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倍榕 Hsu, Pei-Jung |
|---|---|
| 論文名稱: |
30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 Enlightenment of Left Wing Thinking in the 1930s:A Case Study of Chieh Liu in Literary Criticism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You, Sheng-K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2 |
| 中文關鍵詞: | 劉捷 、文藝評論 、左翼 、啟蒙 、文藝大眾化 、寫實主義 |
| 外文關鍵詞: | Chieh Liu,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Literary criticism, Left wing, Enlightenment, Reali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89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日據時期文藝評論家劉捷為研究對象,旁及同時期在相關議題上曾進行過對話或辯論的其他作家,嘗試梳理劉捷左右牽扯的文化立場,更立體地呈現劉捷在30年代臺灣文壇的發聲位置。
目前所見所有探討劉捷的相關論述裡,有兩個看似矛盾的特點:一、由於劉捷評論文字裡大量引介、演繹社會主義思想,論者往往會突出劉捷「左翼評論家」的形象;二、部分研究者沿用「民族/階級」分立方式,將劉捷的傾向性安置在所謂的民族立場。本文認為未經釐清實質內容、僅就字面意義詮釋的「民族/階級」討論框架,並不適用於探討、區分日據時期知識份子的文化立場,因此重新設定觀察視角,嘗試藉由作家對支配性文化的態度、對本土文化的態度,以及對底層大眾的態度,重新思考30年代臺灣新文學運動裡的文化抵抗論述,論文中採取對照的方式,透過鄉土文學論戰的形式(語言)問題,以及寫實主義文學、民間文學、「大眾文學」與通俗文學等議題裡作家的對話,嘗試論證劉捷的啟蒙「左翼」文化立場。將劉捷定位為「啟蒙知識份子」,主要是因為他大抵沿著「文明開化」的思考軸線,以「啟蒙」為手段,將臺灣人的「文明開化」做為解放目標,啟蒙知識份子基本上依循20年代以降的自由主義運動模式,他們籲求「自由」、「平等」,批判專制政權,然而受限於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在內部階級問題上較缺乏自省,他們雖然站在一定的民族立場,卻認同殖民進步主義,亦即支配者的現代文化價值觀,正因為如此,比起殖民者對殖民地政治、文化的打壓來說,啟蒙知識份子在主流價值的實踐上,以及對殖民地階級問題、本土文化的壓抑,可能還扮演著比殖民者更為積極的角色。而位於這種文化立場的劉捷,其評論文字中儘管大量演繹左翼思想,卻因為迴避殖民處境中的文化政治問題,終究不免淪為一種徒具形式的「進步話語」,成為潮流裡脫落於實踐的知識。
The main topic of this study is focused around Chieh Liu, a literal critic who lives in the era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others who had been involved in the debate or conversation on related subjects. We tried to put Liu’s contradictory left-right cultural stance into prospective and illustrate his distinctive position in literary arena during the 30s in Taiwan.
Among all the works that had been done about Chieh Liu, there are two apparent conflicting views. First, because Liu’s works involved and quoted many of the socialistic ideas, people oftentimes would easily conclude his image as a “leftist critic”. Second, some researchers implemented the “nationality/social class contrast”, and generally classify Chieh Liu as someone inclined to nationalism.
We believed it is inappropriate to utilize a nationality/social class framework in categorizing the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of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Thus, we believe it is needed to readjust the prospective and rethink about the resistance campaign against the Japanese colonialist, which was embedded into the new Taiwan literature movement during the 30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try to discuss Chieh Liu’s cultural standpoint in a kind of elitist intellectuals with Enlightening of left wing thinking in Taiwan by contrasting the conversations and discourses between writers of realistic, folk, popular and light literature in that era.
The reason we orientated Chieh Liu into the position of a kind of elitist intellectuals is because he strived to materialize the objective of civilizing and liberating the people of Taiwan by way of introducing novel ideas to them. Those intellectuals followed the model of liberalism of the 20s. They promoted the ideas of “freedom” and “equalitarianism”. While the intellectuals often criticize the autocratic governmen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capitalist class background they commonly shared, they usually lacked the ability to introspect themselves about the class issues. They generally agreed the Taiwanese nationalism to a certain extend, but they also approved that colonization could modernize and further benefit Taiwan. From where they stand, those intellectuals in some regards played even more active roles in suppressing the Taiwanese local culture when facing conflicts about social class issues. It was a fact that Chieh Liu quoted the ideas of leftism regularly in his work. But because he refused to face the cultural political issues in that difficult occupation era, his ideas of civilization turned out to be a mere formality. And eventually, those ideas became impractical and lost in the tide of times.
一、文獻史料:
‧《フオルモサ》1~3,東京臺灣藝術研究會,1933~1934。
‧《文學時代》,東京:新潮社,1929~1931年。
‧《民俗臺灣》1941~1945年。
‧《先發部隊》,臺灣藝術協會,1934年7月。
‧《自立晚報》微捲
‧《南音》,1:1~11,南音社,1932年1月~9月。
‧《第一線》,臺灣藝術協會,1935年1月。
‧《新高新報》,新高新報社,1929年5月~1938年2月。
‧《新臺灣大眾時報》1:1~2:4,新臺灣大眾時報社,1930年12月~1931年7月。
‧《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1934年11月~1935年6月。
‧《臺灣新文學》,臺灣新文學社,1935年12月~1937年6月。
‧《臺灣青年》,臺灣青年雜誌社,1920年7月~1922年2月。
‧《臺灣》,臺灣雜誌社,1922年4月~1924年5月。
‧《臺灣民報》,臺灣雜誌社、臺灣民報社,1923年4月~1930年3月。
‧《臺灣新民報》,臺灣新民報社,週刊:1930年3月~1932年4月;日刊:1933年5月~11月,
‧《臺灣大眾時報》1~10,大眾時報社,1928年5月~7月。
‧《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1945年。
‧《櫻草》,櫻草社,1925~1926年。
二、資料集: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文藝評論集》,東京:綠蔭書房,2001年4月。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1979年3月。
三、作家全集、選集:
‧王詩琅,《王詩琅選集第五卷‧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5月。
‧羊子喬編輯,《郭水潭集》,臺南縣文化局,1994年12月初版。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初版。
‧呂赫若著,鐘瑞芳譯,《呂赫若日記》,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初版。
‧吳新榮,《吳新榮選集》,臺南縣文化局,1997年3月初版。
‧沈萌華主編,《巫永福全集》,臺北:傳神福音,1996年5月初版。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1927-1935)》,中央研究院,2000~2004年。
‧柯旗化,《臺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張炎憲編,《王添燈紀念輯》,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年2月。
‧張炎憲主編,《吳三連全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2年。
‧張光正編,《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張深切全集》,臺北:文經社,1998年1月初版。
‧陳藻香、許俊雅編譯,《翁鬧作品選集》,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7年初版。
‧陳萬益編,《張文環全集》,臺中:臺中縣文化中心,2002年3月。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九卷‧詩文卷(上)》,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6月初版。
‧楊熾昌,《水蔭萍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初版。
‧臺灣史研究會編,《王敏川選集》,臺北:海峽學術,2002年初版。
‧劉捷著,林曙光譯註,《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1994年1月31日初版。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1998年初版。
‧鍾肇政,《高山組曲‧第二部‧戰火》,收錄在《鍾肇政全集‧9》,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初版。頁254。
四、中文專書:
‧李獻璋編,《臺灣民間文學集》,臺灣新文學社,1936年6月。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4月初版。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中正,1992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2000年8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年4月。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公司,2001年4月。頁43-109。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本土考察》,臺北:允晨,1996年7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2003年2月。
‧柯志明,《米糖相剋》,臺北:群學,2003年3月初版。
‧胡萬川、呂興昌、陳萬益總編輯,《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的《當代文學關鍵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島嶼柿子文化館編著,許佩賢審訂,《臺灣小學世紀風華》,臺北:柿子文化,2004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年6月。
‧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臺灣新文學研究論集》,高雄:春暉,2000年6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年3月初版。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9年9月初版。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臺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臺北:麥田,2002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年。
‧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陳淑容,《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臺南市立圖書館出版,2004年12月初版。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2004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2004年8月。
‧陳秀武著,《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與知識份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初版。
‧陳映真主編,《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爪痕與文學》,臺北:人間,2004年10月。
‧陳明台,《臺灣文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時報,1980年8月初版。
‧黃武忠編,《美人心事》,臺北:號角,1887年8月初版。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企畫編輯,《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初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臺北:五南,2003年初版。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1996年初版。
‧傅大為,《知識與權力的空間》,臺北:桂冠,1990年5月初版。
‧傅大為,《性別、醫療、近代臺灣》,臺北:群學,2005年3月初版。
‧彭小研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12月。
‧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臺北:遠流,2004年1月。
‧楊渡,《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一九二三~一九三六)》,臺北:時報,1994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臺北:麥田,2003年。
‧鄭炯明編,《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年2月。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年3月初版。
五、外文專書(含譯本):
‧《現代日本文學論爭史‧中卷》,日本:未來社,1957年。
‧M.P澤齊娜、柯什曼、B.C舒利金著,劉文飛、蘇玲譯,《俄羅斯文化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中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戶坂潤,《日本イデオロギー論》,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77年9月。
‧王乃信等人翻譯,《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臺北:創造社,1989年6月第一版。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香,1988年。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1996年9月,二版四刷。
‧石原幸作編,《臺灣日日三十年史:附臺灣の言論界》,日本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年9月。
‧尼‧別爾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譯,《俄羅斯思想》,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8月初版。
‧艾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1997年初版。
‧艾德華‧薩依德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2001年初版。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著,王逢振等譯,《快感:文化與政治》,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列寧,《列寧全集》,中國北京:人民出版,1984~1990年。
‧竹內好著,孫歌編,《近代的超克》,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3月初版。
‧尾崎秀樹,《大眾文學》,日本東京:紀伊國書店,1994年1月。
‧佐藤卓己,《『キング』の時代》,日本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11月。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2004年初版。
‧春山明哲編,《十五年戰爭極秘資料集‧第十九集‧臺灣島內情報》,日本東京:不二出版,1990年2月20日初版。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臺北:麥田,2006年1月。
‧前田愛,《近代讀者の成立》,日本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2月。
‧宮川次郎,《臺灣の農民運動》,拓殖通信社支社,1928年12月初版。(復刻本)臺北:成文,1999年6月。
‧陸梅林選編,《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中國:漓江出版社,1988年。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臺灣之國語教育史再考》,日本東京:三元社,2001年2月。
‧菲特烈‧華特金斯(Frederick Watkins)著,李豐斌譯,《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臺北:聯經,1999年。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2003年12月。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定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原著《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1934年初版),臺北:眾文,1994年一版二刷。
‧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臺北:巨流,2003年。
‧劉捷,《臺灣文化の展望》,臺中:中央書局,1936年2月。
‧劉建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中國北京:中央編譯,2005年5月。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2004年初版。
‧豐田英雄編,《臺灣新聞總覽》,臺北:國勢新聞社臺灣支社,1937年7月28日發行。
‧羅剛,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編《蘇珊‧桑塔格文選》,臺北:麥田,2005年4月。
六、博碩士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和鄉土主體的承繼》,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8月。
‧李承機,《臺灣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說──殖民地とメディア》,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論,2004年5月。
‧林佩蓉,《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柳書琴《荊棘的道路: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張志相,《張深切及其著作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棋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文學所中文組碩士論文,1994年7月。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葉品言,《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修齊,《研究臺灣文學的史觀探討──以「寫實主義史觀」為中心的檢討》,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怡宏,《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臺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1929~1937)》,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曾巧雲,《未完成進行式──戰前、戰後皇民化論爭/述》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鳳氣至純平,《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分及其文化活動》,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2月。
‧趙勳達,《《臺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賴松輝,《日據時期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7月。
‧鍾政瑩,《由日據下臺灣新文學的發展論張深切的戲劇活動》,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七、單篇論文:
‧下村作次郎〈臺灣詩人吳坤煌的東京時代(1929-1938)─針對朝鮮戲劇活動家金斗鎔和日本戲劇作家秋田雨雀之間的交流〉,沈軒婷譯。
‧中島利郎,〈日據時代臺灣文學──關於臺灣的「大眾文學」(節錄版)〉,吹雪翻譯。文學傳媒與文化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年11月8、9日。
‧呂興昌,〈論鄭坤五的「臺灣國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清大中文系主辦,1998年3月7、8日。
‧汪介之,〈高爾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人?”〉,《譯林》,南京:譯林,2002年6月。
‧吳叡人,〈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臺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臺北:新自然主義公司,2001年4月。頁43~109。
‧吳浪波,〈互助論在清末的傳播與影響〉,中國:中州學刊,2005年。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臺灣座標」〉,《當代雜誌》17期,1987年9月1日。
‧河原功,〈不見天日十二年的〈送報伕〉──力搏臺灣總督府言論統制之楊逵〉,《臺灣文學學報》第七期,2005年12月。
‧林載爵,〈黑色的太陽─張深切的里程〉,《夏潮》3:3,1977年。
‧邱仕杰,〈從〈黎明期的臺灣〉走向「中國改造論──由許乃昌的思想經歷看兩岸變革運動輿論爭(1923-1927)」〉,《批判與再造》20、21。2005年,臺北。
‧胡衍南,〈左翼:在「階級」和「民族」之間:談1930年代中國左翼文壇的幾場論爭〉,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03年6月。
‧垂水千惠〈臺灣新文學中日本普羅文學理論受容:從藝術大眾化到社會主義Realism〉,楊智景譯,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哥倫比亞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辦的「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2004年7月15、16日。
‧垂水千惠,〈為了臺灣普羅大眾文學的確立──楊逵的一個嘗試〉,王俊文譯,發表於「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文學館主辯,清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承辦。2005年11月19-20日。
‧垂水千惠,〈楊逵所受之左翼思想及其主體性──自社會主義realism至普羅大眾文學的回溯〉,發表於「第四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思想與臺灣主體性」。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臺北文物》3:2、3:3、4:2,1954年8月、12月,1955年8月。
‧黃國書,〈日據時代臺灣左翼劇場運動的發展〉,《當代雜誌》28期,1988年8月1日。
‧陳芳明,〈臺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年代的文學批評〉,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哥倫比亞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辦的「正典的生成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2004年7月15、16日。
‧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發表於「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國家臺灣文學館、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主辦,2004年6月20日。
‧陳建忠,〈都市現代性與文學新感覺:三○年代兩岸都市文學中的殖民/半殖民現代性〉,「重寫臺灣文學史/反司女性小說史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暨南大學中文系、清華大學臺文所主辦,2005年5月27日~28日。
‧游勝冠,〈民族主義與階級意識之外的臺灣農民運動史觀──臺灣農民運動後期的左傾探源〉,《歷史月刊》196期,2004年5月,頁57-64。
‧趙勳達,〈「文藝大眾化」的共識與歧見──尋找三○年代臺灣文學研究的新詮釋框架〉,第三屆島嶼島語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成功大學臺文系,2004年6月4日。
‧盧建榮,〈以筆代劍:後殖民的國族認同困境──解析張深切晚年自傳〉,《二十世紀臺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簡素琤,〈被殖民情境中的啟蒙辯證─張深切的自由思想在日據時代臺灣文化啟蒙運動中的指標意義〉,《中外文學》,2003年10月。
‧藤井康子,〈一九二○年代臺灣夜間中學校簡介──從「設立申請書」看夜間中學校的概況〉,《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六期,臺灣教育史研究會,1999年9月。
八、其它相關資料:
‧羊子喬,〈文學批評與禪思~劉捷〉,《自立晚報‧自立副刊》,1986年8月9日。
‧黃武忠,〈重新燃燒的劉捷〉,原刊於《臺灣日報》,1981年。收於黃武忠,《臺灣作家印象記》,臺北:眾文,1984年5月初版。
‧楊錦郁,〈將生命的坎坷藝術化──專訪劉捷先生〉,《文訊》53期。199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