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則維
Shih, Tse-Wei
論文名稱: 廢棄鹽田復育之研究
Restoration of Abandoned Salt Pan
指導教授: 陳景文
Chen, Jing-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鹽田復育水路分析多孔隙滲透
外文關鍵詞: Salt Pan Restoration, Water Network Analysis, Porous Media Penet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濕地有淨化水質、調節水患、保護海岸線、生態保育的作用。近年來生物多樣性為國際持續關注的議題,本研究選定位於台江國家公園鹽田生態文化村內的廢棄鹽田,期許能夠藉由濕地生態復育及生態工法技術,回復原有的自然濕地風貌並進而提升生物多樣性。
    因此,為進行鹽田濕地的生態復育,必須營造出適合的水文環境,使流水路網能穩定循環,當土壤鹽度下降至某一程度後,便能在此空間開始繁衍生活。
    然而,濕地復育首重於降低土壤鹽化之問題,本研究利用COMSOL軟體模擬水流由渠道向兩側多孔隙介質滲透情形,探討不同初始流速及不同孔隙率,對滲流情形之影響。結果顯示渠道流速的變化對滲流流速影響較大,土壤孔隙率的改變對滲流流速影響較小,此外高孔隙率土壤搭配低流速下,滲流分佈較為均勻。本研究成果可做為往後鹽田濕地復育水路規劃的依據,以期能夠建立四草鹽田濕地,推廣生態觀光。

    Wetlands are with the major functions of purification of water, regulation of flood, protection of the shoreline, conservation of the ecology. In recent years, issue of the biodiversity has become the valve of all around the world. This study the abandoned salt pan in Taijiang National has been selected. It is expect that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natural of the wetlands and to enhance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wetlands.
    Therefore, for the process of the ecology restoration in the salt pan, a suitably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to be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steady water cycles can be conducted in the network of the irrigated conduits. As the salinity in soil decreases to a certain extent, living creature can then be able to live in this environment and begin to multiply.
    However, the first job for the restoration of salt pan is to decrease the salinity in soil of the salt pan. In this study, the scenario of the penetration of water from both sides of a conduit into the soil i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COMSOL software. The effects of initial velocities of water penetration and the void ratios of the soil to the seepage in soil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s of the flow velocity effect significantly on seepage velocities; however, soil porosities are with less effect. In addi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seepage in soil is more uniform as water with low velocity flow through into the soil with high poros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subsequent salt pan water network planning basi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build salt pan wetlands and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 of ecology.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II 目錄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符號說明表 XI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1 1.3 研究內容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濕地的定義與功能 5 2.1.1 濕地的分類 5 2.1.2 濕地定義 6 2.1.3 人工濕地定義 6 2.1.4 濕地的功能 7 2.2 國內外案例回顧 10 2.2.1 七股鹽田濕地 10 2.2.2 美國舊金山南灣曬鹽池灘地復育計畫 12 第三章 研究區域介紹 19 3.1 研究基地現況概述 19 3.1.1 氣象 20 3.1.2 水文與水質 24 3.1.3 土壤 28 3.1.4 地形與地質 29 3.1.5 環境生態 31 3.2 鹽田產業歷史發展 36 3.2.1 鹽田文化村的前身-南寮鹽村的發展 36 3.2.2 鹽田型式、類型 37 第四章 參數分析與模型建置 39 4.1 相關理論 39 4.1.1 Navier-Stokes方程式 39 4.1.2 達西定律(darcy's law) 41 4.1.3 Forchheimer方程式 42 4.2 COMSOL 程式介紹 44 4.2.1 COMSOL模擬計算 45 4.3 模型建立與參數選取 46 4.3.1 模型建立 46 4.3.2 參數選取 47 第五章 模擬成果分析 48 5.1 不同孔隙率,壓力與流速分佈圖分析 48 5.2 相同孔隙率,比較不同流速 55 5.3 相同流速,比較不同孔隙率以及FORCHHEIMER TERM 6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8 6.1 結論 68 6.2 建議 69 參考文獻 70 附錄 各氣象水文地質檢測基準與檢測表 74 1. 陸域地面水體(河川、湖泊)水質標準 74 2. 河川汙染程度分類指標 75 3. 保護人體健康相關環境基準 76 4. 台南市安南區(國聖橋)測站水質監測表 77 5. 四草附近地區地表水質檢測結果(一) 79 6. 四草附近地區地表水質檢測結果(二) 81 7. 四草附近地區地表水質檢測結果(三) 83 8. 四草區域附近水路水質監測結果 85 9. 四草鹽田地下水檢測表 86 10. 台南市學東國小地下水質測站資料 87 11. 台南市文賢國中地下水質測站資料 89 12. 台南市海東國小地下水質測站資料 91 13. 台灣地區土壤重金屬含量標準與等級區分表 93

    1. Moberg, P. Ronnback(2003),“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tropical seascape: interactions, substitutions and restoration”,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46, pp.27-46.
    2. E.L. Gilman, J. Ellison(2008),“Threats to mangroves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options: a review”, N.C. Duke, C. Field, Aquatic Botany 89, pp. 237-250.
    3. L.M.A. Bettencourt and J. Kaur(2011),“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NAS 108, pp.19540-19515.
    4. A. Amiri and K. Vafai(1998), “Transient Analysis of Incompressible Flow Through a Packed Bed”, 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 41, pp. 4259–4279.
    5. D. Nield and A. Bejan(2006), “Convection in Porous Media”, 3rd ed., Springer.
    6. M. Le Bars and M.G. Worster(2006), “Interfacial Conditions Between a Pure Fluid and a Porous Medium: Implications for Binary Alloy Solidification”,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 550, pp. 149–173.
    7. D. M. Alongi(2002), “Present state and future of the world's mangrove forest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9 (3),pp. 331-349.
    8.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2010),「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之先期規劃成果報告」。
    9. 台灣世曦(2010),「鹿耳門排水系統改善工程(排水整治工程)設計及監造技術服務工作,第一期工程設計原則」。
    10.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2011),「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重要生物類群分佈及海岸濕地河口生態系變遷」。
    11.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2012),「台江國家公園園區整體設施設計準則規劃」。
    12. 台灣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簡介,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2&Itemid=128。
    13. 台江國家公園,地形景觀資源,http://www.tjnp.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0&Itemid=44。
    14. 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http://mpatc2003.myweb.hinet.net/index.html。
    15.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http://www.wetland.org.tw/。
    16. 台灣濕地網,http://wetland.e-info.org.tw/index.php。
    1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5),「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
    1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台南市城西垃圾(含灰渣)衛生掩埋場第三期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
    19.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3),「生態工法博覽會成果報告」。
    20.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2005),「拉姆薩國際溼地公約」。
    2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6),「台南市四草地區多功能解說教育設施整體規劃設計」,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
    2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http://wq.epa.gov.tw/WQEPA/Code/?Languages=。
    23. 杜政榮(2005),「台灣濕地環境之永續管理」,生活科學學報,NO.9,PP.93-114。
    24. 李宗鴻(2006),「台灣西海岸生態旅遊遊客行為模式之研究-以七股溼地、四草保護區為例」,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
    25. 吳威宏(2012),「布袋鹽田濕地棲地環境管理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
    26. 林瑩峰(1999),「濕地對於水資源之保育管理及永續利用 子計畫三:水產養殖廢水之人工濕地處理及循環再利用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7. 林宗儀(2007),「台南七股潟湖之地形與沈積物特性研究」,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
    28. 林俊全(2010),「台江國家公園資源整合性系統研究發展規劃」,台江國家公園成果報告。
    29. 林玉紳(2010),「以生態系統管理觀念為基礎的濕地政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30. 洪奕星(1998),「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陸海交互作用之研究-外傘頂洲至七股近海沈積物之搬運和沈積型態研究」,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
    31. 施孟亨(2006),「成大人工濕地維護管理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2. 翁韶蓮(1999),「曾文溪口海岸地區陸海交互作用之研究(V)-七股潟湖地區葉綠素A及初級生產力之研究」,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
    33. 翁韶蓮(2003),「曾文溪海岸地區陸海交互作用之研究-七股瀉湖地區初級生產力之研究」,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
    34. 翁義聰、洪慶宜(2005),「台南市鹽水溪北岸水質改善凈化系統監測示範計畫」,台南市建設局委辦計畫報告。
    35. 高柔婷(2011),「紅樹林保育政策之研究-以台江國家公園綠色隧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36. 陳孟仙(2000),「高屏海域陸海交互作用-子計畫六大鵬灣與七股潟湖陸源污染物生物傳輸之比較 (Ⅰ)」,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
    37. 陳炤杰(2003),「七股地區水鳥覓食行為及棲地利用之研究」,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
    38. 荊樹人(2003),「人工濕地之規劃設計理念及案例介紹」,生態工法人才培訓講習會,PP.3.1-3.25。。
    39. 曾郁鈞(2012),「七股濕地棲地復育規劃之研究」,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40.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7),「台南地區曾文溪排水系統整治及環境營造規劃」,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報告。
    41. 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供應系統。
    42. 蔡逸文、陳獻、張斐章(2005),「灌排水路應用生態工法實施流程之擬議」,農業工程學報,第51卷第三期,PP.74-86。
    43. 劉靜榆、賴國祥、曾彥學、林旭宏、侯安璟(1993),「台灣西南沿海生物資源調查-曾文溪口生物資源調查」,台灣省特有生物中心報告。
    44. 劉靜榆、賴仁德、賴國祥、曾彥學、林旭宏、侯安璟(1994),「台灣西南沿海生物資源調查-台南縣市沿海生物資源調查」,台灣省特有生物中心報告。
    45. 蕭俊興(2008),「廢棄鹽田再開發方案之研究-以國土綜合開發計畫觀點入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在職專班。
    46. 謝蕙蓮(2001),「高屏海域陸海交互作用及永續經營與管理-子計畫四高屏海域食物網之研究大鵬灣與七股潟湖之比較(I)」,國科會計畫成果報告。
    47. 關渡自然公園與自然保留區解說教育宣導資料庫http://wagner.zo.ntu.edu.tw/guandu/index.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18-08-27公開
    校外:2018-08-2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