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群皓
Lin, Chun-Hao
論文名稱: 古今類自然河川工法之探討與水理資訊充足度指標研擬
Natural channel design method:Interpreting of modern and ancient approaches and indexing of hydraulic information sufficiency
指導教授: 呂珍謀
Liu, Jan-Mou
賴泉基
Lai, Chan-J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Hydraulic & Ocean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指標充足度生態工法水理資訊
外文關鍵詞: index sufficiency, hydraulic inform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相關次數: 點閱:75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環境資源的惡化與災害不斷地發生,因此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積極推廣環境保育工作。而河川流域與民眾生活緊緊相繫,促成生態工法的興起。由於生態工法之施行,需統合不同領域、專長的工程師之經驗與技術,為使各領域工程師可更易了解水文、水理資訊在河川工程設計中所具有的重要性,需有一溝通的媒介工具來陳述說明。
    本研究先透過文獻整理、現地觀察紀錄,對傳統工程古法多樣性的設計理念與現今生態工法進行比較探討,發現傳統水利工程師之設計與現今生態工法相符,應肯定以往工程師所做的努力。再整合現今生態工法專家學者之觀點和對台灣河川特性的了解,研擬水文、水理資訊在不同標的考量下之調查項目,並加以分類。然後提出一評估方法來讓其他領域工程師了解資訊充足度和各個項目之重要性,做為河川水利工程師與其他領域人員的介面溝通工具。未來則須對環境因子影響進行可量化的試驗研究,讓實地應用有所依據;並研擬適合台灣本土的各項指標因素,建立更完善的知識溝通平台。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the resources in our environment were deteriorated gradually and natural disasters happened continually , hence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bodies and agencies promote the tasks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ggressively. There- fore th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rises. Becaus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needs interconnecting the experiences and skill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n effective communi- cation tool for those inter-disciplining experts is needed.

    The research firstly summarizes past technical literatures, and compares design concepts between the multiple methods of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and the ones of the contempor- a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designs of tradition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rrespond with the methods of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which means re- cognizing the efforts of precedent engineers. The second step is integrating the viewpoints from the experts and scholars of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with the underst- anding towa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s in Taiwan; analysing and planning the investig- ation items under different standards of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information of hydraulics, meanwhile, categorizing them. Then, an evalu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so as to let engine- ers in other area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u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and each item.

    In addition to the indexes proposed in the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index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Taiwan territory and can be used to build up a more complete platform for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are still needed to be evaluated and incorporate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1.1.1 研究動機 …………………………………………… 1 1.1.2 研究目的 …………………………………………… 2 1.2 研究內容與方法 ……………………………………… 2 1.2.1 研究內容………………………………………………2 1.2.2 研究方法…………………………………………… 3 1.3 本文組織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6 2.1 自然與人文 …………………………………………… 6 2.1.1 傳統文化自然觀 …………………………………… 6 2.1.2 環境倫理學觀點 …………………………………… 8 2.2 台灣河川治理工程 ……………………………………10 2.2.1 台灣河川整治進展 …………………………………10 2.2.2 台灣河川環境管理 …………………………………12 第三章 河川整治古法探討與生態工法比較…………… 16 3.1 設計理念探討………………………………………… 16 3.1.1 傳統工法理念……………………………………… 16 3.1.2 生態工法理念對照………………………………… 18 3.2 河工材料與工法之探討……………………………… 19 3.2.1 傳統河工材料……………………………………… 19 3.2.2 生態工法與傳統古法材料運用比較探討………… 23 3.3 傳統構築堤防之生態觀……………………………… 26 第四章 生態工法水文水理資訊充足度指標方法評析… 30 4.1 生態工法水文水理資訊調查表格.……………………33 4.2 環境因子對生態工法的影響.…………………………39 4.3 調查項目重要性與充足度分析……………………… 43 第五章 台灣南部地區近自然生態工法案例探討 ………54 5.1 案例選擇說明………………………………………… 54 5.2 嘉義縣赤蘭溪公館堤防河段.…………………………54 5.2.1 工程簡介…………………………………………… 54 5.2.2 水文水理資訊調查評估探討……………………… 57 5.3 屏東縣東港溪萬丹及崁頂堤防河段………………… 64 5.3.1 工程簡介…………………………………………… 64 5.3.2 水文水理資訊調查評估探討……………………… 6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71 6.1 結論 ………………………………………………… 71 6.2 建議 ………………………………………………… 72 參考文獻…………………………………………………… 73

    [1] Mitsch,W.J. and S.E.JØrgensen, “Ecological Engineering:An Introduction to Ecotechbology”, Wiley, New York,pp.4--37,1989.

    [2] Schiechtl H.M. and Stern.R.,“Water Bioengineering Techniques for Watercourse Bank and ShorelineProtection”,Blackwell Science,1997

    [3] Bergen ,Scott D., Susan M. Bolton and James L. Fridley, “Design principles for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vol.18, pp.201--210, 2001

    [4] William J. Mitsch , Jean-Claude Lefeuvre , Virginie Bouchar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pplied to river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vol 18,pp529--541,2002

    [5] Andre´ Mauchamp , Philippe Chauvelon, Patrick Grillas , “Restoration of floodplain wetlands: Opening polders along a coastal river in Mediterranean France, Vistre marshes”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vol 18,pp619--632,2002

    [6] 崔應階編(清朝),“靳文襄公治河方略”,文海出版社,pp.57—75

    [7] 鄭肇經,“河工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市,pp.248--283,民國66年

    [8] 王如意,易任, “應用水文學”,國立編譯館,台北市,pp.59,民國68年

    [9] 歸有光(明朝),“三吳水利錄(及其他一種)”,中華書局,中國大陸北京,pp.47--57,1985

    [10] 黃毓嵩,“河川工程”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pp.73--87,1989

    [11] 蘇重光,“復興基地台灣之水利建設”,正中書局,台北市,民國79年

    [1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編印, “河川整治工程計畫環境影響評估技術手冊(20-18)”,pp.3-1--3-3,民國79年

    [13] 朱學西,“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市,pp121--138,1993
    [14] 財團法人リハーフロント整備センター編著,“川の親水フランとテサイン”, 株式會社 山海堂,日本東京市,pp.20--47,1995

    [15] 林信輝、洪丁興,“工程環境綠美化-植物材料之應用與解說”,中華民國環境綠化協會編印,1997.

    [16]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執行,“東港溪生態資料庫調查期末調查報告”,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民國86年

    [17] 詹石窗, “道教科技哲學與現代化”,中國哲學史,第一期,pp.76,1999

    [18] 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執行,“棲地復育、保育與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之試驗研究”,經濟部水利處出版,2000.

    [19]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環境所執行,“生態工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經濟部水資源局出版,pp.4~78,pp.146--166,2000

    [20] 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執行,“全省河川生態補充調查與資料庫建立研究計劃”,經濟部水利處出版,2000.

    [21]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執行,“生態工法技術參考手冊”,經濟部水資源局出版,2001.

    [22] 靳德明,“現代生態哲學與先秦道家的自然觀”,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第4期,pp.64--68,武漢,2001

    [23] 黃金山, “水資源之永續利用”,永續發展簡訊,經濟部水資源局,台北市,第32期,民國90年

    [24] 黃金山, “二十一世紀台灣水資源永續經理的展望”,永續發展簡訊,經濟部水資源局,台北市,第35期,民國90年

    [25] 唐先柏, “河川結構對河川生態之影響(一) ”,永續發展簡訊,經濟部水資源局,台北市,第33期,民國90年

    [26] 林鎮洋,邱逸文, “生態工法概念 (一) ”, 永續發展簡訊,經濟部水資源局,台北市,第35期,民國90年

    [27] 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河道水工構造物保護工法試驗研究報告”,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台中縣,民國90年

    [28] 謝勝彥,李訓煌,紀宗榮,“生態資料庫之建立與生態工法”,2002生態工法研討會,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pp.275--305,台北市,2002

    [29] 黃愛寶,“自然價值與環境倫理”,自然辯證法研究,Vol.18,No.8,pp.16--18,中國大陸,2002

    [30] 黃文貴,“自然的意義-論中國古代人文主義的自然觀”,自然辯證法研究,Vol.18, No.5, pp.8--10,2002

    [31] 陳賜賢, “水利與生態工程案例探討”,2002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暨環境所,pp.107—110,2002

    [32] 王韜洋,“環境正義-當代環境倫理發展的現實趨勢”,浙江學刊,第五期,pp.173--174,2002

    [33] 林鎮洋,邱逸文, “生態工法概論”,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 台北市,pp.1-12,pp.28-40, 2002

    [34] 吳憲雄, “台灣河川近自然工法之發展趨勢”, 河川近自然工法與環境管理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南投縣,pp.23-35,民國九十一年

    [35] 林信輝,林德貴, “台灣野溪之近自然工法”,河川近自然工法與環境管理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南投縣,pp.141-165,民國九十一年

    [36] 山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執行,“自然生態工法調查評估及工法研發計畫報告摘要”,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民國91年

    [37] 林信輝,施政育,“自然生態工法之類型與應用”,水土保持自然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pp13--25,民國91年

    [38]American Rivers編著, “美國河川機構報告 – 威脅河川之因素”,
    永續發展簡訊,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第3期,民國91年

    [39] “世界水資源行動方案第四章—生態系統保育”,永續發展簡訊,經濟部水利署,台北市,第2期,民國91年

    [40] 許時雄,“治河防洪與海岸防護”,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pp.35—36,pp.46-49,2003

    [41]姜守誠,“試論道教自然觀的現代價值”,道教學術資訊站 http://www.ctcwri.idv.tw/INDEXA3/A302/A3159/A3011005.htm

    [42]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架設,“生態工法基本圖”,全國生態工法入口網站
    http://eem.pcc.gov.tw/docs/index.htm

    [43]張雲飛,“天人合一~儒學與生態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市,1995

    [44]施湘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正中書局,台北市,民國七十年

    [45]陳永栽,黃炳輝,“老子章句解讀”,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pp108,2001

    [46]李怡慧,“生態工程應用於校園水域設施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p2-10—2-22,民國九十年

    [47]周正明,“河川生態工法評估程序建立-溪流狀況指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p15,民國九十一年

    [48]陳緯蒼,“網路生態工程資訊系統之建置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1-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