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暐恩
Chou, Wei-En
論文名稱: 探析鏡頭下的「客庄家園」――以新竹客籍攝影家鄧南光與李增昌為例
Research on Photography of "Hakka Family" Through the Lens: Taking Hsinchu Hakka Photographers Deng Nanguang and Li Zhengchang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王雅倫
Wang, Ya-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客籍攝影家鄧南光李增昌客庄家園
外文關鍵詞: Hakka photographers, Deng Nan-Guang, Li Zeng-Chang, Hakka family
相關次數: 點閱:8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臺灣紀實客籍攝影家,新竹北埔出生的鄧南光(Deng-Nan-Guang,1907-1971)與新竹竹東出生的李增昌(Li, Zeng-Chang,1927-)為研究對象。

    針對上述兩位客籍攝影家,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之「文化資產典藏」內的「影像資料」,典藏攝影家鄧南光與李增昌於1930至1970年代五千餘筆影像資料,以及其相關專書攝影作品,為研究範圍,並聚焦在新竹客庄地區所拍攝之攝影作品進行分析探討。

    兩位客籍攝影家,皆出生於日治時期的新竹客家庄,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光復後的臺灣,一生均致力於攝影藝術創作,其攝影創作內容映照出對於自身生活的「客庄家園」濃厚的情感,檢視其攝影作品視覺圖像,充滿對客家族群的文化關懷,無論客庄裡庶民的喜樂憂愁,鄉村農家的田野紀錄,婚喪喜慶、傳統節慶、茶園景色或生活樣貌等,都成為他們攝影的題材,自始至終保有其一貫「愛我家鄉」的文化使命感,用鏡頭記錄新竹地區的客庄家園古蹟與人文,觸動每位觀者的在地客家記憶,也為客庄家園留下珍貴影像。

    本研究旨在探討攝影家鄧南光與李增昌之生平、攝影創作歷程與風格,運用圖像學,以及攝影構圖方式分析其作品風格,與其攝影作品中傳遞的客家文化意象,探析客家文化與精神,同時梳理鄧南光和李增昌與臺灣攝影團體間的關係、影響力與啟發。藉由整理新竹地區紀實攝影檔案,探討新竹地區紀實攝影的發展,研究成果希望能提供給各界,關於觀看鄧南光與李增昌攝影作品時的參考,以及傳承客家文化與精神。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wo documentary Hakka photographers from Taiwan: Deng Nan-Guang (1907-1971) born in Beipu, Hsinchu, and Li Zeng-Chang (1927-) born in Zhudong, Hsinchu.

    The study centers on the photographic works of these two Hakka photographers, utilizing the "Image Data" from the “Hakka Cultural Heritage Collection" of Taiwan Hakka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 Preparatory Office. It includes over 5,000 images and related photographic book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70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ir photographs taken in the Hsinchu Hakka community.

    Both photographers were born in the Hsinchu Hakka communit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lived through World War II and the post-war era in Taiwan. Throughout their lives, they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photography. Their works reflect a deep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their own lives in the "Hakka homeland," showcasing a strong care for the Hakka community. Their subjects include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people, rural life, weddings and funerals, traditional festivals, tea plantation scenes, and everyday life—all embodying their consistent cultural mission of "loving my hometown." They recorded the historic sit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Hsinchu area, evoking local Hakka memories and leaving behind precious images of the Hakka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lives, artistic journeys, and styles of photographers Deng Nan-Guang and Li Zeng-Chang. It employs iconography and photographic composition analysis to examine their work's stylistic elements and the Hakka cultural imagery conveyed in their photographs. The study also seek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s between Deng Nan-Guang, Li Zeng-Chang, and Taiwanese photography groups. By organizing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archives of the Hsinchu area, the research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the region, hoping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viewing the works of Deng Nan-Guang and Li Zeng-Chang, as well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inheritance of Hakka culture and spirit.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貳、文獻回顧 3 一、鄧南光與李增昌相關文獻資料 3 二、文獻回顧總結 7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8 一、研究方法 8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 9 三、研究架構與內容 9 第一章:臺三線公路歷史上的客庄家園 12 第一節 文學與電影中的客庄家園 13 第二節 紀實攝影檔案中的臺三線客庄家園 17 第三節 客庄家園的客家文化意象 31 第二章:摩登的鄧南光與李增昌 33 第一節 鄧南光:臺灣攝影的狂熱先行者 34 第二節 李增昌:揹著相機在臺三線客庄的潛行攝影者 46 第三節:鄧南光和李增昌與攝影團體的互動 65 第三章:鄧南光與李增昌鏡頭下的客庄家園 70 第一節:客庄日常 72 第二節:客庄節慶 83 第三節:客庄妹力 94 第四節:比較分析鄧南光與李增昌的攝影作品特色與客家文化意象 107 第四章:繼續書寫紀實攝影 112 第一節:鄧南光與李增昌攝影檔案的發現 112 第二節:鄧南光與李增昌客庄之外的多元攝影實踐 114 第三節:素人業餘攝影家的崛起與反思:李增昌 125 第四節:鄧南光與李增昌攝影作品影響力與啟發 129 引用文獻 134 參考文獻 137 附錄 140 一、鄧南光年表 140 二、李增昌年表 142 三、附錄:〈臺三線蛋黃區16客家鄉鎮市基礎資料〉 145 四、附錄:攝影家李增昌訪談資料 146 五、附錄:攝影家黃弘川訪談資料 153 六、附錄:圖片、攝影作品來源清單 158

    引用文獻

    一、中文專書

    陳運棟。《客家人》,東門出版社,1991年。第239至240頁。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 》。台北:雄獅圖書,2002年。第52、172、182頁。
    廖春鈴,張照堂,簡永彬,菅原慶乃。《鄧南光百歲紀念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年,第182頁。
    鄧南光。〈我與萊卡四十年〉,收於《鄧南光百歲紀念展》(台北市立美術館,2008), 〈附錄〉,第182至188頁
    徐彩雲。《拾影竹東.李增昌》(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2)。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年。第8、14頁。
    古少騏。《看見北埔.鄧南光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1)。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年。第24、84、100、104、106、126、138頁。
    丁曉雯。《我們的音樂課: 記大學城1983-1993》新北市,時周文化事業,2012年。第261頁。
    郭力昕。《再寫攝影》台灣,田園城市,2013年,第103頁。
    曾恩波。《世界攝影史》,台北:藝術圖書出版社,2016年,第204至205頁。
    蕭錦綿等。《把山種回來—浪漫臺三線款款行:18個返鄉青年的創業故事》臺北市,天下雜誌,2016年。第108頁。
    邱一帆。《長流水: 邱一帆客語散文集》。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第61頁。
    蕭新煌。《臺灣與東南亞客家認同比較:延續、斷裂、重組與創新》。桃園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市:遠流,2017年,第17頁。
    鄧南光、李增昌等。《旅程─印象臺三線經典攝影展》。新北市:客家委員會,2017年。第34頁。
    古少騏。《少年工.新玻.竹東.李增昌》。新竹,臺三線文化工坊,2021年。第4頁。
    張世倫,《 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21年。第242頁至247頁。
    彭欽清、黃菊芳《 百年客諺客英解讀》。臺北:遠流,2021年。第446頁。
    黃永松、關琇惠、廖玉琦《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第六輯—黃永松》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年。第18頁。


    二、外文譯書、外文資料

    Boulding,K. E。《The Image, Ann Arbor. Mich》,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6年。
    David Jary, Julia Jar,譯者,周業謙、周光淦。《社會學辭典》台灣,貓頭鷹,2005年,第67頁。
    Robert Frank。《Looking In: Robert Frank’s The Americans》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Sweidl,2009年。
    George Leslie Mackay。《from far formosa(《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市:南天書局,2011年。第102頁。
    阿萊達•阿斯曼、馮亞琳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頁117頁。

    三、雜誌、中文期刊論文

    邵宗海,唐玉禮〈臺灣地區的族群差異意識與政治參與〉《展望與探索》台灣,法務部調查局月刊,第 3 卷第10期94年10月,第57頁
    鄧南光,〈捨棄模仿,努力創作〉,《台灣攝影》26 期(1966.12.25),版 4。
    汪文麟。《「2008心園工作坊」--堂區史料蒐集、導覽與社區、政府資源結合》,台北: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輔仁大學主辦,2008年,第32頁。
    黃榮洛《竹東鎮志—文化篇》。新竹: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11。第161頁。
    陳方中。《天主教在新竹縣50年使命與貢獻論文集 》,新竹:天主教新竹教區,2010年,第1-10頁
    許和義、邱詩盈等。《新竹文獻第三十八期—鄧南光紀念專輯》。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第35頁。
    蔡蕥鍹,〈不滅的光華,世代的傳承—專訪鄧世光〉《新竹文獻第三十八期》。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第41頁。
    范明煥. 新埔義民爺祭典的文化內涵、演變與特色。《新竹文獻》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2012年-08, (第50期)
    賴玉敏、黑田綠、王秀禾。〈產後婦女母職壓力感受與母乳哺餵經驗之相關性探討〉《健康管理學刊第十八卷》 第二期 民國一〇九年十二月。第36頁
    典通股份有限公司。《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2022年,第5頁。
    周暐恩等《禮賢藝刊》第八期,〈探析鏡頭下的「客庄家園」,以新竹客籍攝影家李增昌為例〉台南,成大藝術研究所,2023年,第58至64頁。

    四、學位論文

    劉慧真,〈「浪漫臺三線」的想像: 影像、性別與文化治理〉。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第14頁。

    五、影音資料

    古少騏。《竹東李增昌1 二次大戰到日本造飛機的少年工紀錄片》。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縣史館,2014。http://vrmuseum.hchcc.gov.tw/video/show/1578
    檢索日期:2022/05/20。
    客家新聞雜誌。《第316集-拾影竹東半世紀》。客家電視HakkaTV ,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zmCrZ5p8YA。檢索日期:2022/05/20。

    六、新聞、網路資料

    台灣創價學會。《觀看的自在:鄧南光鏡頭下的視覺美學》,http://www.twsgi.org.tw/video.php?ac_id=4458。檢索日期:2023-04-10。
    簡永彬〈何謂沙龍?何謂寫實?──台灣攝影文化發展的一段艱辛 〉,《夏門攝影企畫研究室》。https://www.facebook.com/pg/SunnygatePhototimes/photos/?tab=album&album_id=478035122219539。檢索日期:2023-04-15。
    客家女詩人利玉芳。〈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_vTdX7Ssw。檢索日期:2024-07-08
    第十四屆東元獎人文類得主阮義忠在2009年東元獎聯誼會演講。http://www.tecofound.org.tw/teco-award-club/event_ruan_yi_zhong_20091017.pdf。
檢索日期:2024-02-06
    莊勝鴻。〈Hakka Sonata/香港青年黃弘川蹲點7年拍喪禮「客庄的死亡儀式讓我感到溫暖」〉,客新聞https://hakkanews.tw/2022/11/30/huang-hongchuan/,檢索日期:2024-06-08
    曾少千。〈影像的複音:談兩個客家庄攝影展〉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members/26/34671。檢索日期:2024-06-08
    吳嘉寶。《台灣攝影簡史》。台灣攝影簡史,1993,https://www.fotosoft.com.tw/view/articles/57-essay-05.html。檢索日期:2024-03-05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生趣个老古人言〉。https://channelplus.ner.gov.tw/channel-program-episode/69619?channel=243。檢索日期:2024-09-03
    典藏台灣。〈福德正神〉。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d/f5/3a.html。檢索日期2024-04-08
    開放政府協作會議。〈在尊重傳統和保護動物之間,取得一個平衡〉https://cm.pdis.nat.gov.tw/58/ 檢索日期:2024-06-26
    中時新聞網。〈竹縣23位百歲婆 19人叫「妹」〉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091021000705-260106?chdtv 檢索日期:2024-06-29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保署。〈母乳哺育國內現況〉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06&pid=463%E3%80%82。檢索日期:2024-04-25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日東紅茶的崛起〉。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63523&IndexCode=Culture_Object。檢索日期:2024-06-08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美麗的線條─泰雅族女性的紋面〉https://women.nmth.gov.tw/?p=1953檢索日期:2024-08-01
    何來美。〈硬頸攝影群鏡頭下的歷史容顏〉客家新聞,2022年。https://hakkanews.tw/2022/06/11/the-history-of-the-history-of-hos-beauty-and-the-hardneck-photography-group/ 檢索日期:2024-07-05
    蔡曉松。〈TFAI X 臺灣電影】30 年見證,資深電影人褚明仁,談《悲情城市》的昨日與今天〉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放映週報,第730期,2023年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38378 檢索日期:2024-05-20
    簡永彬。〈再見鄧南光-攝影經典回顧展〉台北攝影學會期刊,第597期,2013年。http://www.photo.org.tw/article-01.aspx?nid=120 檢索日期:2024-07-09
    自由時報〈客家文化前進以色列 台三線生活攝影遠播國際〉。2018年。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33810 檢索日期:2024-07-05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張照堂。《光影與腳步-臺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臺灣攝影年鑑綜覽 》。臺北:原亦出版,1992年。
    張衛東《客家文化》。臺北:新華出版社。1991年。
    郭力昕。《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臺北:原尊文化,1998年。
    李增昌。《客家話老相片講頭擺》台灣,1999年。
    王雅倫、李文吉。《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意識攝影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林志明,蕭永盛合著。《台灣現代美術大系 :報導紀實攝影》。台灣。文建會,2004年。
    王雅倫。《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880-2001) 》臺灣:美學書房,2000年。
    張世賢。《台灣客家前世今生來時路》。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 》。臺北:如果出版,2008年。
    黎振君。《凝視頭份.張阿祥》(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3)。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年。
    陳禮文等人。《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4)。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年。
    古秀妃、古秀如。《顯影六堆.李秀雲》(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5)。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年。
    黃智偉。《定格美濃.劉安明 》(客庄生活影像故事 ;6)。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2年。
    阮義忠。《北埔》。臺灣,攝影家出版,2017年。
    鄧南光, 鄧世光, 陳學聖和著。《鄧南光:Beauty on a Summer Day》。台灣,亞紀畫廊,2018年。
    王佐榮。《凝望鄧南光:觀景窗下的優游詩人1924-1945》。台灣,蒼璧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蕭新煌。《客家研究與客家學》。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俞龍通。《客家文化產業生成與發展》。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許維德。《客家、認同政治與社會運動》。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張維安。《客家與文化公民權》。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張翰璧、張維安主編。《客家婦女與性別》。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王佐榮。《彩繪鄧南光:還原時代瑰麗的色彩1924~1950》。台灣,蒼璧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二、外文譯書、外文資料

    Vilem Flusser著。李文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臺北:遠流出版,1996年。
    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臺北:遠流出版,1996年。
    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臺北:臺灣攝影,1997年。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唐山,1997年。
    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1997年。
    Maurice Halbwachs。《論集體記憶》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理解一張照片:約翰·伯格論攝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年。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灣:麥田出版,2021年。

    三、雜誌、中文期刊論文

    王雯君。〈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臺灣:東吳大學,2005年。
    李堅萍。《客家意象廟宇工藝施用於藝術創作的表徵因素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010年。
    李威儀等人著。《攝影之聲》第13期)。影言社,2014年。
    陳德馨。《藝術學研究》〈光明與真情的瞬間: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2017年。
    周錦宏、吳宛樺。《年輕世代客家飲食意象之探討:以中壢地區大學校院學生為例》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李威霆、林錫霞。《客家桐花祭的族群意象與消費認同:以勝興國際桐花村的發展為例》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
    王雯君。〈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東吳大學,2005年 (18期)

    四、學位論文

    陳立盈。〈鄧南光社會紀實攝影作品人物形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9年。
    古佳惠。〈媒體框架與客家意象之研究:以電影「1895」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古正宇。〈侯孝賢電影中的客家意象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高心茹。〈運用後殖民理論分析鄧南光紀實攝影作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邱文莉。〈藝術家曾文忠之客家文化美學理念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吳東倫。〈鄉土紀實攝影探討-以屏東攝影家林慶雲、李秀雲、劉安明為例〉。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