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建涵 Chen, Chien-Han |
|---|---|
| 論文名稱: |
「看見」同志運動--同志團體的多元發展與參政 "Eyes on" Gay & Lesbian activism/liberation--- Multi-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Gay & Lesbian groups |
| 指導教授: |
唐文慧
Tang, Wen-Hu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0 |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過程論 、資源動員論 、同志參政 、同志運動 |
| 外文關鍵詞: | Gay & Lesbian activism/liberation, Resource-mobilization theory, Political process theory, Gay & Lesbian run in elec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8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同志團體內的成員對於同志運動之相關路線看法,亦探討同志應否參選、同志選票、同志政見與同志選舉觀察團的運作,由此四個議題探討同志團體的看法。本研究採用二手資料文獻分析與田野訪談法。受訪的團體分別為大學校園同志社團,包括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新竹學生同志聯盟、GROUP南台灣大專男同志社團、高師大同志文化研究社。社會團體方面則有台灣同志人權協會、教師同盟、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中部同心圓。而個人的部分,即以對外公開「同志身份」參選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的陳文彥與詹銘洲候選人。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的同志團體們本身對於同志運動與運動路線存在著非常多元的觀點:如在同運的認知取向上,可歸類出具有多元性、政治性、領導人物型、存有階級差異與菁英運動的認知。在各團體運動路線的選擇上,有平權運動、網路集結運動、革命性、聯誼性、學術性、隨每屆社長而主導與體制外轉向體制內的路線;而男女同志在運動相處上,各有相似性與差異性的地方。影響團體運動模式之因素,有城鄉與區域差異、資源分配之不同、自身經費之多寡、應否現身之因素。
最後,關於是否應以同志身份參選的看法,第一:認為目前仍是處於早熟的策略;第二:認為參選正是一種同志運動的策略。而候選人需不需只強調同志權益的政見也存著多元的觀點,有人認為只應著重在攸關同志自身的權益上;而有些卻認為不應該只著重同志這特定的議題上。至於台灣對十年多來的「同志運動」有沒有給予支持或壓迫、反彈。本研究初步認為「無反挫就是反挫」一語,道破目前同志運動的挫折與盲點。
In this paper, it is mainly about Gay & Lesbian membership’s views toward related routes of their activism/liberation. Their thoughts will be discussed from four subjects— appropriateness for Gay & Lesbian to run in election, Gay & Lesbian votes, Gay & Lesbian political views, and the observing teams’ function on Gay & Lesbian election. The study was formed by the analysis from the second-hand documents and fielded survey method. The interviewees are Gay & Lesbian clubs in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groups. These interviewee clubs include Gray Chat, Lambda, Hunten, Group, and NKNU Lesbian. As for the respect of social groups, there are Taiwan Gay & Lesbian’ Right Association, Gay & Lesbian Teachers Union, Hotline, and LesCircle. Besides these groups, to individual part, we do our research on Chen Wun-Yang and Jhan Ming-Jhou— the candidates running in election for the 5th legislators in 2001.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t revealed that the interviewees have very various points of views towards Gay & Lesbian champagnes and routes. We could classify them as multiplicity, politics, leaders, status discrepancy and elites’ activities. About Gay & Lesbian activism/liberation. routes in each groups’ choices, there are equalitarian campaigns, network agglomeration, revolution, intercommunication, academic function, variety with each leaders, and transformation the institution from outside to inside. In interaction between gays and lesbians, there ar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on models of the group activism/liberation are discrepanc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amounts of their own funds, and appearance in public or not.
At last, it is about the view whether they should run in elections as Gay & Lesbian roles or not. Some thought it is still a pre-mature strategy nowadays. But others thought running in elections is just a kind of strategies for Gay & Lesbian activism/liberation. About the necessary for candidates to merely emphasize on Gay & Lesbian ’ rights,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opinions. Some agreed to put emphasis on crucial rights for Gay & Lesbian ’ own interests. However, some didn’t agree with it. As for whether there has been any support, oppression, or resistance happening to Gay & Lesbian activism/liberation in Taiwan for ten years or not, in our research, we initially regarded that “ no setback is defeating.” And this presents the frustration and blind spot in present Gay & Lesbian activism/liberation.
一. 中文部分
(一)書籍
1. 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初版,1999)。
2. 王雅各:《性屬關係(上)(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初版,1999年)。
3.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出版社,初版,1999)。
4. 王雅各:《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出版社,初版,1999)。
5. 王業立:《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1998年)。
6. 台大男同性戀研究社編:《同性戀邦聯》,(台北,號角出版社,初版,1994)。
7. 台大女同性戀文化研究社:《我們是女同性戀》,(台北,碩人出版,初版,1995)。
8. 安克強:《紅太陽下的黑靈魂-大陸同性戀現場報導》,(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95)。
9. 李長貴:《激進社會運動》,(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1992年六版)。
10.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書局,初版,1995年)。
11. 宋鎮照:《社會學》,(台北,五南出版,初版,1997)。
12. 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初版,1997)。
13. 何春蕤主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元尊文化,初版,1997)。
14. 何春蕤編;王德威主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出版,初版,2000)。
15. 何春蕤主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出版,初版,2000)。
16. 何春蕤:《同志研究》,(台北,巨流文化,初版,2001)。
17. 阮慶岳:《出櫃空間》,(台北,元尊文化,初版,1998)。
18. 周華山;趙文宗:《「衣櫃」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運動》,(台北,香港同志研究社出版,初版,1995)。
19. 周華山:《同志論》,(台北,香港同志研究社出版,初版,1995)。
20.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台北,香港同志研究社出版,初版,1997)。
21. 林賢修:《看見同性戀》,(台北,開心陽光出版,初版,1997)。
22. Jennifer Harding;林秀麗譯 :《性與身體的解構》,(台北,韋伯文化,初版,2000)。
23. Eric Marcus;林賢修譯:《當代同性戀歷史---「美國經驗」(三)1945-1990》,(台北,開心陽光,初版,1999)。
24. Eric Marcus;林賢修譯:《當代同性戀歷史---「美國經驗」(一)1945-1990》,(台北,開心陽光,初版,1999)。
25. 范珍輝、江亮演、江林英基、黃維憲:《社會運動》,(台北,空大,2版,1999年)。
26. 高立夫;夏傅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台北,巨流文化,1998)。
27. 科采新著;張娟芬譯:《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初版,1997)。
28.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初版1996)。
29.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論-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初版,1997年﹚。
30. 莊慧秋:《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文化,初版,1995)。
31. 莊慧秋主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作坊,初版,2002)。
32. 梁世武:《選舉預測-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中「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型之檢驗》,(台北:華泰,1995年)。
33.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初版,2000)。
34.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初版,1996)。
35.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出版,初版,1998)。
36.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初版,1998)。
37. 張娟芬:《姐妹鬩牆》,(台北,聯合文學,初版,1998)。
38.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策中心,1989年)。
39. Olson著;董安琪譯:《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出版,初版,1989年)。
40. 鄭美里:《女兒圈》,(台北,女書文化,初版,1997)。
41. 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初版,1999)。
(二)學位論文
1. 王怡君:《女性參政者之角色認同與政策議題--以第四屆女性立法委員候選人為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 王明智:《男同志性別認同的顛覆與移動﹝從性別弱勢到性別主體‧性別論述與榮格理論﹞》,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3. 吳鳳雪:《解讀媒介中的同性戀意涵---以1983-1993年的報紙為例》,銘傳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1993年。
4. 吳素柔:《壓迫與反抗---台灣同志團體出版品的語藝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5. 吳翠松:《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 范 雲:《民主進步黨地方黨部的組織與動員網絡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7. 郭銘禮:《性、法律與經濟分析:從Posner 的性經濟理論檢討台灣之性管制的問題》,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8. 張喬婷:《異質空間vs.全視空間:台灣校園女同志的記憶.認同...》,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9 . 張宏誠:《同性戀者權利平等保障隻憲法基礎》,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0. 鄭美里:《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1. 鄭敏慧:《在虛擬中遇見真實-台灣學術網路BBS站的女同志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2. 謝佩娟:《台北新公園同志運動---情慾主體的社會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3. 賴麟中:《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4. 賴鈺麟:《台灣同志運動與同志諮詢熱線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5. 劉安真:《「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2001年。
16.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9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三)研討會論文
1. 吳文煜:< 河邊春夢---高雄男「同志」空間的人文地理學研究:從公共性行為談起 >,《同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2002年4月),頁213-238。
2. 李德能:< 化悲為喜---台灣同志運動行動訊息的戲劇框架語藝分析:以「美麗少年東森事件」為例 >,《同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2002年4月),頁319-335。
3. 羅敬堯:〈 妖姬治「國」抑或是打造一個性異議異質空間:九0年代台灣同志運動與國家權力的交鋒:以「台北同玩節」為例 〉,《全國研究生社會學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社會系,2002年6月),頁1-28。
4. 黃怡妙:< Together:台美女同志的故事 >,《同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2002年4月),頁155-167。
5. 謝臥龍;張銘峰:< 同志參選空間的現狀、想像與期待 >,《同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2002年4月),頁239-258。
6. 賴鈺麟:< 性傾向歧視在台灣 >,《同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2002年4月),頁337-356。
(四)期刊
1. 小毛:< 反挫:誰與同志為敵? >,《騷動》,第2期(1996),頁58-62。
2. Monique Witting,“The Straight Mind”,米蟲譯,(性/別),《島嶼邊緣》,第9期(1993),頁41-54。
3. 白佩姬:< 文話與政治的雙曲線:淺談九0年代中葉台灣同志運動的轉折 >,《騷動》,第2期(1996),頁52-57。
4. 王甫昌:< 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1994),頁1-34。
5. 王甫昌:< 族群動員與台灣反對運動的發展,1986-1989 >,(行政院國科會社資中心1994),頁1-91。
6. 王皓薇:< 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咬有「現身」自主權 >,《騷動》,第3 期(1997),頁52-58。
7. 王雅各:< 大學校園中的性取向教學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2000),頁101-108。
8. 古明君:< 「看見」和「扮裝」之外,女性主義到底能做什麼? >,《婦女新知》,第159期(1995),頁9-11。
9. 古明君:< 女性主義陣營中的同性戀恐懼 >,《婦女新知》,第161期(1995),頁19-20。
10. 卡維波:< 什麼是酷兒 >,《騷動》,第4期(1997),頁73- 81。
11. 朱偉誠:< 建立同志“國”? 朝向一個異性議政體的烏托邦想像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2000),頁103-152。
12. 朱偉誠:< 台灣同志學 >,《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8期(2001),頁。
13. 何春蕤:< 婦女運動、女同性戀、性解放 >,《婦女新知》,第159期(1995),頁14-18。
14. 周倩漪:< 絕地關係、終極運動:同志伴侶經驗、主體建構、與運動思維 >,《騷動》,第3期(1997),頁38-42。
15. 周倩漪:< 現身與變身:媒體中同志身影的流變與可能 >,《騷動》,第4 期(1997),頁67-72。
16. 林立樹,(1950年代美國同性戀團體理念與發展之探討),《輔仁學誌》,第24期(1995),頁57-71。
17. 林賢修:< 同志運動的無頭公案 >,《騷動》,第4期(1997),頁62-66。
18. 林怡吟:< 鱷魚手記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2000),頁65-67。
19. 吳瑞元:<正在創造的歷史---介紹台灣現代同志情慾運動>,《史匯》,第二期(1997),頁103-107。
20. 唐文慧:< 從『不鼓勵、也不反對』談起:在校園籌組「同志社團」>,《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2000),頁109-111。
21. 陳光興:<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7 期(1994),頁199。
22. 游美惠:< 性別意識與性別意識形態 >,《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2000),頁98-100。
23. 魚玄阿躋:< 攜手之前,分離,有其必要 >,《婦女新知》,第161期(1995),頁16-18。
24. 魚玄阿璣、鄭美里:< 幸福正在逼近---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 >,《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頁89-95。
25. 齊天小勝、魚玄阿璣、喀飛、沙啞、漂亮:< 牲禮、英雄、或戰略家:「現身」於現階段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 >,《騷動》,第3期(1997),頁45-51。
26. 喀沙:< 被化約的性別與身體 >,《騷動》,第4期(1997),頁52-58。
27. 張茂桂:<民間社會、資源動員論與新社會運動>,《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1994),頁33-66。
28. By Radicalesbians;張君玫譯:< 女人認同女人 >,婦女新知》,第158期(1995),頁2-4。
29. 張小虹:< 在張力中相互看見:女同志運動與婦女運動之糾葛 >,《婦女新知》,第158期(1995),頁5-8。
30. 張人傑:< 情慾叢結與身體政治---從斷袖、同性戀到酷兒 >,《月旦法學》,第30期(1997),頁22-29。
31. 張娟芬:< Like a Lesbian >,《婦女新知》,第158期(1995),頁8-10。
32. 張小虹:<同志情人、同志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 >,《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頁6-25。
33. 張娟芬:< 姐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 >,《聯合文學》,第14卷,第168期(1998),頁137-141。
34. 趙彥寧:< 出櫃或不出櫃? 這是一個黑暗的問題 >,《騷動》,第3期(1997),頁59-64。
35. 趙彥寧:< 面具與真實:論台灣同志運動的「現身」問題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期刊》,第84期(1997),頁111- 135。
36. 趙彥寧:< 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2000),頁207- 228。
37. 鄭敏慧:<網路(網絡)作為女同志活動的公共領域>,《城市與設計學報》,第2、3期(1997),頁263-274。
38. 鄭敏慧:<從國內外女同志網站看跨地域認同>,《城市與設計學報》,第5、6期(1998),頁199-209。
39. 簡家欣:< 9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 >,《思與言》,第35卷,第1期(1997),頁145-209。
40. 簡家欣:< 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 >,《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頁66-69。
二、英文部份
(一)書籍
1. Millett, Kate, Sexual Politics, London: Virago, 1990.
2. Butler, Judith P. Gender Trouble :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90.
3. Cruikshank, Margant ,The Gay and Lesbian Liberation Movement,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92.
4. Oliver, Pamala E. and Gerald Marwell, “Mobilizing Technologies for Collective Action” in Morris, Aldon D.and Carol McClurg Mueller (eds.)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5. Hertzog, Mark, The Lavender Vote: Lesbian, Gay Man, and Bisexuals in American Electoral Politic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6. Ellen D. B. Riggle;Barry L.Tadlock, Gays and Lesbians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 Public Policy ,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 New York: Column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7. Yeager, Ken, Traiblazers : Profiles of America`s Gay and Lesbian Elected Officials,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1999.
(二)期刊
1. Sherrill, Kenneth, “The Political Power of Lesbian, Gays, and Bisexuals ,”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4 (1996), pp.469-473.
2. Yang, Alan S. “The Polls-Trends:Attitudes Towards Homosexuality ,”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ol.61 (1997), pp.477-507.
3. Robert Bailey , “Out and Voting II:The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Vote in Congressional House Elections,1990-1996.” 文章取自
http://www.ngltf.org/downloads/outnvoting.pdf(2002年2月11日)。
4. Robert W. Bailey, PH.D. “Out and Voting II:The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Vote in Congressional Elections,1990-1998.” 文章取自http://www.ngltf.org/downloads/outvote2.pdf(2002年2月11日)。
5. Alan S. Yang. “The 2000 National Election Study and Gay and Lesbian Rights: Support for Equality Grows.” 文章取自
http://www.ngltf.org/downloads/NES2000.pdf (200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