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余佳燕 Yu, Jia-Yan |
|---|---|
| 論文名稱: |
臺灣三大現代美術館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Major Modern Museum of Fine Arts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1 |
| 中文關鍵詞: |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灣省立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 |
| 外文關鍵詞: |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aiwan Museum of Art,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9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三大現代美術館乃指陳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省立美術館以及高雄市立美術館。首先,1983年成立的臺北市立美術館,身為臺灣第一座公立美術館,是推動臺灣現代美術的靈魂舵手,率先成為肩負臺灣現代藝術執牛耳之地位。在其領航下,1988年成立的臺灣省立美術館以及1994年設立的高雄市立美術館,先後成為臺灣地區不可或缺推行美術教育之要角,除各自代表别具一格的地方殊異特色外,更象徵臺灣北、中、南公立美術館展覽空間架構儼然形成,宣告臺灣美術館時代的來臨。特別是臺灣省立美術館於1999年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更名為國立臺灣美術館,再於2012年躍升唯一國家級美術館後,更加成為推廣臺灣美術重要之引航地。
本文架構乃剖析臺灣三大美術館軟硬體各項綜述比較。從最初籌劃與牙蘗肇建的點滴過程,逐一開展;第二章開始,闡述建館緣由、背景與沿革,探究各館興建背景成因和歷史沿革;第三章則切入內容標的,探究建館定位、目標與特色要項;第四章論及營運方針與展覽類型;第五章論述臺灣三大美術館現況分析與優劣勢比較,以空間規劃、人力編列、經費預算、典藏特色以及研究出版等項,析論各館優劣得失。最後,深究先賢開務成物,於百廢待舉中,戮力鑄造臺灣現代藝術的重要場所,賡續為臺灣籌設美術館縣市提供借鏡之用。
Three major modern Arts of Museum indicates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aiwan Museum of Art and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was founded in 1983 and became the first public museum to promote Modern Arts in Taiwan. Since then, it also occupied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aiwan Modern Arts. Following the opening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aiwan Museum of Art and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were established in 1988 and 1994 respectively. The three modern arts of museums started to create their unique featur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arts education in Taiwan. They provided public exhibition space for artists in Taipei, Taichung and Kaohsiung and that brought the golden age for Taiwan Arts Museum. In 1999, Taiwan Museum of Art was placed under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and changed its name to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Moreover, it became Taiwan's first national level museum in 2012 and was continually dedicated to the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of modern arts in Taiwan.
In this paper, the comparison of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between the three major museums will be introduced. The construction procedure will be expatiated in chapter one. In chapter two, the background, evolution, history and timeline of three major museums are unveiled. Then, chapter three includes the goa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useum. Chapter four is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operation and type of exhibition. In chapter fi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ir exhibition spaces, faculties, budgets, unique collections and publications are discussed. Finally, how our predecessor established the three major museums to enlighten Taiwan modern fine arts and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other local museums will presented.
一、政府檔案史料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一年來工作報告》,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1978年12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第九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1978年12月。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編,《高雄市工務建設》,第15期,1994年10月,頁37。
高雄市政府編,〈高雄市立美術館編制表〉,《高雄市政府公報》,1994年冬字第18期,頁44-45。
臺北市政府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臺北市分會編,《臺北市文化建設》,臺北:臺北市政府,1981年1月。
臺北市政府秘書處編,《臺北市政紀要(67年度)》,臺北:臺北市政府秘書處,1979年3月。
臺北市政府秘書處編,《臺北市政紀要(73年度)》,臺北:臺北市政府秘書處,1984年12月。
臺北市政府秘書處編,《臺北市政紀要(74年度)》,臺北:臺北市政府秘書處,1985年12月。
臺北市議會秘書處編,〈質詢及答復〉,《臺北市議會公報》,第65卷第8期,2002年4月,頁1528-1529。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臺灣省政府向省議會施政報告教育部門報告彙編(二)》,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年10月,頁567-598。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編,〈第八屆第五次大會教育質詢及答復(二)〉,《臺灣省議會公報》,第61卷第7期,1988年5月,頁684-751。
二、史料(年報、典藏目錄、專輯)
王素峰主編,《北美館2006》,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
王翠萍、賴明珠、鄒淑惠、王嘉成編輯,《1984-1985典藏目錄》,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
王翠萍執行編輯,《1985-1986典藏目錄》,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6。
甘佳玄、林佳禾執行編輯,《高美館2008》,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9。
甘佳玄執行編輯,《高美館2010》,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
石秋燕執行編輯,《高美館6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9。
石秋燕執行編輯,《高美館7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
石秋燕等撰稿,《高美館2004》,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
江佳家、陳淑慧、吳芷容執行編輯,《國美館2010》,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
江佳家執行編輯,《國美館2009》,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
吳國華執行編輯,《高美館元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
吳慧芳執行編輯,《典藏目錄2006-2007》,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8。
吳慧芳執行編輯,《典藏目錄2008-2009》,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1。
李既鳴主編,《2007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
李既鳴主編,《北美館2004》,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李靜芳執行編輯,《高美館3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6。
林吉峰主編,《北美館2003》,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
林佳禾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992-1993》,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5。
林佳禾執行編輯,《高美館2005~2007》,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8。
林宜秋執行編輯,《高美館5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
林麗玉執行編輯,《典藏目錄7》,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
林麗玉執行編輯,《典藏目錄8》,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6。
林麗玉執行編輯,《典藏目錄9》,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7。
林麗真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993-1994》,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5。
林麗真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994-1995》,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6。
林麗真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995-1996》,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7。
林麗真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996-1997》,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
林麗真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997-1998》,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9。
張淵舜執行編輯,《高美館2002》,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2。
許月孌執行編輯,《國美館2011》,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
陳秀薇、李幸潔、謝佩伶執行編輯,《典藏目錄2004-2005》,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6。
陳秀薇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998-1999》,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
陳秀薇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999-2000》,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1。
陳秀薇執行編輯,《典藏目錄2000-2001》,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2。
陳秀薇執行編輯,《典藏目錄2002-2003》,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
陳淑鈴主編,《北美館不只是個美術館25週年專刊》,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
黃光男總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10週年專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
黃光男總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5週年簡介》,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8。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典藏目錄系列Ⅰ時代的軌跡》,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20週年典藏圖錄總覽1983-2002》,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25週年典藏圖錄總覽1983-2007》,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80年7月~81年6月》,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81年7月~82年6月》,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82年7月~83年6月》,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84年7月~85年6月》,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85年7月~86年6月》,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7。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86年~87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88年3月~89年10月》,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89年11月~90年2月》,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1。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0年3月~91年9月》,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1年~92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3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4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5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6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7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8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中華民國99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
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編,《北美館2001》,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1。
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編,《北美館2008年報》,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編,《北美館2009年報》,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編,《北美館2010年報》,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
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編,《北美館2011年報》,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室編,《北美館2002》,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典藏目錄1》,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再版。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典藏目錄2》,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典藏目錄3》,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典藏目錄4》,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2。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典藏目錄5》,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典藏目錄6》,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省立美術館開館5週年紀念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
劉坤富主編,《臺灣省立美術館開館7週年紀念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
蔡永源、林麗玉執行編輯,《典藏目錄10》,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8。
蔡重倫主編,《臺灣省立美術館開館週年紀念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9。
鄭純音、王翠萍編輯,《1983-1984典藏目錄》,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4。
鄭純音總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
盧妙芳、蘇玲琇執行編輯,《高美館2003》,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3。
賴瑛瑛主編,《北美館2005》,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
薛平海執行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報2005》,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
薛平海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報2006》,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薛平海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報200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
薛平海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報2008》,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薛平海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報2009》,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
薛平海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年報2010》,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
薛平海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開館20周年特刊》,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
薛平海編輯,《臺灣省立美術館開館10週年紀念專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8。
薛燕玲、溫淑姿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3》,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
薛燕玲、溫淑姿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4別冊:劉其偉捐贈作品專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21.1》,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21.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22.1》,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22.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23》,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1》,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2》,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0。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4》,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5》,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6》,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8》,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19》,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薛燕玲策劃編輯,《典藏目錄20》,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
謝宛真執行編輯,《高美館2009》,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0。
魏鎮中、林宜秋執行編輯,《高美館4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7。
魏鎮中執行編輯,《高美館2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5。
羅潔尹、李佳禾編輯,《高美館2011》,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
三、專書
王秀雄主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研究,《臺灣省立美術館目標與功能之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6。
王秀雄主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研究,《臺灣省立美術館目標與功能之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7。
王哲雄主持,王建柱協同主持,《高雄國際雕塑創作研究營規劃報告》,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1989。
王庭玫、謝汝萱、王雅玲執行編輯,《後解嚴與後89:兩岸當代美術對照》,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王庭玫主編,《千濤拍岸:臺灣美術100年》,臺北:藝術家,2000。
王婉如、胡永芬執行編輯,《「第1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文集》,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8。
王婉如策劃編輯,《原鄉與流轉:臺灣3代藝術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
王婉如總編輯,《食飽未?亞洲藝術雙年展200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王婉如總編輯,《迷離島:臺灣當代藝術視象》,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王嵩山著,《博物館蒐藏學》,臺北:原點,2012。
王嘉驥、王美雲、吳麗娟執行編輯,《家:2008臺灣美術雙年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
白雪蘭執行編輯,《石川欽一郎師生特展專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6。
米雪兒•艾利卡特等著,《美術館的文獻保存與再利用》,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
何宗游執行編輯,《李劍晨91繪畫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
余思穎、方美晶執行編輯,《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余思穎、方美晶編輯,《前衛:6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
余華著,《活著》,臺北:麥田,2007,4版。
吳介禎著,《臺灣藝術經典大系:建築藝術卷2臺灣建築的中堅輩》,臺北:藝術家,2006。
吳昭瑩、陳淑鈴主編,《臺北市立美術館閱覽:1983-1998》,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
吳增榮著,《吳增榮:1971-1986》,臺北:沈氏藝術,1986。
吳鴻慶著,《超博物館》,臺北:揚智,2003。
呂理政著,《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1999。
李志清著,《天堂美術館》,沈陽:遼寧教育,2011。
李宜修著,《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1980~200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李俊賢總編輯,《超越時光•跨越大洋:南島當代藝術》,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李美華、高智能等編輯,《當代陶藝展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8。
李偉俠著,《知識與權力》,臺北:揚智,2005。
李欽賢著,《色彩‧和諧‧廖繼春》,臺北:雄獅,1997。
李磊主編,《上海故事:上海美術館館藏作品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並木誠士、中川理著,蔡世蓉譯,《美術館の可能性》,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並木誠士等原編,黃貞燕等譯,《日本現代美術館學》,臺北:五觀藝術,2003。
林立著,《美術館的美好時光》,濟南:山東美術,2010。
林宏璋、提達•佐赫德策展,《臺北雙年展2010:演講劇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林宏璋等執行編輯,《2010臺北雙年展:文獻》,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
林佳禾執行編輯,《高美館》,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林明賢執行編輯,《臺灣美術丹露》,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
林芳儀執行編輯,《行動美術館:美麗之島的彩繪工程(四)89年度種籽美術館成長與追蹤記錄》,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
林葆華、雷逸婷執行編輯,《立異:9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5。
林葆華執行編輯,《25年典藏精粹》,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林葆華執行編輯,《典藏百選:臺北市立美術館館藏精品》,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林葆華執行編輯,《長流:5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
林慧珠執行編輯,《吳瑪悧寶島物語》,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2。
林麗玉、陳日熊執行編輯,《臺灣省立美術館園區雕塑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
林麗真執行編輯,《島嶼之歌:有關海的24種表現》,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6。
邱明嬌執行編輯,《美術館教育國際研習會論文集》,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7。
施淑萍、張正霖策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2000-2010》,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
施淑萍執行編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第10屆:樂園重返臺灣的微型城市》,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洪根深著,《邊陲風雲:高雄市現代繪畫發展紀事(1970-1997)》,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9。
范黛琳、鄭慧華編輯,《2004臺北雙年展:在乎現實嗎?》,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倪再沁著,《高雄現代美術誌》,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4。
倪再沁著,《臺灣美術論衡》,臺北:藝術家,1997。
倪再沁著,《臺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30年版》,臺北:藝術家,2005。
徐文瑞、瓦希夫•寇東撰稿,《2008臺北國際雙年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
高千惠著,《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
高子衿執行總編,《臺灣當代藝術×20年回顧專刊》,臺北:典藏藝術雜誌,2012。
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編,《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籌建工作摘要》,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1991。
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編,《環境形象化再現內惟埤:高雄市內惟埤經國文化園區第一展示雕塑品製作工程入選作品專刊》,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1993。
高雄市政輯要編輯委員會編,《高雄市政輯要:蘇市長南成施政專集》,高雄:高雄市立文獻委員會,1990。
國立臺灣美術館編輯,《行動美術館(三)88年度臺灣美術館outreach活動記錄》,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1。
國立臺灣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不破不立:引爆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1999。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李戊崑報告,《臺灣美術網站2002年計劃》,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
崔詠雪、劉坤富、黃素雲執行編輯,《中華民國美術發展展覽專輯:臺灣省立美術館開館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8。
崔詠雪策劃編輯,《藝域長流:臺灣美術溯源》,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
崔詠雪總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之建構」中程計劃之94年計劃》,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
崔詠雪總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之建構中程計劃之94年計劃》,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
康添旺執行編輯,《1985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5。
張仁吉總編輯,《2009亞洲藝術雙年展:觀點與「觀」點》,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張婉真著,《論博物館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
張譽騰著,《當代博物館探索》,臺北:南天,2000。
梁奕森執行編輯,《李仲生與臺灣現代繪畫之發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6。
連俐俐著,《大美術館時代》,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
郭乃惇著,《藝術行政管理》,臺北:樂韻,1993,2版。
陳盈瑛執行編輯,《開新:8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陳偉執行編輯,《臺灣書法300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
陳國慈著,《故事裡的故事:古蹟再生臺北故事館》,臺北:天下雜誌,2005。
陳淑鈴主編,《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回顧:1995-2007》,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陳淑鈴主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陳淑鈴主編,《臺北市立美術館閱覽:1983-1998》,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
陳淑鈴主編,《臺北市立美術館閱覽:1983-2008》,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
陳淑鈴主編,《臺北美術獎回顧2001-2009》,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傑宏•尚斯、徐文瑞策展,《無法無天:2000臺北雙年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
湯皇珍著,《尋找藝術》,臺北:臺灣書房,2012,2版。
雄獅臺灣美術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著,《1990臺灣美術年鑑》,臺北:雄獅美術,1989。
雄獅臺灣美術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著,《1991臺灣美術年鑑》,臺北:雄獅美術,1991。
黃光男著,《美術館行政》,臺北:藝術圖書,1991。
黃光男著,《博物館行銷策略》,臺北:藝術家,1997。
黃素雲、梁奕森執行編輯,《關山月80回顧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
黃培宜、張淵舜執行編輯,蒲思棠翻譯,《鉅塑臨風:國際雕塑鉅作戶外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8。
黃培宜執行編輯,《極簡•大用:包浩斯巨匠亞伯斯》,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0。
黃鈺琴著,《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臺北:藝術家,2006。
黃鈺琴編著,《行動美術館:美麗之島的彩繪工程(一)》,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
黃鈺琴編著,《行動美術館:美麗之島的彩繪工程(二)》,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
楊克明總策劃,《畫魂:潘玉良》,臺北:民生報社,2006。
楊照主編,《蔡國強:泡美術館》,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雷逸婷、余思穎執行編輯,《永遠的他鄉:高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漢寶德計畫主持人、顏娟英協同主持人,《臺北市立第3美術館目標功能及館務營運政策研究計畫報告》,1998年6月15日,未出版。
漢寶德著,《漢寶德談藝術》,臺北:典藏藝術家,2006。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尋找前衛的因子:1946~1969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臺灣美術近代化歷程:1945年之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臺北市立美術館研究小組編輯,《回顧與省思:228紀念美展專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1994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1996雙年展:臺灣藝術主體性》,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你說∕我聽》,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前衛與實驗》,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臺灣美術新風貌(1945-1993)》,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徐文瑞等翻譯,《意亂情迷:臺灣藝術三線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
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廣組編輯,《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立美術館,1994。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ARTTAIWAN: biennale di venezia 1995》,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臺北現代美術10年(一)》,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臺北現代美術10年(二)》,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
臺灣省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輯,《發現亞洲藝術新航線:亞洲美術策展人會議》,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臺灣省立美術館聘任人員86年度研究報告彙編》,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7。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臺灣省立美術館簡介》,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4版。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向李仲生致敬(一)系譜:李仲生師生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李仲生紀念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沈哲哉70回顧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臺灣省立美術館園區碑林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輯,《蕭勤回顧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2。
臺灣省立美術館籌備處編,《省立美術館展覽設備規劃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7,再版。
劉永仁、余思穎展覽策劃,《反思:70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劉思量主持,《臺灣省立美術館推廣服務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8,再版。
劉婉珍著,《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北:南天,2002。
劉婉珍著,《博物館就是劇場》,臺北:藝術家,2007。
劉婉珍著,《博物館觀眾研究》,臺北:三民,2011。
劉瑞如著,《臺灣藝術經典大系:建築藝術卷4多元新銳的臺灣建築》,臺北:藝術家,2006。
劉欓河著,《美術館的籌備與營運》,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5。
潘淑芳執行編輯,《臺灣省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作家聯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
蔡幸伶執行編輯,《七彩電光琉璃花:臺灣常民文化圖像轉譯》,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9。
蔡昭儀主編,《臺灣報到:2010臺灣美術雙年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0。
蔡昭儀著,《全球古根漢效應》,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
蔡國強著,《蔡國強》,臺北:藝術家,2005。
蔡瑞成執行編輯,《時代的形象:臺灣地區繪畫發展回顧1739-1980,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
蔣勳研究主持人,《臺灣省立美術館美術街與美術廣場使用之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8。
鄭夙恩著,《近代美術館發展之研究》,南投:財團法人臺灣省文化基金會,2002。
鄭定國主編,《臺灣省社教機構》,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
盧妙芳執行編輯,《第1屆高雄國際雕塑創作研究營》,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1991。
蕭瓊瑞研究主持,《臺灣美展80年(1927-2006)(上)》,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蕭瓊瑞研究主持,《臺灣美展80年(1927-2006)(下)》,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蕭瓊瑞策展,《靈光再現:臺灣美展80年美術經典與經典人物》,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蕭瓊瑞策展,《靈光再現:臺灣美展80年歷史長廊》,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
蕭瓊瑞編著,《李仲生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
應廣勤執行編輯,《尋找休憩:高雄內惟埤文化園區美術公園公共藝術設置案例》,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
應廣勤執行編輯,《臺灣近代雕塑發展:館藏雕塑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4。
薛平海編輯,《2007亞洲藝術雙年展論壇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8。
薛燕玲撰稿,《變異的摩登:從地域的觀點呈現殖民的現代性》,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5,頁45。
謝里法著,《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2011,7版。
謝東山著,《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臺中地區(上)》,臺北:日創社,2003。
謝東山著,《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臺中地區(下)》,臺北:日創社,2003。
謝義勇報告,《考察韓日兩國美術館經營報告書》,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處,1988。
謝義勇總撰稿,《高雄市美術館籌建工作報告》,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89。
簡正怡、余思穎執行編輯,《李石樵百歲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
簡正怡、余思穎執行編輯,《李石樵百歲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
魏幼國執行編輯,《1995高雄國際雕塑創作研究營》,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6。
魏幼國執行編輯,《黃土水百年誕辰紀念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5。
魏瑛慧、張舜淵執行編輯,《五行•五形:臺灣當代藝術常民劇場》,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6。
羅潔尹執行編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2009:邁向理想城市的N種想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0。
羅潔尹執行編輯,《臺灣美術與社會脈動2:寶島漫波》,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7。
蘇瑞屏著,《現代美術館之管理與經營》,臺北:祥漢,1986。
四、翻譯專書
卡若•鄧肯(Carol Duncan)著,王雅各譯,《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Civilizing rituals :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臺北:遠流,1998。
美國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原著,桂雅文等譯,《零障礙博物館(The accessible museum: model programs of accessibility for disabled and older people)》,臺北:五觀藝術,2001。
修•傑諾威斯(Hugn H. Genoways)、琳恩•愛爾蘭(Lynne M.Ireland)原著,林潔盈譯,《博物館行政(Museum Administration: An Introdution)》,臺北:五觀藝術,2007。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2010,第2版。
雪倫•狄肯曼(Sharron Dickman)著,林潔盈譯,《如何行銷博物館:推廣博物館,美術館和展覽的概念與方法(The marketing mix : promoting museums, galleries&exhibitions)》,臺北:五觀藝術,2002。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李平漚譯,《愛彌兒》(Emile),臺北:五南,2012。
五、期刊
《大趨勢》(依筆劃、專輯順序)
臺灣美術「空間演藝」專輯美術館篇,2003年7月
廖彥鈞採訪、整理,〈美術館是文化產業最亮麗的一顆明珠:訪黃光男館長〉,《大趨勢》,第9期,2003,頁8-11。
吳芳義採訪、整理,〈讓年輕藝術家航向國際:訪黃才郎館長談北美館〉,《大趨勢》,第9期,2003,頁12-15。
康雅筑整理,〈現代藝術靈魂的所在:一座現代美術的堡壘〉,《大趨勢》,第9期,2003,頁16-24。
曹婷婷採訪、整理,〈臺灣美術本土區塊的維護者:訪李戊崑館長談國美館〉,《大趨勢》,第9期,2003,頁25-27。
白瓊如整理,〈標示臺灣美術主體性格:從省美館到國美館〉,《大趨勢》,第9期,2003,頁28-33。
劉佩君採訪、整理,〈區域與綜合性美術館的定位:訪蕭宗煌館長談高美館〉,《大趨勢》,第9期,2003,頁34-35。
陳容瑱整理,〈南臺灣藝術窗口:一座結合生態環境景觀與人文特色的美術館〉,《大趨勢》,第9期,2003,頁36-42。
《社教》(依筆劃順序)
丁瑞愉,〈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生活化教育」推廣方案與成效〉,《社教》,第99期,2000,頁54-57。
陳雪妮,〈從使用者的觀點,創造一個吸引「人」的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動藝術文化之策略〉,《社教》,第106期,2001,頁50-54。
《空間》(依筆劃、專輯順序)
蕭瓊瑞,〈從「自由男神」到「城市光廊」南臺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與實踐〉,《空間》,第142、143期,2003,頁100-112。
「觀察高雄環境.藝術.人」座談會,2004年10月
空間編輯室採訪,〈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規劃與設計:陳柏森先生訪問記〉,《空間》,第63期,2004,頁112-118。
《炎黃藝術》(依筆劃順序)
吳慧芳,〈活力澎湃的文化活水:記高雄市立美術館開幕〉,《炎黃藝術》,第59期,1994,頁40-41。
《山藝術》【原《炎黃藝術》】
吳慧芳,〈讓聚光燈照向省美館:新任省美館館長倪再沁訪問記〉,《山藝術》,第91期,1997,頁80-82。
《典藏•今藝術》(依筆劃、專輯順序)
王嘉驥,〈我對北美館「雙展辦」的認識、觀察與分析:從「臺北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談起〉,《典藏•今藝術》,第244期,2013,頁68-71。
王嘉驥,〈臺北市立美術館「特展」風波追蹤、分析與評議〉,《典藏•今藝術》,第223期,2011,頁94-99。
朱貽安採訪整理,〈美術館應提供大眾最好的美感體驗:專訪策展人大衛•艾略特(David Elliott)〉,《典藏•今藝術》,第245期,2013,頁88-90。
吳樹安整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雙年展知識的公有化,策展人培育計畫〉,《典藏•今藝術》,第246期,2013,頁69。
李俊賢,〈後黃才郎時代的高雄美術館:高美館10年觀察〉,《典藏•今藝術》,第132期,2003,頁142-143。
典藏•今藝術編輯部編輯,〈市民的期待:臺南美術館〉,《典藏•今藝術》,第241期,2012,頁241。
典藏•今藝術編輯部編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那,雙年展又需要怎樣的臺灣?〉,《典藏•今藝術》,第246期,2013,頁68。
孫孟巧整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評審過程能否公開、透明化?〉,《典藏•今藝術》,第246期,2013,頁69。
高子衿、孫孟巧、林怡秀、曾暐婷採訪整理,〈再現前輩藝術家:看公立美術館典藏思維〉,《典藏•今藝術》,第234期,2012,頁116-123。
連俐俐,〈回顧北美館特展事件:重談美術館自製外來特展的困境〉,《典藏•今藝術》,第247期,2013,頁120-123。
連俐俐,〈美術館經濟學〉,《典藏•今藝術》,第245期,2013,頁68-71。
連俐俐,〈當「三星堆」遇上「迪士尼」:百貨公司博物館化?!博物館百貨公司化?!〉,《典藏•今藝術》,第245期,2013,頁128-131。
黃海鳴,〈節慶化之臺灣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第132期,2003,頁140-141。
謝小韞,〈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對典藏「今」藝術月刊之回應文三篇〉,《典藏•今藝術》,第223期,2011,頁101-103。
搶救美術館,2000年6月
黃茜芳,〈從「破」到「立」路迢迢:談省美館BOT整建館舍失敗〉,《典藏•今藝術》,第93期,2000,頁55-56。
黃茜芳,〈山不轉,路也不轉!文建會如何看待國美館改建〉,《典藏•今藝術》,第93期,2000,頁57。
黃友玫整理,〈「國美館改建困難重重」座談會〉,《典藏•今藝術》,第93期,2000,頁58-64。
典藏•今藝術編輯部編輯,〈倪再沁尋找畫作捐贈功不可沒〉,《典藏•今藝術》,第93期,2000,頁65-66。
北美館再開館,2000年6月
典藏•今藝術編輯部編輯,〈北美館以嶄新風貌重新開館〉,《典藏•今藝術》,第93期,2000,頁72-73。
《典藏藝術》(依筆劃、專輯順序)
謝恩,〈慾望、激情過後的省思:總結「1998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典藏藝術》,第73期,1998,頁196-201。
公立美術館典藏預算如何花?專輯,1998年10月
秦雅君,〈雖有肯定,期許亦深:從87年度典藏結果看北美館典藏問題〉,《典藏藝術》,第73期,1998,頁136-143。
秦雅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美館典藏執行人力財力薄弱〉,《典藏藝術》,第73期,1998,頁144-150。
黃茜芳,〈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解析省美館87年度典藏內容〉,《典藏藝術》,第73期,1998,頁151-156。
《南方藝術》(依筆劃、專輯順序)
王子元,〈你所不知道的張振宇〉,《南方藝術》,第13期,1995,頁80-84。
石晉華,〈雕塑創作國際經驗:1991年第1屆國際雕塑創作研究營〉,《南方藝術》,第12期,1995,頁46-48。
孟昭儀,〈朝向偉大的目標執意走去: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藝術》,第13期,1995,頁55-59。
孟昭儀,〈進入美術館時代的高雄〉,《南方藝術》,第12期,1995,頁54-63。
孟昭儀,〈新人•新政•新希望:臺北市立美術館〉,《南方藝術》,第13期,1995,頁46-51。
林熺俊,〈關於公共藝術的一些思考〉,《南方藝術》,第19期,1996,頁9-13。
倪再沁,〈高雄現代美術活動發展年表〉,《南方藝術》,第12期,1995,頁88-100。
黃金福,〈新新高雄八景〉,《南方藝術》,第12期,1995,頁12-19。
黃金福,〈摸索中走向專業領域:臺中省立美術館〉,《南方藝術》,第13期,1995,頁52-54。
蔡清泉,〈北美館實驗空間〉,《南方藝術》,第13期,1995,頁115。
蘇惠昭,〈館長,你在那裏?〉,《南方藝術》,第8期,1995,頁36-37。
源事件週年紀念剪輯,1994年10月
南方藝術編輯小組編輯,〈源〉,《南方藝術》,試刊號,1994,頁38-40。
林麗華,〈「源」之緣〉,《南方藝術》,試刊號,1994,頁40-41。
陳隆興,〈粉碎美術館神話〉,《南方藝術》,試刊號,1994,頁42。
林熺俊,〈誠實〉,《南方藝術》,試刊號,1994,頁43-44。
小心,典藏品有假,1995年5月
孟昭儀,〈關於典藏制度:你說•我說•他說〉,《南方藝術》,第11期,1995,頁31-32。
《建築師》(依筆劃、專輯順序)
丁榮生,陳香瑩採訪、陳香瑩整理,〈一個南臺灣的文化空間:訪陳柏森建築師談高雄美術館設計〉,《建築師》,第236期,1994,頁137。
丁榮生,陳香瑩採訪、陳香瑩整理,〈融於自然的文化建築:訪盧友義建築師談高美館的設計〉,《建築師》,第236期,1994,頁138。
丁榮生採訪‧整理,〈值得期待的南臺灣藝術中心:訪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才郎〉,《建築師》,第236期,1994,頁139。
陳柏森•盧友義建築師事務所,〈高雄經國文化園區美術公園暨美術館〉,《建築師》,第236期,1994,頁130-136。
臺北市立美術館設計競圖報導專集,1978年5月
嚴月粧整理,〈臺北美術館的誕生〉,《建築師》,第41期,1978,頁2-5。
吳繼桓整理,〈訪吳增榮建築師談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設計〉,《建築師》,第41期,1978,頁28-30。
《現代美術》(依筆劃、專輯順序)
王素峰,〈現代美術10年與10年「現代美術」: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10年(1984-1993)內容取向析論〉,《現代美術》,第51期,1993,頁28-35。
王雅各,〈美術館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現代美術》,第75期,1997,頁5-7。
石瑞仁,〈美術館館際合作展之效益〉,《現代美術》,第33期,1990,頁22-23。
石瑞仁,〈量而後質:談美術館的新世代要務〉,《現代美術》,第51期,1993,頁8-9。
何和明,〈談臺北市美術館之新粧〉,《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8-10。
吳遠山,〈美術館的兒童觀眾教育〉,《現代美術》,第48期,1993,頁39-43。
呂清夫,〈為理論研究的環境催生:寄望館刊與論叢〉,《現代美術》,第21期,1988,頁2-3。
李既鳴,〈「參觀博物館」:作為提昇教育及生活品質的一種必然需求與過程〉,《現代美術》,第72期,1997,頁70-72。
李既鳴,〈「期待與展望」談美術館的學術研究方向〉,《現代美術》,第33期,1990,頁22。
李既鳴,〈美術館研究資料之建檔工作〉,《現代美術》,第23期,1989,頁68-70。
林吉峰,〈略述美術館出版品(二):美術論叢〉,《現代美術》,第49期,1993,頁86-88。
林吉峰,〈略述美術館出版品(三):典藏目錄〉,《現代美術》,第50期,1993,頁94-97。
林曼麗,〈「1988臺北雙年展」突顯亞洲觀點〉,《現代美術》,第78期,1998,頁2-3。
林曼麗,〈邁向20世紀:以人為主體的美術館〉,《現代美術》,第75期,1997,頁2-4。
林曼麗,〈讓美術館成為市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寫在臺北市美術館重新開館之際〉,《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2-4。
徐文琴,〈「當代美術館的角色、功能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縱觀與橫思〉,《現代美術》,第52期,1994,頁72-77。
高燦興,〈經濟奇蹟同步並進的現代藝術殿堂: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第51期,1993,頁11-16。
康添旺,〈 10年過去10年未來〉,《現代美術》,第51期,1993,頁10。
現代美術編輯小組編輯,〈「手提箱美術館」下鄉〉,《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78。
現代美術編輯小組編輯,〈2000臺北雙年展〉,《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76-77。
現代美術編輯小組編輯,〈北美館2001:典藏常設展〉,《現代美術》,第94期,2001,頁84。
現代美術編輯群,〈朝向人性•親和•品質•活力:臺北市美術館空間動向及視覺系統延展設計〉,《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5-7。
費大為,〈國際雙年展的亞洲奇蹟:關於韓國光州雙年展〉,《現代美術》,第93期,2000,頁38-50。
黃光男,〈美術館10年〉,《現代美術》,第51期,1993,頁2-7。
黃光男,〈美術館7週年〉,《現代美術》,第33期,1990,頁21-22。
黃光男,〈美術館的研究與發展〉,《現代美術》,第35期,1991,頁2-5。
黃光男,〈美術館的專業素養〉,《現代美術》,第34期,1991,頁52-57。
黃光男,〈美術館的教育功能〉,《現代美術》,第22期,1988,頁60-66。
黃健敏,〈品質的向上提昇:談臺北市美術館之整容〉,《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11-14。
廖新田譯,〈美術館到底有多重要(一)巴黎畢卡索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館長經驗談〉,《現代美術》,第35期,1991,頁6-9。
廖新田譯,〈美術館到底有多重要(二)比利時根特現代美術館館長、倫敦泰特畫廊主任的經驗談〉,《現代美術》,第36期,1991,頁83-85。
熊宜中,〈談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特展〉,《現代美術》,第21期,1988,頁11。
臺北市立美術館7週年館慶特輯,1990年12月
劉其偉,〈賀臺北市立美術館:7歲生日〉,《現代美術》,第33期,1990,頁21。
蔡靜芬,〈美術館的典藏簡述〉,《現代美術》,第33期,1990,頁23-24。
蔡靜芬,〈略述藝術家對藝術品議價的看法〉,《現代美術》,第46期,1993,頁10-12。
羅淑君記錄整理,〈2000臺北雙年展座談會∕雙年展現象〉,《現代美術》,第93期,2000,頁28-50。
蘇振明,〈美術館的導賞教育與社會功能〉,《現代美術》,第70期,1997,頁34-41。
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立美術館15週年館慶特輯,1998年12月
漢寶德,〈對臺北市美術館的回顧與期待〉,《現代美術》,第81期,1998,頁17-19。
呂清夫,〈讓跨世紀的美術館跨出去〉,《現代美術》,第81期,1998,頁24-29。
黃壬來,〈美術館教育的省思〉,《現代美術》,第81期,1998,頁33-35。
1999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特輯,1999年6月
現代美術編輯小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全然開放臺灣館-「意亂情迷」臺灣藝術三線路〉,《現代美術》,第84期,1999,頁2-3。
現代美術編輯小組,〈「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大事記〉,《現代美術》,第84期,1999,頁6。
李玉玲,〈意亂情迷到趨近開放:側記「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參展之過去與現況〉,《現代美術》,第84期,1999,頁7-10。
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1999年6月
林曼麗,〈美術館教育現狀之探討〉,《現代美術》,第84期,1999,頁23-29。
鄭惠美記錄、整理,〈1999第1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現代美術》,第84期,1999,頁34-42。
東亞油畫與東洋畫專輯,2000年7月
陳景容,〈我知道的前輩油畫家二三事〉,《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15-32。
現代美術編輯小組編輯,〈人性•親和•品質•活力:臺北市立美術館重新開舘新展望〉,《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73-74。
現代美術編輯小組編輯,〈探源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74-75。
現代美術編輯小組編輯,〈東亞油畫首度跨國合作學術研究〉,《現代美術》,第90期,2000,頁75。
東亞油畫與東洋畫專輯,2000年9月
劉娟娟整理,〈面對面:由東京藝大自畫像談起「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展場專題座談2-1〉,《現代美術》,第91期,2000,頁18-26。
劉娟娟整理,〈亞洲觀點:由東亞油畫展的現代性談起「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展場專題座談2-2〉,《現代美術》,第91期,2000,頁27-35。
劉娟娟、湯景光整理,〈瑰麗臺灣:由日本畫家筆下的臺灣談起「東亞東洋畫探源」展場專題座談〉,《現代美術》,第91期,2000,頁36-47。
臺北市立美術館17週年館慶特輯,2000年12月
黃才郎,〈美術館的公部門文化與專業走向〉,《現代美術》,第93期,2000,頁2-5。
沈以政,〈緬懷過去,策勵將來:一位資深美術館館員一敘期勉〉,《現代美術》,第93期,2000,頁6-12。
潘元石,〈臺灣博物館的使命〉,《現代美術》,第93期,2000,頁17-18。
陳水財,〈確立臺灣主體的文化觀:未來美術館的經營策略〉,《現代美術》,第93期,2000,頁19-23。
張元茜,〈21世紀的美術館〉,《現代美術》,第93期,2000,頁26-27。
蘇振明,〈美術館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現代美術》,第93期,2000,頁51-61。
北美館30年典藏專輯,2013年2月
吳思瑩,〈往回追尋,同時向前奔去:北美館典藏面向觀察〉,《現代美術》,第166期,2013,頁6-15。
黃海鳴,〈從內∕外部整體關係及能量看「作品性」:探討美術館現地製作典藏問題的思考架構〉,《現代美術》,第166期,2013,頁16-23。
《現代美術學報》(依筆劃順序)
李素蓮,〈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史密生民俗節〉,《現代美術學報》,第9期,2005,頁87-118。
曹筱玥,〈讓觀者發聲:觀看理論運用於美術館展場設計與規畫之研究〉,《現代美術學報》,第9期,2005,頁51-86。
《博物館學季刊》(依筆劃順序)
曾信傑,〈特展:博物館行銷的利器?〉,《博物館學季刊》,第15卷第3期,2001,頁39-49。
劉坤富,〈臺灣省立美術館的典藏範圍與實施策略〉,《博物館學季刊》,第7卷第1期,1993,頁39-52。
劉坤富,〈臺灣省立美術館美術教育活動概況〉,《博物館學季刊》,第6卷第1期,1992,頁29-35。
《雄獅美術》(依筆劃、專輯順序)
王曼萍,〈省立美術館開幕側記〉,《雄獅美術》,第210期,1988,頁118-121。
王湘琪,〈美術館觀眾,你/妳要的是什麼?〉,《雄獅美術》,第301期,1996,頁16-17。
石守謙,〈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的意義〉,《雄獅美術》,第281期,1994,頁10-11。
李復興整理,〈訪蘇瑞屏談臺北市立美術館的推展〉,《雄獅美術》,第155期,1984,頁52-54。
沈德傳整理,〈「臺北市立美術館」開館後建議與展望座談會〉,《雄獅美術》,第156期,1984,頁32。
阿吾,〈美國兒童美育裏的「到美術館去」〉,《雄獅美術》,第182期,1986,頁86-88。
倪再沁,〈政治的歸政治•藝術的歸藝術〉,《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2-3。
張淑華記錄、整理,〈與黃才郎談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展望〉,《雄獅美術》,第277期,1994,頁12-28。
雄獅美術社,〈1984年美術總評〉,《雄獅美術》,第167期,1985,頁93-103。
雄獅美術社,〈1985年美術總評〉,《雄獅美術》,第179期,1986,頁44-59。
雄獅美術社,〈市美館長黃光男暢談「館際合作」帶來的新展望〉,《雄獅美術》,第212期,1988,頁174。
雄獅美術社,〈省立美術館籌備開館活動〉,《雄獅美術》,第176期,1985,頁35。
雄獅美術社,〈要為臺北市立美術館開新氣象:黃光男館長談未來展望〉,《雄獅美術》,第188期,1986,頁37。
雄獅美術社,〈高雄「雕塑公園」事件始末〉,《雄獅美術》,第214期,1988,頁148-149。
雄獅美術社,〈軟體為先,硬體在後:對高雄美術館的期待〉,《雄獅美術》,第204期,1988,頁16-17。
雄獅美術社,〈臺北市立美術館開館10項展〉,《雄獅美術》,第155期,1984,頁55-57。
雄獅美術社,〈臺北國際版畫展特別報導(訪陳奇祿、申學庸、黃才郎暨評審談國際版畫展)〉,《雄獅美術》,第155期,1984,頁58-72。
雄獅美術社,〈臺灣省立美術館徵求開館展作品〉,《雄獅美術》,第195期,1987,頁32。
雄獅美術社編輯,〈是成立現代美術館的時候了〉,《雄獅美術》,第67期,1976,頁4-5。
雄獅美術社編輯,〈省立美術館徵求門廳作品〉,《雄獅美術》,第177期,1985,頁37。
黃春秀,〈臺北發展為藝術都市之可能:旅法畫家陳英德訪問記〉,《雄獅美術》,第205期,1988,頁58-62。
黃海鳴,〈傳統之「延續與斷裂」美術館首次藝評籌劃之專題展的思考〉,《雄獅美術》,第259期,1992,頁45-47。
黃茜芳,〈黃才郎接掌高市美術館籌備處〉,《雄獅美術》,第253期,1992,頁37。
劉耿一,〈從中正美術公園到經國文化園區〉,《雄獅美術》,第207期,1988,頁22-23。
劉欓河,〈省立美術館軟體規劃二三事〉,《雄獅美術》,第169期,1985,頁89-91。
鄭明進,〈走進聞名於世的岡崎世界兒童美術博物館〉,《雄獅美術》,第218期,1989,頁148-151。
簡丹,〈側寫張振宇:試析其人其畫〉,《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7-8。
簡丹,〈張振宇如是說:經營美術館大家一起來!〉,《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4-6。
如何建設我們的美術館,1978年4月
王秀雄,〈美術館負有社會教化責任〉,《雄獅美術》,第86期,1978,頁45-46。
賴傳鑑,〈談美術品的收藏與保存〉,《雄獅美術》,第86期,1978,頁46-47。
李德,〈對未來美術館的一些建議〉,《雄獅美術》,第86期,1978,頁47-49。
陳景容,〈編定經費公正徵選作品〉,《雄獅美術》,第86期,1978,頁49-50。
高而藩,〈從傳統起步〉,《雄獅美術》,第86期,1978,頁51-52。
吳增榮,〈考慮基地條件及建築因素〉,《雄獅美術》,第86期,1978,頁52-53。
臺北市立美術館專輯,1982年3月
蔡宏明整理,〈一同來關懷臺北市立美術館(蔣勳,司美茵,黃才郎,李賢文四人對談)〉,《雄獅美術》,第133期,1982,頁38-45。
雄獅美術社編輯、蔡宏明專訪,〈劉萬航談臺北市立美術館初步構想〉,《雄獅美術》,第133期,1982,頁46-50。
李乾朗訪談,〈創造一個中國現代空間:談臺北市立美術館建築〉,《雄獅美術》,第133期,1982,頁51-60。
「臺灣進入美術館時代?」專輯,1988年6月
雄獅美術社,〈迎接什麼樣的美術館時代?〉,《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50。
連德誠,〈藝術批評家:現代美術館的源頭活水〉,《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51。
白瑾,〈美術館的現代角色〉,《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52-53。
洪根深,〈臺灣美術館發展趨向之我見〉,《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53-54。
曾雅雲,〈美術館代表當地人民生活與藝術的品味與了解〉,《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54-55。
雄獅美術社,〈臺灣省立美術館開幕前一席談:訪劉欓河館長〉,《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56-57。
雄獅美術社,〈關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發展的計劃:黃光男館長〉,《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58-59。
李復興,〈國內美術館的典藏政策〉,《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65-66。
李復興,〈臺灣美術館的展覽活動檢視〉,《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73-74。
王曼萍,〈臺灣省立美術館開幕展介紹〉,《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74-78。
李復興訪問,〈國內建築師對美術館建築的評議〉,《雄獅美術》,第208期,1988,頁78-82。
館長在哪裡?專輯,《雄獅美術》豎體版,1995年5月
黃蕾整理,〈捍衛文化:陳水扁•李賢文對談美術文化政策〉,《雄獅美術》,第291期,1995,頁11-15。
李美蓉,〈談臺北市美術文化政策的過去與未來〉,《雄獅美術》,第291期,1995,頁16-19。
葉玉靜,〈尋人啟示:21世紀美術館館長的遠景與期待〉,《雄獅美術》,第291期,1995,頁26-29。
黃光男,〈美術行政接力棒〉,《雄獅美術》,第291期,1995,頁33-35。
「高雄的藝術主張」專輯,《雄獅美術》豎體版,1995年10月
王玉萍整理,〈剛柔並濟:李賢文專訪吳敦義談高雄的文化建設〉,《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12-14。
鄭麗卿、黃蕾採訪,〈回復美術館原本功能:訪高美館館長黃才郎〉,《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15-17。
鄭水萍,〈高雄藝術生態的回顧〉,《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18-31。
劉耿一,〈彩光與黝黑〉,《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32-33。
莊世和,〈高雄的美感與美育〉,《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34-35。
洪根深,〈向量的轉換:談提升高雄文化、環境〉,《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38-40。
李朝進,〈美術高雄演義〉,《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43-44。
李啟榮,〈從無到有〉,《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47。
林慧雰,〈讓我們免於到美術館的恐懼吧!〉,《雄獅美術》,第296期,1995,頁48-49。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依筆劃順序)
毛海屏,〈臺北市立美術館的館內外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2期,1984,頁69-70。
毛海屏,〈臺北市立美術館籌備創館經過〉,《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2期,1984,頁71-74。
毛連塭,〈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組織與展望〉,《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4。
李既鳴,〈美術館在教育推廣上的理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38-40。
沈以正,〈美術館展覽的未來動向及長程計劃〉,《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8。
沈以正,〈從韓國現代美術展及新展望談起〉,《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3期,1984,頁6-7。
沈以正,〈談開館十項展後的工作與方針〉,《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2期,1984,頁6-9。
康添旺,〈1984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3期,1984,頁14-17。
康添旺,〈1985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6期,1985,頁4-8。
康添旺,〈1986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9期,1986,頁40-41。
康添旺,〈當代版畫展〉,《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5期,1985,頁9-11。
郭少宗,〈80年代現代美術史新頁:裝置藝術的多元化面貌〉,《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8期,1985,頁74-76。
楊金欉,〈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建館過程與功能〉,《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3。
管執中,〈試論現代水墨畫的源頭和流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5期,1985,頁27-31。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編輯小組,〈初饗:開館10項展覽〉,《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9-31。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編輯小組,〈國際版畫展〉,《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10-12。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編輯小組,〈臺北市立美術館簡介〉,《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36-37。
蔡靜芬整理,〈美術推廣活動〉,《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6期,1985,頁78-80。
蔣復璁,〈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品的商榷〉,《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35。
薛平海,〈一座嶄新的美術館圖書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圖書室〉,《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5期,1985,頁62-65。
韓秀蓉紀錄,〈「如何配合1985年國際陶藝展做一高水準的展出」座談會〉,《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5期,1985,頁76-79。
蘇瑞屏,〈「前衛•裝置•空間」的新意義〉,《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8期,1985,頁68。
蘇瑞屏,〈發刊詞〉,《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1期,1984,頁5。
《臺灣月刊》(依筆劃順序)
白莎,〈藝壇盛事,美的饗宴:省立美術館開幕〉,《臺灣月刊》,第67期,1988,頁21-23。
邱創煥,〈開創省政新境,創造光明時代〉,《臺灣月刊》,第40期,1986,頁4-9。
教育廳,〈強化一切建設的源頭:加強文化建設重要措施的執行與展望〉,《臺灣月刊》,第41期,1986,頁4-7。
鎮時,〈文化中心的共同問題〉,《臺灣月刊》,第41期,1986,頁17-18。
《臺灣省政》
萬笠卿,〈普設「文化中心」推展國民精神建設〉,《臺灣省政》,第2卷第2期,1978年2月,頁5-6。
《臺灣美術》(依筆劃順序)
吳振岳,〈「倫理」、「民主」、「科學」的精蘊:談省立美術館開館展覽之意義與內容〉,《臺灣美術》,第1期,1988,頁8-14。
呂佛庭,〈省立美術館回顧與展望〉,《臺灣美術》,第5期,1989,頁6-7。
邱創煥,〈序〉,《臺灣美術》,第1期,1988,頁4。
郭基一、詹耀文,〈臺灣省立美術館之規劃設計〉,《臺灣美術》,第1期,1988,頁67-71。
陳倬民,〈發揮美術教育的時代功能:為省立美術館及「臺灣美術」創刊而作〉,《臺灣美術》,第1期,1988,頁5。
黃朝湖,〈期盼「展藏齊觀、教研兼進」:賀臺灣省立美術館一週歲〉,《臺灣美術》,第5期,1989,頁7-8。
劉平衡整理,規劃小組敘述,〈開館前3年展覽規劃之建言〉,《臺灣美術》,第1期,1988,頁63-66。
劉欓河,〈發刊詞〉,《臺灣美術》,第1期,1988,頁6。
劉欓河,〈緊張•深植發展基礎的一年〉,《臺灣美術》,第5期,1989,頁4-5。
謝佩霓,〈回首蕭瑟處,欲辯已忘言:記蕭勤回顧展〉,《臺灣美術》,第16期,1992,頁17-18。
《歷史文物》(依筆劃順序)
黃文美,〈面對新消費者博物館的因應之道〉,《歷史文物》,第17卷第2期,2007,頁88-94。
蘇啟明、吳奇娜,〈跨學科的博物館實踐者:漢寶德〉,《歷史文物》,第17卷第1期,2007,頁48-57。
《藝術家》(依筆劃、專輯順序)
王雅玲記錄整理,〈全省美展歷史任務與未來〉,《藝術家》,第63卷第5期,2006,頁218-225。
李戊崑,〈繭居生活的鬆脫和接著〉,《藝術家》,第328期,2002,頁130-131。
林貞吟,〈人與自然交織:張哲夫建築師團隊提出嶄新的空間經驗〉,《藝術家》,第53卷第3期,2001,頁226。
徐升潔,〈從傳播媒體到創作媒材-史密森美國藝術館「白南準:全球夢想家」〉,《藝術家》,第456期,2013,頁286-313。
連德誠,〈美術館是什麼?〉,《藝術家》,第39卷第5期,1994,頁262-265。
郭少宗,〈評析省立美術館徵選大作品〉,《藝術家》,第137期,1986,頁30-37。
郭繼生,〈藝術策展•雙年展與全球化:郭繼生vs.高千惠〉,《藝術家》,第322期,2002,頁386-390。
黃才郎,〈美術館的新趨勢〉,《藝術家》,第55卷第3期,2002,頁132。
黃光男,〈博物館新趨勢〉,《藝術家》,第328期,2002,頁130。
黃光男,〈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發展方向〉,《藝術家》,第137期,1986,頁42-43。
鄭涵云,〈策展理念對作品詮釋的影響:由「千濤拍岸」展與北美館「典藏常設展」引發的思考〉,《藝術家》,第53卷第4期,2001,頁286-289。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連載6低限風潮與美術館時代的來臨〉,《藝術家》,第445期,2012,頁148-165。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連載7解嚴開放下的多元關懷〉,《藝術家》,第446期,2012,頁140-157。
蕭瓊瑞,〈戰後臺灣美術史連載8雙年展熱潮下的裝置、行動與數位〉,《藝術家》,第447期,2012,頁120-137。
藝術家雜誌社編輯部編輯,〈呂岱如策展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藝術家》,第441期,2012,頁148-5。
藝術家雜誌社編輯部編輯,〈歡喜起家翻新茨:國立臺灣美術館整建工程建築師徵選結果〉,《藝術家》,第53卷第3期,2001,頁224-225。
藝術家雜誌社編輯部編輯,〈臺灣館主題「這不是一座臺灣館」〉,《藝術家》,第456期,2013,頁137。
北美館實驗空間要關閉?主題企畫,1994年11月
吳瑪悧、楊佩玲,〈前衛與實驗申請展記事〉,《藝術家》,第39卷第5期,1994,頁354-363。
吳瑪悧、楊佩玲,〈讓藝術歸於藝術:實驗空間展出者的經驗與想法〉,《藝術家》,第39卷第5期,1994,頁364-367。
侯權珍,〈肯定前衛藝術人才:專訪北美館館長黃光男〉,《藝術家》,第39卷第5期,1994,頁368。
吳瑪悧、楊佩玲,〈經費是主要的瓶頸所在:專訪實驗空間現任策畫潘臺芳〉,《藝術家》,第39卷第5期,1994,頁369-374。
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報導,1999年6月
王玉齡,〈全然開放: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主席貝哈塔和策展人史澤曼專訪〉,《藝術家》,第48卷第6期,1999,頁157-158。
王玉齡,〈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快報〉,《藝術家》,第48卷第6期,1999,頁152-156。
專題企劃 第一屆美術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6月
江淑玲,〈林曼麗:北美館美術館教育的現況〉,《藝術家》,第48卷第6期,1999,頁347-349。
黃才郎,〈高雄市立美術館資源教室案例探討〉,《藝術家》,第48卷第6期,1999,頁350-351。
臺灣當代藝術的下一步 3月專輯,2008年3月
周家輝,〈改善體質,繼續前進〉,《藝術家》,第394期,2008,頁146-151。
《藝術認證》(依筆劃順序)
李思賢,〈從差異中另闢價值:以《南島當代藝術》為旨的新一脈「高雄藝術學」〉,《藝術認證》,第18期,2008,頁84-87。
曾芳伶,〈在秋夜,一個人的月亮:里歐尼•堤胥可夫的影像裝置計劃〉,《藝術認證》,第46期,2012,頁76-81。
曾媚珍,〈一種續航的力量:寫在山海子民的追尋之路「蒲伏靈境」南島當代藝術展之前〉,《藝術認證》,第27期,2009,頁52-55。
藝術認證編輯部編輯,〈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玻光流影-鏡頭下的福爾摩沙與亞洲紀行〉,《藝術認證》,第44期,2012,頁2。
譯題特賣場:合而不流:Fluxusu藝術,2013年4月
吳瑪俐,〈Fluxus及其後:從藝術即體驗到藝術的社會實踐〉,《藝術認證》,第49期,2013,頁32-37。
《藝術學刊》
賴瑛瑛,〈展覽權力與論述生產: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歷史之研究1983~2010〉,《藝術學刊》,第2卷第1期,2011,頁1-35。
《藝鐸》
蘇振明,〈「美育」的省思〉,《藝鐸》,第2期,1991,頁7-8。
《Cheers》
藍麗娟,〈建築師張家凱:讓民眾自然掉入藝術的陷阱〉,《Cheers》,第34期,2003,頁88-91。
六、學位論文
石國宏,《戰後臺灣建築競圖中「建築樣式」與「文化表徵」關係之研究:以公共建築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賴瑛瑛,《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臺北市立美術館歷任館長展覽方針與策略之研究1983-200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七、報紙
《中國時報》(依年代順序)
〈北市美術館劉國松甚表關懷∕昨訪李市長希望正名「現代」〉,《中國時報》,1978年8月1日,第7版。
〈眼鏡蛇值一億元∕美術館明起展出〉,《中國時報》,1987年1月9日,第9版,綜藝。
〈達達簽約市立美術館〉,《中國時報》,1987年8月11日,第9版,綜藝。
〈林正仁雕塑闖出一片天地∕國內首位藝術家∕獲選參加高市首屆國際創作營〉,《中國時報》,1991年1月5日,第14版,宜蘭縣新聞。
〈謝義勇虔誠建館坦然卸任∕黃才郎背負使命穩穩接棒〉,《中國時報》,1992年1月31日,第20版,文化新聞。
〈林正仁:解構、組合絕非抄襲∕否認「過度參考」關根伸夫作品〉,《中國時報》,1993年10月22日,第38版,影視文化新聞。
〈焦點評論∕港都藝文化〉,《中國時報》,1994年6月12日,第13版,高屏焦點。
〈高美館處女秀∕開館7大見面禮∕獻給南臺灣民眾〉,《中國時報》,1994年6月12日,第13版,高屏焦點。
〈黃才郎坐鎮∕穩定軍心∕開館前夕千頭萬緒∕堅持一步一步來〉,《中國時報》,1994年6月12日,第13版,高屏焦點。
〈高美館今天開幕∕臺灣美術史從此進入北、中、南三館鼎立時代〉,《中國時報》,1994年6月12日,第33版,藝文焦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昨日開幕熱鬧滾滾∕南臺灣藝術界一大盛事∕民眾如逢廟會扶老攜幼捧場〉,《中國時報》,1994年6月13日,第5版,生活新聞。
〈高美館雕塑營6位作者入圍〉,《中國時報》,1995年2月12日,第33版,藝文焦點。
〈高美館空調∕冷得打顫〉,《中國時報》,1995年8月7日,第14版,南臺灣綜合新聞。
〈黃土水兩件「意外的嬌客」∕即時趕上「百年紀念展」列車〉,《中國時報》,1995年9月9日,第44、45版,影藝周報。
〈看到黃土水的水牛∕親像聞到臺灣的味〉,《中國時報》,1995年9月9日,第46版,影藝周報。
〈黃土水百年雕塑展今午揭幕」〉,《中國時報》,1995年9月10日,第1版,要聞。
〈高美館明起實施購票制〉,《中國時報》,1995年11月30日,第16版,高市澎縣新聞。
〈省美館長劉欓河∕今退休∕黃國漢暫代〉,《中國時報》,1996年1月16日,第24版,文化藝術。
〈高美館公聽會∕與會人士認用地有限∕美術公園擠掉天文館〉,《中國時報》,1997年1月23日,第16版,高雄市新聞。
〈洪根深∕為高雄藝術發展寫史〉,《中國時報》,1999年4月17日,第11版,文化藝術。
〈高美館長任內規劃內惟埤美術公園∕致力提昇美術水準∕把榮耀還給創作者黃才郎力行藝術服務∕擦亮港都〉,《中國時報》,1999年9月10日,第17版,話題。
〈徵館長∕盼勿畫地自限∕建議修改組織編制容納專業人才∕不贊成遴選〉,《中國時報》,1999年9月10日,第17版,話題。
〈黃才郎更上層樓∕港都藝文界不捨∕推崇對高美館的建樹∕期許有朝一日將臺北經驗帶回高雄〉,《中國時報》,1999年9月11日,第11版,文化藝術。
〈鳥瞰世紀藝術風華∕法橘園美術館珍藏∕12月登臺〉,《中國時報》,1999年9月11日,第11版,文化藝術。
〈高美館長條件∕市長研究鬆綁〉,《中國時報》,1999年9月11日,第11版,文化藝術。
〈高美館館長∕下週敲定∕市長巡視44期重劃區進度∕要求美術館與搭配〉,《中國時報》,1999年11月21日,第20版,高雄市新聞。
〈國美館整建競圖∕落選者申訴〉,《中國時報》,2001年9月4日,第13版,藝術人文。
〈蕭宗煌接掌高美館∕指將跨越濁水溪與世界接軌〉,《中國時報》,2001年11月2日,第13版,藝文∕生活。
〈 北美館「孰悉•陌生:人間閱讀」以人為主題∕畫家筆下的同行百態躍然紙上〉,《中國時報》,2004年3月28日,C8版,文化藝術。
〈 當代宜蘭風土建築獲獎∕臺灣建築獎出爐〉,《中國時報》,2004年11月2日,D8版,文化藝術。
〈22歲北美館慶生會∕萬人齊賀〉,《中國時報》,2005年12月25日,D8版,文化藝術。
〈臺灣美術雙年展∕探索「家」年華〉,中國時報, 2008年10月30日,A12版,文化新聞。
〈北美館修復室∕年底啟用〉,《中國時報》,2013年1月30日,A16版,文化新聞。
〈歐陽文遺囑贈畫:嘉市府收藏∕籌設美術館〉,《中國時報》,2013年2月3日,C3版,雲嘉南新聞。
〈北美館∕臺積電∕攜手打造兒童館〉,《中國時報》,2013年3月30日,A11版,文化新聞。
《民生報》(依年代順序)
〈省美術館籌備處主任∕劉欓河請辭獲慰留〉,《民生報》,1986年1月25日,第9版。
〈省立美術館開館大手筆∕將展出德爾沃大師名畫〉,《民生報》,1987年4月24日,第4版,文化新聞。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福岡美術館珍藏∕跨國展回娘家〉,《民生報》,2005年1月22日,A13版,文化新聞。
〈臺北美術獎揭曉∕首獎是新銳天下〉,《民生報》,2005年12月23日,A13版,文化新聞。
〈國美館紙風車繪本館今開幕〉,《民生報》,2005年12月24日,A12版,文化風信。
《民眾日報》(依年代順序)
〈高雄市立美術館籌備近10年後∕風雨飄搖中開張∕戰戰兢兢跨步走〉,《民眾日報》,1994年6月12日,第25頁,鄉土文化。
〈回首10年情,引頸高美館〉,《民眾日報》,2003年6月13日,第23頁,鄉土文化。
〈國際大師畫展掀起的問題〉,《民眾日報》,2003年6月14日,第23頁,鄉土文化。
〈迎接高美館時代的來臨:肯定與期待〉,《民眾日報》,2003年6月15日,第23頁,鄉土文化。
〈建立人人可親的美術館〉,《民眾日報》,2003年6月17日,第23頁,鄉土文化。
〈迎接美術館時代〉,《民眾日報》,2003年6月20日,第23頁,鄉土文化。
〈美術館的臨盆〉,《民眾日報》,2003年6月20日,第23頁,鄉土文化。
〈重塑高雄文化〉,《民眾日報》,2003年6月23日,第23頁,鄉土文化。
《自由時報》(依年代順序)
〈北美館鎮館之寶水牛群像∕黃土水絕響∕開館賀禮〉,《自由時報》,2005年2月10日,第39版,品味藝術。
〈國美館鎮館之寶蓮池∕募款搶標∕林玉山名作留臺灣〉,《自由時報》,2005年2月10日,第40版,品味藝術。
〈高美館鎮館之寶大戰士∕民間集資∕布爾代勒留步〉,《自由時報》,2005年2月10日,第41版,品味藝術。
〈兒童美術館新鮮開幕∕互動體驗創作過程〉,《自由時報》,2005年2月10日,第41版,品味藝術。
〈熱鬧的德國卡塞爾文件展〉,《自由時報》,2012年6月27日, D10版,文化藝術。
《經濟日報》(依年代順序)
〈林明弘∕包裝全新臺灣味〉,《經濟日報》,2009年4月18日,A11版,文化創意。
〈威尼斯雙年展∕北美館吸晴〉,《經濟日報》,2009年6月6日,A10版,產業商業。
〈威尼斯雙年展開幕∕本土藝術家玩外交〉,《經濟日報》,2009年6月10日,D4版,商業情報。
〈北美館領軍∕臺灣藝術家拼「外交」〉,《經濟日報》,2009年6月20日,A11版,文化創意。
《聯合報》(依年代順序)
〈省立美術館徵求設計圖〉,《聯合報》,1980年9月27日,第2版。
〈臺北市美術館今天開館〉,《聯合報》,1983年12月24日,第9版,綜藝。
〈臺北市美術館今開放〉,《聯合報》,1983年12月25日,第9版,綜藝。
〈省立美術館∕積極籌建中〉,《聯合報》,1985年3月24日,第2版。
〈省立美術館出重酬 徵求巨畫和大雕塑〉,《聯合報》,1985年11月18日,第5版。
〈省立美術館開幕第一檔∕美術發展展取捨費思量〉,《聯合報》,1986年8月11日,第3版。
〈永恆的水牛群像∕黃土水生前嘔心瀝血浮雕∕將翻鑄交省立美術館藏展〉,《聯合報》,1988年1月13日,第17版。
〈省立美術館將近完工∕預定下個月26日開館〉,《聯合報》,1988年5月16日,第17版。
〈世紀同齡大陸畫家∕李劍晨今天來臺∕應臺灣省立美術館之邀∕個展16日揭幕 係官方公開邀展第一人∕意義不凡〉,《聯合報》,1991年11月8日,第31版。
〈省立美術館典藏計畫∕將增列中生代作品〉,《聯合報》,1991年11月30日,第31版。
〈臺灣省立美術館∕將赴大陸辦畫展〉,《聯合報》,1993年8月14日,第10版。
〈花10元∕收藏陳進美人畫郵票〉,《聯合報》,2003年10月20日,A12版,文化。
〈陳進∕李澤藩∕畫作成新郵〉,《聯合報》,2003年11月20日,B1版,新竹焦點。
〈李俊賢內定高美館館長∕首位在地藝術家接掌舵者不再是過客〉,《聯合報》,2004年9月14日,B6版,文化。
〈仿電視選秀∕北美館找「館長」〉,《聯合報》,2010年8月13日,A18版,文化。
〈行政位階不高∕館長常難產〉,《聯合報》,2010年8月13日,A18版,文化。
〈淡大吳光庭∕接任北美館館長〉,《聯合報》,2010年9月16日,B2版,北市綜合新聞。
〈賴清德:當選籌設美術館〉,《聯合報》,2010年11月9日,B2版,大臺南綜合新聞。
〈期盼數十年∕市美術館開始籌備〉,《聯合報》,2011年2月9日,B2版,大臺南綜合新聞。
〈MoMA館長訪臺「人才將交流」〉,《聯合報》,2011年2月16日,A12版,文化。
〈北美館長∕劉明興代理〉,《聯合報》,2011年8月1日,B2版,北市綜合新聞。
〈黃海鳴∕接任北美館館長〉,《聯合報》,2012年7月3日,A12版,文化。
《聯合報周日版》
〈三大美術館下雨全都濕〉,《聯合報周日版》,2005年3月6日,C7版,文化。
《聯合晚報》
〈劉欓河∕答客問〉,《聯合晚報》,1988年6月26日,第8版。
〈市長親戚畫作∕北美館高價典藏〉,《聯合晚報》,1996年4月16日,第12版,臺北都會。
八、外文專書
Gary Edson& David Dean, The Handbook for Museum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2005.
Yang Wen-I & Nicholas Jose, The contemporary art of Taiwan, Sydney: Gordon and Breach Arts International, 1995.
九、網站資料
臺北市議政資訊與民主記憶數位典藏計畫網站http://taipeiinthemaking.tcc.gov.tw
國美館網站http://www.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