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佑珍 Chang, Yo-Jae |
|---|---|
| 論文名稱: |
從出世到入世--湛若水對「學宗自然」之闡釋 |
| 指導教授: |
祝平次
Chu, Ping-Ts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8 |
| 中文關鍵詞: | 湛若水 、江門 、陳獻章 、自然 、社會化 |
| 相關次數: | 點閱:74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湛若水為明代中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所領導的江門學派,與王守仁的姚江學派各擅勝場,各領風騷。但是自湛若水死後,江門之學逐漸式微,到最後竟然隱沒不聞,整個被姚江學派蓋過。
筆者認為,江門學派的沒落,與湛若水修正補充陳獻章的思想有相當重要的關係。陳獻章與湛若水的生平,一為出世的隱逸歲月,一為入世的仕宦歷程,而這樣不同生命情調,在思想上便呈現「學以自然為宗」到「隨處體認天理」的變化,這樣的改變,也就是說湛若水讓原始江門的思想,逐漸社會化,最後失去本身的獨特之處。
至於社會化的理由來自於學界與政界。在學界部分,湛若水必須處理陳獻章受到近禪的批評與王道在《老子億》主張的儒道會通。湛若水的處理方式為強調江門的儒家屬性,以區別江門的思想與佛老之間的差異。在政界的部分,湛若水本身的思想則往往受到明世宗的影響而改變,譬如大禮議事件中的立場、對佛道的政策等。
從上述事件可知,湛若水的思想確實走向為政治服務、往儒家主流靠攏的路線,以至於江門獨特的林下之風逐漸消失,最後被姚江學派所蓋過。
一、湛若水著作
【明】湛若水:《泉翁大全》,南港:中央研究院打字稿,根據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十九年朱明書院刊,萬曆二十一年修補本。
【明】湛若水:《甘泉先生續編大全》,南港:中央研究院打字稿,根據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三十四年刊,萬曆二十三年修補本。
【明】湛若水:《聖學格物通》,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年。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根據清康熙二十三年黃楷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56、57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1997年。
二、傳統文獻
《六祖壇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70年。
【唐】韓愈:《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1996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臺北:漢京文化出版,1983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出版,1985年。
【宋】朱熹:《近思錄》,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1986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
【宋】求那跋摩譯:〈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見《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未註出版年份),第24冊。
【明】薛蕙:《老子集解》,收於嚴靈峰所編之《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1965年。
【明】王道:《老子億》,收於嚴靈峰所編之《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1965年。
【明】何喬遠:《名山藏》,臺北:成文出版,1971年。
【明】楊慎:《升菴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71年。
【明】吳與弼:《康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3年。
【明】羅欽順:《困知記等三種》,臺北:廣學社出版,1975年。
【明】談遷:《國榷》,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8年。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4年。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出版,1992年。
【明】張詡:《東所先生文集》,根據天津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年張希舉刻本,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4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出版,1997年。
【明】沈桂:《宋明四子書》,見《性命聖理學彙函》,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43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基金會出版。(不詳出版年月日)
【明】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年。
【明】劉維謙等撰:《大明律》,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 8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
【清】焦循:《論語補疏》,收於嚴靈峰主編之《無求備齋論語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1966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收於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8年。
【清】阮榕齡:〈白沙門人考〉,收於《白沙學刊》第二期,香港:白沙文化教育基金會,1965年。
【清】阮榕齡:〈白沙年譜〉,收於《白沙學刊》第二期,香港:白沙文化教育基金會,1965年。
【清】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5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華世出版,1987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華世出版,1987年。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編》,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0年。
【清】弘贊:《歸戒要集》,《續藏經》 ,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佛曆2511年,第107冊。
二、近人著作
《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
《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1966年。
陳東原:《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6年。
陶希聖:《明代宗教》,臺北:臺灣學生出版,1968年。
萬斯大:《宗法論》,臺北:廣文出版,1968年。
《廣東通志》(台北:華文出版,1968年),卷274,頁18。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69年。
簡又文:《白沙子研究》,香港:簡氏猛進書屋出版,1970年。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3年。
孟森:《明代史》,臺北:華世出版,1977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77年。
中央圖書館編輯:《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中央圖書館出版,1978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79年。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出版,1978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0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0年。
【日】志賀一朗著:《湛甘泉之研究》,東京:風間書房出版,198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出版,1981年。
黃桂蘭著《白沙學說及其詩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1981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出版,1982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2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1983年。
【日】志賀一朗著:《湛甘泉學說》,東京:風間書房出版,1983年。
林繼平:《明學探微》,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4年。
陳郁夫:《江門學記:陳白沙及湛甘泉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4年。
吳瓊恩:《儒家政治思想與中國政治現代化:其內在結構關係及轉化發展》,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年。
楊亮功:《中國教育史研究》,高雄:復文出版,1985年。
汪文濤:《中國家族觀念對政治民主化的影響》,臺北: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碩士論文獎助出版委員會出版,1986年。
侯外廬:《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8年。
張永儁:《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出版,1988年。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1988年),頁57。
毛禮銳、邵鶴亭、翟菊農等:《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出版,1989年。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9年。
陳來:《有無之境》,臺北:佛光出版,1990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 : 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1992年。
陳榮捷:《近思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出版,1992年,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臺北:文津出版,1992年。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1993年。
李錦全、吳熙釗、馮達文編:《嶺南思想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1993年。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出版,1993年。
劉廣明:《宗法中國》,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3年。
喬清舉:《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1993年。
關步勛等編:《湛甘泉研究文集》,廣東:花城出版,1993年。
【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天工書局出版,1993年。
彭懷真:《社會學概論》,臺北:洪葉出版,1994年。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1994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國鈞:《中國書院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1994年。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94年。
【美】米德著,胡榮、王小章譯:《心靈、自我與社會》,臺北:桂冠出版,1995年。
程方平、畢誠:《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津出版,1995年。
俞榮根:《儒言治世:儒學與治國之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5年。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1995年。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臺北:文津出版,1995年。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95年。
呂妙芬:《胡居仁與陳獻章》,臺北:文津出版,199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郭齊家、顧春:《陸九淵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1996年。
諸橋轍次、林慶彰、連清吉:《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出版,1996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1997年。
楊布生、彭定國:《中國書院文化》,臺北:雲龍出版,1997年。
【日】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
黃明同:《陳獻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1998年。
孫廣德:《明清政治思想論集》,臺北:桂冠圖書出版,1999年。
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1999年。
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00年。
【日】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出版,2001年。
三、期刊論文
王韶生:〈讀湛甘泉詩教解並申論白沙學說〉,《白沙學刊》創刊號,1963年,頁9-11。
簡又文:〈白沙學說之研究----答客問〉,《白沙學刊》創刊號,1963年,頁11-16。
林繼平:〈白沙學之形成〉,《白沙學刊》創刊號,1963年,頁19-30。
姜漢卿:〈陳白沙與王陽明〉,《白沙學刊》創刊號,1963年,頁31-42。
陳本:〈陳白沙與崔菊坡〉,《白沙學刊》創刊號,1963年,頁46-62。
馮炳崖:〈嶺南學脈湛甘泉之哲學思想〉,《廣東文獻》第1期,1971年1月,頁25-29。
饒宗頤:〈陳白沙在明代詩史的地位〉,《廣東文獻》第1卷第2期,1971年6月,頁30-33。
chan,wing-tsit”Chau Jo-shui’s influence on Wang yang-ming”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3:9-30(1973)
John Meskill著,朱淑萍譯:〈明代書院與政治〉,收入《史繹》,1981年5月,頁163-201。
蔡方鹿:〈湛若水哲學的二元論傾向〉,《廣東社會科學》第3期,1987年6月,89-95。
陳來:〈善本《甘泉先生文集》及其史料價值:兼論甘泉與陽明往來書〉,《孔子研究》第1期,1991年3月,頁95-101、129。
【日】志賀一郎:〈王陽明與湛甘泉的友情〉,《浙江學刊》第4期,1989年7月,頁14-19。
翟志成:〈宋明理學的公私之辨及其現代意涵〉,收於黃克武、熊秉真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頁1-57。
陳裕榮:〈增城天蠶嶺湛若水墓考〉,《嶺南文史》第8期,1991年3月,頁20-21。
何國華:〈明代著名教育家湛若水〉,《嶺南文史》第8期,1991年3月,頁27。
【日】荒木見悟:〈陳白沙與湛甘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6期,1991年11月,頁34-44。
錢明:〈王陽明湛若水合論〉,《浙江學刊》第1期,1992年1月,頁73-77。
李錦全:〈湛甘泉哲學思想縱橫談〉,《學術研究》第5期,1992年5月,頁68-72。
姜允明:〈《六祖壇經》對明儒陳白沙的影響〉,《中國文化月刊》第6期,1992年9月,頁38-44。
李慶:〈明代的《老子》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出版,1993年3月),頁326-356。
朱鴻林的〈明儒湛若水撰帝學用書《聖學格物通》的政治背景與內容特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3分,1993年4月,頁495-530。
姜國柱:〈湛若水的心學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167期,1993年9月,頁4-20。
唐亦男:〈宋明理學對佛道的批判與轉化----特舉陽明”出入佛老”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二期,1994年2月,頁13-33。
路新生:〈從援佛入儒和儒釋之辨看理學的興衰與乾嘉考據學風的形成〉,《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5期,1994年5月,頁443-460。
鍾彩鈞:〈羅整菴的理氣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1995年3月,頁199-220。
朱漢民:〈陳獻章--明代心學的「精微」〉,《中國文化月刊》第185期,1995年3月,頁58-68。
劉振維:〈從曹月川到陳白沙----略論明初心學的緣起與發展〉,《哲學雜誌》第14期,1995年11月,頁158-189。
李錦全:〈陳獻章、海瑞、李贄思想異同述評〉194期,1995年12月,頁3-15。
林慶彰、蔣秋華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1996年。
鍾彩鈞:〈羅整菴的經世思想與其政治社會背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頁199-226。
張曉生:〈湛若水經學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6年5月,頁1-20。
潘振泰:〈明代江門心學的崛起與式微〉,《新史學》第7卷2期,1996年6月,頁1-45。
邱敏捷:〈宋明理學「去欲」觀與佛法「離欲」說的異同〉,《孔孟月刊》第35卷第1期,1996年9月,頁28-33。
張璉:〈從大禮議看明代中葉儒學思潮的轉向〉,《明清史集刊》第3卷,1997年6月,頁51-68。
古清美:〈蕺山學的儒釋之辨〉,《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年7月,頁179-209。
姜允明:〈三人行--論陳白沙、湛甘泉與王陽明的承傳關係〉,《華岡文科學報》,1998年3月,頁1-22。
鄭宗義:〈明儒陳白沙學思探微----兼釋心學言覺悟與自然之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337-388。
鍾彩鈞:《儒家與民間信仰的關係:以湛甘泉〈參贊事略〉為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抽印本),1999年12月。
林月惠:〈非《傳習錄》:馮柯《求是篇》析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 2000年3月,頁375-450。
楊維中:〈中國佛教心性論對儒學心性論的影響〉,《孔孟月刊》第39卷第5期,2001年1月,頁22-32。
鍾彩鈞:〈湛甘泉哲學思想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345-405。
鍾彩鈞:〈陳白沙的自得與自然之學〉,發表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0月22、23、24日。
朱鴻林:〈陳白沙的出處與道德思考〉,發表於《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0月22、23、24日。
四、學位論文
朱鴻:《「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程似錦:《明世宗崇奉道教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黃敏浩:《湛甘泉的生平及其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黃申如:《晚明諸子學的復興----以道家的儒學化為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王崇峻:《明代書院講學的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潘振泰:《湛若水與明代心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賴昇宏:《湛甘泉理學思想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李雅雯:《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五、網路資料
雍繁星:〈從「孔顏樂處」到「自適任情」——陳白沙對理學重要命題的超越〉,收於《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URL: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humanitiesph95-13.htm(2003年5月)。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