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勻
Chen, Hui-Yun
論文名稱: 台灣廖添丁劇場研究
指導教授: 汪其楣
Wong, Chi-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2
中文關鍵詞: 集體記憶廖添丁台灣劇場
外文關鍵詞: Taiwan Theatre
相關次數: 點閱:105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廖添丁為台灣史上最經典的俠盜人物,自1909年過世至2005年的今日,在將近一百年的時光中,廖添丁的身形也持續在台灣劇場上躍動出沒。本文即揀擇九種分別創作於不同年代且不同劇種的《廖添丁》劇場,分別是以話劇型態演出的:「台灣同仁社」之改良戲《兇賊廖添丁》(1911)、「台灣民興社」之文明戲《廖添丁》(1922)、台灣文化協會之文化戲《廖添丁》(1930)、台語新劇之《廖添丁》系列(1954)以及「清水劇團」的《清水有個廖添丁》(2000);以舞劇型態演出的「雲門舞集」之《廖添丁》(1979);以京劇型態演出的「國立國光劇團」之《廖添丁》(1999);以掌中戲型態演出的「明世界掌中戲團」之《俠盜廖添丁》(1999)以及「大稻埕偶戲館」製作的《義賊廖添丁》系列(2003-2005)。
      筆者即以上述九種《廖添丁》劇場作為主要觀察對象,除了詳細列舉各《廖添丁》劇場的基本製作背景及流程;評述各劇場的藝術及美學價值;並討論廖添丁的英雄形象如何在劇場中構築起來?又是如何與劇場外的社會脈動呼吸生息、相互影響?藉由樸素、篤實的觀察方式,梳理這位傳奇人物在劇場上的演現史。透過《廖添丁》劇場的百年演現,期待看見劇場不僅只是發生在舞台上的娛樂活動。

    none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 0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9   第二節 相關研究概況……………………………………………………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7   第四節 論文綱領簡述…………………………………………………… 20 第二章 廖添丁的形象建構基礎……………………………………………… 21   第一節 早期文獻中的廖添丁…………………………………………… 21     一、官方文獻       (一)廖添丁的戶口除戶簿       (二)總督府檔案     二、《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   第二節 通俗文學中的廖添丁…………………………………………… 28     一、歌仔冊《義賊廖添丁歌》     二、廖漢臣《台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       (一)序言中的訊息       (二)情節概述       (三)內容分析   第三節 小結……………………………………………………………… 47 第三章 話劇劇場中的廖添丁──從改良戲到社區劇場…………………… 49   第一節 前言……………………………………………………………… 49   第二節 從改良戲到新劇中的廖添丁…………………………………… 50     一、《廖添丁》的發端──改良戲       (一)時間點上的謬誤       (二)「台灣同仁社」的改良戲演出       (三)兇賊,廖添丁!       (四)改良戲的尾聲     二、文明戲與文化戲中的廖添丁     三、五0年代的《廖添丁》新劇盛況       (一)戰後初期的台灣劇界       (二)台語新劇的盛況       (三)新劇《廖添丁》之風光始末   第三節 回眸鄉里──社區劇場《清水有個廖添丁》…………………… 73     一、啟動台灣社區劇場     二、郎亞玲與社區劇場     三、《清水有個廖添丁》的演出情形及製作概況     四、《清水有個廖添丁》演出內容評述       (一)劇情梗概       (二)虛幻之影──《清水有個廖添丁》中的廖添丁       (三)《清水有個廖添丁》的多重認同主題 第四章 舞蹈劇場中的廖添丁──雲門舞集《廖添丁》…………………… 83   第一節 前言……………………………………………………………… 83   第二節 創作背景………………………………………………………… 83     一、雲門舞集的創作歷程       (一)一切得由林懷民說起       (二)尋找我們的舞蹈       (三)中國古典與台灣鄉土題材的合奏       (四)落腳台灣──《薪傳》與《廖添丁》     二、重新想像鄉土的契機──舞劇《廖添丁》演出的時代背景     三、舞劇《廖添丁》的演出情形及製作概況   第三節 舞劇《廖添丁》演出內容評述…………………………………… 94     一、劇情梗概     二、角色分析       (一)「平民義俠」或「抗日義士」?──具雙重面貌的廖添丁形象       (二)天下殖民者一般黑──警佐、巡佐、仕紳等日本人形象       (三)集體呈現的台灣人形象     三、表現方式       (一)編舞:林懷民       (二)舞者:陳偉誠       (三)音樂設計:馬水龍       (四)舞台暨燈光設計:聶光炎   第四節 小結……………………………………………………………… 108 第五章 京劇劇場中的廖添丁──國立國光劇團《廖添丁》……………… 110   第一節 前言……………………………………………………………… 110   第二節 創作背景………………………………………………………… 112     一、國立國光劇團創作歷程       (一)芳華初綻──日治前的京劇在台灣       (二)國光劇團的起、承、轉、合     二、不得不然的「本土化」──京劇《廖添丁》演出的時代背景     三、京劇《廖添丁》的演出情形及製作概況       (一)尋找台灣劇作家       (二)《廖添丁》的製作概況   第三節 京劇《廖添丁》演出內容評述………………………………… 127     一、劇情梗概     二、角色分析       (一)當代京劇「行當」的消解       (二)《廖添丁》角色分析         1.「巧合」造英雄?──廖添丁的「非」英雄角色形象         2.阿緣/玉葉角色形象         3.殖民者角色形象         4.被殖民者角色形象──仕紳與百姓     三、表現方式       (一)編劇及導演       (二)演員身段       (三)音樂設計       (四)舞台與燈光設計   第四節 小結……………………………………………………………… 147 第六章 掌中戲劇場中的廖添丁──二水明世界掌中劇團《俠盜廖添丁》與大稻埕偶戲館    《義賊廖添丁》系列………………………………………… 149   第一節 前言……………………………………………………………… 149   第二節 《俠盜廖添丁》的創作背景…………………………………… 150     一、二水明世界掌中劇團的創作歷程       (一)一家是戲──「明世界」的家族劇團模式       (二)由中國古典到台灣當代─「明世界」的創作歷程     二、掌中戲《俠盜廖添丁》的演出情形及製作概況   第三節 《義賊廖添丁》系列的創作背景………………………………… 157     一、大稻埕偶戲館的創作歷程       (一)荷蘭籍館長與偶戲館的誕生       (二)「大稻埕偶戲館」的後場陣容     二、掌中戲《義賊廖添丁》系列演出的時代背景       (一)眾聲喧嘩的布袋戲時代       (二)大稻埕社區文化意識的勃發     三、掌中戲《義賊廖添丁》系列的演出情形及製作概況       (一)大稻埕第一號《義賊廖添丁》       (二)大稻埕第二號《大稻埕殺人案》   第四節 掌中戲《俠盜廖添丁》與《義賊廖添丁》系列演出內容評述…… 168     一、劇情梗概       (一)《俠盜廖添丁》       (二)《義賊廖添丁》與《大稻埕殺人案》     二、角色分析       (一)廖添丁角色形象       (二)女性角色形象       (三)反派角色形象       (四)甘草人物形象     三、表現方式       (一)主演藝師的「腳步手路」       (二)戲偶造型       (三)舞台設計       (四)音樂設計   第五節 小結……………………………………………………………… 185 第七章 台灣《廖添丁》劇場的分析…………………………………………… 187   第一節 前言……………………………………………………………… 187   第二節 《廖添丁》劇場的形象變遷…………………………………… 187     一、時代流轉下的《廖添丁》劇場     二、廖添丁角色的形象比較       (一)義賊形象       (二)抗日義士形象       (三)內容與性格塑造上的愈趨豐富   第三節 《廖添丁》劇場的認同與變遷………………………………… 195     一、劇場的外面正發生什麼事?     二、何謂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     三、廖添丁形象的認同與變遷       (一)日治時期的《廖添丁》劇場(1911-1945)        (二)戰後的《廖添丁》劇場(1945-1979)       (三)當代的《廖添丁》劇場(1999-2005) 第八章 結論…………………………………………………………………… 206 附錄:《廖添丁》劇場相關訪談記錄…………………………………………… 209 參考書目………………………………………………………………………… 274

    一、方志
    陳君玉、郭海銘纂修《台北市志稿‧卷十‧雜錄叢錄篇》,台北:北市文獻會,1959年6月
    林熊祥、李騰岳監修《台灣省通志稿卷六‧學藝志‧藝術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纂組,1958年6月
    花松村主編《台灣鄉土續誌》,台北:中一中版社,1999年4月

    二、廖添丁相關文獻史料
    《臺北文物‧北部新文學新劇運動專號》,第3卷第2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05
    林有來《義賊廖添丁歌》,新竹:竹林書局,1959年11月
    黃新桐發行《傳奇人物:廖添丁專集》,台北:青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81年4月
    林清文〈廖添丁與我〉,收入黃勁連主編《南瀛文學選》,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1年10月,頁53-60
    吳樂天《台灣英雄廖添丁》,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2月
    紀肇聲〈廖添丁史蹟之研究〉,《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八十六年會友年會論文選集》,1997年,頁75-101
    陳豔秋〈寫下臺灣新劇史輝煌的一頁──新劇劇作家林清文先生〉,《文訊月刊》,第33卷,1987年12月,頁171
    黃崇雄〈新劇劇作泰斗:林清文〉,收入吳錦發編《懷念的人物》,臺北:前衛出版社,1984年8月1日初版
    廖毓文(廖漢臣)著、葉宏甲插畫《台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台北:南華出版社,1955年9月初版,1955年12月三版
    徽熹〈訪「廖添丁」導演──唐紹華〉,《地方戲劇雜誌》,1956年3月,頁14
    年7月,頁134

    三、中外文著作專書
    《中華民國九十年表演藝術年鑑》,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2年7月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表演藝術年鑑》,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3年7月
    王拓《街巷鼓聲》,台北:遠行出版社,1979年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 上下兩冊》,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12月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9月
    王嵩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5月
    林清文《太陽旗下的小子》,臺北:林白出版社,1989年4月20日初版
    林明德《阮註定是搬戲的命》,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6月23日
    林美容《人類學與台灣》,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年
    林偉瑜《當代台灣社區劇場》,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5月
    林懷民《說舞》,台北:遠流出版,1989年6月
    《擦肩而過》,台北:遠流出版,1989年6月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編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年6月
    林鶴宜《台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1月
    古碧玲《台灣後來好所在──中美斷交及《薪傳》首演20週年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劇場園丁聶光炎》,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12月
    平衍主編《舞蹈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11月
    李亦園《台灣光復以來文化發展的經驗與評估》,台北:允晨文化,1982年1月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9月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4月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臺北縣:台灣風物雜誌社,1991年2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年
       《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7年10月
       《抗爭與認同──台灣戲劇現場》,台北:玉山社,1997年3月
    邱坤良主編,《社區劇場工作手冊》,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6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4月
    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麥田出版,2000年4月
    段承璞等著《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6月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發行,1991年
    許逸之《戲劇雜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10月
    馬水龍《從舞劇廖添丁論舞樂的創作》,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2年10月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3月
    徐亞湘編選/校點《台灣日日新報死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宇宙出版社,2001年4月
    陳芳主編《台灣傳統戲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9月
    陳正之《掌中功名─台灣的傳統偶戲》,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年6月陳孔立主編《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11月
    陳映真等編《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年12月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 月
    葉榮鐘等著《台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71年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博揚文化,1999年9月
    黃俊傑《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9月
    喻肇青主持《大稻埕特定專用區初步發展構想及都市計劃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都市計畫處,1990年7月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出版,1990年6月
    溫秋菊《台灣平劇發展之研究》,臺北:學藝出版社,1994年6月
    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台北:時報出版,1994年
    楊孟瑜《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年10月
    蔡德本《蕃薯仔哀歌》,臺北:遠景出版社,1995年11月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03年1月
    劉還月《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8月
    盧美杏主編《大城市小人物2》,台北市文化局,2003年10月
    龍應台等著《野馬 耕牛 春蠶──雲門三十》,台北: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2003年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全集──第六卷》,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 (1966-1978)》,台北:聯經出版,1990年12月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1992年,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鍾明德《麵包傀儡在台灣》,台北:書林,1995年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
    蘇昭英、蔡季勳主編,《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5月
    蘆原英了著、李哲洋譯《舞劇與古典舞蹈》,台北:全音樂譜出版,1991年10月,頁202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J.Hobsbawm)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4月
    Manuel Castells,《End of Millennium》,Oxford:Blackwell,1998

    三、學位論文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林福岳《將社區劇場視為另類傳播媒介之研究──以「民心劇場」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紀家琳《劇場現代化對臺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以國光劇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倪雅慧《台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戲專國劇團」為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雅蓉《野台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塗芳岳《歷史街區保存規範之研究─以大稻埕及鹿港保存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劉浩君《90年代台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7月
    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台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四、國科會及傳統藝術中心成果報告及會議論文
    《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9月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卷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月
    邱坤良《傳統與現代之間──台灣新劇劇本蒐集整理計劃》,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1-2002年
    邱坤良《台灣新劇活動研究(1945-197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5年12月
    邱坤良《新劇與電視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7年2月
    邱坤良〈飄浪舞臺──台灣職業新劇團變遷〉,臺北:「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2000年5月,頁365-366
    胡萬川〈亡命好漢的生與死──莊芋、曾切、廖添丁傳說之研究〉,「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1月13-14日
    曾永義主持《彰化二水『明世界掌中劇團』期末報告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10月13日
    曾梓峰《社會變遷、自主性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發展》,「地區與區域發展研討會」,1997年
    謝筱玫〈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收入《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9月,頁200
    聶光炎〈舞台設計的新思考、新經驗〉,《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

    五、單篇期刊、論文
    〈雲門年表〉,《聯合文學》,14卷6期,1998年4月
    〈從京劇到現代劇場─曹復永、李小平、李國修的跨劇種創作經驗談〉,《表演藝術》,第87期,2000年3月
    王安祈〈從崑劇到廖添丁──一部戲曲性格塑造史〉,《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王順隆〈「歌仔冊」的押韻形式及平仄問題〉,《民俗曲藝》,136期,2001年6月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1日
    王婉容〈用劇場革命〉,《聯合文學》,1998年6月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入周英雄、劉紀蕙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麥田出版,2000年4月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1日
    Baumeister,R.F.&Hastings S.,Distortions of colective memory:how groups flatter and deceive themselves.In pennebaker,J.W,Paez D.&Rime B.(Eds.)(1997),《Collective memory of political events: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
    尹章義〈台灣意識試析──歷史的觀點〉,《中國論壇雜誌》,第289期,1987年10月10日
    石婉舜〈嘎然弦斷─林摶秋與新劇〉,《文學台灣》,1994年7月
    江武昌〈台灣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67、68期「布袋戲專輯」, 1990年10月
    汪思珮〈世紀末「京劇台灣化」風潮下的省思─從國光《廖添丁》與復興《出埃及》談起〉,《台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年6月
    沈惠如〈跨越文化地域,融鑄戲曲新境〉,《表演藝術》,第130期,2003年10月
    何義麟〈台灣人的歷史意識──「禦用紳士」辜顯榮與「抗日英雄」廖添丁〉,收入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年4月
    李季樺〈從日文原始檔案看廖添丁其人其事〉,《台灣風物》,第三十八卷第三期,1988年9月
    李佳蓮〈掌中家族玩戲弄偶─彰化二水「明世界掌中劇團」保存計畫〉,《傳統藝術》13期,2001年6月
    李駿濤〈在地詮釋的困境〉,《表演藝術》,123期,2003年3月
    林維綉〈掌中天地,戲說千古風流人物 大稻埕偶戲館〉,《台灣少年》,第5期,2002年10月
    吳明德〈台灣布袋戲風雲錄〉,《傳統藝術》,31期,2003年6月
    吳叡人〈”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1919-1931〉,Paper prepared for the Third Annual Conference on Democrac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rch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16-17.1999
    紀慧玲〈自築的神話國度 評國光劇團《媽祖》〉,《表演藝術》,66期,1998年6月
    紀慧玲〈本土化的迷思與難題/國光劇團廖添丁〉,《表演藝術》,第84期,1999年12月
    姚一葦〈一個實驗劇場的誕生〉,《現代文學》,復刊第8期,1979年8月
    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
    唐文標(筆名「史君美」)〈先檢討我們自己吧〉,《中外文學》,1卷6期,1972年11月
    莫光華〈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簡介〉,《台灣文獻》,第45卷第3期,1994年9月
    莊明哲〈台灣人或中國人:分裂的民族認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1期,2001年6月
    徐蘊康〈掌中無窮乾坤 荷蘭人羅斌的偶戲人生〉,《世界地理雜誌》,252期,2003年8月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第68期
    翁慧雯〈廖添丁的人格與神格〉,《歷史月刊》,1999年8月,頁98-101
    陳品秀〈擊石焚松以祈天─雲門舞集跨年之作《焚松》〉,《表演藝術》,84期,1999年12月
    陳正醍〈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收入陳映真等編《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芳明〈我們需要另一個十年─為解嚴十週年而寫〉,《財訊》,第184期,1997年
    黃麗如〈劇種行當放兩旁 做齣好戲擺中央/李小平為《廖添丁》做的導演功課〉,《表演藝術》,第82期,1999年10月
    黃佩君〈從渡海、薪傳到射日─訪雲門舞集林懷民的恨與纏綿〉,《中央月刊》,25卷6期,1992年6月
    黃麗如〈劇種行當放兩旁,做齣好戲擺中央〉,《表演藝術》,1999年10月
    楊瑪利、林玉珮〈奧運之約舞出台灣之光〉,《天下雜誌》,232期,2000年9月
    鄭梓〈追尋民國六0年代「蔣經國先生的政治改革」─以新聞報導下「用人政策」為主軸的思考〉,《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二十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9年8月
    蔡奕欽《台灣新劇始末》,《表演藝術》,第10期,1993年8月
    張毅君〈吳樂天講古〉,《光華雜誌》,第2卷第11期,1987年11月
    劉湘吟〈一場奇魅、復古又新潮的約會 獨樹一幟的大稻埕偶戲館〉,《新觀念》,141期,2000年7月
    劉蘊芳〈脫下「軍」袍之後─國光劇團〉,《光華雜誌》,21卷2期,1996年2月
    謝東寧〈把眼睛放在鏡框外─專業的跨劇種導演李小平〉,《表演藝術》,第105期,2001年9月
    蕭新煌〈提昇社會文化國立的策略〉,《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9期,1996年5月28日
    蕭阿勤〈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2000年10月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1999年7月
    羅斌〈從《馬克波羅》試探布袋戲創新的可能性〉,《傳統藝術》,31期,2003年6月

    六、報紙
    《台南新報》,第7899號,1924年2月19日
    《台灣新生報》,1948年1月1日
    《台灣日日新報》,第4035號,1911年8月17日,第7版
    《台灣新生報》,1955年6月16日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452號,1909年10月28日,第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641號,1910年6月16日,第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643號,1910年6月19日,第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682號,1910年8月4日,第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747號,1910年10月21日,第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708號,1910年9月3日,第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835號,1910年9月3日,第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452號,1909年10月28日,第7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646號,1910年6月19日,第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682號,第5版,1910年8月4日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4035號,1911年8月17日,第3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4019號,1911年8月1日,第3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747號,1910年10月21日,第3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4702,1913年7月8日,第6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4704號,1913年7月10日,第6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4702號,1913年7月8日,第6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4035號,1911年8月17日,第3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4776號,1913年9月22日,第6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6865號,1919年7月27日,第6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6860號,1919年7月22日,第6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8090號,1922年12月3日,第6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2499號,19068月28日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216號,1909年1月21日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3636號,1910年6月10日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4985號,1914年4月29日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第5661號,1916年4月1日
    〈遙想廖添丁神貌 林懷民代他揮拳〉,《民生報,1979年4月27日,第7版
    〈舞劇「廖添丁」輕鬆逗趣 能使老者回憶少者開懷〉,《中華日報》,1979年6月第8版
    〈吳樂天再拍廖添丁影片/台灣小調馬如風擔綱〉,《聯合報》,1989年11月2日,第30版
    江聲〈雲門願作現代的歌仔戲班/訪林懷民談「廖添丁」〉,《中國時報》,1979年5月15日,第34版
    枝萬(即劉枝萬)〈廖添丁托夢〉,刊於《公論報》〈台灣風土〉,第192期,1955年1月3日,第四版
    林鶴宜〈廖添丁引爆”本土化”難題〉,《民生報》,1999年10月25日,第5版
    林懷民〈廖添丁舞劇〉,《民眾日報》,1979年5月7日,第7版
    林馨琴〈雲門公演萬事俱備/兩位幕後英雄功不可沒/聶光炎設計舞台抽象寫實交融/馬水龍譜製新曲絲竹管絃齊鳴〉,《中國時報》,1979年4月22日,第7版
    周美惠〈京劇廖添丁 國光顛覆傳統〉,《聯合報》,1999年9月14日,第12版
    紀慧玲〈李小平導廖添丁 跨出一步/從話劇手法切入 遊離史實與張力〉,《民生報》,1999年10月17日,第4版
    紀慧玲〈廖添丁考驗京劇演員 兩岸俊彥攜手新視聽〉,《民生報》,1999年10月22日,第6版
    紀慧玲〈大稻埕偶戲館國際化 南管古調和西洋音樂共冶一爐 人偶同台來有多媒體影音助陣〉,《民生報》,2003年12月13日,第13版
    紀慧玲〈大稻埕偶戲館義賊新戲請來廖添丁神像”坐鎮”〉,《民生報》,2003年1月2日,第12版
    紀慧玲〈廖添丁出入野史回歸人型〉,《民生報》,1999年10月17日,第4版
    胡致華〈林志穎變身俠盜廖添丁/將拜吳樂天為師練拳腳〉,《聯合報》,1997年7月24日,第26版
    張夢瑞〈編導都是台灣囝仔 情感更貼近/”廖添丁”不折不扣本土京劇〉,《民生黑中亮〈揉合中西技法 馬水龍樂展 聽見豐富探索〉,《民生報》,2003年10月
    22日,第12版報》,1999年9月14日,第5版
    黃美序〈看雲門演出「廖添丁」〉,《聯合報》,1979年5月16日,第7版
    鄧海珠〈一場舞劇是怎樣形成的?從雲門舞集將公演的「廖添丁」說起〉,《聯合報》,1979年4月21日,第7版
    賴建恆〈國光今演「廖添丁」耳目一新〉,《中國時報》,1999年10月22日,第11版
    賴廷恆〈搬演廖添丁京片子不帶兒化韻/預定光復節推出的此齣本土京劇 未完全襲用傳統遇言演出方式創新〉,《中國時報》,1999年9月20日,第11版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困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年2月28日、29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年9月10日、11日

    六、劇團演出相關資料
    雲門舞集《廖添丁》演出節目單,1979年5月4日
    國立國光劇團《廖添丁》節目單,1999年
    邱少頤、沈惠如《廖添丁》劇本演出版,臺北:國立國光劇團,1999年10月7
    國立國光劇團《廖添丁》演出VCD,臺北:國立國光劇團發行,2002年1月
    明世界掌中劇團演出節目單《八十八年度台灣文化節 山明水秀文化情─牛罵頭傳奇 掌中傳奇─俠盜廖添丁》,1999年4月10日
    明世界掌中劇團《俠盜廖添丁》劇本,二水明世界掌中劇團自存本,1998年
    大稻埕偶戲館,《義賊廖添丁》演出宣傳DM,2003年1月
    《大稻埕偶戲館2003AtoZ》,大稻埕偶戲館,2004年
    〈九十四年度地方館計劃〉,大稻埕偶戲館,2004年
    清水劇團,《清水有個廖添丁》演出節目單,2000年11月12日、18日、30日日修訂

    七、網站
    雲門舞集官方網站:http://www.cloudgate.org.tw/
    國立國光劇團官方網站:http://www.kk.gov.tw
    大稻埕偶戲館官方網站:http://www.taiyuan.org.tw/
    頑石劇團官方網站:http://www.stonetheatre.idv.tw/index.asp
    王順隆製作網站「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 “The Texts Database
    of Folk Songs in Southern Min Dialect”(網址:http://www32.ocn.jp/~sunliong)
    中央研究院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合作完成「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尋系統」(網址:http://www.th.gov.tw/sotokufu.htm)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7-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