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奕斌
Chen, Yee-Peng
論文名稱: 大馬璘文化石器之打片技術分析
A Study on Flakes Knapping Techniques in Tamalin Culture Lithic
指導教授: 趙金勇
Chao, Chin-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石器技術分析剝片技術扁平片狀石核大馬璘文化Tabuluk遺址
外文關鍵詞: lithic technology analysis, flaking technology, flat cores, Tamalian culture, Tabuluk site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學者對臺灣各區域石片攻石技術的討論中,認為西部的營埔文化和東部地區文化的石片打製方式還是維持著以「橢圓形扁平的沙礫岩」為石核的傳統(何傳坤、劉克竑 2006;趙金勇 2004),石片多為一面自然面和一面破裂面的技術特徵。然而,在中部山區的大馬璘文化,卻出現了在石核上連續打剝,一面為前一次剝片所產生的石片疤,一面為破裂面的石片,是為「扁平片狀石核」的攻石傳統,明顯與臺灣其他海岸地區的石片打製傳統不同。因此,在觀察到大馬璘文化如此特殊的攻石技術傳統後,本研究關注於大馬璘遺址射箭場地點A區中的石核、打剝石片、石片石器和廢料的技術特徵,包含了石核的型態、打擊點與石片疤的位置;打剝石片的近端、遠端和正面、背面的技術特徵;石片石器和廢料的石片屬性和修整模式,以此來建構大馬璘文化打片技術的內涵,並進一步與大馬璘文化的早期和晚期階段的剝片技術進行比較,觀察不同時代間的剝片技術是否具有差異。並在後續與營埔文化的剝片技術進行比較,來說明臺灣中部山區的打片技術傳統與東、西部地區打片技術傳統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本遺址之打片技術具備了四項重要的技術特徵 : 第一、平坦的風化石皮面。這項特徵普遍存在於大馬璘遺址中的初級和次級打剝石片、毛胚、石片石器和打剝廢料上,說明了本遺址主要是以「扁平片狀石核」作為主要的剝片石材。第二、以次級石片為主的剝片體系。遺址中具有46.8%的次級石片,其比例之高,與臺灣東、西部沿海地區以初級石片為大宗的「橢圓形扁平的沙礫岩」石核的打片技術傳統具有明顯的差異。第三、同一台面上連續剝片的技術。在次級石片的近端上,可觀察到具有兩處相近的打擊點位置,以及型態近似S型的打擊台面的技術特徵,說明了在同一個打擊台面進行連續剝片的技術體系。第四、石片石器特殊的橫截面型態與修整模式。次級石片特殊的打剝方向,影響了以次級石片為素材的石片石器的橫截面型態,以及後續的修整模式。後續將歸納出的技術特徵與大馬璘文化早期與晚期階段的剝片技術,以及營埔文化的剝片技術進行比較。Tabuluk遺址和水蛙窟遺址與大馬璘遺址的剝片技術大致相同,營埔文化則從石核選擇和剝片程序與大馬璘遺址具有明顯之差異,顯示了這項在石核的同一打擊台面上連續打剝的技術體系,是中部山區獨特的剝片技術。

    Flaking is an ancient technique. In the Paleolithic age, human began to work flakes into stone tools. In Taiwan, the distribution of flaked stones is widespread, and such plain flakes can still be seen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and even into the Iron Age. This may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flakes in the daily liv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past, scholars discussed the flaking techniques in various regions of Taiwan.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primary knapping method of Yingpu (營埔) culture in the West and other cultures in eastern Taiwan remain the pebble core tradition, creating primary flakes with cortex (Ho and Liu 2006;Chao 2018). However, in the central mountain area, the Tamalin (大馬璘) culture employs a technique that continuous knapping on rectangular core creates flakes with one side with previous striking scar while the other side being the fragment on the fracture surface. This tradition of flat core obviously differs from other flake knapping traditions in coastal Taiwan.
    Recognizing this unique knapping technology of the Tamalin culture, the author employs lithic technology analysis to analyze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 the dynamic process of lithic production at the Tamalin site. This analysis further compares the flaking techniques of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the Tamalin culture to examine if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flaking techniques through time. Subsequently, a comparison with the flaking techniques of the Yingpu culture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laking technology traditions of the central mountainous region of Taiwan and thos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摘要i A Study on Flakes Knapping Techniques in Tamalin Culture Lithicii 誌謝vi 目錄vii 圖目錄x 表目錄x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2 一、大馬璘文化打片研究回顧3 二、臺灣東部與西部地區打片研究回顧5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二章 文獻回顧10 第一節 從靜態到動態視角的石器研究發展史10 第二節 石器製作技術分析11 第三節 臺灣石器研究的發展脈絡14 第三章 大馬璘文化17 第一節 埔里盆地暨周緣地區地質17 第二節 大馬璘文化的形成過程研究21 一、大馬璘文化的文化形成研究回顧21 二、討論24 第四章 研究材料與方法26 第一節 研究設計26 第二節 研究材料27 第三節 研究方法31 一、石材來源調查31 二、石器基本觀察法31 三、石器技術分析圖35 第五章 研究分析結果37 第一節 石材與石核38 一、遺址中石材、石核的形態與岩性特徵38 二、埔里盆地周緣暨曲冰地區地質調查40 三、石核之打片技術特徵觀察47 第二節 打剝石片49 一、初級打剝石片49 二、次級打剝石片50 三、側崩裂片(sirét flake)52 第三節 石片石器53 一、毛胚53 二、斧鋤形器55 三、石片石器的消耗使用痕觀察60 第四節 打剝石片與石片石器綜合比較61 一、打擊台面類型統計暨討論61 二、石皮級數統計暨討論62 三、石片大小分布63 第五節 打剝廢料67 一、石核相關廢料67 二、修整石器廢料68 第六節 熱處理(heat treatment)石質遺物70 一、火燒石塊70 二、熱崩裂片72 三、熱崩裂片製石器73 第七節 小結74 第六章 討論與結論75 第一節 遺址功能性探討75 第二節 大馬璘文化之打片技術特徵77 第三節 大馬璘遺址與水蛙窟遺址和曲冰遺址的打片技術比較79 第四節 大馬璘文化與營埔文化的比較82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84 第七章 引用文獻85

    王幼平2006《石器研究:舊石器時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春雪2012〈舊石器時代遺址廢片分析:回顧與展望〉,《邊疆考古研究》11.2:1-17。
    石璋如、劉益昌1987《大馬磷》,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九。
    方文佳2023《澎湖七美島石器製作技術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朝檠1956《南投縣地理志地形篇稿》。南投縣文獻叢集。南投縣: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林啟文、周稟珊2016〈臺灣中部南港溪-濁水溪地區的地質構造研究〉,《臺灣礦業》68.3:29-50。
    李作婷2004《小馬洞穴發掘與石英質小石器類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英華2017《舊石器技術:理論與實踐》,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鋒、陳福友2015《甘肅徐家城舊石器遺址石製品拼合研究》,《人類學學報》34.2:180-191。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李三靈、李浩2021〈舊石器時代早期石核分類方法試析〉,《人類學學報》40.2:194-207。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何春蓀1981《普通地質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何春蓀1986《地質說明書》,臺北縣: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
    何春蓀1987〈中央山脈西翼及脊樑山脈區地質〉,《地工技術雜誌》19:81-91。
    何傳坤1996《台灣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遺址文化》,何傳坤主編,《台灣史前文化三論》,台北縣:稻香出版社,3-42。
    何傳坤、劉克竑2004《大馬磷遺址考古發掘報告》,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何傳坤、劉克竑2006《台中縣、營埔遺址發掘報告》,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等(何傳坤、鄭建文、陳浩維)1997《水蛙窟遺址調查暨考古發掘報告》,行政院文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何傳坤等(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2001《國立埔里高級中學校舍重建工程暨大馬磷文化遺址發掘保存計畫第一期工作期末報告》,國立埔里高級中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49〈臺中縣營埔遺跡調查豫報〉,《臺灣文化》5(1):29-34。
    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2009《台灣的岩石》,臺北縣:遠足文化出版社。
    孫寶鋼1977〈魚池鄉的考古調查〉,收入於張光直編《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頁303-326。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炎賢1984〈關於石片台面的分類〉,《人類學學報》3.3:253-258。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張光直1977《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張森水1977〈富林文化〉,《人類學學報》15.1:14-27。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
    張博森2010《考古遺址之解讀歷程及其文化類緣要素的討論---以大馬磷遺址為例》,南投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仲玉1979《臺灣史前打製斧形石器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仲玉1994《曲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田野工作報告之二。
    陳淳1994《談舊石器類型學》《人類學學報》13.1:374-382。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陳淳1997《再談舊石器類型學》,《人類學學報》16.1:74-80。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陳淳2002《小長梁石工業研究》,《人類學學報》21.1:24-40。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陳肇夏1998《臺灣的變質砂岩》,新北市中和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陳文山2002〈臺灣的岩石〉,《2002年岩盤工程研討會論文集》,新竹,17-26。
    陳炳誠2003《埔里與魚池盆地之沉積與新構造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勉銘等(陳勉銘、陳華玫、謝凱旋)2004〈埔里盆地與周緣階地群之第四紀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九十二年度業務成果發表會手冊》,92:18。新北市中和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陳虹、沈辰2009《石器研究中“操作鏈”的概念、內涵及應用》,《人類學學報》28.2:201-214。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鳥居龍藏1900〈石器時代の遺跡(埔里社方面にて調查人類學的事項)〉《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5(174):473-478.
    衛奇、斐樹文2013《石片分析》,《人類學學報》32.4:454-469。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趙金勇2018《仁愛鄉Tabuluk石器作坊遺址分析與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9.2:201-245。
    趙怡凱2019《綠島的石器技術組織-論史前人類的移動性變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振華、洪曉純2001〈澎湖七美島史前石器製造場的發現與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4):889-940。
    臧振華、潘怡仲2005〈澎湖七美島史前石材資源的開採:一個島嶼考古學的研究〉,陳仲玉、潘建國主編,《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學研究計畫》,連江:連江縣政府,頁199-238。
    臧振華2015《澎湖七美島史前玄武岩石器工業與其貿易體系》,劉益昌主編,〈臺灣史前史專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頁59-82。
    劉克竑、何傳坤2006《大馬磷遺址的文化內涵》,《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59.1:1-9。
    劉益昌1999《存在的未知—台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台中縣立文化中心,豐原。
    劉益昌2000《又見大馬璘-埔里高中學生宿舍興建緊急發掘報告》,埔里:展顏文化事業工房。
    劉益昌2009《大馬磷遺址射箭中心開發基地範圍內,考古探坑發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執行。
    劉益昌2013〈大馬璘文化的研究及其相關問題〉,收入陳光祖主編《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東亞考古學的再思》,頁83-107。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市。
    劉益昌等(劉益昌、郭素秋、戴瑞春、簡史朗、邱水金)1999《水蛙窟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南投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謝凱旋等(謝凱旋、洪崇勝、陳勉銘、游能悌)2011〈臺灣中部地區加陽層、眉溪砂岩中段與廬山層底部之化石研究:雪山山脈南段東翼地層的年代制約〉,《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25:133-166。
    Andrefsky,W.1998Lithics: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amps,R.B.(尹因印)1977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the Pu-li Basin,west central Taiwan,Republic of China,收入張光直編《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頁237-30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北市。
    Inizan,M.L.,Reduron-Ballinger,M.,Roche,H.,andJ.Tixier1999Technology and Terminology of Knapped Stone.Translated by JehanneFéblot-Augustins.Nanterre,France:Préhistoire de la Pierre Taillée,Tome 5.Cercle de Recherches et D'études Préhistoriques(CREP).
    FrédéricSellet1993Chaîne Opératoire:The Concept and Its Applications.Lithic Technology18(1):106-112.
    Odell,G.H.2000Stone Tool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Procurement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8.4:269-331.
    Odell,G.H.2004Lithic Analysis(Manual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Theory and Technique).New York: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Soressi,M.andJ-M.Geneste2011The history and efficacy of the Chaîne Opératoire approach to lithic analysis:Studying techniques to reveal past societies 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Paleo-anthropology2011:334-35.
    JenniferHallson2017Using debitag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an Alberta archaeological site.COMPASS2017(1):25-41.
    BethanyPottrt2017Lithic Raw Usage in the Archaic Northeast:Debitage Analysis of the Gaudreau Site,Weedon,Quebec.Montréal: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Pres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