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國誠
Li, Kuo-Cheng
論文名稱: 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實踐(1862-1880)
Zuo Zongtang’s Famine-Relief Thought and Its Practices , 1862-1880
指導教授: 蘇梅芳
Su, Mei-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荒政左宗棠太平天國回變戰後重建
外文關鍵詞: famine-relief, Zuo Zongtang,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The Muslim’s Incident, postwar reconstructions
相關次數: 點閱:96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左宗棠(1812-1885)是同、光兩朝重要疆臣,亦是湘軍的重要人物,求學時即對荒政、農學有興趣,並深入研究,在游幕湖廣時,協助巡撫辦理救災重建工作,從中學習荒政推行之實務問題。咸豐十一年(1861)起,左氏因緣際會得以督撫身份,於閩浙、陜甘新疆地區辦理戰後救災、重建工作。他於東南閩浙沿海,推行的荒政有:急救瀕死人民、緩徵減徵錢糧稅課、修築海塘、流通米糧、活絡商業。於西北陜甘新疆內陸實踐的荒政有:推廣農桑、造林、安置災民、興修水利、疏通米糧、推廣茶牧。左氏實施的荒政,在戰後發揮恢復生產、及拯救民命等效果。
    將左宗棠於東南閩浙沿海,與西北陜甘新疆內陸地區所推行的荒政做比較,發現左氏於兩地辦理之荒政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有僅推行於閩浙沿海者,如:修築海塘;有僅實施於陜甘新疆內陸者,如:植樹、禁種罌粟、推廣畜牧;有於閩浙沿海和陜甘新疆內陸均辦理,但內容卻存在極大差異者,如:推廣農業、安置災民、恢復商業、水利工程;有於閩浙沿海和陜甘新疆內陸均辦理,且內容大同小異者,如:植桑養蠶、流通米糧、疏濬河渠、推廣漁業。

    Zuo Zongtang(1812-1885) was an important governor-general in the reigns of Tongzhi and Guangxu, he was also a key person of Xiang army. Zuo Zongtang had deep interest in famine-relief and agriculture in his young age. When he was an adviser in Hunan and Hubei, he helped the provincial governors relieving and rebuilding the disaster-striking areas, and studied the practical measures in famine-relief. From the 11th year of Xianfeng reign (1861), Zuo Zongtang was able to perform the duties of relieving and reconstruction after numerous wars as a governor-general in provinces of Fujian, Zhejiang, Shaanxi, Gansu, and Xinjian.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Fujian and Zhejiang, he provided emergency aid to patients, abated tax burden, reconstructed the sea wall, circulated grains, and restored commerce. What he was assigned to Shaanxi, Gansu, and Xinjian inland, his achievements included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and silkworm-raising, afforestation, refugee settlement, re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system, grain circulation, and encouragement of tea plantation and pasturage. Those measures conducted by Zuo Zongtang reinstated crop production and rescued refugees effectively after wars.
    Comparing Zuo Zongtang’s famine-relief practices in both the coastal areas and inlands, we can detect that those measures possessed characteristics that fits into local circumstances. Some of them were put into practice only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for instanc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a wall; while others were only in the inlands, such as afforestation, prohibition of poppy plant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pasturage. Some of them were put into practice in both inlands and the coastal areas. However, they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tual contents, for instance, agricultural promotion, refugee resettlement, restoration of commer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system. Some of them were largely similar, with only minor differences, for example, planting mulberries, breeding silkworms, circulating grains, dredging rivers and canals, and encouraging fisher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整理與分析…………………………………………6 第三節 研究資料及方法……………………………………………………...12 第四節 章節安排………………………………………………………………...15 第二章 生平及其荒政思想的形成………………………………………..17 第一節 生平………………………………………………………………………..17 一、家世與求學科考………………………………………………………………17 二、出仕曲折路…………………………………………………………………….20 三、轉戰中原與西北………………………………………………………………25 四、值軍機督兩江軍閩海…………………………………………………………27 第二節 荒政思想的形成……………………………………………………...30 一、耕讀湘陰………………………………………………………………………..30 二、師友影響………………………………………………………………………..34 三、游幕湖廣………………………………………………………………………..38 第三章 在閩浙沿海的荒政實踐(1862~1866)…………………………41 第一節 緩減錢糧、鹽場鹽稅……………………………………………….41 一、緩免浙東及閩省鹽場鹽稅………………………………………………….41 二、減徵浙東錢糧與杭、嘉、湖減漕…………………………………………46 三、恢復徵收定海廳原額賦稅………………………………………………….52 第二節 興建海塘堤防及浙西水利工程………………………………...53 第三節 糴糶米糧及其流通…………………………………………………..57 一、糴糶米糧……………………………………………………………………….58 二、疏通糧食運輸…………………………………………………………………59 第四節 關注農桑、活絡商業及其他措施………………………………61 一、關注農桑………………………………………………………………………..61 二、活絡商業………………………………………………………………………..63 三、遣散降卒散勇………………………………………………………………….64 四、其他措施………………………………………………………………………..67 第四章 在陜甘新疆內陸的荒政實踐(1866~1880)………………...69 第一節 推廣農桑及造林………………………………………………………69 一、推廣農桑………………………………………………………………………..70 二、造林甘新………………………………………………………………………..83 第二節 安置回漢災民………………………………………………………….86 一、回漢人民的安置………………………………………………………………86 二、陜甘土客回民的安置………………………………………………………...90 三、新疆土客回民的安置………………………………………………………...97 第三節 興修水利……………………………………………………………….105 一、治涇陝甘以息水患………………………………………………………….105 二、修渠甘肅以甦災黎………………………………………………………….109 三、葺渠新疆以塞漏卮………………………………………………………….112 四、鑿井陝甘以救奇荒………………………………………………………….116 第四節 疏通米糧、推廣畜牧及其他…………………………………. …119 一、通米糧以救晉豫……………………………………………………………..119 二、因地制宜興茶牧……………………………………………………………..122 三、陝甘震災的善後……………………………………………………………..125 四、賑濟西北的經費……………………………………………………………..126 第五章 結論………………………………………………………………………131 徵引書目……………………………………………………………………………...135 附 錄…………………………………………………………………………………...149 附表…………………………………………………………………………………...149 附表1:左宗棠年表(1812~1885) ……………………………………………...149 附表2:清代重要荒政書籍列舉之荒政項目………………………………...158 附圖…………………………………………………………………………………...161 附圖1:福州船政局……………………………………………………………....161 附圖2:江海北關………………………………………………………………....161 附圖3:甘肅金積堡遺址…………………………………………………………162 附圖4:蘭州機器織呢局…………………………………………………………162 附圖5:塞圖拉和卓位在葉爾羌的使團營地………………………………163 附圖6:葉爾羌統治者的宮廷庭院裡集合的炮兵軍官和衛隊…………163 附圖7:英國使團成員在英吉沙爾使用的柯爾克孜族氈房……………164 附圖8:維多利亞女王送給喀什噶爾「埃米爾」的禮物……………………164 附圖9:從空中拍攝的火焰山…………………………………………………165 附圖10:吐魯番坎兒井…………………………………………………………165 附圖11:鳥瞰坎兒井群…………………………………………………………165 附圖12:坎兒井結構圖…………………………………………………………165 附圖13:新疆巴里坤的哈薩克牧場………………………………………….166 附圖14:北疆阿爾泰山冬牧一景……………………………………………..166 附圖15:各種左公柳……………………………………………………………..167

    壹、中文部份(以下均按作名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史料
    (一)古籍、官私史書、奏疏
    1.《軍機處檔‧月摺包‧沈葆楨‧同治二年十一月江西各屬地方米麥豆各項糧價清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全文影像資料庫藏,094382號奏摺錄副附件。
    2.《軍機處檔‧月摺包‧沈葆楨‧同治三年六月江西各屬地方米麥豆各項糧價清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全文影像資料庫藏,099103號奏摺錄副附件。
    3.尸佼,《尸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年影印。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影印。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影印。
    5.(清)文慶等修纂,《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
    6.(清)王先謙撰,《東華續錄‧同治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7.(清)王先謙撰,《東華續錄‧咸豐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8.(清)王先謙編,《郭侍郎(嵩燾)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
    9.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清)世續等修纂,《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
    11.(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影印。
    12.(清)朱孔彰撰,《中興將帥別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
    13.(清)朱燾朋撰,《東華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14.(清)李圭,《鴉片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影印。
    1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世界書局,1863年影印。
    16.(清)林則徐,《林文忠公(則徐)政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
    17. (清)徐致祥等編,《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影印,1987聯經發行。
    18.(清)沈兆霖等編,《清代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3影印。
    19.(清)桂清楊等編,《清代起居注冊同治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3影印。
    20.(清)崑岡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影印。
    21.(清)張映漢等撰,《道咸同光四朝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影印。
    22.(清)陸增禹撰,《欽定康濟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影印。
    23.(清)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影印。
    24.(清)趙爾巽等編纂,《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25.(清)劉錦藻撰,《皇朝續文獻通考》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26.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六編》,臺北:明文書局,1985。
    27.(清)潘祖蔭,《潘文勤公(伯寅)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
    28.蕭榮爵編,《曾中襄公(國荃)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
    29.(清)魏光燾,《戡定新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影印。
    30.(清)魏源,《聖武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年影印。
    31.譚澤闓,譚寶箴,譚延闓編,《譚文勤公(鍾麟)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
    32.(清)寶鋆等修纂,《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4年影印。

    (二)地方志
    1.(清)七十一,《西域聞見錄》收錄於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編,《中國邊疆史志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3年影印。
    2.(清)王彬修,(清)徐用儀纂,《浙江省海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
    3.(清)王樹枏等纂,袁大化修,《新疆圖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
    4.(清)李前泮修,張美翊纂,《奉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
    5.(清)李洣修,陳漢章纂,《象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影印。
    6.李體仁修,王學禮纂,《蒲城縣新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7.(清)宗源瀚等修、周學濬等纂,《湖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
    8.(清)邵友濂修,孫德祖等纂,《餘姚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
    9.周凱修,凌翰纂,《厦門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10.(清)郭嵩燾等纂修,《湘陰縣圖誌》 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11.(清)唐煦春等修,朱士黻等纂,《上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
    12.常毓坤修,李開甲纂,《孝義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影印。
    13.(清)馮可鏞修,楊泰亨纂,《慈谿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
    14.(清)張元潹,《(光緒)涇州鄉土志》收錄於邵國秀編,《中國西北稀見方志》(第八輯),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4年影印。
    15.(清)張祖佑原輯,林紹年鑑訂,《張惠肅公(亮基)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
    16.(清)張葆連修,劉長佑,劉坤一纂,《光緒新寧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17.(清)許傅霈等原纂,朱錫恩等續纂,《海寧州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
    18.(清)許瑤光修,吳仰賢纂,《嘉興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
    19.(清)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
    20.陳蔭祖修,吳名世纂,《民國詔安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影印。
    21.焦國理總纂,賈秉機總編,《重修鎮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
    22.(清)儲家藻修,徐致靖纂,《上虞縣志校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
    23.(清)龔嘉儁修;李楁纂,《杭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影印。

    (三)日記、年譜、文集、筆記小說、報紙
    1.(清)王安定,《湘軍記》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野史集成》第44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影印。
    2.王樹枏編,《張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
    3.(清)朱克敬,《瞑庵雜識》,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影印。
    4.(清)朱尚文編,《曾紀澤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影印。
    5.吳相湘主編,《申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影印。
    6.(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編》,臺北:大通書局,1983年影印。
    7.李潤英編,《左宗棠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6。
    8.(清)李瀚章編,《曾文正公(國藩)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
    9.(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影印。
    10.(清)汪志伊輯,《荒政輯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影印。
    11.(清)那彥成編,《賑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影印。
    12.(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13.(清)金梁,《四朝佚聞》,臺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影印。
    14.(清)奕譞,《九思堂詩稿》收錄於李升召編,《故宮珍本叢刊》第58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
    15.(清)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7。
    16.(清)俞森,《荒政叢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影印。
    17.(清)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影印。
    18.(清)唐鑑,《唐確慎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影印。
    19.(清)張佩綸,《澗于日記》,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影印。
    20.(清)郭崑燾,《雲臥山莊尺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
    21.(清)郭崑燾,《雲臥山莊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22.(清)郭嵩燾,《玉池老人自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
    23.(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影印。
    24.(清)葉昌熾,《緣督廬日記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25.(清)楊西明編,《災賑全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影印。
    26.(清)楊屾,《豳風廣義》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
    27.(清)楊景仁輯,《籌濟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影印。
    28.經元善,《趨庭記述》收錄於《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影印。
    29.(清)裴景福,《河海崑崙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年影印。
    30.(清)劉體仁,《異辭錄》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影印。
    31.(清)鄭敦謹,曾國荃編,《胡文忠公(林翼)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影印。
    32.(清)駱秉章編,《駱文忠公自訂年譜》收錄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影印。
    33.駱秉章著,《駱文忠公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影印。
    34.(清)蕭雄,《西疆雜述詩》收錄於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刊》第25輯,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影印。
    35.(清)薛福成,《庸盦筆記》,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影印。
    36.羅正鈞,《清左文襄公宗棠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影印。
    37.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二、專書
    1.于恩德著,《中國禁煙法令變遷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2.中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編,《1860-1930英國藏中國歷史照片》上下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3.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天國春秋─太平天國歷史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白壽彝主編,《回族人物志》(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
    5.成崇德主編,《清代西部開發》,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6.吳景山,《絲綢之路考察散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7.李向軍,《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8.何莉莉主編,《山河風情》第10輯大漠西北,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9.何漢威著,《光緒初年(1876-79)華北的大旱災》,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10.林崇墉,《林則徐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11.馬嘯,《左宗棠在甘肅》,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12.高王凌,《活著的傳統─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3.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一編85輯,上海:上海書店,1989。
    14.秦瀚才輯錄,《左宗棠逸事匯編》,長沙:岳麓書社,1986。
    15.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16.孫占元著,《左宗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7.張玉法主編,李國祁總校訂,《劍橋中國史 第十一冊‧晚清篇(下) 》,臺北:南天書局,2000。
    18.陳樺,劉宗志著,《救災與濟貧: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救助活動(1750-191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9.郭廷以編定,尹仲容創稿,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20.陸寶千,《郭嵩燾先生年譜補正及補遺》,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21.鈔曉鴻,《生態環境與明清社會經濟》,合肥:黃山書社,2004。
    22.鈔曉鴻,〈自然環境‧水利‧水利共同體──以清代關中中部水利為例〉收錄於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 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頁300~350。
    23.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
    24.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25.楊東梁,《左宗棠評傳》,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6.楊慎之編,《左宗棠研究論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86。
    27.萬明主編,《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8.趙予征,《絲綢之路屯墾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29.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30.劉偉,黑富禮主編,《固原回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31.慕壽祺輯著,趙元貞,李炳校,《甘寧青史略》,臺北:廣文書局,1972。
    32.鄭肇經,《中國水利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33.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34.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35.謝美娥,《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36.戴子莊編,《中國水利述評》,臺北:明文書局,1990。
    37.魏建猷,《中國近代貨幣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

    三、期刊論文
    1.王金香,〈洋務派與“丁戊奇荒”〉,《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卷第2期,鄭州:黃河科技大學,1999年,頁31~37。
    2.王芳,朱琳,〈略論郭嵩燾和左宗棠的關係─兼論二者外交思想之異同〉,《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1期,昭通: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2006年2月,頁69~73。
    3.王銀珊,〈論林則徐遣戍新疆時期的籌邊思想〉,《伊犂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奎屯:伊犂師範學院奎屯校區,2006年9月,頁16~33。
    4.王樹槐,〈鴉片毒害─光緒二十三年問卷調查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7月,頁183~200。
    5.石泰,〈左宗棠經營西北農業問題述評〉,《社會科學》1984年4期,蘭州:甘肅社會科學編輯部,1984年8月,頁115~121。
    6.白學鋒,趙穎,〈試論左宗棠對河西走廊的治理與開發〉,《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4期,慶陽:隴東學院歷史系,2006年12月,頁82~86。
    7.白學峰,〈略論左宗棠在甘肅的禁煙活動〉,《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固原:固原師專學報編輯部,2005年9月,頁55~58。
    8.吳繼軒,〈左宗棠與林則徐〉,《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4期,棗莊:棗莊學院學報編輯部,2002年8月,頁55~58。
    9.李並成,〈河西走廊歷史時期綠洲邊緣荒漠植被破壞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8卷4期,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編輯部,2003年12月,頁124~133。
    10.李政,岳現超,〈論左宗棠農業思想的特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2006年1月,頁127~131。
    11.李恩涵,〈左宗棠的經世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6月,頁1~12。
    12.李恩涵,〈左宗棠與清季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頁207~236。
    13.李恩涵,〈同治年間陜甘回民事變中的主要戰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6月,頁95~124。
    14.李國祁,〈道咸同時期我國的經世致用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期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12月,頁17~65。
    15.李偉,〈論左宗棠經略西北時期的國家安全思想〉,《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婁底: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編輯部,2007年10月,頁96~99。
    16.李揚穎,〈淺談胡光墉在左宗棠“西征”中的歷史作用〉,《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5期,重慶:重慶工學院學報編輯部,2007年5月,頁143~146。
    17.李豔,王曉暉,〈清末新疆善後局芻議〉,《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蘭州: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2005年6月,頁9~14。
    18.邱德亮,〈亦毒亦藥的鴉片政權〉,《新史學》20卷3期,臺北:新史學編輯委員會,2009年9月,頁127~155。
    19.邱麗娟,〈清代前期治蝗政策的探討〉,《史耘》第5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年9月,頁31~54。
    20.邵雍,〈清末煙苗禁種與反禁種的歷史考察〉,《史林》2007年第6期,上海:史林編輯部,2007年12月,頁52~59。
    21.易永卿、陶用舒,〈論湘軍巨頭、中興名臣左宗棠與胡林翼之關係〉,《史學月刊》2006年第2期,開封:河南省歷史學會,2006年2月,頁123~125。
    22.尚紅娟,〈論左宗棠在西北的經濟思想〉,《伊犂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伊寧:伊犂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5年3月,頁33~36。
    23.周向陽,朱格,〈左宗棠與西北生態環境的治理〉,《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喀什: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2001年9月,頁42~45。
    24.馬嘯,〈左宗棠對近代西北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3年6期,西寧:青海師專學報編輯部,2003年12月,頁135~139。
    25.高中華,〈試論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邊疆救荒實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5卷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2005年9月,頁40~45。
    26.高中華,〈肅順與左宗棠〉,《滄桑》2005年第5期,太源:山西省史志研究院,2005年10月,頁11~12。
    27.郜耿豪,〈論勇營兵制下的近代糧臺〉,《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長沙:湖南大學期刊社編輯部,2005年1月,頁98~104。
    28.張繼瑩,〈蝗蝻一事,人力可以勝之─論清代前期蝗災處理與行政運作〉,《暨南史學》第8號,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5年7月,頁37~79。
    29.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6月,頁475~484。
    30.陶用舒,〈湘軍人才群和經世致用之學〉,《益陽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益陽:益陽師專學報編輯部,2000年7月,頁73~77。
    31.彭修建,〈19世紀後期新疆危局的策略應對與屯墾發展研究〉,《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卷4期,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09年8月,頁28~32。
    32.楊東衛,〈關於左宗棠鎮壓陜甘回族起義及善後措施的再探討〉,《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四平:松遼學刊編輯部,2002年12月,頁21~24。
    33.楊紅,孟楠,〈略論左宗棠對中俄伊犂交涉問題的認識〉,《伊犂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伊犂:伊犂師範學院歷史系,2006年3月,頁42~47。
    34.楊曉紅,〈左宗棠與西北邊貿述論〉,《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卷1期,西寧:青海民族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學院,2009年1月,頁91~95。
    35.葉開鋒,〈從左宗棠收復、開發新疆看士大夫之信用〉,《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石河子:石河子大學學報編輯部,2006年6月,頁13~15。
    36.趙維璽,〈湘軍與晚清西北茶務的改良〉,《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19卷4期,西寧:青海民族研究編輯部,2008年10月,頁70~75。
    37.趙燕萍、倪根金,〈清代治蝗管理機制研究〉,《中國農史》26卷2期,南京:南京市農業大學中國農史編輯部,2007年2月,頁60~73。
    38.劉石吉,〈清季海防與塞防之爭的研究〉,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八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83~119。
    39.劉永強,〈論左宗棠在晚清新疆水利開發中的作用〉,《學術交流》2009年第9期,哈爾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輯部,2009年9月,頁183~187。
    40.劉軍,〈左宗棠新疆社會經濟改革思想初探〉,《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8卷第6期,遵義:遵義師範學院歷史系,2006年12月,頁10~13。
    41.劉廣京,周啟榮,〈皇朝經世文編關於「經世之學」的理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期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6月,頁33~87。
    42.魏秀梅,〈郭崑燾湘軍的幕後人物之一〉,《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1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6月,頁105-123。

    四、學位論文
    1.王明燦,〈奕譞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2。
    2.祁磊,〈明清時期救荒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05。
    3.武士靖,〈清同治年間陜甘回民遷徙研究〉,西安:西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4.連芙蓉,〈同治年間陜甘回民起義比較研究〉,蘭州: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曾靖婷,〈論肅順人際網絡與辛酉政變〉,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6.路偉東,〈清代陜甘人口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8。
    7.羅素娟,〈阿古柏政權興起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五、工具書
    1.Arthur W.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Reprinted,2002.
    2.[美]恒慕義(Arthur W.Hummel)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翻譯,《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3.[美] Arthur W.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Reprinted,2002
    4.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第一冊,臺北:郭廷以,1963。
    5.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
    6.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六、網路資源
    1.臺灣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查詢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ttsweb?@@198001127

    貳、外文部份
    一、西文著作及翻譯書籍
    1.Immanuel Chung-yueh Hsu, The Ili crisis :a study of Sino-Russian diplomacy, 1871-1881,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5.
    2.Kim, Ho-dong, Holy warin China :the Muslim rebellion and state in Chinese Central Asia,1864-1877,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W. L. Bales, Tso Tsungt’ang, Soldier and Statesman of Old China ,Shanghai, Hong Kong and Singapore:Kelley and Walsh, Ltd., 1937.
    4.[俄] A. H. Aleksey Kuropatkin庫羅帕特金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喀什噶爾:它的歷史、地理概況,軍事力量,以及工業和貿易》,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法] Pierre-Etienne Will魏丕信著,徐建青譯,《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6.[美]George B. Cressey葛德石撰,張印堂,劉心務譯,《亞洲之人與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二、日文著作及翻譯
    1.[日]佐伯富,《清代鹽政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東洋史研究會,1962。
    2.[日]西田保,《左宗棠と新疆問題》,東京:博文館,1942。
    3.[日]濱下武志著,高淑娟,孫彬譯,《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 [日]安部健夫,〈清代米穀供需研究〉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420~448。
    5.[日]西嶋定生,〈以十六、十七世紀為中心的中國農村手工業之考察〉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1~25。
    6.[日]森正夫,〈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荒政和地主佃戶關係〉,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26~7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