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簡安貝 Chien, An-Pei |
|---|---|
| 論文名稱: |
陳景林染織藝術 Ching-Lin Chen’s natural dyeing and weaving art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2 |
| 中文關鍵詞: | 陳景林 、臺灣天然染色 、纖維藝術 、藍染 |
| 外文關鍵詞: | Ching-Lin Chen, Taiwan natural dyeing, fiber art, indigo dy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87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景林是臺灣著名的染織藝術家,創作類型涵蓋了纖纖藝術、天然染色創作、藍染創作。他在纖維藝術先驅婁經緯老師的教導下,踏入了染織工藝這條路,並持續研究與創作,創造出具個人特色的染織藝術和染織品牌。最初,他從事纖維藝術創作和教學,到大陸西南地區考察染織工藝十年後,重新思考漸漸式微的臺灣天然染色技術,最後並協助三峽藍染技術復興,以及全國12個社區的染織工藝發展,近年則從事天然染色創作和文化創意產業產品開發。陳景林的創作重視自然和環境,展現自然萬物的五彩繽紛和地理環境的多種樣貌。他的纖維藝術展現了自然的多變樣貌及材質的豐富多元,他的天然染色創作,重現了自然世界的五顏六色,色彩鮮豔而飽和,他也擅長用藍染呈現如中國山水畫般的畫面,展現壯闊豪邁的氣勢。
本論文旨在建構陳景林染織藝術整體經歷,以陳景林染織藝術歷程為研究重心,從梳理其染織藝術緣起,到呈現染織藝術的階段性改變,最終歸結其創作特徵,同時對陳景林之創作理念與作品特色加以闡述,透過田野工作及藝術理論分析,將陳景林對臺灣染織工藝的貢獻與成就賦予明確的定位。
關鍵詞:陳景林、臺灣天然染色、纖維藝術、藍染
Ching-Lin Chen is a famous Taiwanese dyeing and weaving artist, his creative types covering fiber art, natural dyeing creation, indigo dyeing creation. He was taught by teacher Jing-wei Lou who is a pioneer in fiber art, step into the road of dyeing and weaving craft.And continuing research and creation, creating personal feature of dyeing and weaving art and dyeing and weaving brand. After to investigate dyeing and weaving craft a decade at southwest parts of the continent. Rethinking natural dyeing techniques in Taiwan is gradually disappearing. Finally, assisting the revival of Sanxia indigo dyeing techniques. And the developmennt of dyeing and weaving craft of 12 community in th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he is engaged in natural dyeing creation and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ing-Lin Chen’s creation focuse on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o show colorful nature and various geographical appearance. His natural fiber art presents ever-changing appearance and rich and diverse materials. His natural dyeing creation, to reproduce the colorful natural world, it is colorful and saturated. He is also good at using the indigo dyeing to prensent as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Presenting heroic and magnificent momentum.
This thesis aims to construct Ching-Lin Chen’s dyeing and weaving art overall experiences. To focus on processes of Ching-Lin Chen’s dyeing and weaving at this research. Combing his beginning of dyeing and weaving art. To present dyeing and weaving art in stages change. The end, concluding his creation distinctive. At the same time to elaborate on Ching-Lin Chen’s creation idea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works. Through field work and art theory analysis, to give Ching-Lin Chen a clear positioning of Taiwaness dyeing and weaving craft contribution and achievement.
Keywords:Ching-Lin Chen,Taiwan natural dyeing, fiber art, indigo dying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鄧傳安,《蠡測彙鈔》,北京:中華書局,1960。
王雲五主編,《宣和畫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張長傑,《詩情畫意:中國繪畫藝術欣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王敏泰,《染料化學》,臺北:五洲出版社,1972。
朱元壽,《中國的裱褙藝術》,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6。
黃志超,《蠟染藝術》,臺北:今天出版社,1977。
張長傑,《現代工藝概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7。
歐陽承、胡啟和,《現代有機化學》,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1。
林書堯,《色彩學》,臺北:林書堯發行、三民總經銷,1983。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俞崑,《中國繪畫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社,1985。
姚最,《續畫品》,北京:中華書局,1985。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臺北 :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周士心,《國畫技法概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周千秋、梁粲纓合著,《國畫進階》,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6。
丘永福,《造形原理》,臺北 : 藝風堂出版社,1987。
吳淑生、田自秉,《中國染織史》,臺北 :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
林文昌,《色彩計劃》,臺北 : 藝術圖書公司,1987。
莊世琦,《染色技法1.2.3》,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陸儼少、俞子才,《怎樣畫雲‧水‧松‧石》,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7。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鄭明,《中國山水畫技法》,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87。
王建柱,《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的根源》,臺北:大陸書店,1988。
青木正夫,《平面設計構成研究》,臺北 : 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88。
張知新,《手工印染藝術》,臺北 :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8。
豪澤爾著、居延安編譯,《藝術社會學》,臺北 : 雅典出版社,198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緙絲》,臺北 : 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何霖生輯錄,《傅抱石畫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
沈永寧,《工業廢水處理精要》,臺北:千華出版公司,1991。
馬相伯主編,《中國水墨畫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王家誠研究,《馬白水繪畫藝術之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
李莎莉,《排灣族的衣飾文化》,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柳宗悅,《工藝美學》,臺北 : 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黃郁生,《美術工藝概論》,臺北 : 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3。
趙翰生,《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李蕭錕,《色彩學講座》,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張道一主編,《夾纈》,臺北 : 漢聲雜誌社,1997。
黃麗娟,《當代纖維藝術探索》,臺北 : 藝術家出版社,1997。
賴瓊琦,《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義與色彩文化》,臺北: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杜裕明主編,《鄉土藝術教育論談》,臺北 : 臺灣藝術教育館,1998。
李奕興,《臺灣民俗彩繪》,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李莎莉,《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書局,1998。
William J. Mitsch. James G. Gosselink作;章盛傑,邱文雅譯,《濕地》,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大井義雄、川崎秀昭原作;林昆範、柯凱仁編譯,《現代色彩學》,臺北 :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馬芬妹,《青出於藍:台灣藍染技術系譜與藍染工藝之美》,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1999。
蘇昭英、蔡季勳主編,《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洪惠鎮,《中西美術比較十書:中西繪畫比較》,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0。
鄧相揚,《日月潭史話》,臺北: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00。
鄭漢文、呂勝由,《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嚴雅美,《潑墨仙人圖研究:兼論宋元禪宗繪畫》,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李天送等著,《阿媽的織布箱》,臺北:浩然基金會,2001。
陳景林等著,《植物的煉金術》,臺北:浩然基金會,2001。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臺北:臺原出版社,2001。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臺灣的原住民:賽夏族》,臺北:臺原出版社,2001。
姚瑞中,《臺灣裝置藝術》,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陳千惠,《臺灣植物染》,臺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陳景林、馬毓秀,《大地之華 : 臺灣天然染色事典》,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臺灣的原住民:魯凱族》,臺北:臺原出版社,2002。
羅家祺,《臺灣野花春夏秋冬:秋冬篇》,臺北:田野影像出版社,2002。
彭仁傑,《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地區植物解說手冊》,雲林:雲林縣古坑鄉公所,2003。
薛聰賢,《台灣原生景觀植物圖鑑》,彰化:普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簡錦玲,《詩情花意:中國花卉事典》,臺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王蜀桂,《臺灣原住民傳統織布》,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林秀娟主編,《台灣優良工藝品年度評鑑專輯》,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04。
黃立政,《土石流災害防治概論》,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陳景林、馬毓秀,《大地之華 : 臺灣天然染色事典(續)》,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4。
陳珊珊,《藍染植物染:DIY活用百科》,臺北: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4。
劉鴻喜,《自然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鄭漢文等著,《排灣族民族植物》,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4。
朱介英,《色彩學:色彩計畫&配色》,臺北 : 亞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張漢昌,《廢水污染與防治》,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張至善、方鈞瑋執行編輯,《染織族群與文化》,臺東:臺灣史前博物館,2005。
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張怡庄、藍素明,《纖維藝術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陳千惠,《臺灣植物染圖鑑》,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陳景林,《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工藝設計藝術卷1:染織編繡巧天工》,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隗振瑜主編,《臺灣染:生活中的自然色》,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06。
尹志宗,《水里鄉志》,南投:南投縣水里鄉公所,2007。
林朝號、林正儀統籌策劃,《工藝有夢:台灣工藝版圖的過去、現在與展望》,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2007。
馬芬妹,《臺灣藍草木情:植物藍靛染色技藝手冊 》,南投 : 臺灣工藝研究所,2007。
許峰旗、覃桂茂專刊編輯,《工藝新樂園》,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2007。
方鈞瑋主編,《重現泰雅─泛泰雅傳統服飾重製圖錄》,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8。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 : 行政院經濟建設建設委員會,2008。
林炯任,《藍金傳奇:三角湧染的黃金歲月》,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
莊世琦、徐一仁主編,《染與織的對話 : 2008染織工藝特展》,臺北: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08。
何傳坤、廖紫均主編,《不褪的光澤:臺灣原住民服飾圖錄》,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博物館,2009。
陳姍姍,《捻花染草七彩植物染 》,臺北:腳Y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2010成果特輯》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黃淑真等編輯,《變與不變 : 植物染十年軌跡 》,南投 :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0。
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
林炎旦主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 : 師大書苑,2011。
倪贊元纂輯,《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
陳景林,《纖維物語:纖維材質的探索與設計》,臺中:臺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2011。
陳景林、馬毓秀,《潛質與新意:「纖維‧時尚‧綠工藝」居家生活設計提案》,臺中:臺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2011。
葉樹姍總編輯,《纖維‧時尚‧綠工藝:2010臺中編織藝術節》,臺中:臺中市立葫蘆墩文化中心,2011。
周德禎主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張炎銘、林廷芳、高穆賓主編,《閱讀水庫行腳臺灣:探訪隱身山林的灰色建築》,臺北:財團法人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2012。
陳玲芳等著,《LIMA原住民女性傳統藝術》,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3。
陳昭義總編輯,《2014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文化部, 2014。
陳泰松總編輯,《2014國際天然染工藝設計展成果專輯》,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14。
(二)期刊
陳景林,〈漫談纖維藝術〉,《今日生活》,第277期,1989年10月,頁43-46。
陳景林,〈千絲萬縷話編織〉,《今日生活》,第279期,1989年12月,頁4-8。
陳景林,〈通經回緯話緙絲〉,《今日生活》,第282期,1990年3月,頁4-8。
王育英,〈巧手織人生─陳景林的纖維藝術〉,《廣告雜誌》,第26期,1993年6月,頁53-57。
王鎮秋,〈陳景林的纖維網路〉,《綠生活雜誌》,第46期,1993年2月
,頁73-76。
玉仙,〈纖維藝術創作家─陳景林〉,《文物雜誌》,第9期,1993年4月
,頁83-90。
陳景林,〈編織纖維藝術與教學的省思〉,《臺灣手工業》,第56期,1995年10月,頁96-104。
李豫芬,〈纖維藝術創作我見〉,《藝術學報》,第58期,1996年6月,頁37-41。
秦雅君,〈無限可能的領域─臺灣纖維藝術創作者多元發展〉,《典藏藝術》,第78期,1999年3月,頁228-235。
陳景林,〈從編織工藝到纖維藝術─淺談臺灣纖維藝術的萌芽〉,《典藏藝術》,第78 期,1999年3月,頁222-227。
陳羿緻,〈陳景林以天然纖維編織現代藝術〉,《雅砌》,第113期,1999年6月,頁46-48。
黃友玫,〈是藝術?還是工藝?─纖維藝術座談會紀實〉,《典藏藝術》
,第78期,1999 年3月,頁242-251。
黃友玫,〈傳統與現代的多變風貌─探訪纖維藝術品收藏家[陳景林]〉,《典藏藝術》,第78期,1999年3月,頁236-241。
黃淑真,〈「自然、本土、人性」─植物染色推廣:中寮鄉植物染色技藝訓練基礎課程結訓報告〉,《臺灣工藝》,第5期,2000年10月,頁25。
江敏甄,〈找尋臺灣的色彩─訪染織藝術工作者陳景林、馬毓秀〉,《文化視窗》,第40期,2002年6月,頁58-61。
朱珮儀,〈經緯之間─訪纖維藝術家陳景林〉,《藝術觀點》,第15期,2002年7月,頁61-67。
黃淑真,〈渲染家鄉美麗色彩─2001年南中寮「植物染色推廣計畫」訓練後記〉,《臺灣工藝》,第12期,2002年7月,頁63。
翁徐得,〈推展工藝產業形塑地方容顏〉,《臺灣工藝》,第13期,2002年10月,頁6-17。
林炯任,〈「三峽早期染布業與今日社區藍染工藝再生」〉,《臺灣工藝》,第15期,2003 年4月,頁30-43。
林烱任,〈尋回失落的三峽染─三角湧藍染工藝之振興〉,《傳統藝術》
,第29期, 2003年4月,頁52。
黃志農,〈從文化創意產業看臺灣工藝產業發展〉,《典藏今藝術》,第131期,2003年8月,頁78-81。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在地文化品牌─社區特色工藝〉,《臺灣工藝》
,第23期,2006年2月,頁32-33。
李永裕,〈重見天然色彩─臺灣自然色素染藝之現況〉,《臺灣博物》,26卷1期總號93,2007年3月,頁84-93。
翁徐得,〈科技結合人文的綠色工藝〉,《臺灣工藝》,第27期,2007年11月,頁6-13。
何明泉,〈工藝審美典範之躍升〉,《臺灣工藝》,第28期,2008年2月,頁20-25。
張惠茹,〈喜見「編織大展」〉,《傳藝》,第74期,2008年2月,頁28-31。
陳燕,〈哈尼族梯田旅遊的文化之美〉,《黑龍江民族叢刊》,第2期,2008年,頁154-158。
陳景林,〈看臺灣近十五年的編織工藝發展〉,《傳藝》,第74期,2008年2月,頁18-24。
黃麗娟,〈從傳統工藝發想的當代纖維藝術〉,《傳藝》,第74期,2008年2月,頁25-27。
陳景林,〈臺灣染織藝術的發展〉,《臺灣工藝》,第29期,2008年5月,頁62-67。
程湘如,〈臺灣文創產業中的內視鏡觀察〉,《臺灣工藝》,第29期,2008年5月,頁6-15。
宋立群、蕭美鈴,〈60年代普普藝術對服飾的影響〉,《華岡紡織期刊》
,第15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391-393。
陳景林,〈天然藍靛的染色技藝〉,《傳藝》,第80期,2009年2月,頁88-91。
陳景林,〈五彩齊備話彰施─漫談臺灣天然染色工藝的發展〉,《臺灣工藝》,第33期,2009年5月,頁76-79。
許峰旗、楊裕富,〈國家政策對臺灣工藝設計的影響〉,《臺灣工藝》,第33期,2009年5月,頁13-19。
張博然,〈從歐洲到臺灣,從織畫到纖維藝術〉,《臺灣工藝》,第33期,2009年5月,頁74-75。
林承緯,〈近代「工藝」概念在臺灣〉,《臺灣工藝》,第34期,2009年8月,頁48-55。
陳國珍,〈建構時尚工藝的創新價值〉,《臺灣工藝》,第35期,2009年11月,頁12-17。
陳景林,〈壓榨青澀果.繪染斑斕布─記新埔柿染的發展歷程〉,《臺灣工藝》,第35期,2009年11月,頁80-85。
謝榮峰,〈試探文化創意產業的中介體系〉,《臺灣工藝》,第35期,2009年11月,頁18-23。
馬芬妹,〈臺灣藍染工藝產業的變遷與新發展〉,《臺灣文獻》,61卷2期,2010年6月,頁153-187。
諸葛正,〈傳統工藝的現代進行式〉,《臺灣工藝》,第37期,2010年5月,頁24-29。
翁徐得,〈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石─工藝產業〉,《臺灣文獻》,61卷2期,2010年6月,頁1-7。
賴怡利,〈開啟臺灣工藝新視野-「工藝新貌跨領域創作應用計畫-工藝時尚yii品牌」紀實〉,《臺灣工藝》,第37期,2010年5月,頁12。
賀豫惠,〈臺灣文創的新亮點〉,《臺灣工藝》,第42期,2011年8月,頁26-31。
林伯賢,〈工藝產業,再現風華〉,《臺灣工藝》,第42期,2011年8月 ,頁32-35。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從威廉.莫里斯看臺灣工藝新生活運動〉,《臺灣工藝》,第19期,2004年11月,頁26-27。
黃世輝、李宜欣,〈從莫里斯、柳宗悅到顏水龍─生活工藝的先驅與生活工藝的振興〉,《臺灣工藝》,第20期,2005年02月,頁18。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好色植物染創意新貌展〉,《臺灣工藝》,第25期,2006年12月,頁54-63。
林正儀等,〈「環保素材‧綠色工藝─工藝與環保的永續關係」座談會筆錄
〉,《臺灣工藝》,第27期,2007年11月,頁29-35。
李上儀,〈傳統技藝+當代創意—林正儀:工藝是21世紀文創產業之星〉,《印刻文學生活誌》,4卷9期總號57,2008年5月,頁186-189。
林榮泰,〈臺灣工藝,創意加值─從生活提昇工藝美學的價值〉,《藝術家》,67卷1期總號398,2008年7月,頁264-268。
林明卿、薛恭貴,〈鑽探文化創意的活水源頭─從社區著手醞釀工藝美學能量〉,《臺灣工藝》,第31期,2008年11月,頁6-11。
李俐慧,〈藍染可以不只是藍染─從產品設計觀點探討藍染應用於生活用品設計的可能性〉,《臺灣工藝》,第32期,2009年2月,頁50-53。
林榮泰,〈「工」不可沒,「藝」不可失─當代藝術的美學表現與可能〉,《臺灣工藝》,第33期,2009年5月,頁6-12。
陳景林,〈六年的著力‧十年的觀察─三峽藍染工藝的復原與成長期待〉,《臺灣工藝》,第34期,2009年8月,頁82-85。
陳景林,〈經緯機杼‧織染成章─我對新店「纖維夢工坊」的發展期許〉,《臺灣工藝》,第36期,2010年2月,頁76-79。
蕭敏慧,〈2012良品美器評鑑出爐〉,《臺灣工藝》,第48期, 2013年3月,頁 46。
唐祖湘撰文,〈還我歷史地位讓部落文化永續傳承〉,《原住民族月刊》
,第2期,2014年,頁15-16。
(三)碩士論文
陳景林,《天然藍靛(Indigo)在纖維藝術上的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論文,2004。
蔡承豪,《從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2002。
(四)會議論文
陳景林:〈藍染六藝初探─台灣藍染的發展觀察與學習建言〉,「2007年傳承與創新-台日藍染文化講座研討會」,2007年,南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2007年9月14日至9月16日。
陳景林、馬毓秀:〈從傳統工藝到時尚設計─天染工坊參與台灣天然染色研究與發展的案例分享〉,「2012年國際植物染藝術設計大展暨理論研討會」,2012年,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2年3月26日。
(五)網路資料
台灣觀光特產協會http://www.taiwanbest100.com/p2-3.asp,
(檢索日期:2012/10/18)。
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690556,
(檢索日期:2013/06/23)。
天染工坊http://tennii.smartweb.tw,
(檢索日期:2014/01/01)
大紀元電子報http://www.epochtimes.com/b5/3/3/9/n284467.htm,
(檢索日期:2014/03/18)。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http://yii.ntcri.gov.tw/ch/about.php,
(檢索日期:2016/04/01)。
二、日文書目
岡村吉右衛門著;張永欣編輯,《臺灣の蕃布(上、下)》,京都市:有秀堂,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