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浩翔
Wang, Hao-hsiang
論文名稱: 臺灣現代詩旅遊書寫研究
Modern poetry on travel writing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昌明
Chen, Cha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旅遊旅遊書寫現代詩文化研究
外文關鍵詞: Travel writing, Travel, Modern poem, Cultural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67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臺灣現代詩做為旅遊書寫的文本探討,選定時間是在1945年以後,內容則包含了台灣國內外的旅遊書寫。在旅遊逐漸發燒的時代裡,旅遊書寫亦漸受作家與學者重視,國內旅遊書寫研究多著重在散文,鮮少觸及現代詩,故本論文旨在試圖討探現代詩中的旅遊書寫,透過對旅遊文學史的爬梳、旅遊書寫的定義、國內旅遊書寫、異國旅遊書寫、中國旅遊書寫等章節,進而探究詩之本質、旅遊與書寫之關係,以及現代詩旅遊書寫中的各種面向。

    The thesis does take the Taiwan modern poem as the travel writing text discussion, designated the time was after 1945, the content has included Taiwan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veling writing. Has a fever gradually in the traveling in the time, travel writing also gradually receives the writers and the scholars take, domestic travel writing studies much emphatically in the prose, few touches the modern po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for the purpose of attempting to ask for searches in the modern poem travel writing, penetrates puts in order, traveling chapters and so on writing definition, domestic travel writing, foreign land travel writing, Chinese travel writing to the travel writing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n essence of, the traveling and the written relations the inquisition poem, as well as in modern poem travel writing each kind faces.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06 第三節 研究方法…………………………………………………………009 第二章 旅遊、書寫與義界…………………………………………013 第一節 從旅遊到書寫……………………………………………………013 第二節 中西旅遊書寫的發展與差異……………………………………017 第三節 旅遊書寫的義界與範疇…………………………………………027 第四節 詩意之旅…………………………………………………………032 第三章 生命風景的展現: 論臺灣現代詩中的臺灣旅遊書寫…………………………039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旅遊……………………………………………041 第二節 歷史與記憶的投影………………………………………………047 第三節 鄉土情懷的展現…………………………………………………064 第四節 多元繽紛之旅……………………………………………………073 第四章 自我與他者的相互辯證: 論臺灣現代詩中的異國旅遊書寫…………………………098 第一節 出走:逐漸開放的島嶼…………………………………………100 第二節 與他者相遇………………………………………………………102 第五章 生命座標的推移與替置: 論臺灣現代詩中的中國旅遊書寫…………………………124 第一節 在水一方:「返鄉」前夕的懷想空間………………………… 126 第二節 生命座標的推移:從懷鄉、望鄉到返鄉………………………130 第三節 人,詩意地安居…………………………………………………136 第六章 結論…………………………………………………………152 第一節 離與返之間的辯證………………………………………………152 第二節 未盡之旅…………………………………………………………155 參考書目………………………………………………………………157

    一、文學文本
    (一)詩集
    大荒:《第一張犁》,臺中:中市文化,1996年5月。
    方思:《夜》,臺北:現代詩社,1955年4月。
    尹玲:《當夜綻放如花》,臺北:自費出版,1994年6月。
    尹玲:《一隻白鴿飛過》,臺北:九歌,1997年5月。
    白靈:《大黃河》,臺北:爾雅,1986年4月。
    白靈:《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臺北:書林,1993年8月。
    向明:《青春的臉》,臺北:九歌,1982年12月。
    羊子喬:《月浴》,臺北:浩瀚,1975年5月。
    羊子喬:《收成》,臺北:鴻蒙文學,1985年5月。
    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4年12月。
    辛鬱:《豹》,臺北:漢光文化,1988年8月。
    辛鬱:《因海之死》,臺北:尚書,1990年4月。
    辛鬱:《在那張冷臉背後》,臺北:爾雅,1995年5月。
    余光中:《在冷戰的年代》,臺北:純文學,1984年2月。
    余光中:《白玉苦瓜》,臺北:大地,1984年4月。
    余光中:《敲打樂》,臺北:九歌,1986年2月。
    余光中:《隔水觀音》,臺北:洪範,1987年2月。
    余光中:《天狼星》,臺北:洪範,1987年10月。
    余光中:《夢與地理》,臺北:洪範,1992年4月。
    余光中:《隔水呼渡》,臺北:九歌,2000年9月。
    吳晟:《吾鄉印象》,臺北:洪範,1985年6月。
    汪啟疆:《夢中之河》,臺北:黎明文化,1979年8月。
    汪啟疆:《海上的狩獵季節》,臺北:九歌,1995年11月。
    汪啟疆:《藍色水手》,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6月。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臺北:明潭,1979年3月。
    李魁賢:《李魁賢詩集‧第五冊》,板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年12月。
    李敏勇:《心的奏鳴曲──李敏勇詩集》,臺北:玉山社,1999年4月。林燿德:《都市終端機》,臺北:書林,1988年1月。
    岩上:《針孔世界》,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3年12月。
    林彧:《鹿之谷》,臺北:漢藝色研,1988年9月2版。
    非馬:《非馬詩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3月。
    非馬:《飛吧!精靈》,臺中:晨星,1992年10月。
    非馬:《微雕世界──非馬詩集》,臺中:中市文化,1998年5月。
    紀弦:《檳榔樹甲集》,臺北:現代詩社,1967年6月。
    紀弦:《檳榔樹乙集》,臺北:現代詩社,1967年8月。
    紀弦:《檳榔樹丙集》,臺北:現代詩社,1967年10月。
    紀弦:《檳榔樹丁集》,臺北:現代詩社,1969年4月。
    紀弦:《檳榔樹戊集》,臺北:現代詩社,1974年6月。
    洛夫:《天使的涅槃》,臺北:尚書文化,1990年4月。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臺北:九歌,1991年6月。
    洛夫:《雪落無聲》,臺北:爾雅,1999年6月。
    苦苓:《外省故鄉》,臺北:希代,1988年7月。
    侯吉諒:《城市心情》,臺北:漢光,1987年6月。
    侯吉諒:《星戰紀念》,臺北:海風,1989年12月。
    夏菁:《山》,臺北:純文學,1977年3月。
    席慕蓉:《畫詩》,臺北:皇冠,1979年6月。
    黃勁連:《黃勁連選集》,新營:南縣文化,1998年12月。
    陳克華:《星球紀事》,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9月。
    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臺北:麥田,2002年6月。
    陳義芝:《新婚別》,臺北:大雁,1989年9月。
    陳義芝:《青衫》,臺北:爾雅,1985年4月。
    張默、蕭蕭:《新詩三百首》,臺北:九歌,2000年10月3版4印。
    張錯:《檳榔花》,臺北:文鶴,1997年4月。
    張默:《愛詩》,臺北,爾雅,1988年7月。
    張默:《光陰‧梯子》,臺北:尚書文化,1990年6月。
    張默:《張默‧世紀詩選》,臺北:爾雅,2000年4月。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6月。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II》,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8年。
    馮青:《天河的水聲》,臺北:爾雅,1983年5月。
    彭邦楨:《彭邦楨詩選》,臺北:詩藝,2003年7月。
    楊平:《我孤伶的站在世界邊緣》,臺北:唐山,2004年7月。
    楊熾昌:《水蔭萍作品集》,臺南市:臺南市文化中心,1995年4月。
    葉維廉:《移向成熟的年齡》,臺北:東大,1993年4月。
    敻虹:《紅珊瑚》,臺北:大地,1988年1月。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臺北:洪範,2000年8月。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I》,臺北:洪範,2004年1月。
    蔣勳:《少年中國》,臺北:遠景,1980年7月。
    蔣勳:《多情應笑我》,臺北:爾雅,1989年1月。
    蓉子:《歐遊手記》,臺北:純文學,1984年。
    蓉子:《千曲之聲》,臺北:文史哲,1995年4月。
    蓉子:《黑海上的晨曦》,臺北:九歌,1997年9月。
    廖莫白:《戶口名簿》,臺北:遠流,1983年9月3版。
    劉克襄:《最美麗的時候》,臺北:大田,2001年3月。
    鍾鼎文:《行吟者》,臺北:臺灣詩壇,1951年6月。
    鍾鼎文:《山河詩抄》,臺北:正中書局,1956年1月。
    羅門:《誰能買下這條天地線》,臺北:文史哲,1993年12月。
    羅門:《羅門詩選》,臺北:洪範,1996年2月3印。
    羅門:《全人類都在流浪》,臺北:文史哲,2002年4月。
    羅青:《吃西瓜的方法》,臺北:麥田,2002年12月。
    隱地:《法式裸睡》,臺北:爾雅,1995年2月。
    蕭蕭:《毫末大地》,臺北:漢光,1989年7月。
    簡政珍:《爆竹翻臉》,臺北:尚書文化,1990年7月。

    (二)散文
    1.國外
    Alain de Botton著、廖月娟譯:《旅行的藝術》,臺北:先覺,2006年6月。
    Colin Thubron等著、馮克芸譯:《大旅行──七位旅行名家七段冒險歷程》,臺北:馬可孛羅,1998年7月。
    Jeffrey A.Kottler著、黎雅麗譯:《旅行,重新打造自己》,臺北:天下文化,1998年6月。
    Norbert Ohler著、謝沁霓譯:《中世紀的旅人》,臺北:麥田,2005年1月。
    Nick Danziger著、王凌霄譯:《千里入禁地──丹格斯橫越亞洲之旅》,臺北:馬可孛羅,1998年12月。
    Martin Heidegger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2年3月。
    Rebecca Solnit著、刁筱華譯:《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臺北:麥田,2001年9月。
    谷川渥著、許菁娟譯:《幻想的地誌學》,臺北:邊城,2005年7月。
    2.國內
    林非編選:《百年遊記I》,臺北:立緒,2003年1月。
    林非編選:《百年遊記II》,臺北:立緒,2005年1月。
    紀弦:《紀弦回憶錄》,臺北:聯經,2001年12月。
    陳世一:《綠色旅行:臺灣旅遊文化的綠色新觀點》,臺中:晨星,1996年11月。
    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臺北:九歌,2006年9月。
    舒國治:《京都的門外漢》,臺北:遠流,2007年4月。
    舒國治等著:《國境在遠方》,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12月。
    湯世鑄等著:《魔鬼‧上帝‧印第安》,臺北:元尊文化,1998年12月。
    廖和敏:《在旅行中發現自己》,臺北:麥田,1999年3月。
    劉再復:《漂流手記──域外散文集》,臺北:風雲時代,1994年2月。

    (三)評論
    1.西方
    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淇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11月。
    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02年10月。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2006年9月。
    Frank Lentricchia等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等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6年6月。
    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1993年10月。
    Kathryn Woodward等著、林文琪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2004年9月。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5年6月。
    Paul Cloke等著、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學概論》,臺北:巨流,2006年8月。
    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等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2004年4月。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等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年12月。
    白川靜著、加地伸行等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1983年5月。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2.東方
    文訊雜誌社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
    于紹卿選注:《紀遊詞品珍──此身天地一浮萍》,北京:東方,1995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1994年7月。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9月。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97年1月2版。
    白少帆等編:《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朱德發主編:《中國現代紀遊文學史》,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9月。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2006年7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1989年9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1996年6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88年5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1991年6月。
    林燈燦:《旅行業經營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品度,2003年9月。
    東海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0年1月。
    周沙塵等編:《中國旅遊分類詞典》,四川:重慶,1997年12月。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1998年5月。
    孟樊:《旅行文學讀本》,臺北:揚智,2004年3月。
    胡和平:《模糊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5年8月。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年12月。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1988年10月。
    洪淑苓:《現代詩新版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4年9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3月。
    馬以工、韓韓著:《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臺北:九歌,1994年10月。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1998年5月。
    黃凡、林燿德編:《新世代小說大系‧都市卷》,臺北:希代,1987年5月。
    夏鑄九等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3月。
    陳大為等編:《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I:文學思潮與論戰》,臺北:萬卷樓,2006年9月。
    陳千武:《臺灣新詩論集》,高雄市:春暉,1997年4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1987年10月。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1972年7月。
    陳思倫、宋秉明、林連聰編著:《觀光學概論》,臺北縣蘆洲鄉:空大,1995年1月。
    陳幸惠編:《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1985年3月。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臺北:麥田,2004年9月。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1997年9月。
    張頌聖:《書寫臺灣》,臺北:麥田,2000年4月。
    曹勝雄等編著:《旅運經營學》,臺灣縣蘆洲縣:空大,2003年1月。
    程偉進、薛毅著:《世界旅遊市場》,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10月。
    張默:《臺灣現代詩編目:1949~1995修訂篇》,臺北:爾雅,1996年1月。
    張默:《臺灣現代詩概觀》,臺北:爾雅,1997年5月。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編:《臺灣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五南,2006年6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編:《現代詩語言與教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11月。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臺北:麥田,2006年5月。
    彭修艮、高玉著:《旅遊美學》,臺北:五南,1995年1月。
    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1990年10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9年10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年10月。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2002年6月。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文津,2007年2月。
    廖炳惠:《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5月。
    蔡敏華主編:《旅遊學概論》,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5月。
    蔣松源主編:《歷代山水小品》,武漢:湖北辭書,1994年。
    劉昭明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2001年12月。
    劉修祥:《觀光心理學》,臺北:桂魯,2003年4月。
    應鳳凰:《五O年代臺灣文學論集》,高雄市:春暉,2007年3月。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臺北:萬卷樓,2001年1月。
    蕭蕭:《臺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2004年2月。
    蕭蕭:《現在新詩美學》,臺北:爾雅,2007年7月。
    蕭蕭:《土地哲學與彰化詩學》,臺中:晨星,2007年7月。
    盧雲亭:《現代旅遊地理學》,臺北:地景,1993年8月。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1999年12月。
    簡政珍:《放逐詩學:臺灣放逐文學初探》,臺北:聯經,2003年11月。
    戴月芳、羅吉甫等編:《臺灣全記錄(1500B.C~1999A.D.)》,臺北:錦繡,2000年3月。
    羅任玲:《臺灣現代詩自然美學》,臺北:爾雅,2005年10月。
    龔鵬程:《年報:1996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12月。
    龔鵬程:《遊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二、期刊論文
    尤雅姿:〈文學世界中的空間創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3期,2000年9月。
    白靈:〈只有不斷的「出發」,沒有永恆的「到達」:評介張錯詩集《浪遊者之歌》〉,《文訊》第232期,2005年2月。
    安徹:〈歧義的旅行書寫〉,《誠品好讀》1期,2000年7月。
    吳婉如整理採訪:〈相約天涯:羅智成談旅行與文學〉,《聯合文學》16卷7期,2000年5月。
    宋美璍:〈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論狄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中外文學》26卷4期,1997年9月。
    李君如、彭盛裕:〈境外之鏡:自旅行文本中探索主體的心理投射〉,《人文社會學報》2期,2006年3月。
    李鴻瓊:〈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26卷4期,1997年9月
    杜國清:〈旅遊與還鄉〉,http://www.eastasian.ucsb.edu/projects/fswlc/tlsd/research/Journal07/foreword7c.html。
    林淇瀁:〈五O年代臺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11期,1999年7月。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27卷12期,1999年5月。
    林幸謙:〈離散主體的鄉土追尋:張錯詩歌的流亡敘述與放逐語言〉,《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年5月。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遊記的異地記憶與文化意涵〉,《空大人文學報》第13期,2004年12月。
    林積萍等著:〈九O年代臺灣文學現象特寫〉,《文訊》第182期,2000年12月。
    洪淑苓〈現代詩中「家國」經驗的轉變──以一九八七年以後的「返鄉詩」及相關作品為例〉,《創世紀》146期,2006年3月。
    胡衍南:〈戰後臺灣文學史上第一次橫的移植〉,《臺灣文學觀察雜誌》6期,1992年9月。
    胡衍南:〈傾聽流浪者之歌:專訪張錯〉,《文訊》第165期,1999年7月。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上)──當代臺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卷11期,1996年11月。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下)──當代臺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卷12期,1996年12月。
    陳大為:〈對峙與消融:五十年來的臺灣都市詩〉,《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2004年3月。
    陳大為:〈想像與回憶的地誌學──論辛金順詩歌的原鄉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2006年6月。
    陳芳明:〈現代詩藝的追求與成熟〉,《聯合文學》第153期,2002年12月。
    陳長房:〈疆域越界:論後現代英文旅行文學〉,《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1998年10月。
    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6卷4期,1997年9月。
    陳盛雄等:〈發展綠色旅遊之研究〉,《醒吾學報》25期,2002年12月。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期,2001年5月。
    陳素英:〈壯遊大西北情懷──群體旅遊詩探析〉,《創世紀》140-141期,2004年10月。
    張錯著、奚密譯:〈導言〉,《千曲之島》,臺北:爾雅,1987年7月。
    曾琮琇〈虛擬與親臨──論臺灣現代詩中的「異國」書寫〉,2004年青年文學會議論文。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臺北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34卷2期,2005年7月。
    瘂弦專訪:〈兩岸蘆花白的故鄉──詩人鄭愁予的創作世界(上)〉,聯合報副刊,1979年5月27日。
    廖炳惠:〈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第29卷2期,2000年7月。
    編輯室:〈寫在大旅行之前〉,《誠品好讀》1期,2000年7月。
    賴維菁:〈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學》26卷4期,1997年9月。
    賴瑟珍:〈出國旅遊事場分析與展望〉,《觀光資料》第255期。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3期,2000年9月。
    鄭愁予:〈色(一)白是百色之地〉,《聯合文學》第214期,2002年8月。
    蔡振念講評紀錄,《文訊》232期,2005年2月。
    簡政珍:〈臺灣都市詩的空間意象與隱喻〉,《臺灣詩學季刊》第6期,2005年11月。
    羅智成:〈好的旅行,以及好的文學〉,《聯合文學》14卷11期,1998年9月。
    劉紹鈴:〈生活在「他」方──臺灣女性(抒情)散文之空間內外〉,2006青年文學會議論文。

    三、學位論文
    王小莉:《當代台灣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4。》,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李淑宏:《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臺灣新世代》,臺北: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周義隆:《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徐千惠,《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二年。
    許茹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花蓮: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臺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彰化:彰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振富:《自助旅行者的真實建構──以臺灣旅歐女性自助旅行者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孟慧:《臺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臺北:臺北市立師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煥玫:《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駱貞穎:《空間的流動與符號的消費──走向旅遊的社會》,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賴雅慧:《女性空間旅行經驗研究──以1949-2000年臺灣女作家的旅行文學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8-08-0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