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逸珊
Chen, Yi-Shan
論文名稱: 北宋讀書詩研究—以讀史詩為中心
A Study of Bei-Sung Dynasty’s reading books poems: From the view of media and acceptance of the reading history poem
指導教授: 張高評
Zhang, Gao-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北宋讀書詩古籍整理知識傳播雕版印刷
外文關鍵詞: ancient books collate, reading books poem, Bei-Sung Dynasty, knowledge circulate, engraving print,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北宋圖書資訊普及乃拜雕版印刷與寫本、藏本之賜,知識傳播的途徑遠較前代更為多樣化而且便捷。因此在學習方法、閱讀模式、創作方法、審美批評與學術風尚等方面,勢必會產生新的轉變。讀書詩不僅反映了當代古籍整理與印本文化,同時也見證了學風與思潮。讀史詩在讀書詩的數量中居於首位,便是得自閱讀經類與史類等兩大類書籍的回餽。考北宋讀史詩的體制表現與宋詩特色,多與圖書傳播息息相關,從中可考察宋詩在風格、立意、命題上變唐賢之所能為己能,精益求精的詩學理論,對於北宋詩人之閱讀定勢與審美接受,自有相佐證之所在。

    With the emergence and competition of both engravings and written copies in the printing business, the popularity of bibliographical inform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had advanced and diversified greatly in the Sung Dynasty. Moreover, it not only influenced the way people read, learn, write, and criticize, but also reshaped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the academic milieu.
    Regarding to the reading tendency, History books were popular among the Bei-Sung Dynasty, therefore the amount of reading history poem were profusion of reading books poem.
    The engraving poetry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Historical Books(Shi-Ji, Han-Shu, Hou-Han-Shu, San-Guo-Zhi)flooded into the market during the Bei-Sung Dynasty, therefore examining tendency and aesthetic acceptance of poets had influence on those who wish to study the theory of Bei-Sung poetry.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對象………………………………………………… 1 二、研究方法………………………………………………… 1 三、前人研究成果…………………………………………… 2 第二章 從讀書詩看北宋當代閱讀景況………………………………6 第一節 讀書詩之分類與說明……………………………………6 一、讀書詩的定義……………………………………………6 二、讀書詩之分類簡介………………………………………7 第二節、北宋當代的閱讀景況……………………………………9 一、經類的雕版與閱讀………………………………………14 (一)《易》………………………………………………17 (二)《春秋》……………………………………………19 二、史類的雕版與閱讀………………………………………20 (一)《史記》的雕印……………………………………23 (二)《漢書》與《後漢書》的雕印……………………24 (三)新舊《唐書》與《五代史》的雕印…………… 25 三、子類典籍的雕版與閱讀…………………………………27 (一)佛家典籍………………………………………… 28 (二)儒家類…………………………………………… 34 (三)兵書類…………………………………………… 35 四、集類的雕版與閱讀………………………………………37 (一)《杜工部集》的整理………………………………37 (二)《昌黎先生集》的整理……………………………39 (三)《白氏文集》的流傳………………………………40 (四)《李翰林集》、《元子文集》、《樊川文集》的流布… ……………………………………………………………42 第三節、北宋的閱讀焦點與文風轉變……………………………45 一、宋詩發展的歷程…………………………………………45 二、轉益多師與接受美學……………………………………50 (一)集本與心理定勢………………………………… 50 (二)接受主體的角色效應……………………………51 第三章 北宋讀史詩與唐代的比較………………………………… 53 第一節 讀史詩的源起………………………………………… 53 第二節 北宋讀史詩與唐代的異同…………………………… 55 一、數量說明……………………………………………… 55 二、主題偏重在四史……………………………………… 58 (一)《史記》………………………………………… 62 (二)《漢書》………………………………………… 63 (三)《後漢書》……………………………………… 65 (四)《三國志》……………………………………… 65 (五)從《晉書》到《隋書》………………………… 67 三、寫作形式以五古與七絕為主流…………………………68 (一)五古詠史習來已久……………………………… 70 (二)七絕翻新利於詠史……………………………… 71 四、傳記類的讀史詩與當代文學接受………………………72 第三節 讀史詩與宋代印本文化……………………………… 76 一、雕版印刷的繁榮與詠史詩的創作………………………76 二、讀史詩的主題傳承………………………………………79 第四章 北宋讀史詩與宋詩特色…………………………………… 90 第一節 體製表現與宋詩特色………………………………… 90 一、以文為詩……………………………………………… 91 二、以賦為詩……………………………………………… 94 三、以議論為詩…………………………………………… 97 四、以學問為詩……………………………………………100 第二節 材料取捨與宋詩特色…………………………………103 一、春秋書法……………………………………………… 103 (一)推見至隱………………………………………………103 (二)直筆不恕………………………………………………104 (三)勸善懲惡………………………………………………105 (四)推本究原………………………………………………107 二、史家筆法…………………………………………………108 (一)隱括史傳………………………………………………108 (二)褒美貶刺………………………………………………110 (三)歷史特識………………………………………………111 三、別生眼目…………………………………………………113 四、經世資鑒…………………………………………………116 第五章 結論…………………………………………………………118 參考書目 一、文本…………………………………………………………1 二、史部典籍……………………………………………………1 三、目錄版本……………………………………………………3 四、詩話筆記文獻……………………………………………‥4 五、印刷出版專著與閱讀傳播………………………………‥5 六、思想史專著………………………………………………‥7 七、文藝理論專著……………………………………………‥7 八、論文集…………………………………………………… 11 九、單篇論文………………………………………………… 13

    一、文本
    清聖組輯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初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初版
    王應麟
    《玉海》,京都市:中文發行,1986
    二、史部典籍
    司馬遷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班固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范曄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陳壽
    《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房玄齡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沈約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蕭子顯
    《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姚思廉
    《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魏收
    《魏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7初版
    李百藥、令狐德棻、魏徵
    《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令狐德棻
    《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7初版
    李延壽
    《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李延壽
    《北史》,臺北:中華書局,1981初版
    魏徵
    《隋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7初版
    劉昫
    《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歐陽修、宋祁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薛居正
    《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歐陽修
    《五代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脫脫
    《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初版
    鄭樵
    《通志》,杭州:浙江古籍,2000初版
    徐松纂輯
    《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1976初版
    楊仲良編
    《資治通鑑長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初版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二版
    脫脫等修,楊家駱主編
    《宋史藝文志廣編(上)(下)》,臺北:世界書局,1975再版
    陳夢雷、楊家駱編
    《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書局,1977初版
    陳樂素
    《宋史藝文志考證》,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初版
    萬萍、葉維恭主編
    《歷代詠史詩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初版
    儲大泓
    《歷代詠史詩選註》,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初版
    三、目錄版本
    永瑢、紀昀主編,四庫提要總目編委會整理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初版
    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
    《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初版
    萬曼
    《唐集敘錄》,臺北:明文書局,1988初版
    祝尚書
    《宋人總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出版
    《宋人別集敘錄(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9初版
    王嵐
    《宋人文集刊刻流傳叢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初版
    四、詩話筆記文獻
    (日本)遍照金剛,王利器校注
    《文鏡秘府論校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初版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1972
    葉夢得
    《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初版
    程俱撰,張富祥點校
    《麟臺故事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初版
    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
    《雲錄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初版
    魏慶之
    《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1971初版
    張端義
    《貴耳集》,臺北:木鐸, 1985初版
    何文煥
    《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初版
    丁福保
    《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初版
    丁福保
    《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初版
    郭紹虞
    《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初版
    《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初版
    葉德輝
    《書林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57初版
    蔡鎮楚
    《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初版
    張伯偉編校
    《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初版
    五、印刷出版專著與閱讀傳播
    尾崎康
    《以正史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初版
    李致忠、周少川、張木早
    《中國典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初版
    章宏偉
    《出版文化史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初版
    李致忠
    《宋版書敘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4初版
    《中國古代書籍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初版
    《古書版本鑒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初版
    《古代版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初版
    張麗娟、程有慶
    《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宋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初版
    王桂平
    《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初版
    黃鎮偉
    《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家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初版
    李際寧
    《中國版本文化叢書—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初版
    毛春翔
    《古書版本常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初版
    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
    《簡明中華印刷通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初版
    張隆華、曾仲珊
    《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二版
    周寶榮
    《宋代出版史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初版
    陳力
    《中國圖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初版
    鄭如斯、肖東發
    《中國書史》,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7初版
    錢存訓
    《中國書籍、紙墨及印刷史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
    張秀明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初版
    曹之
    《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初版
    李雪梅
    《中國近代藏書文化》,北京:現代出版社,1999初版
    李端良
    《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費夫賀、馬爾坦著,李鴻志譯
    《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5初版
    曾祥芹、張維坤、黃果泉
    《古代閱讀論》,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初版
    阿爾維托‧曼谷埃爾(Alberto Manguel)著,吳昌杰譯
    《閱讀地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初版
    王岳川主編
    《媒介哲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初版
    六、思想史專著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2初版九刷
    王邦雄
    《中國哲學史》,臺北縣:空中大學,1995初版
    七、文藝理論專著
    蔣述卓等編著
    《宋代文藝理論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初版
    吳中杰
    《文藝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初版
    胡有清
    《文藝學論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初版
    胡經之、王岳川
    《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初版
    王先霈主編
    《文學批評原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初版
    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
    《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05初版
    龍協濤
    《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臺北:時報文化,1993初版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Elibezath Freund)著,陳燕谷譯
    《讀者反應理論批評》,板橋:駱駝出版社,1984初版
    金元浦
    《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劉躍進
    《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初版
    童慶炳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初版
    《中國古代詩學心理透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初版
    潘樹廣、黃鎮偉、包禮祥著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導論—理論與方法的思考》,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初版
    蕭馳
    《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初版
    陳文忠
    《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初版
    黃寶華、文師華
    《中國詩學史(宋金元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初版
    錢鍾書
    《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初版
    李春青
    《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2001初版
    張毅
    《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初版
    王水照主編
    《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初版
    齊治平
    《唐宋詩之爭概述》,長沙:岳麓出版社,1983初版
    陳寅恪
    《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初版
    張彥瑾、呂微芬主編,本卷主編張毅
    《宋代文學研究(上)(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初版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編 張其凡、陸勇強主編
    《宋代歷史文化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初版
    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編 張其凡、范立舟主編
    《宋代歷史文化研究(續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初版
    程千帆、吳新雷主編
    《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初版
    程民生
    《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初版
    《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初版
    姚瀛艇主編
    《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初版
    程杰
    《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初版
    陳元鋒
    《北宋館閣翰苑與詩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初版
    許結
    《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初版
    楊勝寬
    《杜學與蘇學》,成都:巴蜀書舍,2003初版
    曾棗莊等著
    《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初版
    陶文鵬
    《蘇軾詩詞藝術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初版
    張高評
    《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5初版
    《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初版
    《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2004初版
    葉坦、蔣松岩
    《中華文化通志—宋遼夏金元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初版
    李治安、孫立群
    《中華文化通志—社會階層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初版
    王超、高文俊、謝青
    《中華文化通志—中央職官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初版
    周振鶴
    《中華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初版
    寧欣
    《中華文化通志—選舉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初版
    許道勛、徐洪興
    《中華文化通志—經學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初版
    郭齊勇、吳根友
    《中華文化通志—諸子學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初版
    方廣錩
    《中華文化通志—佛教志》,上海:上海人民,1998初版
    楊連陞
    《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1983初版
    八、論文集
    賀麟〈宋儒的思想方法〉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二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出版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三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6出版
    方豪〈宋代佛教對史學之貢獻〉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六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1出版
    內藤虎次郎著,蘇振申譯〈宋代史學的發展〉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三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1出版
    錢穆〈理學與藝術〉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七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4出版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八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6出版
    李孟晉〈宋代書禁與槧本之外流〉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十三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出版
    呂士朋〈北宋科技進步原因之探討〉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十六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6出版
    李弘祺〈宋代官員數統計〉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十八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8出版
    宋晞〈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二十六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97出版
    劉祥光〈印書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一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2002出版
    王德毅〈宋史研究及其工具書〉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三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2003出版
    葉泉宏〈歐陽修史學探微—以《新唐書》本紀論贊為核心〉
    宋史座談會編輯《宋史研究集第三十四輯》,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2004出版
    宋晞〈從科舉輿服看宋代的商人政策〉
    《宋史研究論叢(二)》,中國文化研究所印行,1980.2
    宋晞〈從資治通鑑看司馬光史論〉
    《宋史研究論叢(三)》,中國文化研究所印行,1981
    聶崇岐〈資治通鑑和胡注〉
    《宋史叢考》,臺北:華世出版,1986.12
    九、單篇論文
    程杰〈從陶杜的典範意義看宋詩的審美意識〉
    《文學評論》,北京:文學雜誌社,1990(2)
    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
    「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宋代文學學會主辦,頁1-24。2005.9
    〈詠史詩與書法、史筆——以北宋史家詠史為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期)》,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編委會,高雄:麗文文化
    周益忠
    〈再談宋詩的分期及其標準〉,《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編委會,高雄:麗文文化,1995.3
    〈由詠史詩看西崑體與義山體的異同——兼論二者在詠史詩發展史上的意義〉,《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編委會,高雄:麗文文化
    莫礪鋒
    〈陸游「讀書」詩的文學意味〉,《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十期)》,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編委會,高雄:麗文文化
    楊玉成〈文本、誤讀、影響的焦慮—論江西詩派的閱讀與書寫策略〉
    《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臺北:學生書局,2002.7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9-14公開
    校外:2007-09-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