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盧其薇 Lu, Chiwei |
|---|---|
| 論文名稱: |
朱子「聖賢氣象」研究 Research of Zhu Zi’s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
| 指導教授: |
林朝成
Lin, Chaoch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5 |
| 中文關鍵詞: | 聖人 、理學 、格物 、聖賢氣象 、朱熹 |
| 外文關鍵詞: | Zhu Zi,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Neo Confucianism, Ge Wu, A Sai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文以朱子的聖賢氣象論述切入的朱子理學架構,首章為聖賢氣象議題的相關背景介紹。次章探討朱子內聖之學的基礎建構,從朱子對於「聖人」、「成聖」的基本概念談起,分別考究朱子成聖的主、客觀概念,其次從聖、凡異同的角度將成聖之道指向道德修養工夫,建立起朱子的成聖之理。
第三、四章為論文的核心,分別建構朱子聖賢氣象的認知義(認知)與實踐義(證知)。在認知方面,朱子從自然的角度將聖賢氣象與天地生物氣象關連起來。此外,朱子也注意到氣象與氣質的關係,認為二者皆為一氣之流通,是以如何調理氣質,成為儒者欲成聖賢的首要工夫。另一方面,筆者針對朱子與呂祖謙合編《近思錄•聖賢氣象》一卷進行研討,提出北宋理學家開啟一套審美式的聖賢氣象論述傳統,至程伊川,始自覺的將儒學傳道使命融入聖賢氣象中,並為朱子繼承,另一方面,從朱子對於聖賢氣象的敘述,也隱隱嗅出朱子在論述上著重成聖過程以及行為處事方面的表彰。
第四章集中在實踐意義的探討,筆者先整理了朱子對於時人論聖賢氣象的批評,這方面主要集中在學者倣習禪宗的「作弄精神」和湖湘學派的「急迫」之弊。朱子藉由對二家的批評,突顯出他對於聖賢氣象理論的實踐意義。其次,筆者從孔門諸弟子中挑出顏回、曾點、曾參三位廣為理學家稱頌的人物與子路做一番評比,突顯出朱子處在自身生活世界中,儒學最迫切需要的是勇德如子路一般的人格氣象型態,同時能夠固守儒道,在百家爭鳴的時代中貞定儒學義理,又能以其強健的勇德力抵異端,是以朱子在顏、曾之外,特別端出子路以正後學。
透過筆者的疏釋,朱子對於聖賢氣象的綜合概念,是要人們從外在的聖賢之象提鍊出內在的聖賢之理,認為平日的涵養才是蘊化聖賢氣象的關鍵因素,是以在朱子理學體系中,聖賢氣象不再只是境界型態的範疇,而是具體而落實的格物修養工夫之一種。
結論總結朱子聖賢氣象的研究,並試圖將聖賢氣象置回宋明理學的脈絡,以聖賢氣象做為宋代理學的新興論題,探討此一論題何以產生於北宋/理學,此與政治、社會機制以及儒學的內在發展有何關係?進一步提出聖賢氣象的反思。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Zhu Zi’s Neo-Confucianism from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point of view,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relate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connotation of Zhu Zi’s theory on inward cultivation, beginning from his fundamental concepts on being becoming a sage, the studies are focused primarily on it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odels respectively. Secondly, from the sage and mortal’s perspective, reaffirming morality and self-cultivation are the building blocks in becoming a sage.
The proceeding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 are core to this thesis, they deal separately with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Concerning the aspect on cognition, Zhu Zi has correlated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with Creativity in Man and Nature, from a natural phenomenon perspective. In addition, Zhu Zi has noti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osition and physical nature, he argues that they are flows of ch'i , hence how to regulate this ch'i is crucial for a Confucianist to become a sage and virtuou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studied a book co-written by Zhu Zi and Lu Zuqian called Chin Ssu Lum, and proposed that Pei Sung Neo-Confucians has started a tradition of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based on aesthetics. From Cheng Ei to self-awareness, the mission of Confucian Transmission of the Dao has become one with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becoming Zhu Zi’s successor. On the other hand, Zhu Zi’s description on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demonstrates his insistence on theories of becoming a sage and behavioral conduct
The fourth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the meaning of practice, the author firstly compiled Zhu Zi’s erroneous criticism on other academics’ theory of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This study examines flaws in academics mimicking Chan’s mischievous spirit and Hu Hsiang school’s sense of urgency. Zhu Zi has, through criticizing both schools, manifested his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of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Nex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Confucius’s three acclaimed apprentices Yen Yuan, Zeng Xi and Tseng Tsan, and compared them to Zilu, demonstrating that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an Sung dynasty, Confucianists urgently needed someone as brave as Zilu, because he was able to keep Confucianism intact, while his courage kept out unwarranted rumors. Apart form the three apprentices, Zhu Zi has especially praised Zilu’s disposition.
Through author’s research, Zhu Zi wants the people to be inspired not only by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of Disposition of the Sage, but also its inner principles. He believes that the key element to Disposition of the Sage, lies in virtue of patience. Hence within the realm of Zhu Zi Neo Confucianism, Disposition of the Sage is no longer just a state mode, but a concrete and workable Ge Wu Practice.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research on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and attempts to relate it back to Neo-Confucianism, using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as a new agenda for Sung dynasty, and further examines how this agenda affects Neo-Confucianism in Pei Sung, also how this relates to politics, social mechanis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Further proposing the introspection of Disposition of the sages.
參考書目
原始文獻
1、《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書局,2001年)
2、《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
3、《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4、〔周〕呂望:《六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5、〔魏〕王弼、〔宋〕朱熹:《周易二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6、〔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1967年)
7、〔魏〕阮元:《阮嗣宗集》(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
8、〔唐〕高適:《高適集》(長沙:嶽麓書社,2000年)
9、〔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1994年)
10、〔唐〕吳融:《唐英歌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3》,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冊1084。)
11、〔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2、〔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四部刊要本,1983年)
13、〔宋〕張載:《張子全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6年)
14、〔宋〕朱熹編:《上蔡語錄》(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
15、〔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16、〔宋〕朱熹:《朱子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17、〔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8、〔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19、〔宋〕張行成:《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景印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20、〔宋〕章如愚:《群書考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四四》,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冊938。)
21、〔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4年)
22、〔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1967年)
23、〔宋〕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1979年)
24、〔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台北:臺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1976年)
25、〔宋〕真德秀:《大學衍義》(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1年)
26、〔宋〕真德秀:《四書集編》(收入:《通志堂經解》,台北:大通書局,1970年)
27、〔元〕脫脫著、楊家駱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28、〔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收入:《景印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六○》,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冊1054)
29、〔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30、〔明〕薛瑄:《讀書錄》(收入:《宋明讀書記四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31、〔明〕王陽明:《傳習錄》(長沙:嶽麓書社出版社,2004年)
32、〔明〕梅膺祚:《字彙 字彙補》(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
33、〔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34、〔清〕王懋竑:《朱子年譜》(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35、〔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台北:河洛圖書,1975年)
36、〔清〕楊倫:《杜詩鏡詮》(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37、〔清〕袁枚:《詩品集解》(台北:清流出版社,1972年)
38、〔清〕阮元:《經籍纂詁》(台北:宏業書局,1977年)
39、〔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40、〔清〕錢繹:《方言箋疏》(北京:中華出版,1991年)
41、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42、朱謙之:《老子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43、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44、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45、李泉、張永鑫:《水滸傳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46、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47、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8、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
49、郭 模:《人物志及注校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50、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51、陳喬楚:《人物志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52、陳浦清校註:《春秋繁露、天人三策》(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
53、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台北:廣文書局,1966年)
54、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55、嚴幾道:《評點老子道德經》(台北:廣文書局,1998年)
近人研究著作
1、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台北:空大,2001年)
2、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3、朱杰人編:《邁入21已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4、印 順:《成佛之道》(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5、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6、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7、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8、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
9、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10、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1、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12、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13、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14、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
15、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17、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18、杜維運:《中西古代史學比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19、李澤厚:《美的歷程》(板橋:元山書局,1984年)
20、何 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吳冠宏:《聖賢典型的儒道意義試詮》(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22、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2001年)
23、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24、林繼平:《陸象山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5、林繼平:《宋學探微(下)》(台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26、洪漢鼎等譯:《詮釋學經典文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
27、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28、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29、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30、范立舟:〈宋儒聖人史觀論析〉(《孔孟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8年6月),頁8-15。
31、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32、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33、鄒其昌:《中國美學與藝術學探微》(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12月)
34、郭沬若:《卜辭通纂》(台北:大通書局,1976年)
35、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36、陳榮捷:《朱熹》(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0年)
37、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38、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39、陳榮捷:《朱子門人》(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40、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41、莫礪鋒:《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42、黃公偉:《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台北:幼獅書店,1971年)
43、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44、張立文:《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45、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46、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1年)
47、張永儁 :《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48、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49、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
50、楊儒賓:《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51、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52、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
53、趙 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
54、鄒其昌:《中國美學與藝術學探微》(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
55、熊十力:《原儒》(台北:史地教育出版社,1974年)
56、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57、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58、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59、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60、潘立勇:《朱子理學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12月)
61、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62、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63、錢 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64、錢 穆:《朱子學提綱》(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
65、錢 穆:《莊老通辨》(北京:新華書店,2004年)
66、蔣義斌:《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67、鍾彩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3年)
68、羅根澤編著:《古史辨》(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69、〔法〕弗朗索瓦•于連(François Jullien):《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70、〔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李士勛、徐小青譯:《班雅明作品選》(台北:允晨文化,2003年)
71、〔韓〕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72、〔日〕福光永司、小澤精一、山井涌:《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單篇論文
1、方 介:〈韓愈的聖人觀〉(《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2卷,第1期,1993年6月),頁103-128。
2、朱鴻林:〈真德秀及其對時政的認識〉(《食貨月刊》第9卷,第5、6期,1979年9月),頁49-56。
3、朱鴻林:〈理論的經世之學—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貨月刊》第15卷,第3、4期,1985年9月),頁108-119。
4、杜保瑞:〈朱熹形上思想〉,(台北大學:第二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文本、對話與詮釋」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頁1-22。
5、林安梧:〈後新儒學的社會哲學: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邁向以社會正義論為核心的儒學思考〉(《思與言》第39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57-82。
6、林安梧:〈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鵝湖月刊》總第319期,2002年7月),頁16-30。
7、林安梧、傅佩榮:〈「人性向善論」與「人性善向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論辯〉(《鵝湖》第19卷第2期,1993年8月),頁22-37。
8、林安梧:〈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檢討—〉(《思與言》第22卷第4期),頁321-333。
9、林安梧:〈儒家道德哲學的兩個向度—以《論語》中「曾子」與「有子」為對比的展開〉(《學術研究》,2006年6月),頁108-116+189。
10、林安梧:〈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以「陽明」、「蕺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文學系出版,2005年),頁255-278。
11、林麗真:〈魏晉人論聖賢高士〉(《孔孟月刊》18卷3期,1979年11月),頁33-37。
12、林月惠:〈宋儒對於「仁」的詮釋—以《論語》「觀過,斯知仁矣」為例〉(《鵝湖學誌》,第26期,2001年6月),頁35-66。
13、林繼平:〈明代理學之前驅—曹月川、薛敬軒、吳康齋哲學詣境的探索〉《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5期,1985年5月),頁25-31。
14、周春水:〈真德秀理學思想及其在宋明理學中的地位〉(《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41-46。
15、姜廣輝〈「觀聖賢氣象」與「看孔、顏樂處」〉(《孔孟月刊》第29卷,第10期,1991年6月),頁21-27。
16、祝平次:〈道德行為的分析模式〉《臺大中文學報》第二期,1988年11月),頁401-427。
17、夏長樸:〈堯舜其猶病諸〉(《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頁59-78。
18、張永儁 :〈朱熹哲學思想之「方法」及其實際運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頁341-370。
19、張其昀:〈孔門弟子(下)〉(《華學月刊》第73期,1978年1月),頁1-22。
20、郭齊勇:〈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11期,1999年11月),頁1002-1009+1094。
21、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年6月),頁1-24。
22、陳俊民:〈論朱子的「聖賢」人格理想〉(收入: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頁659-677。
23、陳昭瑛:〈朱熹的《楚辭》研究與儒家美學傳統〉,(「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06年2月),頁1-11。
24、陳郁夫:〈薛敬軒論學宗旨述評〉(《中國學術年刊》第5期,1983年6月),頁109-114。
25、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03-136。
26、楊儒賓:〈知言•踐形與聖人〉(《清華學報》新23卷,第4期,1993年12月),頁173-210。
27、楊儒賓:〈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五卷,第三期,2005年9月),頁33-74。
28、楊儒賓:〈宋儒的靜坐說〉(收入:台灣哲學學會主編,《儒家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4年),頁39-86。
29、葉文傑:〈褻瀆光照與聖化俗世—班雅明的超現實主義航道〉(《當代》第222期,2006年2月),頁72-103。
30、單 純:〈朱熹與儒家的聖賢之學〉(《國際儒學研究》第三輯,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頁330-366。
31、蔡忠道:〈先秦儒道的聖人論試析〉(《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10-25。
32、蔡仁厚:〈朱陸門人及其後學〉(收入:馮炳奎等著:《宋明埋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頁191-209。
33、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台北大學:第二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文本、對話與詮釋」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頁1-14。
34、劉錦賢:〈牟宗三先生《心體與性體•聖賢氣象篇》義旨申述〉(牟宗三先生與當代儒學學術研討會,2005年5月6日,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主辨),頁1-29。
35、蔣年豐:〈品鑒人格氣象的解釋學〉(《東海學報》(第31卷,1990年6月),頁33-43。
36、謝素菁:〈論簡帛〈五行〉君子內聖之進程〉(《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2004年3月),頁61-82+264-265。
37、〔日〕吾妻重二:〈道學的「聖人」觀及其歷史特色〉(《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39-170。
學位論文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鑑研究》(臺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8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