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玲玉 Sheu, Ling-Yuh |
|---|---|
| 論文名稱: |
地景復育技術規劃理論與實務之研究──以壽山、大崗山為例 A Study of Landscape Restoratio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Using Shoushan and Dagang Mountain as Examples |
| 指導教授: |
申永輝
Shen, Yun-Hwei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4 |
| 中文關鍵詞: | 停採礦區 、復育 、礦山公園 、礦業遺址 |
| 外文關鍵詞: | disused mine area, mine park, reclamation, mining herit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98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許多物質都取自於大地,因此土地可以說是人類最珍貴的資源。然而,我們對土地資源的迅速開發不僅使土地資源逐漸枯竭,且對土地需求的遽增也導致了土地資源的退化。其中,採礦活動的影響十分顯著。此外,國人對於停採礦區也較少給予關注,更未能進行有效的環境監測。以致於在採礦活動停止後,大多停採礦區常被棄置或任其荒廢。有時更因為自然災害,而導致礦區鄰近地區居民生命財產的損傷。甚至也有不肖人士在上述地區任意棄置廢棄物…等,對土地資源造成二度傷害。
根據許多先進國家的研究顯示,不但採礦中的環境維護,甚至停止採礦後的礦區整復工作,就技術層面來看,都是可以做到。如果能夠將停採礦區進行整建復育,不僅可以防止災害,同時也能夠美化礦區的景觀;更可以針對整復後的礦區特性進行其他的利用,讓它能夠再次的活化起來,並且賦予它新的生機。
本研究除了進行相關文獻回顧以及野外調查外,並根據保護礦業遺跡景觀資源的原則,針對壽山和大崗山停採礦區進行地景分區與環境特質描述,最後,依據所分析的結果,研擬壽山和大崗山二地區礦山公園的概念規劃。
礦山公園最為特別的就是偏重礦業遺跡景觀,建立礦山公園不但可以使礦業遺跡資源得到保存和永續利用,也有利於礦區環境復育。因此,規劃原則除了要強調礦業遺跡景觀的保存與礦業開發歷史,也提供不同於一般風景區與公園的科學教育與遊憩價值;不僅同時展現其人文和自然景觀特色,也能使礦山公園永續發展。本研究使用三大管理分區,即「礦業遺跡展示區」、「環境復育示範區」及「一般遊憩區」,並訂立相關的管理措施,作為壽山礦山公園、大崗山礦山公園規劃的概念。如此不僅可保護特殊的礦業景觀,也可兼顧教育和觀光遊憩目的。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have been aimed for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wo major mining localities of Kaohsiung, such as Shoushan and Dagangshan, Kaohsiung, Taiwan. That together had supplied raw materials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Portland Cement from 1950 until their mine closures in the early 2000’s. Secondly,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s of planning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for land reclam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of mine parks are adequately discussed. The viability of establishing mine parks is considered to be most welcomed with respect to such purposes as mining heritage landscape preservation, public edu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 sites.
The system of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employed in this study have been primaril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designed by Litton (1968), Lee(1983)and Wang (1997), providing the major four aspects, such as , landscape elements, landscape models, classification of landscapes and esthetics evaluation.
The maj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presented in terms of quality rating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overall rating for all aspects may be recognized as being high to medium categories. Therefore, it may be noted that the creation of mine parks is feasibl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for heritage mining landscape preservation,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site purposes. Seemingly, the Shoushan site should be preferentially developed as proposed the Dagangshan site on the basis of economic and visitor attraction factors.
(英 文)
1.Bennett, M. R., Doyle, P., Glasser, N. F. and Larwood, J. G., An assess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void” as a management technique for geological conservation in disused quarr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50: pp.223-233, 1997.
2.Colin Prosser, Michael Murphy & Jonathan Larwood, Geological Conservation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English Nature, pp.38-46, 2006.
3.Congalton, R.G., A review of 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classifications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37, pp.35-46, 1991.
4.Congalton, R.G., & Green, K., 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remotely sensed data: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Boca Raton: Lewis Publisher, 1999.
5.Countryside Commission, Protected Landscape in the U.K., 1992.
6.Countryside Commission and English Nature, The Character of England:landscape, wildlife and natural features, 1997.
7.Countryside Commission and English Nature, The Character of England’s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1997.
8.Davidson, D.A., ed.,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 Use. Longman, 1983.
9.English Nature, Managing LNRs, U.K.: English Nature, 1995.
10.Harris, J.A., Birch, P. & Palmer, J.P., Land Restoration and Reclamation: Principle Practice. Harlow, Essex, England: Longman, 1996.
11.Litton, R.B.,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the Landscape, In: Krutilla Baltimore, J.V. (ed.) Natural Environments Studies i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Analysis,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2.
12.McHarg, I.L., Design with Nature. Wiley, 1992.
13.Moffat, A. and G. McNeill, Reclaiming Disturbed Land for Forestry. The Forestry Authority. HMSO, 1994.
14.Mitchell, C.W., Terrain Evalu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73.
15.Mitchell, B., Geography and Resource Analysis.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78.
16.Nature Conservancy Council, Earth Science Conservation in Great Britain── A Strategy. Appendices: a Handbook of Earth Science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1990.
17.Peterson, D., Whistler, J., Bishop, C., Egbert, S. and Martinko, E., The Kansas next-generation land use/land cover mapping initiative, ASPRS 2009 Annual Conference, Baltimore, Maryland, 2009.
18.Peterson, D., Whistler, J., Lomas, J., Dobbs, K., Jakubauskas, M., Egbert, S. and Martinko, E., 2005 Kansas Land Cover Patterns Phase I - Final Report, Funded by Kansas Water Office an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 2008.
19.Richards, L. and Armstrong, W., Reclamation ─ Making the Best of Derelict L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pp.16-18, 1996.
20.Scottish Natural Heritage, Remember the geological codes. Earth Heritage Conservation, 1996.
21.The Countryside Agency, Interim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Guidance. London: The Countryside Agency, 1999.
22.UNESCO,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UNESCO Geopark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9.
23.Wilson, C. Doyle, P. Easterbrook, P. Reid, E. & Skipsey E. (ed.), Earth Heritage Conservation - Conservation in Action, pp.155-259. U.K.: Open University, 1994.
24.Wong, M.H., J.W.C. Wong and A.J.M. Baker, Remedi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egraded Lands. Lewis Publishers, 1999.
25.Wright, R., Of Rocks and Rubbish Conserving geological faces in refuse sites, Earth Heritage Conservation, 27: pp.9-11, 1989.
26.Zonneveld, I.S., Land Ecology. SPB Academic Publishing, 1995.
27.Zonneveld, I.S., Land Evaluation and Landscape Science. ITC: Enschede, The Netherland, 1972.
(中文部分)
28.中華水土保持學會,「高雄市萬壽山地區綜合水土保持調查規劃研究報告」,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委託計畫,1986。
29.中華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手冊──工程篇」,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印,1992。
30.中華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手冊──農地篇」,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印,1992。
31.中華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手冊──植生篇」,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印,1992。
32.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嘉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崗山礦區復育更生可行性研究」,嘉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8。
33.中華礦業技師事務所,「石灰石礦採礦權展限繼續開採計畫書」,環球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1。
34.中華礦業技師事務所,「石灰石礦變更(增列)開採計畫書」,環球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5。
35.中華礦業技師事務所,「石灰石礦採礦權期滿後採礦場復整規劃書」,環球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8。
36.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
37.中國國家環境保護局,「中國的環境管理制度和體制」,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
38.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自然保護司,「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管理辦法研究,面向新世紀的生態挑戰──自然保護文件匯編」,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pp.104-131,1998。
39.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環境規劃與管理」,台北: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印行,1994。
40.王玉豐,「揭開昨日工業的面紗:工業遺址的保存與再造」,初版,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4。
41.王玉豐,「下一個行動是什麼:產業文化資產的論述危機與行動策略」,工業遺址再利用案例探討工作坊論文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06。
42.王騰崇,「金屬礦業遺址再利用與生態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的架構與現況」,2006年國際文化資產日主題講座論文集,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2006。
43.王騰崇,「解析黃金博物園區—對生態博物館與聚落文化遺址的邂逅」,2006。
44.王 鑫,「遙測講義(四)」,台北:台灣大學地理學系,1986。
45.王 鑫,「編訂環境保護人員專業訓練教材──環境資源管理」專案研究計畫報告,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1992。
46.王 鑫,「地球科學保育」,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辦理,1994。
47.王 鑫,「地景保育景點評鑑及保育技術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辦理,1996。
48.王 鑫,「英國地景保育資料彙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辦理,1997。
49.王 鑫,「地景保育」,台北:明文書局,1997。
50.王 鑫等編譯,「地球科學保育策略──地景保育技術」,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辦理,1998。
51.王 鑫等,「地景保育作業要點之研擬與示範計畫」,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辦理,2000。
52.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系,「生態工法技術參考手冊」,2001。
53.白中科、趙景逵等,「工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9。
54.田國綱,「露天採礦場整復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55.布查德花園有限公司,「布查德花園」,加拿大卑詩省漢洛克印刷有限公司,1992。
56.呂光洋,「生態系重建及棲地復原」,海峽兩岸風景地學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pp.127-132,1999。
57.李光中,「台灣地區地景保育現況與展望」,地景保育通訊 1:pp.1-7,1994。
58.李光中,「陽明山國家公園共同規劃與管理機制之先驅性研究—以竹子湖地區為例」研究報告,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
59.李光中,「社區參與國家森林共同經營管理之研究—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研究報告,花蓮: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2003。
60.李光中,「建立國家公園永續經營的社區參與機制—一個行動研究架構」,2003年環境資源經濟、管理暨系統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2年9月19日,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pp.B97~B120,2003。
61.李光中,「自然文化景觀保存與公眾參與」,文建會主編,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pp.129-142,2003。
62.李洪遠、鞠美庭,「生態恢復的原理與實踐」,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63.李烈榮、姜建軍、王文,「中國地質遺跡資源及其管理」,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2。
64.李筱娟,「台東縣卑南山礫岩分佈地區地景特質評估之研究」,台北: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65.李建堂編譯,「地球襲產保育──如何付諸行動」,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台灣大學地理學系辦理,2000。
66.波多野想,「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of Chinguashi Mining Town:Referring to the Norwegian Method of Describing Landscapes」,國際文化景觀保存哲學交流論壇會—挪威與台灣之文化景觀保存哲學與管理方法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67.何立德,「特殊地質、地形景點選址與管理之研究──以海岸山脈地區為個案」,台北: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8.何立德、王鑫譯,「土地復原與復育:原則與實踐」,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2001。(註:未發表)
69.何武璋,「台灣西部重要石灰石礦區景觀復元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70.吳慧菊,「北勢溪上游河流地形景觀的區域差異與其原因」,台北: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71.林妏嬪,「地表採礦區景觀復育之研究」,台北:造園季刊,3(2):pp.62-68,1988。
72.林鎮洋主編,「生態工法-技術參考手冊」,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2001。
73. 周家云,「四川省礦山土地復墾評價及生態重建對策研究」,成都理工大學第四紀地質學碩士論文,2005。
74.周聞經,「高雄市附近之更新世石灰岩」,台北:中國地質學會專刊,1:pp.65-74,1962。
75.承德造形工程有限公司,「高雄縣大崗山風景區規劃報告書」,高雄縣政府,1988。
76.衍生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高雄市自然公園登山健行路線整體規畫」,高雄市政府建設局委託計畫,2000。
77.吳次芳、徐保根等,「土地生態學」,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
78.吳次芳,「土地利用規劃」,地質出版社,2002。
79.姜建軍,「中國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工作指南」,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7。
80.紅山雪夫著、雷素梅譯,「奧地利及中歐古都街道之旅」,精英出版社,2001。
81.施添福,「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研究主題」,台北:師大地理研究學報,6:pp.203-242,1980。
82.范軍富,「露天煤礦土地復墾理論與方法研究」,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採礦工程碩士論文,1999。
83.侯萬榮,「略論礦業遺跡的開發和礦山公園的建設」,中國國土資源經濟,10:pp.37-38,2005。
84.徐嵩齡,「採礦地的生態重建和恢復生態學」,科技導報,1994(3):pp.49-51,1994。
85.徐嵩齡,「恢復生態學的理論性質」,科技導報,3:pp.18-21,1995。
86.耿殿明,「礦區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87.孫書存、包維楷,「恢復生態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88.孫習之,「台灣高雄市附近之地質構造及珊瑚礁石灰岩」,台灣石油地質,2:pp.47-64,1963。
89.高苑科技大學,「阿蓮鄉整體城鎮地貌塑造綱要計畫期末報告書」,高雄縣阿蓮鄉公所,2007。
90.許玲玉,「礦山公園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兩岸自然保護區暨世界自然遺產論壇論文集,100年11月6~12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pp.215-228,2011。
91.許玲玉、溫紹炳等,「臺灣設置國家級礦山公園的願景」,臺灣鑛業,62 (4),pp.1-15,2010。
92.許玲玉,「從地景保育的觀點探討大油坑停採礦區之再造利用」,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93.陳玉和、孫廣義,「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礦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94.陳宏宇,「由永續發展觀點分析礦產資源之供給及經營管理」,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7。
95.陳時祖,「高雄地區石灰石礦區殘坡長期安定性之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4。
96.陳時祖、林永壽,「壽山、半屏山危岩處理方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第77-34號,1988。
97.陳時祖、胡麟石、陳國華,「高雄壽山地區坡地災害特性之調查與其整治研究,(I)地質資料之收集調查與研判」,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88。
98.陳淑珍譯,「生態工程與生態系重建」,台北:六合出版社,2005。
99.陳麗娟、劉亞平,「大崗山景觀知識庫」,大崗山人文協會,2007。(http://zih.loxa.edu.tw/da/)
100.康立和,「台灣礦區水土保持問題之分析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01.國家永續發展會議,「邁向永續台灣宣言」,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
102.郭義強,「煤礦區土地復墾規劃模式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學碩士論文,2005。
103.彭德福,「我國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回顧與展望」,煤礦環境保護,14(1):pp.12-14,2002。
104.彭德福,「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土地復墾」,煤礦環境保護,14(6):pp.5-8,2000。
105.曾梓峰,「工業文人遺產再利用與地方活化—德國魯爾區再發展的經驗」,中華民國建築師,340:pp.70-75,2003。
106.凌婉婷、賀紀正、高彥征,「我國礦區土地復墾概況,」農業環境與發展,17(4):pp.34-36,2000。
107.湯惠君,「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衡陽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5(3):pp.85-88,2004。
108.張石角,「台灣地區國家公園區域內礦產探採作業準則及管理辦法之研究報告」,中華民國生態保育協會,1986。
109.張紹良、張國良,「土地復墾的基礎研究」,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8(4):pp.389-392,1999。
110.張國良,「礦區環境與土地復墾」,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7。
111.張隆盛,「永續國土利用規劃總論」,永續國土發展講座彙編,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1999。
112.張學文,「壽山自然公園生態系列叢書圖鑑」,高雄市政府建設局,2003。
113.張馨文、李少甫,「英國礦區土地再利用模式之探討」,建築與規劃學報,2(2):pp.96-112,2001。
114.傅朝卿,「工業遺產再生論—探索世界工業文化遺產之保存與永續經營」,建築師,340:pp.64-69,2003。
115.黃莉婷,「十四、礦區廢棄地土地生物復墾技術」,銀安安普安全技術諮詢中心。(http://www.anpucenter.com/UploadFile/4.pdf),20?。
116.黃朝琴,「建構大崗山自然生態園區為自然生態教育課程方案」,高雄市教師成長學苑。(http://teacher.ks.edu.tw/),2007。
117.楊京平、祁真,「生態系管理與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118.楊凱成,(2006)廢墟的再生: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索,文化建設委員會。
119.經濟部水資源局,「自然交響樂──生態工法」,1999。
120.經濟部水資源局,「生態工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00。
121.經建會,「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
122.潘國樑,「論礦山之環境維護與礦區整復」,工程環境會刊,5:pp.69-77,1984。
123.劉正輝,「文化景觀初探,兼論文化資產保護的新趨勢」,台灣博物館季刊,25(4):pp.82-89,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06。
124.劉和義,「景觀生態觀點下之壽山植被未來」,中山大學生物學系,2003。
125.劉偉,「美國土地復墾工程範例及其啟示」,資源調查與評價,20:pp.17-21,2003。
126.劉黎明、林培,「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土地資源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127.蔡光榮,「福安礦場舊採掘跡植生復育水土保持改善計畫」,中華民國礦業協進會礦業研究報告,pp.1-130,1996。
128.蔡光榮、林金炳、陳旺志,「高雄壽山地區坡地災害特性之調查與其整治研究(I)--崩坍地之調查與潛在滑動地層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86。
129.蔡厚男,「試評英美七0年代以來地景研究和理論發展的主要趨勢」,城鄉研究學報,4(1):pp.149-157,1986。
130.蔡運龍,「自然資源學理」,科學出版社,pp.104-113,2001。
131.鄭秀藝,「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評鑑準則之研擬與評鑑方法之探討」,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132.盧筑筠,「高雄壽山停採礦區地景分區及礦山公園概念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33.薛益忠、何武璋,「陸上砂石採取區景觀復元規範之研究」,經濟部礦業司,2000。
134.鍾廣吉,「台灣的石灰岩」,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135.鍾廣吉,「台灣西南部地區特殊地景登錄計畫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辦理,1995。
136.鍾廣吉,「高雄地區鐘乳石石灰岩景觀及岩礦基礎地質調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辦理,1986。
137.鍾廣吉,「高雄縣境內鐘乳石石灰岩景觀調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辦理,1986。
138.環球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崗山採礦場礦場施工計畫書」,1997。
139.魏稽生、嚴治民,「台灣的礦業」,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140.韓謀、鍾振東,「台灣高雄縣高雄石灰岩區地質構造之初步觀察」,台灣石油地質,1:pp.23-30,1962。
(相關的網站)
141.大崗山人文協會網站,http://zih.loxa.edu.tw/da/
142.高雄市阿蓮區公所網站, http://www.alian.gov.tw/style/front001/bexfront.php
143.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網站,http://sn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91&Itemid=194
144.環球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網站,http://www.ucctw.com/ucctw/
145.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http://urban-web.kcg.gov.tw/Data/BU03/Board/20130604185425-1.pdf
146.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
校內:2016-08-19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