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廖振君 Liao, Chen-Chun |
|---|---|
| 論文名稱: |
智慧資本評價模型之建立-以科技產業為例 Discussion of the capital appraisal model of intelligence - tak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dustry as an example |
| 指導教授: |
張守進
Chang, Shoou-Jin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 Program(on-the-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5 |
| 中文關鍵詞: | 智慧資本、企業績效、科技產業、SECI模型 |
| 外文關鍵詞: | Intelligence capital, Business Performance, industry science, SECI model |
| 相關次數: | 點閱:352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時代的演變,現今企業在充滿不確定性、多元性與複雜性的急速科技變化的環境中,面臨各項科技創新與劇烈的產業相互競爭下,智慧資本( Intellectual capital )已成為企業所擁有的最重要也最需要保護的資產。由於越來越多企業將資源投注於無形資產的創造與管理上,傳統會計方法已無法準確評估企業的真正價值。
本研究進行對於『智慧資本評價模型建立-以科技產業為例』做一探討,目的是希望藉著此研究瞭解我國科技產業中,企業無形資產(智慧資本)的發展現況,以協助企業評估無形資產的價值與運用方向,提昇投資資訊的透明度,間接協助政府評估現今科技產業重視本身智慧資本的保存與運用程度,以獎勵扶持具發展潛力之產業或企業。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enterprises are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e rapidly full of uncertainty , pluralism and complexity now, face ever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with vie each other in the violent industry, the intelligence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 has alread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s that need protection most too that enterprises have. Because resource bet creation and managerial in intangible assets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method has been already unable to assess the sterling worth of enterprises accurately.
一、中文部份
1.廖盈昇。「企業文化對於知識管理應用之影響:國內企業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朱倍瑩。「知識整合機制與創新策略配合類型對知識移轉績效影響之研究:高科技與服務業之比較」。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3.王振州。「知識整合與新產品開發績效之研究:動態能力觀點」。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4.潘品昇。「企業實施知識管理與電子商務關聯性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5.楊清閔。「知識活動下的人力資源策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6.湯令儀。「知識分享網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7.曾凱瀚。「知識管理應用於創業投資評估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8.黃翔祺。「網際網路企業智慧資本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9.汪昭芬。「組織學習、知識創造、知識蘊蓄與創新績效之關聯性研究:科技製造業、一般製造業及服務業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0.方弘文。「高科技產業知識創造與產品創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1.林佳慧。「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2.黃經洲。「知識管理於元件軟體開發之應用」。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3.江亙松。「建構知識分類與管理之策略資訊系統」。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4.洪毓澤。「組織知識創造活動中人力資源發展專業人員角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5.李守忠。「知識管理在科技產業的應用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6.張淑萍。「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應用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程,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7.熊媛露。「知識管理策略、程序及績效關係架構之建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8.連麗文。「消費金融產品創新知識管理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8學年度。
19.劉淑娟。「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知識管理之實證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博士論文,88學年度。
20.陳雲黃。「知識管理程序運用與工作角色行為認知之研究:以趨勢科技公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1.王文堯。「組織知識管理之實證研究:以台灣連鎖體系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2.謝榮禧。「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之關係:以趨勢科技產品開發程序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3.解忠翰。「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比較與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4.葉蔭淂。「企業經營策略、知識管理與組織績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5.廖福祥。「知識管理發展組織核心耐之研究:以某半導體封裝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6.徐福祥。「企業知識系統建置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7.賈鴻偉。「台灣企業集團營運績效與競爭策略之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8學年度。
28.林淳一。「建立知識管理資料庫以提昇企業競爭力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
29.黎士群。「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管理人員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
30.陳昱維。「消費品產業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寶僑與聯合利華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7學年度。
31.吳美勳。「組織記憶與學習機制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7學年度。
32.許 強。「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7學年度。
33.劉權瑩。「資訊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灣HP與台灣IB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7學年度。
34.陳瑞惇。「以知識特性知識角色與智慧資本建構雙取向之知識管理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
35.李宜真。「知識密集產業的知識管理架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86學年度。
36.林克明。「知識之類型以及其創新與轉換」。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5學年度。
37.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著(2000),劉京偉譯。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
38.對於知識管理的基本認識。www.cme.org.tw/know/start.htm.劉常勇,民88。《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菲德爾.卡斯特羅著;王玫、鄭蘭珍、王洪勛、范墨賢譯,2000.11,北京:新華書店。
39.《知識資本在台灣》:吳思華編,2001,台北:遠流。
40.《知識管理》:杜克拉等著,張玉文譯,2000,台北:天下遠見。
41.《知識的戰爭─現代風起雲湧的另一種戰爭》:賽斯.舒曼著,吳書榆譯,2001,台北:聯經。
42.王瓊淑譯 〈民88〉Jeremy Hope & Tony Hope 著:笑傲第三波:駕駁知識經濟的管理法則。台北:經典傳訊。
43.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二、英文部份
1.Branscomb, L.M.;Florida, R. .1998 ,"Challenges to Technology Policy in a Changing World" , Chemtech , 28(6), Jun.1998 , pp.13-22
2.Chen, S.,A ,1997,"New Paradigm for Knowledge-Based Competition: Building an Industry through Knowledge Sharing",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9(4), PP.437-452
3.Grupp, H.; Munt, G.; Schmoch, U. ,Knowledge-Intensive and Resource-Concerned Growth in Germany, Research Evaluation, 6(2), Aug. 1996, pp.96-104
4.Holsapple, Clyde & Whinston, Andrew, ”Software Tools for Knowledge Fusion,” Computerworld , Vol.17, Iss. 15, Apr 11, 1983, pp.11-18.
5.Noori,H. ,1998," The Transition from Low-Valued Repetitive Manufacturing Sites to Technology Hubs: The Influence of Globally Operating Companies" ,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9(1) . , pp.69-86
6.OECD.,1996,The Knowledge based Ecocomy. Paris, p.12
7.OECD.,1996,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Paris
8.OECD,1998,1998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Highlights pp.12-13
9.Stevens, C.,.,1996,"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OECD Observer No.200, Jun./Julpp.6-10
10.Porter, Michael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1990
11.Storey, D.J.; Tether, B.S. ,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 Introduction", Research Policy, 26(9), 1998, pp.933-946
12.Vickery, G. , 1999. , "Business and Industry Policies for Knowledge - Based Economies" , OECD Observer, 215, Jan.,PP.9-11 World Bank ,1998,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8/99.
13.Paul Quintas, Paul Lefrere and Geoff Jones,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30, Issue: 3, pp. 317-472, June 1997.
14.Shaw, James K. (2000)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elecommunications.Norwood, MA: Artech House, Inc.
15.Albarran, Alan (1997)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San Francisco: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6.Lacy, Stephen & Ardyth B. Sohn & Jan Leblanc Wicks (1993) Media Management: A Case Approach.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