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厚順
Lin, Hou-Shun
論文名稱: 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之研究
A study on Air Quality in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of Apartment Buildings
指導教授: 賴榮平
Lai, Rong-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
外文關鍵詞: air quality,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地區人口大量集居於都市,使得居住型態往高層化、聚集化發展,大量興建公寓大廈以符合人們居住的需要。同時,為了解決住戶停車問題,大規模闢建地下室做為停車使用,但是地下停車場多為密閉空間,導致汽機車所排放之污染物無法有效排出,造成其空氣品質不良。但反觀目前國內對於公寓大廈地下室空氣品質相關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選定16個案例,藉由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污染物(CO、CO2、NOx、粉塵)量測及住戶滿意度調查,以瞭解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之現況與問題點。另外本研究將量測調查抽排風系統之效能與運轉狀況,進而檢討現行法規地下停車場排風量規定值是否合適。
    本研究之具體成果初步歸納有以下幾點:
    1. 本研究發現公寓大廈地下室停車場空氣污染物,有越往下樓層濃度越高趨勢。尖峰時段每往下一層樓CO濃度提升2.33 ppm、CO2濃度提升24.0 ppm、NOx濃度提升52.99 ppb;離峰時段每往下一層樓CO濃度提升1.33 ppm、CO2濃度提升23.5 ppm、NOx濃度提升52.26 ppb。有關污染物濃度嚴重程度方面,以NOx、CO最為嚴重。
    2. 有關住戶滿意度方面,以通風狀況之不滿意度最高(35%),其次為綜合滿意度(26%)。在於溫度、濕度、粉塵之不滿意度分別為(13%、8%、18%),顯示住戶對這三項因子滿意度較為普通。住戶於地下停車場感受身體不舒服的比例為(12%),顯示公寓大廈停車場造成住戶感覺身體不適的比例不高。
    3. 本研究調查16個案例共109台排風機,其中17台故障維修中。排風效率方面,各案例排風機效率,平均下降為原設計值的53%,其中又以案例A中B3樓層下降至原設計值的12%為最多,案例I中B1樓層下降至原設計值的77%為最少。案例A、D、E、M、P五個案例排風效率均降至原設計值的一半以下(5/16)。
    4. 現行法規規定之停車場排風量為25(M3/hr*M2),並未規範排風機啟動點與啟動持續時間。本研究於各調查案例中,計算其排風機於尖峰時段(2hr)連續啟動排風機120分鐘,建議排風量設計值為7.0(M3/hr*M2);連續啟動排風機60分鐘(1/2時間),建議為14.0(M3/hr*M2);連續啟動排風機30分鐘(1/4時間),建議為28.0(M3/hr*M2)。

    A great number of people live in cities in Taiwan, making the dwelling styles taller and more congregated. A large number of apartment buildings have been built to meet people’s demand. In the meantime, to solve parking problem, a lot of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were built. They are mostly airtight spaces, causing the pollutants from motorbikes and automobiles unable to be emitted. The air quality is poor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er selects 16 cas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issues of air quality of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of apartment buildings with measurement of pollutants (CO, CO2, NOx and dust emission) and satisfaction of inhabitants. Also, the researcher also measures and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and operation condition of ventilation system to review whether the values stipulated in current regulations on the ventilation of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of apartment buildings are appropriate.
    The initial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1. The thickness of air pollutants gets higher as the floors go down. In the peak hours, the CO thickness increases by 2.33 ppm, 24.0 ppm of CO2 and 52.99 ppb of NOx with one floor lower. In off peak hours, the CO thickness increases by 1.33 ppm, 23.5 ppm of CO2 and 52.26 ppb of NOx with one floor lower. NOx and CO have highest pollution level.
    2. In satisfaction, inhabitants are least satisfied with ventilation (35%), followed by general satisfaction (26%). The dissatisfaction on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dust emission is 13%, 8% and 18% respectively. Inhabitants’ satisfaction on these three factors is ordinary. 12% of respondents feel uncomfortable in underground parking lots, which is not a higher percentage.
    3.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a total of 109 extractor fangs in the 16 cases with 17 out of order to be fixed. The extraction rate of the fans decreased by an average of 53% from the original design value. The highest drop is that of B3 in case A at 12%. The lowest drop is 77% of B1 in case I. The rate drop of cases A, D, E, M, and P is to lower than half of the original design value (5/16).
    4. The value in current regulations is 25(M3/hr*M2) without requirement on initiation point and continuation time of extractor fans. The researcher sets the peak time (2 hours) and continuation operation of 120 minutes. Suggested extraction amount is 7.0(M3/hr*M2) with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60 minutes (1/2 time) at the suggested value 14.0(M3/hr*M2). In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30 minutes (1/4 time), the suggested value is 28.0(M3/hr*M2).

    第一章 緒論 7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1-2 研究內容與範圍 9 1-3 相關文獻回顧 11 1-3-1室內空氣品質影響因子及量測方式 11 1-3-2國內外室內空氣品質評估基準相關文獻 14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15 1-4-1 研究方法 15 1-4-2 研究流程 16 第二章 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概述 17 2-1 地下停車場空氣污染物來源概述 17 2-2 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污染物特徵 18 2-2-1 粒狀污染物 18 2-2-2 氣狀污染物 18 2-3汽機車排放之空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 20 2-4 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影響因素 20 2-5 國內外空氣品質評估基準 25 第三章 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調查方法 27 3-1 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調查計劃 27 3-1-1 調查目的 27 3-1-2 調查流程與方法 28 3-1-3 調查對象 28 3-2 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現場量測 30 3-2-1 量測儀器 30 3-2-2 量測時間 34 3-2-3 量測內容概要 34 3-2-4 現場量測實施 35 3-3 地下停車場使用現況問卷調查 44 3-3-1 問卷調查內容 44 3-3-2 問卷調查對象 44 第四章 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現況調查與分析 47 4-1 現場量測結果分析 47 4-1-1 地下停車場溫度、濕度分析 47 4-1-2 地下停車場污染物濃度分析 50 4-1-3 地下停車場抽排風系統檢討 70 4-1-4 地下停車場污染物濃度與影響因素比較分析 76 4-2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83 4-2-1 問卷調查滿意度分析 83 4-2-2 問卷調查與量測結果比較分析 85 4-3 現行法規地下停車場抽排風量檢討 91 4-3-1 建築技術規則中有關通風條文與國內外相關法規 91 4-3-2 汽機車污染物排放量與所需排風量計算 93 4-3-3 地下停車場抽排風系統問題點彙整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0 5-1 結論 110 5-2 後續研究與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一: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空氣品質問卷調查表 116 附錄二:公寓大廈地下停車場調查計畫表 117 附錄三之一:各案例地下停車場建築空間構造因素調查結果 119 附錄三之二:各案例地下停車場抽排風系統因素調查結果 120 附錄三之三:各案例地下停車場抽排風系統計算所需抽排風量調查結果 121 附錄三之四:各案例地下停車場使用者因素調查結果 122 附錄四之一:各案例地下停車場(10M*10M)平均污染物濃度 123 附錄四之二:各案例地下停車場(車道口)平均污染物濃度 124 附錄四之三:各案例地下停車場(電梯口)平均污染物濃度 125 附錄四之四:各案例地下停車場(角落)平均污染物濃度 126 附錄五之一: 各案例地下停車場污染物CO濃度分佈圖 127 附錄五之二: 各案例地下停車場污染物NOX濃度分佈圖 131 附錄五之三: 各案例地下停車場污染物PM10濃度分佈圖 132

    (一)中文部份
    C01 卡茲、潘家寅、Katz,M (1971),《空氣污染測定法》。臺北巿:中華。
    C02 維涅基爾、李天生、Venezia,Ronald A (1975),《降低車輛交通的空氣污染指南》。臺北巿: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C03 葛蓮、楊國明、Glenn (1978),《汽車廢氣排除控制系統》。臺北市:徐氏基金會。
    C04 蔡俊鴻 (1988),《高雄市地下街商場空氣品質與通風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市: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C05 吳贊鐸 (1990),《柴油車空氣污染學》。臺北市:淑馨。
    C06 黃靖雄 (1990),《汽車構造原理》。臺中市:正工出版。
    C07 彭定吉 (1992),《集合住宅室內空氣品質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C08 陳東榮 (1993),《住宅室內空氣品質 (CO、CO2、PM10) 現場測定與評估檢討》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C09 周伯丞(1994),《以生活行為模式為變因探討住宅內空氣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C10 賴耿陽 (1994),《室內空氣污染:解析.預測.對策人體健康影響》。臺南市:臺灣復文。
    C11 江哲銘計畫主持,賴榮平共同主持,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執行 (1997),《建築技術規則有關通風條文增修訂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C12 游晉程 (1997),《集合住宅屬性與設施管理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C13 翁閎政 (1998),《機車排氣之揮發性有機物特徵及光化反應性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C14 何文淵 (1999),《汽油車引擎廢氣揮發性有機物成份及光化反應潛勢》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C15 黃靖雄 (1999),《現代低公害省油汽車排氣污染控制技術及裝置》。臺北市:全華。
    C16 蔡勳雄 (1999),《88機動車輛排放空氣污染物及噪音管制彙編》。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C17 詹長權 (1999),《台灣空氣污染健康風險評估計畫先驅計畫》。臺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C18 劉育穎 (2000),《機車排放醛酮化合物特徵與光化反應性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C19 江哲銘計畫主持,賴榮平共同主持 (2000),《建築通風性能式規範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C20 鄭懋雄 (2001),《辦公空間通風效果與污染物濃度之研究:以台灣商業辦公大樓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C21 尤新來、顏昭文 (2001),《汽車學,汽油引擎篇》。臺北市:全華科技。
    C22 程靜如 (2002),《臨時住宅室內溫熱環境調查與改善對策探討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災區為例》碩士論文。臺北縣: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
    C23 陳明宏 (2002),《臨時住宅室內舒適音、溫熱環境之現況調查與評估研究:以臺灣九二一大地震受災區為例》碩士論文。臺北縣: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
    C24 李昭興 (2002),《辦公空間相關變數對揮發性有機物質濃度影響之研究-以台灣辦公空間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C25 林信旭 (2002),《以二氧化碳與甲醛污染物探討有效通風控制之研究-以台灣辦公空間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C26 陳丁于 (2002),《台灣地區室內環境因子對建材揮發性有機物質逸散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清漆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C27 黃鐘聖 (2003),《永續發展理念下公寓大廈式集合住宅空間規模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C28 陳逸青 (2003),《建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逸散特性與預測式建立之研究-以塗料類建材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C29 盧博堅 (2003),《空氣品質與噪音防制》。臺北縣:空大。
    C30 張漢昌 (2004),《環境污染與防治》。臺北市:新文京。
    C31 李彥頤 (2004),《辦公空間室內空氣品質管制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C32 陳振誠 (2004),《臺灣本土氣候下換氣率影響建材有機物質逸散特性之研究:以合板及清漆為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C33 陳慶煒 (2005),《都市地區停車設施對週邊空氣品質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二)西文文獻
    E01. K.Papakonstantinou (2003),《Air quality in an underground garage:computational and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ventilation effectiveness》。
    E02. Indoor Environment Quality Strategies (2005),《New Design Method for Enclosed Garage Ventilation Rate》。

    (三)日文文獻
    J01 宮崎竹二 (1996年),《地下駐車場における空気汚染》。技術書院。
    J02 和田 拓也 (1999年6月),《地下駐車場の空気環境制御に関する研究その2 汚染質濃度と車両出入台数の関係》。日本建築学会大会学術講演梗概集41414。
    J03 有光 孝仁 (1999年9月),《地下駐車場の換気性状・換気效率に関する研究(その1)空気齢測定による檢討》。日本建築学会大会学術講演梗概集41285。
    J04 田所 祐人 (1999年9月),《地下駐車場の換気性状・換気效率に関する研究(その2)数値解析による流れ場・拡散場の検討》。日本建築学会大会学術講演梗概集41286。
    J05 柳 宇 (2001年9月),《オフィス内空氣汚染對策》。技術書院。
    J06 吉野一 (2002年),《多層階地下駐車場の換気性状の検討》。技術書院。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7-2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