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素珍 Lin, Su-chen |
---|---|
論文名稱: |
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 |
指導教授: |
梁華璜
Liang, Hwa-Hw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08 |
中文關鍵詞: | 青年團 、同化政策 、日治時期 、理蕃政策 、台灣原住民 |
外文關鍵詞: | Assimilation, Aborigine controlling policy |
相關次數: | 點閱:203 下載:7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論及日本的理蕃政策,大多從行政結構論述,由於資料大多用官方資料解說政策的施行,因此,理蕃政策研究的層面不外是行政機構的變遷,或是決策面運作的過程,因此在論述研究中所能夠呈現的,往往只是反應當時的統治階層操作策略的過程,執行政策時牽涉到決策面和行政機構以及人的因素。就人的層面,又可分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統治者這一方,因為屬於官方,資料容易取得,因此研究過程中,可以清楚呈現其面貌。處於被統治者的原住民在理蕃政策研究當中最被疏忽,面對一連串的綏撫、殺戮、討伐、撫育等不一的政策時,他們如何回應政策?即便有人在探討的過程中,也曾就政策面施行的成果,執政者如何對政策加以修正,或討論到因為原住民的反應不佳如何改善等,但研究的目的仍然只是為呈現政策執行的過程和改變的因素。近藤正己對於霧社事件後期的理蕃政策有相當明晰的解讀,然而對於政策在原住民社會組織,實際運作的過程則付之闕如。
本文研究目的,不只企圖討論決策面和行政體系形成的過程,同時也想從原住民的角度切入,探究日本執行的政策如何影響他們的,以及他們回應政策的情形。尤其理蕃政策在此時進入至教化綏撫的階段,統治後期更以同化青年團組織中之幹部,積極消滅原住民之族我意識,希冀塑造單一的文化,並對日本強勢族群產生認同,發展出同胞意識。過去的研究者之所以較少深入研究原住民如何回應日本的統治,實是受限於資料所致,因此,本文在論述時,將納入日治時期原住民菁英份子言論的分析與討論,補足這方面的缺憾。
本文著重在教化層面的問題探討有幾個因素,一、無論是武器收押、開闢道路、授產以及教育均是理蕃的方法,而非目的。二、教化乃價值觀和思想層面的問題,是日本政府極力企圖扭轉改變,而又不輕易能達成,由此也較易看出原住民與政策之間的對話情形,一方面可看出實施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可瞭解原住民對政策的回應。另外,理蕃終極目標乃是將原住民從文明隔絕的狀態中,強迫引導至所謂「文明世界」過著平和的生活,有關這方面的課題,直接牽涉的是原住民文化基底和內在價值,也就是教化政策,教化成功與否代表著理蕃終極目標達成,因此本文針對教化探究日本統治下理蕃政策的基本性格。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向和結構。主要說明過去研究對於理蕃政策,論點大多集中蕃地和理蕃行政結構變遷的論述上,本文則企圖以原住民在施政過程中的回應,補足過去論述上偏重於政策部分的不足。並且以操縱控制的論點,解析日本教化原住民的真正面貌。
第二章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的沿革,從探討過去理蕃政策的理論基點,探討前期日本對於原住民的定位問題,探究在帝國經濟利益為優先的前提下,日本政府如何看待原住民,如何從「野蠻種族」的認知演變到「自滅民族」討伐殺戮,一直發展到或可教化為「善良子民」的看法,藉此呈現日本殖民帝國如何操縱控制原住民的野心。歸納出總督府一直以是「操縱控制」手段,達到獲取山地資源的經濟目的。霧社事件發生象徵撫育政策失敗和操縱控制手法的粗糙,才使得日本當局得以徹底檢討理蕃政策。
第三章日治後期理蕃政策的形成,本章以論述霧社事件的發生,是日本政府重新審視檢討臺灣「蕃地蕃人」統治管理的契機,不僅將理蕃政策目標具體化,原住民朝向被定位為「帝國子民」同化之方向。說明此時期新增設置的教化監督機關,蕃地警察的教化方針得以統一及發展,此轉捩點如何讓日本政府培養蕃通人才,更加謹慎從理解蕃情去教化原住民,使得教化政策得以在日後深入原住民社會組織當中,並因此獲致效果。
第四章日治後期理蕃政策之展開,本章主要從日本當局推展教化的方式,說明日本政府如何從籠絡頭目,以及培育兒童普及日語,穩定其蕃地的統治和管理。並進而發展到將教育重點,擴展到以青年團組織涵養國民精神,用以延續日本政府對他們的教化成果。日治時期將原住民傳統社會頭目、青年會組織的特性納入教化體系當中,使傳統社會組織成為教化政策的一個助力。
第五章日治後期理蕃政策教化的內涵,本章主要論述由於理蕃政策最低層的目標係維持部落民族的安定,其主要意義在於穩定整個日本帝國在臺灣的統治。但教化的內涵隨著日本對外的擴張,在「國家利益」為前提下,漸次改變帝國對原住民的教化目標。本章主要分析這些教化內容對原住民國家意識形成的過程和影響。
第六章日治後期理蕃政策教化之成效。本文主要說明日本政府如何積極擴大青年團組織,以涵養青年人具備國民精神,塑造他們具備國民性格。日本當局所採取重用青年團幹部,密集式的講習會、日本本土和島內觀光凝聚共識,如何有效的讓他們成為推展政策和改革的先鋒。試圖串連起日本當局、警察、青年團幹部、青年團成員、部落成員等,日本政府深入操縱控制原住民的網絡。並闡明在教化的操縱控制下,原住民在這網絡中的思想與回應。
第七章結論,總結日本帝國所強調的教化原住民使其臻於進步文明之境,與日本同享天皇的恩澤,實際是日本帝國操縱控制的另一個面貌的呈現。
一、史料
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保存,《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高砂族調查書》,第五冊蕃社概況,一九三八年。
3、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統計書:第二~九》,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一九○○--一九○七年。
4、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第四十六號統計書》,一九四二年。
5、臺灣警務局,《臺灣警察時報》,一九三○年一月。
6、《臺東廳統計書》,大正,昭和時期。
7、《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大正四年,1915);《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 住居世代及人口》(大正九年,1920);《國勢調查結果表》(大正十四年,1925 ),《國勢調查結果表,全島編》(昭和五年,1930);《國勢調查結果表》(昭和十年,1935)。
8、《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三十六年),總督府官房統計課,一九三九年。
9、《臺灣常住戶口統計》(昭和十四年),總督府官房調查課,一九三九年。
10、《蕃社戶口》,總督府警務局。
11、《臺灣農業年報》,昭和十年--昭和十八年,總督府殖產局,一九三五--一九四三年。
12、《臺灣移民村統計表》,昭和十六年度,總督府殖產局。
1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一九七七年。
14、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臺北,一九六八年。
15、伊能嘉矩等編,《理蕃誌稿》(第一編--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一九一八--一九三八年。
16、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臺北,一九○五年。
17、臺灣總督府警察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警察機關構成》,臺北,一九三三年。
18、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上卷)》臺北,一九三八年。
19、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中卷)領臺以後治安狀況(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一九三九年。
20、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察沿革誌第一編(卷)領臺以後治安狀況(司法警察及犯罪即決�U變遷史)》,臺北,一九四二年。
21、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法務課該會,一九○六年。
22、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蕃族調查報告書》,一九一三--一九二一年。
23、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理蕃概況》,臺北,一九四二年。
24、臺灣總督景官房文書課編,《臺灣蕃人事情》,一九○○年。
25、寺田氏,《東勢腳支署管內蕃情一班》,手抄本。
26、大津麟平,《理蕃策原議》,自印,一九一四年。
27、丸井圭治郎,《撫番�關��意見書,蕃童教育意見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一九一四年。
28、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治蕃紀功》,臺北,一九一一年。
29、森丑之助,《太魯閣?過去???現在》,手抄本,一九一○年,調查書。
30、森丑之助,《臺灣蕃族志》第一卷,一九一七年。
31、戴國煇編著,《臺灣霧社蜂起事件 研究�O資料》,東京,社會思想社,一九八一年。
32、臺灣經世新報社編,《臺灣大年表》,臺北,一九三二年。
3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一回事業報告》,臺北,一九二○年。
34、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土地調查提要》,臺北,一九○○年。
35、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U教育》(昭和十三年、十六年、十八年度),臺北,一九三八年。
36、?口雄三,盛康,《臺東廳及花蓮港廳土性調查報告書》,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院,一九二五年。
3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班》,臺北,一九○五年。
38、《蕃人調查書》,知本社,卑南社,呂家社,一九三○年,一九三一年。
39、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編,《專賣事業》,臺北,一九二四年。
40、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編,《臺灣�U專賣事業》,臺北,一九三○年。
41、賀田直治,《臺灣林業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一九一七年。
42、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U糖業》,臺北,一九三○年。
43、臺灣總督府營林局編,《濁水溪上流地域治水森林調查書》(山崎嘉夫報告)。一九二○年。
44、杉山靖憲,《臺灣歷代總督之治績》,朝鮮,帝國地方行政學會朝鮮本部,一 九二二年。
45、安倍明義編,《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與研究會,一九三八年。
46、花蓮港廳,《花蓮港廳勢》,一九二三年,一九二八年。
47、臺灣總督府官房,《臺灣現住人口統計》,一九○五,一九一一,一九一七, 一九二三,一九二九,一九三五,一九三九,一九四一。
48、溫吉,《臺灣蕃政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五七年。
49、左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一九一三年。
50、花蓮縣文獻委員會,《花蓮縣志》,一九七四年。
51、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
52、花蓮港廳,《花蓮港廳報》。
53、花蓮港廳,《花蓮港廳要覽》。
54、東臺灣研究會,《東臺灣研究叢書》,一九二四年。
55、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一九一九年。
56、花蓮港廳,《花蓮港廳統計一覽》,一九三六年。
57、大谷猛市,椲原通好,《東部開發計劃�關��豫備調查》,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一九二六年。
58、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 阿美族馬蘭社》,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一九一三年。
59、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 卑南族卑南社》,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一九一二年。
60、佐藤吉治郎,《臺灣糖業全誌》,臺灣新聞社,一九二六年。
61、河野喜六,《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臺東廳��f�族》,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一九二四年。
62、河野喜六,《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臺東廳�]�m�e族》,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一九一五年。
63、臺灣警察協會,《臺灣警察協會雜誌》,一九一七年六月。
64、《東部開發計劃調查書》,未出版,一九二六年。
65、陳英,《臺東志 臺東州采訪冊》,臺銀文獻叢刊八十一種,一九六一年。
66、陳錦堂編譯,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六八年。
67、陳誠,《臺灣土地改革紀要》,一九六七年。
68、臺東文獻委員會,《臺東縣志大事記》,一九六三年。
69、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誌稿》,經濟志交通篇,一九五八年。
70、《臺灣通志》,臺銀文獻叢刊,一三○種。
71、《臺灣輿圖》,臺銀文獻叢刊,四五種。
72、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一九一九年。
73、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明治四十二年分,一九一○年。
74、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移植民�關��調查書》,一九三五年。
75、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臺灣�U農業移民》,一九三八年。
76、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山地開發現狀調查書》,臺東地方調查區,一九三七年。
77、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林野調查事業報告》,一九一五年。
78、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官有林野整理事業報告》,一九二六年。
79、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臺灣糖業概觀》,一九二七年。
80、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企業的農業經營調查》,一九三三年。
81、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U農業》,一九三八年。
82、吳文星譯,《臺東移住民史》,臺灣慣習紀事,中譯本,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一九八九年。
83、松野常世,《�|�族�U戶主、相續、土地�關��舊慣》,一九一三年。
84、重森確太,《臺東製糖�U將來》,一九三三年。
85、春山明哲編,《臺灣霧社事件軍事關係資料》,十五年戰爭極秘資料集第二十五集,東京:不二出版,一九九二年。
86、東京大學出版會,《帝國議會眾議院委員會議錄(昭和篇)18》,一九九一年。
87、東京大學出版會,《帝國議會眾議院委員會議錄(昭和篇)19》,一九九一年。
98、東京大學出版會,《帝國議會貴族院委員會速記錄(昭和篇)18》,一九九一年。
89、東京大學出版會,《帝國議會貴族院委員會速記錄(昭和篇)19》,一九九一年。
90、東京大學出版會,《帝國議會貴族院委員會速記錄(昭和篇)20》,一九九一年。
91、東京大學出版會,帝國議會貴族院委員會速記錄(昭和篇)21》,一九九一年。
92、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既往�蕃社集團移住狀況調》,臺北,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手稿本。
93、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理蕃�U友》,昭和七年一月至昭和十八年十二月,綠蔭書房。
94、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蕃人移住十個年計畫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藏,油印本,一九三三年。
95、臺灣總督府公文,《理蕃政策大綱》,昭和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96、臺中廳蕃務課,《臺中廳理蕃史》,大正三年。
97、臺灣總督府,《原住民�U向化》,昭和三年。
二、專書
1、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一九○四年。
2、藤崎濟之助,《臺灣�U蕃族》,東京,國史刊會藏版,一九三○年。
3、岩崎發,《臺灣蕃地事情》,長野盲啞學校研究部編輯,一九三一年。
4、楢崎太郎,《太魯閣蕃討閥誌》,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一九一四年。
5、井上伊之助,《生蕃記》,東京,警醒社書店,一九二六年。
6、井上伊之助,《臺灣山地醫療傳道記》,新教出版社,一九六○年。
7、西岡英夫,《臺灣蕃人風俗�U生活》,臺北,鄉土史研究講座,一九三二年。
8、高濱三郎,《臺灣統治概史》,東京,新行社,一九三六年。
9、鷲巢敦哉,《臺灣統治回顧談》,臺北,臺灣警察協會,一九四三年。
10、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一九三七年。郭輝編譯,《日據下的臺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行,一九五六年。
11、井出季和太,《南進臺灣史考》,東京,誠美書閣,一九四三年。
12、吉川貫二編著,《臺灣蕃界踏查記--同志社高商山岳部臺灣遠征隊報告書》,京都,澤田書店,一九四一年。
13、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臺北,一九○五年。
14、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東京,富山書房,一九一一年。
15、東鄉實、左藤四郎共著,《臺灣殖民發達史》,臺北,晃文館,一九一六年。
16、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U臺灣》,東京,岩波書店,一九二九年。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帕米爾書店,一九八五年。
17、高橋龜吉,《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一九二七年。
18、岩城龜彥,《臺灣�U蕃地開發�O蕃人》,臺北,理蕃�U友,一九三五年。
19、東嘉生,《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一九四四年。安藤良雄,《近代日本經濟史要覽》,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七五年。
20、山本宏文等,《近代日本經濟史》,東京,有斐閣新書,有斐閣,一九八○。
21、陳紹馨,《臺灣的家庭、世系與聚落型態》,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七九年。
22、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冊)、(下冊),東京刀江書院,一九二八年。
23、王泰升,《臺灣原住民的法律地位》,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一九九七年。
24、毛利之俊,《東臺灣展望》,東臺灣曉聲會,一九三三。
25、馬淵東一,《高砂族�U移動��o�Z分布》,馬淵東一著作集卷二,東京:社會思想社,一九七四年。
26、移川子之藏等,《臺灣高砂族所屬�U研究》,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一九三五年。
27、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28、安倍明義,《馬蘭社�U生活狀態�R就》�M,社會事業�U友,一九二九年。
29、顏愛靜等,《臺灣地區原住民各族群土地制度變遷之研究—總論篇》,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一九九八年。
30、陳秀淳,《日據時期臺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稻香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
31、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自立晚報社,一九八七年七月。
32、阿威嚇拔哈口述 許介麟編著 林道生翻譯,《阿威嚇拔哈的 霧社事件證言》,臺原出版社,二○○○年十月。
33、伊藤孝司,《棄�M�p�s�F皇軍》,影書房,一九九五年八月。
34、蔡蕙玉編著 吳玲青整理,《走過兩個時代的人 台籍日本兵》,中央研究院臺灣使研究所籌備處,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35、陳浩揚,《中村輝夫����~島 31年�U紀錄》,��q��z書房,一九七五年三月。
36、古野清人,《高山族�U祭儀生活》,東京三省堂,昭和十八年。
37、森丑之助,《臺灣蕃族誌》,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大正六年。
三、論文
1、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撫墾署始末〉,臺灣文獻第三八卷第一期,一九八七年。
2、孟祥翰,〈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一八七四--一九四五年〉,師大史研碩士論文,一九八八年。
3、藤井志津枝,〈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一九八五--一九一五)〉,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七年。
7、張漢裕,Ramon. H. Myers(蒯通林譯),〈臺灣在日據時期之殖民地發展政策〉,臺灣文獻十六卷三期,一九六五年。
8、陳正祥,〈東臺縱谷地帶之農墾與移民,臺大農學院研究報告三,一九五四年。
9、鳥居龍藏,〈東部臺灣�R於��r各蕃社及�Z其分布〉,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一百三十六期:397-410,一八九七年。
10、善生,〈臺灣各州廳下�U移民事業〉,拓殖獎勵館季報一(3):115-168,一九三九年。
11、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第七卷第二期,二○○一年十二月,頁1~49。
12、楊境任,〈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一年。
13、陳瑛,〈從「部落民」到「國民」〉:日據時期高砂青年團的教育性格,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
14、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一八九五--一九○○)〉,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
15、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七年。
16、張旭宜,〈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年。
17、柳本通彥著,林淑惠譯,〈霧社證言—Obin Tadao的半生(上)〉,《臺灣史料研究》第七期,頁一五二—一七二,一九九六年二月。
18、柳本通彥著,林淑惠譯,〈霧社證言—Obin Tadao的半生(下)〉,《臺灣史料研究》第八期,頁一六七—一八一,一九九六年八月。
19、近藤正己,<霧社後的「理蕃」政策>,當代,第三十期,1988.10
20、近藤正己著、張旭宜譯,<臺灣總督府�U「理蕃」體制�O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第一一一期,一九九五年三月。
21、近藤正己撰、許佩賢譯,<對異民族的軍事動員與皇民化政策>,《臺灣文獻》,第四十六卷第二期,。
22、若林正丈、許佩賢譯,<日本之臺灣殖民支配史研究的成果>,當代,第八十七期、八十八期,一九九三年七、八月。
23、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二○○一年十一月。
24、林澤富,<日治時期南投地區布農族的集團移住>,1997,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25、胡曉俠,<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1995
,中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26、7.林宜欣,<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
,1998,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27、丘延亮,〈日本殖民地人類學「臺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八期,1997年12月。
28、小島麗逸,〈日本帝國主義�U臺灣支配--對高山族調查史�D�U1〉,《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二期,1979年。
29、小島麗逸,〈日本帝國主義�U臺灣支配--對高山族調查史�D�U2〉,《臺灣近現代史研究》第三期,1980年。
30、孫大川,〈從言說的歷史到書寫的歷史〉,《百年來的臺灣》,1995,前衛出版社。
31、若林正丈,許佩賢譯,〈試論如何建立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的研究〉,《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1998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編,頁276。
四、西文書目
1、 Pelouso,Nancy Lee, 《Rich Forests,Poor People:Resource Control and Resistance in Jav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2、 Tsurumi,E.Paricia,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 Schneider,Justin A., 《The Business of Empire:The Taiw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nd Japanese Imperialism in Taiwan,1936~1945.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1998 )
4、 Sherpherd,J.R.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 Minogue K. R.《Nationalism》,1967,New York:Basic Books.
6、 Esman, Milton J. 《Ethnic Politics》,1994,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7、 Lustick,Ian. 《Arabs in the Jewish State:Israel’s Control of a National Minorities.》Austin,Te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