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瑛姿 Chang, Ying-Tzu |
|---|---|
| 論文名稱: |
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 Moving Postmodern Woman Writing- A Study on Chen Syue’s Novels |
| 指導教授: |
楊翠
Yang, Ts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5 |
| 中文關鍵詞: | 女性自傳體小說 、情慾書寫 、身體書寫 、陳雪 、陰性書寫 、後現代女性主義 |
| 外文關鍵詞: | erotic writing, autobiographical fiction, body writing, feminine writing, Post-feminism, Chen Syu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以「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為題,「後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都是包含多元思維、多元方向與多元可能的思潮,而多元、多變、與多樣也正是掌握陳雪相當重要的創作特色與精神符旨。本論文的脈絡鋪展與論點推演,分為四大主題與面向作為延伸探究陳雪總體創作的策略與路徑:第一大主題與面向,在於呈現陳雪《惡女書》與「後現代」書寫的親近性,陳雪在第一部的小說創作中,就相當有意識地顛覆父權中心,進行一種強調與凸顯女性身份/主體/自覺/意識的創作策略。第二大主題與面向,則是對於陳雪「女性身體書寫」的強大能動性與變革性進行更細緻的分梳與闡釋,不僅書寫推翻「苗條的暴政」、粉碎「長髮魔咒」、批判「父權女相學」等經驗來達成女性的「身體革命」,更直接切入女性身體書寫的核心,亦即書寫女性的「陰部」,積極開拓女性被壓抑已久的主體「性」;而對於「陰陽同體」的女性身體形象的描寫,更使女性身體實現一種非確定化和非固定化,亦即流動的「多性化」,也就是女性身體得到徹底解放而自由活動的最高境界。而對於女性「體驗」的相關觀察與描寫也是異常敏銳而且深刻:顛覆傳統月經論述中的污名化與妖魔化,積極而正面的書寫經期女性享受情慾的歡樂;披露女性身體被置放在父權體系的醫療體制中,受到粗暴又無理對待的處境,描寫女性不愉快的醫療消費經驗(內診、人工流產);清楚揭示出「強暴」此一「性別暴政」與父權文化的連結與共謀,表達深沈的批判與控訴。陳雪不僅呈現出女性體驗的多元風貌,其中所涵藏的抵抗父權的女性意識招然若揭。第三大主題與面向,彰顯出陳雪在女性情慾書寫中不僅專注於傳達女性情慾敏銳的感知、極致的歡愉與多元的享受,更企圖透過書寫女性情慾來逾越父權思維規訓女性的古法倫常,顛覆「男性觀看女性」的男性權力;陳雪在書寫中讓女性情慾盡情地飛翔,盡情展現出擾亂社會風俗的姿態,瓦解與碾碎父權文化的禁忌,嘲笑與顛覆陽具中心的倫常,讓女性情慾深具「愉悅」的主體性與「逾越」的能動性,將女性的多元化無限延伸,充分展現女性龐大的力比多(libido),進而達到解除女性壓抑,釋放女性潛能,以及創造女性自己的語言,確立女性自己的地位。第四大主題與面向,將會結合「女性主義」中的女性「自覺/自決」意識與「後現代」思維中的「解構/重構」的概念並置作為延伸探究《橋上的孩子》、《陳春天》這二部女性自傳小說的經緯座標,依序架構出陳雪對於女性主體性的建立與開拓,即在「解構」男性話語/主體的同時也在「重構」新的女性話語/主體。本論文在理論方面涵蓋了後現代主義及女性主義相關理論的探討、回顧與反省,著重於女性書寫的分析與探究。
Abstract
The theme given in this thesis is “Moving Postmodern Woman Writing- A Study on Chen Syue’s Novel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Postmodernism’ and ‘Feminism’, each of them is not divided in itself, but is an integrated whole. It is not a thing in balance, as implied by dichotomies of modern/postmodern and patriarchy/anti-patriarchy so prevalent in the stable way of thinking; but a complete and complex thing which includes an entire rainbow of possibilities-not just the opposite ends of a spectrum. As the ‘postmodernism’ embraces dimensions not normally noticed by the dominant culture so too does ‘feminism’ embraces dimensions of gender performance not normally accepted by the dominant culture (phallogocentricism).
In order to explore Chen Syue’s world, this study, firstly, deals with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Chen Syue’s “Bad Girl’s Book” and her postmodern writing through subverting the patriarchy-centered society and rising women’s self-awareness. Secondly,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writing on women’s bodies through writing women’s ‘pubic’ and exploring women’s sexual repression. ‘Androgyny’ is the main idea in this part and it eventually helps change the way people think about what’s “natural” and “normal”. Chen Syue points out that people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xpanse of human variance, yet we do not see our selves in culture, medical system, or in health care services, except in very twisted and distorted ways.
Third, this study presents Chen Syue’s careful strategy in placing emphasis on writing women’s ‘erotic desire’. This view is based on patriarchy system-a weapon used for centuries to justify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Chen Syue subverts the ‘male gaze’ which regards women as voiceless and passive objects and breaks off the rigid cultural definitions of sex categories, whether terms of behavior, identity or anatomy. Finall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ideas of female self-awareness/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deas of d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on to expand the female images in Chen Syue’s novels “Kids on The Bridge” and “Chen Chun-Tian”. In this part, Chen’s writing strategy focuses on deconstructing the male language/subject and reconstructing the female language/subject.
Theory is important and helpful to this thesis and some researches and studies on postmodernism and feminism are discussed in Chen Syue’s novels and her ‘feminine writing’.
參考文獻
【討論文本】
‧ 陳雪,《惡女書》,台北:皇冠,1995年9月初版。
‧ 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1996年9月初版。
‧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台北:探索文化,1998年8月初版。
‧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6月初版。
‧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2002年8月初版。
‧ 陳雪,《鬼手》,台北:麥田,2003年2月初版。
‧ 陳雪,《只愛陌生人》,台北:印刻,2003年7月初版。
‧ 陳雪,《橋上的孩子》,台北:印刻,2004年2月初版。
‧ 陳雪,《陳春天》,台北:印刻,2005年3月初版。
【一般論著】
A
Anthony Giddens (安東尼.吉登斯)著,陳永國、汪民安等譯,《親密關係的變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2月。
Alice Schwarzer(愛麗絲.史瓦茲)著,婦女新知編譯組譯,《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12月。
Alice Schwarzer(愛麗絲.史瓦澤)著,劉燕芬譯,《大性別》,台北:臺灣商務,2001年12月。
Albert Borgman(艾爾伯特.鮑爾格曼)著,孟廣時譯,《跨越後現代的分界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B
Barry Smart著,李衣雲、林文凱、郭玉群著,《後現代性》,台北:巨流,1997年1月。
bell hooks (貝爾.胡克斯)著,曉征、平林譯,《女權主義理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Bauman Z.(齊格蒙.鮑曼()著,郇建立等譯,《後現代性及其缺憾》,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10月。
C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8月。
Broos Robbins(布魯斯.羅賓斯)編著,王文斌等譯,《知識份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Christine Sylvester (克瑞斯汀.絲維斯特)著,余瀟楓、潘一禾、郭夏娟譯,《女性主義與後現代國際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D
David Ray Griffin(大衛.雷.格里芬)等著,鮑世斌等譯,《超越解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1月。
David Harvey(戴維.哈維)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
E
Edward Said(艾德華.薩伊德)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2004年1月。
F
Fredric Jameson(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王逢振等譯,《快感:文化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3月。
G
Gayle Greene &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1995年7月。
Germaine Greer (杰梅茵.格里爾)著,歐陽昱譯,《女太監》,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6月。
George Ritzer(喬治.瑞澤爾)著,謝立中譯,《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1月。
Gayle Rubin(葛爾.羅賓)等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7月。
H
Harriet B. Braiker(哈麗特.B.布萊克)著,馬爽譯,《取悅》,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J
JeanYves Tadie著,史忠義譯,《20世紀的文學批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Julia Kristeva(朱莉婭.克里斯蒂瓦)著,張新木譯,《恐怖的權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3月。
Jean—Claude Kaufmann(讓—克魯德.考夫曼)著,謝強、馬月譯,《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
Janet Sayers (珍妮特.謝爾絲)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10月。
Jeffrey Weeks著,宋文傳、候萍譯,《20世紀的性理論和性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Josephine Donovan著,趙育春譯,《女權主義的知識份子傳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Julia Kristeva(茱莉亞.克莉斯蒂娃)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2003年5月。
K
Karla A. Henderson(卡拉.亨德森)主編,《女性休閒》,劉耳、季斌、馬嵐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Kate Millett(凱特.米利特)著,宋文傳譯,《性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Kathryn Woodward等著,林文琪譯,《身體認同》,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9月。
Kay Redfield Jamison(凱.傑米森)著,《瘋狂天才》,王雅茵、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2年3月初版
L
Liesbet van Zoonen著,張錦華、劉容玫等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2001年7月。
Luce Irigaray(露西.伊瑞葛來)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2005年2月。
M
Mary Eagleton(瑪麗.伊格爾頓)編,胡敏、陳彩霞、林樹明譯,《女權主義文學理論》,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2月。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年7月。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5月。
Mike Featherstone(邁克.費瑟斯通)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5月。
Michel Foucault (米歇爾.福柯)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Merry E. Wiesner—Hanks (梅里.E.威斯納—漢克斯)著,何開松譯,《歷史中的性別》,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年1月。
Mark Currie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N
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台北:群學,2003年10月。
P
Pamela Abbott & 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1995年12月。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台北:巨流,1997年1月。
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1999年12月。
Peter Brooks(彼得.布魯克)著,《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10月
Peter Brooks(彼得.布魯克)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
R
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11月。
S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2000年11月。
Susan Sniader Lanser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著,張志斌譯,《後現代理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
Slavoj Zizek(斯拉沃熱.齊譯克)著,胡大平、余寧平、蔣桂琴譯,《快感大轉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T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Terry Eagleton(特里.伊格爾頓)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王岳川著,《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2月。
王芳琴、王政主編,《社會性別第1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王芳琴、王政主編,《社會性別第2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矛鋒著,《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台北:笙易,2000年4月。
伍寶珠著,《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9月。
西川直子著,王青、陳虎譯,《克里斯托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朱雙一著,《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2月。艾云著,《用身體思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李元貞著,《女性詩學》,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11月。王逢振等編譯,《性別政治》,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1年3月。
李惠國、黃長著主編,《重寫後現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李銀河著,《福柯與性》,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李銀河著,《女性權力的崛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2003年7月。
李銀河著,《女性主義》,台北:五南,2004年1月。
宋素鳳著,《多重主體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何春蕤著,《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1994年。
何春蕤著,《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9月。
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初民安、陳永國主編,《後身體 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周華山著,《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1月。
邱貴芬著,《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遠流,1998年3月。
林水福、林燿德主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3月。
林丹婭著,《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林樹明著,《多元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金惠敏主編,《差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范銘如著,《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3月。
許琇禎著,《台灣當代小說縱論》,台北:五南,2001年5月。
唐維敏著,《後現代文化導論》,台北:五南,1999年2月。
高宣揚著,《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10月。
夏光著,《後結構主義思潮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4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張頤武著,《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張娟芬著,《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
張岩冰著,《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玉玲著,《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5月。
梅家玲著,《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10月。
馮俊等著,《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合著,《台灣小說》,台北:空中大學,2003年12月。
趙彥寧著,《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年11月。
鄭明琍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5月。
劉慧英著,《走出男權傳統的藩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4月。
劉亮雅著,《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3月。
謝臥龍策畫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心理,2004年3月。
簡瑛瑛著,《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台北:女書文化2003年3月。
羅婷等著,《女性主義文學批判在西方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9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10月。
【學位論文】
吳婉茹,《八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1993年。
李玉馨,《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中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
為觀察對象》,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烏
、利玉芳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顏利真,《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台中:靜宜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成功大學台文所碩論,2005年7月。
吳芷維,《九0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沈俊翔,《九0年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許劍橋,《九0年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黃千芳,《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0年代臺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單篇論文】
〈女性主義文學專號〉,台北:《中外文學》,第14卷10期,1986年3月。
〈女性主義專輯〉,台北:《當代》,第5期,1986年。
〈女性與文學專輯〉,台北:《聯合文學》,第17期,1986年。
〈女性主義/女性意識專號〉,台北:《中外文學》,第17卷第10期,1989年3月。
〈文學的女性/女性的文學〉,台北:《中外文學》,第18卷第1期,1989年6月。
〈法國女性主義專輯〉,台北:《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3年2月。
〈女性主義重閱古典文學專輯〉,台北:《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
〈精神分析與性別建構專輯〉,台北:《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3月。
〈法國女性主義II〉,台北:《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年4月。
〈同志論述專輯〉,台北:《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年6月。
〈性/性別政治〉,台北:《中外文學》,第25卷第4期,1996年9月。
〈女人的天空:台灣女性文學與文化〉,台北:《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衍昇性與性別:酷兒小說與研究〉,台北:《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怪胎情慾學〉,台北:《中外文學》,第26卷第12期,1998年5月。
〈女人的湖泊:台灣女性文學與文化II〉,台北:《中外文學》,第27卷第1期,1998年6月。
〈空間.性別.再現〉,台北:《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1998年10月。
〈女性文學/藝術與文化論述專輯I〉,台北:《中外文學》,第27卷第10期,1999年3月。
〈女性文學/藝術與文化論述II〉,台北:《中外文學》,第27卷第11期,1999年4月。
〈女性與旅行專輯〉,台北:《中外文學》,第27卷第12期,1999年5月。
〈女性與書寫藝術表現(I):從女性詩學到女性神學〉,台北:《中外文學》,第28卷第4期,1999年9月。
〈女性與書寫藝術表現(II):女性影像與女性藝術〉,台北:《中外文學》,第28卷第5期,1999年10月。
〈跨文化.跨學科.跨性別〉,台北:《中外文學》,第29卷第7期,2000年12月。
丁乃非,〈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收錄於《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王德威,〈性,醜聞,與美學政治─李昂的情慾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9月。
何春蕤,<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台灣文藝》145期,1994年10月。
郝譽翔,〈世紀末的女性情慾帝國╱迷宮╱廢墟─從《迷園》到《北港香爐人人插》,《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2000年9月。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收錄於《中外文學》第24卷,第7期,1995年12月。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台北:《文訊》,1994年2月。
陳芳明,〈第一章臺灣新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78期,台北,1999年8月。
劉亮雅,〈九0年代臺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