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貴民
Lee, Kuei-Min
論文名稱: 明清時期藍靛業研究
指導教授: 鄭永常
Cheng, Wing-She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藍染藍靛藍草
外文關鍵詞: indigo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由藍染的起源探討起,去解釋中國到了明朝以後,對於使用藍染為何會是如此普遍。其原因可能與藍染技術的改良、藍染與紡織品發展的關係、服色觀念對藍染的影響等三方面有很大的關係。藍靛業在明清時代以前,需求量較大的還是以官方為主。但到了明朝中葉之後,民間開始生產藍靛成為銷售商品,藍靛業已不再附庸在官方染織機構的藍染事務下,而是漸漸脫離政府的掌控。藍草種類增多的時代也是在明清時期,透過史料考證,我們可以將歷代藍草種類加以辨識。從地方志的資料來看,也可以發現明清時期各區域發展出各自偏重的藍草種類。利用明、清時期所修纂的地方志來檢視,藍靛業在明清兩代的約略發展概況,並由比較各區域的明朝地方志與清代地方志,也可以更進一步去觀察當地的藍靛業可能發展狀況。
      在山區種植藍靛的人員主要就是一些外來移民,在傳統上我們統稱為棚民。透過藍靛業的生產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經濟作物與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而這項產業,由於經濟商品化的趨勢帶動下,對於傳統穀物耕作方式產生了影響。透過銷售通路的連接,山區的經濟作物才能得以發展與維持,而這種在商品經濟影響下的作物,來到山區供給人們經濟來源,同時也再銷售到棉織業地區。
      以明萬曆年間所保存下來的〈程氏染店查算帳簿〉為材料的分析與探討,試圖還原明清時期藍染店的經營概況,並且透過染店的運作來考察其與藍靛業之間的關係。明清時期許多大商人除了經營布業之外,通常也在考量利潤的因素之下,進而兼營染業。帳簿中對於藍靛的購買有詳細的記載其數量與金額,可以讓我們瞭解其消費狀況,並試圖瞭解其與當時社會環境的關係。最後,由於數千年來的技術未曾革新的老化因素下,藍靛業在西方洋靛的輸入衝擊中顯得毫無招架之力,加上合成藍靛的出現,敲響了其窮途末路的喪鐘。

    none

    目次 1 第一章、緒論 1 一、相關文獻回顧 2 二、論文研究方向 4 三、論文章節安排 6 第二章 明代以前藍染的發展 9 第一節、中國使用藍染的起源 9 第二節、藍染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12 一、藍染技術的改良 12 二、漢唐以後藍染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16 第三節、傳統服色觀念對藍染的影響 18 第四節、藍染與棉紡織品發展的關係 21 第三章、藍靛業的興盛期──明清時代 27 第一節、由官方到民間 27 一、官方的生產與管制 27 二、民間生產與社會轉變 33 第二節、明清時代藍草的種類、栽培與製藍 37 一、藍草的種類 37 二、藍的栽培法與製藍法 50 第三節、藍靛業的興盛與發展 58 一、南直隸地區 61 二、浙江地區 69 三、福建地區 74 四、江西地區 77 五、其他地區藍靛生產概況 80 第四章、明清時代藍靛業與社會影響 123 第一節、棚民與藍靛生產 123 一、藍靛的主要栽種地 123 二、藍靛的主要生產者:棚民 125 第二節、藍靛業對社會的影響 127 第三節、藍靛業的產銷 137 一、藍靛交易途徑 137 二、藍靛貿易網路 138 第五章、藍染業經營概況 143 第一節、前言 143 第二節、萬曆程氏染店個案研究 144 一、程氏染店史料說明 144 二、資金籌集 145 三、染料來源與形式 148 第三節、染店與社會互動 149 第四節、染店與踹坊業 150 第六章、結論 161 參考文獻 167 一、史料與地方志 167 1、史料 167 2、地方志 171 二、專著 172 三、期刊論文 173

    參考文獻
    一、史料與地方志
    1、史料
    明代以前
    王元恭撰,《至正四明續志》收入中國地志研究會編,《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書局,1980年據宋元明清刊本及影抄本影印。
    王溥撰,《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9。
    王楙撰,《野客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禎撰,繆啟愉譯注,《東魯王氏農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令狐德棻撰,《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司馬遷撰,《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吳曾撰,《能改齋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延壽撰,《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第1版。
    沈約撰,《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阮元校勘,《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阮元校勘,《周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阮元校勘,《尚書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阮元校勘,《爾雅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阮元校勘,《儀禮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阮元校勘,《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周去非,《嶺外代答》收入莫休符撰,《桂林風土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姚思廉撰,《梁書》收入《二十五史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皇侃撰,《論語集解義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范曄撰,《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唐慎微,《重修政和證類本草》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20,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高承撰,《事物紀原》,收入《叢書集成》,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崔寔撰,石聲漢校注,《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張鉉撰,《至大金陵新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
    張齊賢撰,《洛陽搢紳舊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脫脫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許慎撰,段玉裁原注,《段氏說文解字注》,台北:百齡出版社,1970年。
    郭璞注,《宋本爾雅》,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
    陳壽撰,《三國志》收入《二十五史新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陶弘景撰,尚志鈞輯校,《名醫別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
    陶弘景編,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1994年。
    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費袞撰,《梁溪漫志》,台北:廣文,1970年。
    董仲舒撰,《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9年。
    賈思勰撰,馬國翰輯,《齊民要術》,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再版。
    賈思勰撰,繆啟愉校釋,繆桂龍參校,《齊民要術校釋》,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
    劉昫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樓鑰撰,《攻媿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歐陽修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戴德撰,《大戴禮記》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初編》12,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影印縮本,台二版。
    魏收撰,《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魏徵撰,《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蘇敬撰,《新修本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98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後書鈔閣藏日本森氏舊藏本影印。
    蘇頌撰,尚志鈞輯校,《圖經本草》,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明清以後
    尹會一,《尹少宰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延熙、王樹敏編輯,《皇清道咸同光奏議》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4輯》33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王象晉撰,《群芳譜》收入范楚玉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農學卷》3,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申時行撰,《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朱橚撰,《救荒本草》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子部‧農家類,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影印本。
    何剛德撰,《撫郡農產考略》,收入《續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9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撫郡學堂活字印本影印。
    吳其濬撰,《植物名實圖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11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道光二十八年陸穀應刻本。
    宋濂等撰,《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宋應星,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
    李士棻、王維新修、胡業恒纂,同治《江西東鄉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校點,《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據清乾隆乙卯(1795)年自然盦初刻本為底本點校。
    李東陽等撰,《明孝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年。
    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1977年。
    李景隆等撰,《明太祖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
    李騰芳撰,《李宮保湘洲先生集(李文莊公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73,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據南京圖書館清刻本影印。
    汪永安原纂、侯承慶續纂、沈葵增補,《紫隄村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1,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據清康熙十七年(1678)修,咸豐六年(1856)增修,據上海圖書館藏傳抄本影印。
    汪道昆撰,《太函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117-118,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印,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
    周郁濱纂,《珠里小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影印。
    邱濬,《大學衍義補》,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四庫全書珍本。
    胡震亨撰,《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唐學江修、謝肇淛纂,《永福縣志》收入《中國史學叢書‧三編‧第四輯》39,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據明萬曆四十年(1612)鈔本影印。
    徐光啟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徐松纂輯,《宋會要》,台北:新文豐,1976年。
    徐珂撰,《清稗類鈔》,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殷聘尹纂,《外岡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據1961年鉛印《上海史料叢編》本影印。
    翁澍撰,《具區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223,台南:莊嚴出版社,1996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湘雲閣刻本影印。
    馬如舟纂修,《如皋縣志》收入臺灣學生書局彙編,《新修方志叢刊》181,台北:學生書局,1968年據嘉慶十三年刊本。
    崑岡等奉敕撰,《清會典事例》,台北:新文豐,1976年。
    常琬修、焦以敬纂,《金山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40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清乾隆十六年(1751)刊民國十八年(1929)重印本影印。
    張自烈撰,《正字通》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197-198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年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張廷玉撰,《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4年。
    張居正等撰,《明世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年。
    張居正撰,《明穆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年。
    張學顏等撰,《萬曆會計錄》。
    陳文等撰,《明英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年。
    陳廷枚等修,熊曰華等纂,《袁州府志》[乾隆]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4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尊經閣刊本影印。
    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章樹福纂,《黃渡鎮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3,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據民國十二年(1923)章欽亮重校鉛印本影印。
    程其?修、楊震福等纂,《光緒嘉定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8,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據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影印。
    費宏等撰,《明武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年。
    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鄂爾泰等奉敕編,《雍正硃批諭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馮煦等纂,《金壇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民國十二年(1923)排印本影印。
    馮德材等修、文德馨等纂,《鬱林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西省》第2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清光緒二十年(1894)刻本影印。
    馮繡,〈區田試種實驗圖說〉收入李文治、章有義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頁617。
    黃文燮等修,徐必藻等纂,《安遠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77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據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影印。
    楊士奇等撰,《明宣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年。
    楊受廷等修;馬汝舟等纂,《如皋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清嘉慶十三年(1808)刊本影印。
    楊鞏撰,《中外農學合編》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四輯第二十三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刻本影印。
    葉夢珠撰,來新夏點校,《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葛士濬撰,《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鄒璟纂,《乍浦備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0,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補刻本影印。
    熊人霖撰,《南榮集詩選》,東京都:高橋情報,1994年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16年(1643)刊本影印。
    褚華纂,《木棉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據藝海珠塵本排印。
    劉吉等撰,《明憲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年。
    劉德全纂修,陝西《洵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陜西省》第276號。
    厲鶚輯,《宋詩紀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盧熊撰,《蘇州府志》[洪武]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43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明洪武十二年(1397)鈔本影印。
    錢肇然纂,乾隆《續外岡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據一九六一年鉛印《上海史料叢編》本影印。
    鄺璠撰,《便民圖纂》收入《續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97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明萬曆二十一年于永清刻本影印。
    羅頎,《物原‧衣原》,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清宣宗實錄》。
    顧公燮撰,《消夏閑記摘抄》收入孫毓修編,《涵芬樓祕笈》,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顧炎武撰,《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顧秉謙等修,《明神宗實錄》,京都: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縮編,1984年。
    2、地方志
    明代
    主要參考:《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清代以後
    主要參考:《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二、專著
    J. Lossing Buck, Chinese Farm Econom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0.
    Jenny Balfour-Paul, Indigo, 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 1998.
    下中弘編集,《世界大百科事典》,東京:平凡社,1988-1991年。
    上海紡織科學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紡織品的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山肋悌二郎著,《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5年。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等編譯,《荷據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一概說.產業》,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文物‧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北京市,上海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
    中華民國司法行政部編,《民商事習慣調查報告錄》,編者發行,民國19年。
    仁井田陞著,《中國法制史研究》,東大出版會,1960。
    天野元之助著,《中國農業史研究》,東京都:御茶の水書房,1962年。
    王連海編著,《民間印染》,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
    王賽時、張書學主編,《漢唐流風:中國古代生活習俗面面觀:衣食住行》,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1月。
    全漢昇著,《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
    寺田隆信著,張正明等譯,《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智揚出版社,1986年。
    江西省政府經濟委員會編,《江西經濟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何剛德著,《撫郡農產考略》,收入《續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977。
    吳承明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吳東平著,《色彩與中國人的生活》,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
    吳淑生、田自秉著,《中國染織史》,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5月。
    李文良著,《中心與週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台北:北縣文化,1999年。
    李文治、章有義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
    李伯重著,《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2月。
    李長年主編,《麻類作物》,農業出版社,1962年。收入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農家類977。
    李瑞宗、陳玲香著,《藍:臺灣的民族植物與消失產業》,2000年。
    東亞同文會編,《中國省別全誌》,台北:南天書局,1988年。
    林玉茹著,《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方商人及其活動網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林偉盛著,《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1622-166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星斌夫著,《中國社會經濟史語彙》,近代中國研究センター,1966。
    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范金民著,《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范金民與金文著,《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年。
    徐新吾著,《江南土布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7月。
    馬芬妹著,《青出於藍——臺灣藍染技術系譜與藍染工藝之美》,1999年。
    高星著,《中國鄉土手工藝》,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編,《傳統工藝的再生:自然之賜——臺灣漆藝的傳承與再生情出於藍——臺灣傳統藍靛染色工藝技術的復育與運用》,同編者:2001。
    張保豐著,《中國絲綢史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9月。
    清水金次著郎、張源祥譯,《支那民事慣習調查報告》,京都:大雅堂,1943-1944年。
    許滌新和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維稷主編,《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年4月。
    傅衣凌,《明清農村社會經濟》,北京:三聯書店,1961年。
    彭慕蘭著,史建云譯,《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湖北大學政經教研究室,《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講義》,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聖敏主編,《黃河文化叢書‧服飾卷》,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溫振華著,《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8。
    賈蘭坡著,《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漢聲雜誌社編,《夾纈》收入《漢聲雜誌》108期,台北:漢聲雜誌社,1997年12月。
    漢聲雜誌社編,《蠟染》上、下,收入漢聲雜誌130期,台北:漢聲雜誌社,2003年2月。
    趙匡華、周嘉華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化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劉思智、程曉民、李建軍著,《黃河三角洲民間美術研究》,濟南:齊魯出版社,2003年8月。
    蔡承豪著,《從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紀台灣的藍靛業》,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5月。
    鄭昌淦著,《明清農村商品經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
    橫山英著,《中國近代化の經濟構造》,東京都:亞紀書房,1972。
    賴家度著,《明代鄖陽農民起義》,武昌: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戴鞍鋼、黃葦主編,《中國地方志經濟資料匯編》,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年12月。
    謝國楨著,《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韓大成著,《明代社會經濟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嚴中平著,《中國棉紡織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蘇坤輝著,《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著,〈海山史話〉,《臺北文獻》37,1976年9月。
    王進玉著,〈中國古代朱砂的應用之調查〉,《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第11卷第1期,上海: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1999年5月。
    北村敬直著,〈寧都の魏氏上〉,《清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大阪市大學經濟學會,昭和47年。
    田中正俊著,〈明末清初江南農村手工業に關する考察〉《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序說》,東大出版社會,1973年。
    安野省三著,〈清代の農民反亂〉《岩波講座世界歷史》。
    寺田隆信著,〈明清時代における商品生產の展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
    寺田隆信著,〈雍正帝の賤民開放令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8-3。
    佐藤新次郎著,〈滿州天然藍の研究〉(上)(中),《化學工藝》6:9、10,1922年9月、10月。
    李苗著,〈英漢基本顏色詞認知初探〉,《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2期。
    李貴民著,〈荷據時期籃草在臺灣的栽種情形〉,《臺灣歷史學會通訊》10,2000年。
    李瑞宗著,〈周遊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藍:山藍與菁礐——陽明山的民族植物與消失產業〉,《大自然》62,1999年1月。
    谷口規矩雄著,〈明代荊襄地帶農民反亂の一面〉《研究》36號。
    卓克華著,〈艋舺行郊初探〉,《臺灣文獻》29:1,1978年3月。
    林尉文著,〈福建古代農業經濟作物(續)〉,《農業考古》,1993年第3期(總31期)。
    姚小平著,〈基本顔色詞理論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
    段從光著,〈贛西棚民的抗清斗爭〉《歷史教學》1955-1。
    陳國棟著,〈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1,1994年6月。
    彭澤益著,〈從明代官營織造的經營方式看江南絲織業生產的性質〉,《歷史研究》一九六三年二期。
    彭澤益著,〈清代前期江南織造的研究〉,《歷史研究》一九六三年四期。
    曾迺碩著,〈清季嘉義之藍澱〉,《臺灣文獻》7:1/2,1995、6年4月。
    曾迺碩著,〈臺灣史事偶錄〉,《臺灣文獻》8:1,1957年3月。
    劉永成著,〈論清代雇傭勞動〉,《歷史研究》1962:4。
    劉翠溶著,〈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誌》第56卷第3、4期合刊。
    謝依瑛著,〈臺北縣深坑地區的黃氏古厝〉,《臺灣文獻》52:1,2001年3月。
    韓英著,〈原始藝術與原始宗教關係略談〉,《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韓家寶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一帶的經濟關係(1625-1640)〉,《漢學研究》18:1,2000年6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7-2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