指其道場為中國五台山,因此與中國結緣深厚,中國的帝王多被視為其化身。
    清代或因滿洲與文殊二者音近,皇太極時便被藏傳佛教區尊稱為「文殊菩薩皇帝」,但至雍正以前,多為被動接受此稱號,未有實際作為以呼應。乾隆個人則巧妙利用此一名詞,加上空間設置、唐卡繪畫、滿洲的名詞釋義等方式,塑造自己是文殊化身的轉輪王,用以合理將西藏的政教大權,完全置於其治下,確立清帝在藏傳佛教區政教權力凌駕四大活佛,兼具人君和法王的雙重身份。
    再者,本文也藉由清代政府冊封班禪世系、六世班禪入京朝覲祝壽的禮遇,與下令禁絕紅帽活佛沙瑪爾巴轉世,處置不法僧人的威權,用以探討「文殊菩薩皇帝」的「般若經」與「智慧劍」恩威並施作為。

    The thesis studies how Emperor Chien-lung, through the character of the counterpart to Manjusri Bodhisattva, governed of Tibet in the way of Caesaropapism. Chinese emperors conventionally used mythology and religions to enhance the rationality of their governance and to play elevated lords. However, after the preach of Buddhism in China, people knew better about Buddhism and its doctrines. Then, emperors started to exercise the counterparts of Buddhist idols, such as Bodhisattva or Cakravartin, to reinforce the honor of themselves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ir governance. Among Bodhisattvas of Buddhism, Manjusri was noted for his wisdom, with being the chief of Mahayana Bodhisattva. In Buddhism canons, Manjusri’s rite was considered Mt. Wu-tai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location, Manjusri had a lot to do with China. Most Chinese emperors were viewed as the counterparts to Manjusri Bodhisattva.
    Perhaps on account of the similar sound of Manchu and Manjusri, Ching Tai-tsung was entitled as Emperor Manjusri Bohisattva by tribes of Mongolia and Tibet. However, it was not until Emperor Yung-cheng that emperors in Ching dynasty had never accepted the title actively and responded to the title with real act. However, Emperor Chien-lung skillfully modeled himself as the embodiment of Manjusri through the title. As a result, he could reasonably rule Tibet and emperors in Ching dynasty were more powerful than Four Trulkus ever since then for the dual roles of a lord and a cakravartin.
    In addition, the thesis also interpre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itle, “Emperor Manjusri Bohisattva” in Ching dynasty. For example, Ching government conferred descendents of Panchen; besides, 6th Panchen was honored the privilege to celebrate the birth of emperors in Beij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put a ban the reincarnation of Red-capped Trulku and punished illegal monks. Such deeds, so-called as “Prajna sutra” and “Wisdom sword” are just two sides of a coin in the exercise of the name, Emperor Manjusri Bohisattva.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回顧 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清代「文殊菩薩皇帝」概念的建構 14 第一節 文殊在佛教中的象徵意義 14 第二節 天子即佛的中國皇權觀念 23 第三節 清、藏關係中「文殊菩薩皇帝」的思維架構 30 第三章 「文殊菩薩皇帝」對藏傳佛教區的政教意義 43 第一節 康熙、雍正皇帝為佛與轉輪王化身之論 43 第二節 乾隆為文殊化身的建構緣由 54 第三節 藏傳佛教領袖對於乾隆文殊化身的觀感 71 第四章 「文殊菩薩皇帝」「黜邪崇正」理念的實踐 76 第一節 黃教政權危機與冊封班禪 76 第二節 六世班禪入朝與封賞 83 第三節 禁絕紅帽活佛轉世及其威權的建立 96 第五章 結論 112 參考書目 117 附圖目錄 圖 一:「雍正行樂圖」之佛裝像 68 圖 二:乾隆畫像 69 圖 三:普寧寺乾隆佛裝像 69 圖 四:宗喀巴像 70

    一、史料
    安世高(漢)譯,《佛印三昧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No.621,台北:新文豐,1983。
    竺法護(西晉)譯,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No. 627,台北:新文豐,1983。
    聶道真(西晉)譯,《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No. 463,台北:新文豐,1983。
    鳩摩羅什(後秦)譯,《佛說首楞嚴三昧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No. 642,台北:新文豐,1983。
    僧伽提婆(東晉)譯,《增壹阿含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No.125,台北:新文豐,1983。
    慧皎(梁)撰,《高僧傳》,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No. 2059,台北:新文豐,1983。
    不空(唐)譯,《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No.1003,台北:新文豐,1983。
    良賁唐(唐)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3冊No.1709,台北:新文豐,1983。
    飛錫(唐)撰,《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下,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No. 1967,台北:新文豐,1983。
    菩提流志(唐)譯,《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No.1185A,台北:新文豐,1983。
    實叉難陀(唐)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No. 279,台北:新文豐,1983。
    澄觀(唐),《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No. 1735,台北:新文豐,1983。
    求那跋陀羅(宋)譯,《大方廣寶篋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No. 466,台北:新文豐,1983。
    法賢(宋)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No. 126,台北:新文豐,1983。
    施護(宋)譯,《佛說金剛香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No.1170,台北:新文豐,1983。
    施護(宋)譯,《佛說最勝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祕密一切名義三摩地分》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No. 1187,台北:新文豐,1983。
    釋智(元)譯,《聖妙吉祥真實名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0冊No. 1190,台北:新文豐,1983。
    世宗憲皇帝(清),《御選語錄》,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68冊No.1319,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
    咫觀(清)記序,《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74冊No. 1499,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
    譯者不詳,《佛說放缽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5冊No.629,台北:新文豐,1983。
    北京白雲觀藏,《道藏》,北京:文物出版,1988。
    范曄(劉宋)撰、李賢(唐)等注、司馬彪(晉)補志,《後漢書》,收入楊家駱主編《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
    魏收(北齊),《魏書》,收入《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孔穎達(唐)疏,《毛詩正義》,收入《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孔穎達(唐)疏,《周易正義》,收入《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孔穎達(唐)疏,《禮記注疏》,收入《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魏徵(唐),《隋書》,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台北:鼎文書局,1985。
    朱熹(宋),《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綬、宋敏求(宋)編,《唐大詔令集》,收入楊家駱主編,《國學名著珍本彙刊》,台北:鼎文書局,1972。
    耶律楚材(元),《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朱元璋(明),《明太祖御製文集》,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22)》,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4。
    廓諾‧迅魯伯(明)著,郭和卿譯,《青史》第14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土觀.卻吉尼瑪(清)撰,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土觀.洛桑確吉尼瑪(清)著,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下)》,台北:全佛文化,2004。
    方拱乾(清)《寧古塔志》,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地類》228冊,影印昭代叢書丙集世楷堂藏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年。
    朴趾源(清)著、朱瑞平點校,《熱河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
    周加巷(清)著、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固始噶居巴.羅桑澤培(清)著,陳慶英、烏立吉譯注,《蒙古佛教史》,台北:全佛,2004。
    阿桂(清)等,《欽定滿洲源流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紀曉嵐(清),《閱微草堂筆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28編,臺北:新興書局,1988。
    徐珂(清),《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崑岡(清)等奉敕著,《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張廷玉(清)等,《明史》,收入《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0。
    清世宗(清)纂,《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1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世宗憲皇帝(清),《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第350冊,台北:世界書局,1986。
    清高宗(清),《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御製詩四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清高宗(清)敕撰,《清朝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聖祖(清),《康熙御製文集(一)》,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41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清聖祖(清),《康熙御製文集(四)》,收入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41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
    陳康祺(清)著、晉石點校,《郎潛紀聞》,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刋》,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7湖北第2刷。
    陳登龍(清),《裏塘志略》,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1978。
    傅維鱗(清),《明書》,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59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福格(清),《聽雨叢談》,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劉錦藻(清),《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魏源(清),《聖武記》,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魏源(清)《聖武記》,收於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台北:世界書局,196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註,《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199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匯編(二)》,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合編,《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係檔案史料匯編(三)》,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原寫本影印,《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札奇斯欽譯註,《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周叔迦編纂,《清代佛教史料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輯,《文獻叢編》第6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35。
    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台北:鼎文,1981。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中國近代史教學研討會編,《中國近代史》,台北:幼獅,1967。
    尹傳先,《明代藏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文化,2004。
    牙含章,《班禪額爾德尼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王俊中,《東亞漢藏佛教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王輔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台北:商周出版,2003。
    伍昆明主編,《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6。
    向斯,《乾隆養生錄》,台北:實學社,2003。
    向斯,《皇帝的佛緣》,香港:和平圖書,2005。
    朱麗霞、周松編著,《佛教與西藏古代社會》,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尕藏加,《西藏宗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台北:商務印書館,1959。
    李鐵錚著、夏敏娟譯,《西藏歷史上的法律地位》,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周煒,《藏傳佛教大師生涯》,台北:大千出版,2002。
    孟森,《清代史》,台北:正中書局,1962。
    東嘎.洛桑赤列著,唐景福譯,《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4。
    河口慧海(日)著、吳繼文譯,《西藏旅行記(下)》,台北:馬可孛羅,2003。
    法尊,《西藏與西藏佛教》,台北:天華出版社,1987。
    金成修(韓),《明清之際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6。
    金梁編纂、牛力耕校訂,《雍和宮志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南懷瑾,《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2。
    故宮博物館主編,《清宮藏傳佛教文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柏楊,《中國人史綱(下)》,台北:遠流,2002。
    胡耐安,《邊疆民族志》,台北:蒙藏委員會,1963。
    唐景福、朱麗霞,《中國藏傳佛教名僧錄》,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
    孫子和,《西藏史事與人物》,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孫子和,《西藏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索文清、陳乃文,《藏族史料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年。
    貢噶法獅子等著,《顯密修學法要》,台北:佛教出版社,1988。
    高陽,《清朝的皇帝(上)》,台北:遠景,1993。
    張羽新輯注,《清政府與喇嘛教-附清代喇嘛教碑刻錄》,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張羽新,《清代四大活佛》,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張羽新,《清代治藏要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3。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莊吉發,《清史拾遺》,台北:學生書局,1997。
    莊吉發,《清史論集(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莊吉發,《清史論集(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莊吉發,《清史論集(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莊吉發,《清史講議》,台北:實學社,2002。
    許明銀,《西藏佛教史》,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8。
    陳又新,《清朝前期處理西藏有關的民族隔離措施》,台北:蒙藏委員會,1998。
    陳捷先,《清史雜筆(八)》,台北:學海出版社,1987。
    陳捷先,《清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1997。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2001。
    陳捷先,《康熙寫真》,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陳捷先,《雍正寫真》,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陳捷先,《乾隆寫真》,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
    陳慶英等編著,《歷輩達賴喇嘛生平形象歷史》,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項智多傑,《藏傳佛教格魯派》,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馮明珠,《近代中英西藏交涉與川藏邊情-從廓爾喀之役到華盛頓會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
    馮爾康,《雍正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2003。
    楊白衣,《佛菩薩的戶籍》,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8。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1993。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西藏的法律地位.達蘭莎拉與北京--三份著名法律學權威的研究報告》,台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2001。
    趙展,《滿族文化與宗教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劉家駒,《儒家思想與康熙大帝》,台北:學生書局,2002。
    德格勒,《內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稻葉君山(日)、但燾譯,《清朝全史》,台北:中華書局,1960。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收錄於《中國學術類編.中國佛教史及佛教史籍》,台北:鼎文書局,1974。
    蔡志純、黃顥,《藏傳佛教中的活佛轉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7。
    鄭振煌主編,《認識藏傳佛教》,台北:慧炬出版社,2001。
    黎東方,《細說清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蕭一山,《清代通史》卷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
    諾那呼圖克圖,《諾那呼圖克圖法語開示錄》,台北:智敏慧華基金會,2001。
    賴福順,《乾隆重要戰爭之軍需研究》,臺北:故宮博物院,1984。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
    錢穆,《國史新論》,台北:東大圖書,1998。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0。
    釋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
    釋印順,《佛教史地考論》,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
    釋聖嚴,《西藏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1999。

    (二)外文專書
    Evelyn S. Rawski,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Harold L.Kahn, “Monorchyin the Emperors Eyes: Image and leeadity in the Ch'ien-Lug Reign“,Cambridge,Harvard Univ.Press,1971.
    山口瑞鳳,《チベット(下)》,東京:東京大學,1989。
    井上進,〈出版文化と学術〉,收入《明清時代の基本問題》委員會編著,《明清時代の基本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7。
    平野聰,《大清帝国と中華の混迷》,東京:講談社,2007。
    平野聰,《清帝國とチベット問題-多民族統合の成立と瓦解》,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
    石橋崇雄,《大清帝国》,東京:講談社,2000。
    石濱裕美子,《チベット仏教世界の歷史的研究》,東京:東方書店,2001。

    三、學位論文
    王俊中,〈政教間的合作與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彰裕〈歷代興業帝王政治謎思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1985。
    李海波,〈唐代文殊信仰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2。
    索朗多吉,〈西藏的政治變遷〉,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駿逸,〈乾隆末年廓爾喀與西藏軍事衝突之始末及其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陳又新,〈清朝前期經營西藏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陳肇璧,〈雍正皇帝與清代佛教〉,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5。
    戴發旺,〈十至十八世紀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蘭州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46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四、期刊論文
    (一)中文論文
    王子林,〈乾隆與文殊菩薩-梵宗樓供奉陳設探析〉,《故宮博物院刊》2006年第4期,北京:故宮博物院,2006年8月。
    王俊中,〈「滿洲」與「文殊」的淵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領袖與佛菩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12月。
    王連華,〈從六世班禪承德入覲,看乾隆皇帝的民族懷柔政策〉,《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7 卷3 期,承德:承德民族師專,2007 年7 月。
    王堯,〈第巴桑結嘉措雜考〉,收入《清史研究集》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
    王德恩,〈明代蒙古族的佛經翻譯與文化需求〉,收入《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下輯》,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
    半憂,〈外八廟與清代政治〉《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6年4期,承德: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1996年7月。
    古文,〈菩薩頂四棱碑文釋義〉,《五臺山研究》2000年2期,太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000年2月。
    布莉華,〈須彌福壽之廟碑記解說補正〉,《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6卷3期,承德:承德民族師專,2006年8月。
    札奇斯欽,〈佛教在蒙古〉,《華岡佛學學報》第5期,台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1年12月。
    玉卿,〈有關文殊師利菩薩的經典〉,《五臺山研究》2006年3期,太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006年3月。
    刑福增,〈當代中國政教關係探討--兼論對基督教的發展影響〉,《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2期,台北:宗博出版社,2003年12月。
    呂士朋,〈清代的崇儒與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
    李克域,〈避暑山莊佛教文化〉,《佛學研究》1994年刊,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4。
    李秀蓮,〈女真薩滿教源流探微〉,《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阿城:黑龍江農墾師范專科學校,1999年5月。
    李旻,〈乾隆皇帝御筆心經〉,《紫禁城》2003年3期,北京:故宮博物院,2003年3月。
    李然,〈六世班禪朝覲與廓爾喀入侵〉,《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4卷第3期,承德:承德民族師專,2004年8月。
    李勤璞,〈白喇嘛與清朝藏傳佛教的建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12月。
    李勤璞〈斡祿打兒罕囊素:清朝藏傳佛教開山考〉,《蒙古學信息》2002 年第3 期,呼和浩特:內蒙古社會科學院,2003年9月。
    李鳳珍,〈試析清代達賴喇嘛商上〉,《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期,拉薩:西藏民族學院,2003年1月。
    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7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年12月。
    周伯戡,〈姚興與佛教天王〉,《臺大歷史學報》第30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年12月。
    周祝英,〈清代諸帝與文殊師利菩薩〉,《宗教學研究》2007年4期,成都: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年12月。
    周潤年,〈北京雍和宮御製《喇嘛說》碑文校錄考詮〉,《西藏研究》1991年3期,拉薩:西藏社會科學院,1991年3月。
    孟森,〈滿洲名義考〉,收入《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台北:南天書局,1987。
    林永強,〈薩滿教與女真文化〉,《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1卷2期,哈爾濱:黑龍江省教育學院,2002年3月。
    姜舜源,〈二十有五意何在〉,《紫禁城》,北京:故宮博物院,1986年1月。
    洪美華,〈明末清初祕密宗教思想信仰的流變與特質〉,收入中央大學共同科主編,《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胡希英,〈一人來朝萬眾歸心—六世班禪朝覲乾隆皇帝的政治意義〉,《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第2 期,石家莊: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2004年4月。
    格桑益西,〈佛教密乘事部三怙主〉,《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3期,北京:西藏自治區文聯,2006年5月。
    烏蘭托亞,〈清朝禁絕噶瑪紅帽十世轉世探微〉,《青海社會科學》2002 年第3 期,西寧:青海省社會科學院,2002年6月。
    神田信夫,〈滿洲國號考〉,收入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
    崔正森,〈文殊信仰在中國的初傳〉,《五臺山研究》2006年4期,太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006年4月。。
    康樂,〈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1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年3月。
    張學偉,〈永寧寺碑新考(上)〉,《黑龍江史志》2007年 9期,哈爾濱:黑龍江省地方史志學會,2007年9月。
    張雙志,〈18世紀朝鮮學者對清代西藏的觀察—讀朴趾源《熱河日記》〉,《中國藏學》2007年03期,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2007年7月。
    曹世瑞,〈蜿蜒在心中的長城〉,《百科知識》2006年9期,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5月。
    莊吉發,〈清代前期西藏與尼泊爾的歷史關係〉,收入於《兩岸蒙古學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95。
    楊惠宇,〈清初順康雍三朝之政教關係-以民間秘密宗教的策略運用為例,1644-1735〉,《研究與動態》第9期,彰化: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2003年12月。
    鄔昆如,〈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定位〉,收入《中國近代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1987。
    劉學銚,〈額魯特蒙古與達賴喇嘛〉,《中國邊政》第158期,台北:中國邊政雜誌社,2004年6月。
    鄭淑蓮,〈清入關後順治帝的宗教政策〉,《弘光通識學報》第1期,台中:弘光技術學院,2002年5月。
    鄧來送,〈文殊菩薩化身—宗喀巴大師〉,《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3期,太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007年3月。
    鮑音,〈《十善福經白史》淺譯〉,《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7年第2期,呼和浩特:內蒙古社會科學院,1987。
    鞠志強,〈一座建造了89年的山莊〉,《中國民族》2003年10期,北京: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03年10月。
    顏尚文,〈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寺與「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東方宗教研究》新1期,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1990年10月。
    羅文華,〈故宮雨華閣藏密神系與密宗四部思想研究〉,《故宮學術季刊》18卷1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年7月。

    (二)外文論文
    David M. Farquhar, “Emperor as Bodhisattva in the Governance of the Ch‘ing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38 no. 1,1978.
    平野聰,〈チベット仏教共同體と中華:清朝期多民族統合の一側面〉,《國家學會雑誌》110卷3.4期,東京:國家學會事務所,1997年4月。
    石濱裕美子,〈ダライラマ招請の背景にある順治五年の清・モンゴル関係について:第一歴史檔案館所蔵『蒙文老檔』を用いて〉,《史滴》20號,東京:早稻田大學東洋史學東洋史懇話會,1998年12月。
    石濱裕美子,〈パンチェンラマと乾隆帝の会見の背景にある仏教思想について〉《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9號,神戶:中央ユーラシア学研究会,1994年6月。
    石濱裕美子,〈乾隆帝僧形図の調査を終えて〉,《満族史研究》第4號,東京:東洋文庫清代史硏究室満族史硏究會,2005年6月。

    五、網路資訊
    何啟龍,〈質疑元代佛教能提供的政治合法性〉,元代佛教與少林寺學術研討會專題報導,中華佛教資訊網:ttp://news.fjnet.com/wywz/wywznr/t20061014_39968.htm,引用日期:2008/01/23。
    王家鵬,〈神秘的故宮藏傳佛教世界〉,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wh/zsc/2005/00348794.html,引用日期:2008/04/07。
    夏瑪巴相關網站:
    http://www.shamarpa.org/sham-lineage/10.htm,引用日期:2008/09/03。
    http://www.himalayanart.org/search/set.cfm?setID=314,2008/09/03。
    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
    http://www.kagyuoffice.org.tw/kagyu/karmapas/13th_karmapa.htm,引用日期:2008/09/03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http://ccbs.ntu.edu.tw/BDLM/index.htm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六、工具書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198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6-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