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嘉玲 Chia-Ling, Chang |
|---|---|
| 論文名稱: |
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System in Taichung City |
| 指導教授: |
洪傳祥
Chuan-Hsiang, H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7 |
| 中文關鍵詞: | 市區計畫 、市區改正 、都市空間體系 、臺中 、都市計畫 |
| 外文關鍵詞: | City Planning, Downtown Planning, Street Improvement, Urban Space System, Taichu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3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中市位居台灣中部的台中盆地,台中盆地內部未具有運輸功能的河流且並未臨海,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城市。清領時期台中盆地由於漢人的入墾漸漸出現農墾聚落及市街,西元1889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基於軍事防禦的考量曾於此興建省城,然由於省會的北遷,短暫的築城歷程並未對台中盆地的開發有顯著的助益;台中市都市空間的建構始於日治時期,乃是日治政府為達殖民統治目的所規劃的格子狀市街,爾後百年間這個格子狀的新市街隨著鐵路與公路網絡相繼成型,其空間體系亦不斷地擴展與轉變。本研究即以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歷程做為研究課題,藉由分析官方公告諸計畫圖的涵義來解讀百年來空間組織變遷的過程。
整體而言,本文探討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其中包括:
1. 自然環境與早期發展
敘述台中盆地的環境條件,以及描繪平埔族與漢族在台中盆地勢力的消長、各聚落街市的崛起與沒落,並推究東大墩市街的遺址,最後詳述清末劉銘傳在台中盆地推行台灣省城計畫興廢與影響。這個部分乃是用來了解早期漢人於台中盆地活動的狀況。
2. 日本殖民政府的開發
探討日治政府在台中推行市區改正計畫的目的,即塑造新中部區域中心,在這個目的下出現了二個計畫藍圖,並展開了十二次的市區計畫(市區改正、都市計畫);台中空間的建構過程中,巴爾頓技師帶來的規劃觀念影響了爾後計畫的擬定,而台中的空間系統也秉持巴爾頓的規劃模式,成為一個格子狀的市街,並隨著人口的匯集及工商發展而逐漸擴張。
3. 殖民時期的城市空間系統
臺中市是一個由殖民者所規劃的城市,因此台中市街的空間構成全然被歷經明治維新西化運動後的日人所主導,並將當時歐人普遍施行於美洲的殖民規劃模式應用於台中市街,因此這個時期所建構的空間系統值得深入解析,故乃針對街道網絡、主要城市設施、街廓土地區劃三個主軸探討空間的內涵。在分析這三個主軸時可以清晰得見到巴爾頓技師觀念的運用以及改變,由均質格狀網絡發展成為集中的輻射狀街道系統,設施地則由集中設置到均勻散佈,街廓區劃由方形逐漸變成長方形,並伴隨著建築線的實施;而這些轉變都使得台中的空間質地更為豐富。
4. 戰後都市空間體系的擴展
二次戰後十年間臺中的都市計畫作業幾近停頓,且當時之都市建設皆沿用日治時期制定之規範,因此日治時期建構的空間體系成為民國時期擴展的基石;隨著經濟高速成長,臺中市的都市建設於1975年後迅速啟動,空間範圍漸次往屯區擴張,在擴張的同時由於公路系統的發達,都市的發展重心也開始移轉,漸漸地由西屯副都心取代了火車站的核心地位,這個複雜而大規模的都市經由日人的建構以及戰後的擴展,逐步實現了日人初期規劃這個市街的理想—成為中部第一大城。
在空間體系建構與擴展的過程中,台中所提供的經驗是相當特殊的,是一個在幾近未開發的土地上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市街,也因此造就了都市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停頓,一直不斷地往外擴張。自1908年鐵路完工後,火車站成為空間發展的重心,市街的空間內涵則由不斷集中的交通網絡與均勻設置的公共設施地所組構而成,這個空間架構不僅存於日治時期,對於民國時期的都市發展亦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民國時期的都市發展由於公路系統的完備,鐵路以北的區域由火車站沿著中港路不斷地往西北側發展,而鐵路以南的區域則因為旱溪的切割而限制了發展的腳步,使得鐵路以南的區域反而與這太平與大里兩個縣轄市發展較為密切;整體而言在都市空間建構與擴展的過程中除了範圍不斷的擴大外,日治時期所規劃的都市核心市區不再扮演其昔日的功能與角色,其功能已慢慢地由外圍市區中心所取代,核心區已經由繁榮轉為沒落。
Taichung City is located at the Taichung basin of midland in Taiwan. It is a representative inland city in the Taichung basin, where has no river with transportation functions and not face the sea. During the government of Ching Dynasty, there appeared gradually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clusters and urban areas because the Hans people’ came into the Taichung basin.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Liu Ming-Chuan established provincial capital in 1889,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military defence. But because provincial capital moved to the north, the transient migratory course of city construction did not bring great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chung bas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in Taichung City began during Japanese Occupancy, which is the urban area with grid-shape programmed by the Japan Government in order to gain the domination. Thereafter one hundred years, the new urban areas with grid-shape taken shape in succession along with the railway and highway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ce system expanded and converted uninterruptedly.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system in Taichung as the studying subject in this research, which by the analysis for the meanings of official bulletin plans to unscramble the course of space organization vicissitude for one hundred year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iscussion contents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s four parts as followings:
1.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arly development
To narrate the environment conditions in the Taichung basin, and to describe force growth and decline of Ping-Pu Aboriginal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Taichung basin, the rise & decline of each clusters urban area, and to inquire into and study the ruins of Tungtatun Urban area. At last write up the rise, discarding and impactions when Liu, Ming-Chuan carried out Taiwan Provincial Planning at the end of Ching Dynasty. This part is us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activity status of Han people in the Taichung basin.
2. The development under Japanese colony government
To discuss the purposes of street improvement planning carried out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e. to figure out the new midland center. Based on these purposes, there were two planning blueprints, and developed twelve downtown planning (Street improvement, city planning);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in Taichung, The technician Barton brought the programming concepts that affected the subsequent plans working out, and the space system upheld the Barton concepts being a urban area with grid-shape, and expanded gradually along with the converging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3. The urban space system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Taichung is a city programmed by the colonist, therefore the space structure of Taichung’s urban area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the Japanese who underwent the Meiji Restoration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at that time the European used the colonial programming model used commonly for America into the Taichung’s urban area. Therefore it is worthy deeply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system at that time, and discussing the connotation of space being aimed at urban area network, main city equipments and urban area block dividing etc. three main axes. When analyze the main axes, the using and change of technician Barton concepts can be seen. Along with the architectural line being carried out, the grid-shape network with homogeneous quality grew into centralizing radiate urban area system, the equipment block from centralizing setting to be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and the urban area block from squareness to be rectangle shape gradually. And all the changes make the space quality in Taichung be richer.
4.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system after the wars
The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almost broken down for ten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nd at that times the city construction all continued to use the criterion, which constituted during Japanese Occupancy. Therefore the space system during Japanese Occupancy was the foundation of expansion at the Republic period; as the economy grows at high spee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 Taichung was activated rapidly after 1975, and the space scope expanded gradually to clusters. While the expansion, the developing barycenter of city began to shift gradually under the subsidiary capital Situn being instead of nucleus status of railway st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ed highway system. The complex and large-scale city constructed by Japanese and expanded after the two wars, which made step by step the ideality to be the biggest city in the central section come true, programmed by the Japanese at early day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space system, the experience provided in Taichung was quite exceptional. It was that nearly reconstructed a new urban area on an untapped territory. Also brought up that there were uninterrupted expansions nearly without any breakdown during the urban growth. Since the railway finished in 1908, railway station became the barycenter of space developing; the connotation of space were composed of uninterrupted centralizing traffic network and well-distributed public equipments. The space architecture not only existed during Japanese Occupancy, but also affected greatly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during Republic period.
During Republic period, the areas to the north of railway developed from the railway station to northwestern direction along with the Jhonggang Road, based on the perfect highway system, and to the south the developing pace was limited for the cutting by the Han River, where is more close to Taiping and Tali two municipalities under county. Generally speaking,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the city nucleus downtown area programmed during Japanese Occupancy, which no longer acted the function and role in former days except the uninterrupted expanding its territory, and its function was instead gradually by periphery downtown center, and the boom of nucleus area was converted into decline.
一、地圖
1 大日本帝國陸軍測量部:<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 台灣地形圖>,1928年(昭和二年)。遠流出版,1999年。
2 中島新一郎:<台中市街圖>,棚邊久太郎發行,昭和六年二月二時日發行,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3 內政部土地測量局:<臺中市中區中墩平等重慶自由仁愛柳川繼光綠川建國及西區三民東昇中民平民光明民生利民平和福壽等段地籍圖>,1985年。
4 日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三一卷之四二,明治29年11月25日:<巴爾頓與濱野彌四郎的新設台中市區圖> <兒玉利國的圓形台中市區概念圖> <巴爾頓技師與濱野彌四郎的台中市區概念圖>。
5 王建竹、曾藍田等修:<台中地區地形圖>,《台中市志》,台中市政府,1978年。
6 王建竹、曾藍田等修:<台中地區地質圖>,《台中市志》,台中市政府,1978年。
7 台中市政府:<1891年大墩街省城區域圖>,《台中市發展史》,台中市政府,1989年。
8 台中市政府:<台中市GIS資料圖檔>,台中市政府,2002。
9 台中市政府:<台中市行政區域分區圖>,《變更台中市都市計劃第一期主要計劃公共設施保留地專案通盤檢討說明書》,1994年。
10 李存祿:<台中盆地水系圖>,《台中市發展的地理基礎》,臺中師範專科學校,1966年。
11 黃武達:<臺中都市計畫圖六千分之一>《日治時代台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文笙書局,2000年。
12 葆森儀助:<兒玉利國計畫的台中新區計畫圖>《台灣視察日記》1896,台北成文影印,1985年,p25。
13 臺中市報,昭和10年3月20日:<台中市市區擴張計畫正誤二萬五千分之一>。
14 臺中市報第二百八十九號,昭和5年6月12日:<臺中市區計畫擴張測量地域圖>
15 臺中市報第三百六十八號,昭和6年12月23日:<臺中市區計畫綠園地新設圖>
16 臺中州報告示1號,昭和10年1月11日:<台中市市區擴張計畫二萬五千分之一>。
17 臺中州報告示390號,昭和5年12月24日:<台中市區計畫區一部變更>。
18 臺中州報告示43號,昭和3年2月18日:<台中市區計畫區域編入及一部變更>。
19 臺中州報告示72號,大正10年4月14日:<台中市區改正計畫一部變更六千分之一>。
20 臺中州報告示77號,昭和5年5月28日:<台中市區計畫一部變更六千分之一>。
21 臺中州編:<台中州管內圖>,《台中州管內概要》大正十年版,台北成文影印,1985年。
22 臺中縣報告示第5號,明治33年1月6日:<台中市區改正一萬分之一>。
23 臺中縣報告示第75號,明治34年6月18日:<台中市區改正區域及附屬地區域劃定>。
24 臺中廳庶務課編:<台中廳管內圖>,《台中廳管內概要》台中廳大正八年版,台北成文影印,1984年。
25 臺中廳報告示128號,大正3年10月27日:<台中市區計畫線一部變更六千分之一>。
26 臺中廳報告示178號,明治44年8月17日:<台中市街市區計畫及其地域決定九千分之一>。
27 臺中廳報告示19號,大正5年2月22日:<台中市區計畫線一部變更六千分之一>。
28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製:<日治時代二萬分之一 台灣堡圖> 1904(明治37年),遠流出版社,1996年。
29 蕭瑤友:<台中地理位置圖>,《大台中百科大事典》,那路灣公司,1999年。
30 賴志彰:< 1901年日治政府接收清屬官地圖 >,《台中文獻》,第四期,台中市政府,1993年。
31 賴志彰:<日治陸軍接收官地圖 >,《台中文獻》,第四期,台中市政府,1993年。
32 賴志彰:<清省城圖 >,《台中文獻》,第三期,台中市政府,1993年。
二、專書
1 Wayne Attoe and Donn Logan著,王劭方譯:《美國都市建築-城市設計的觸媒》,創興出版社,1995年。
2 氏平要、原田芳之等編纂:《臺灣省臺中市史》,中國方志叢書,1985年。
3 王建竹、曾藍田等修:《台中市志》,台中市政府,1978年。
4 台中市政府:《台中市發展史》,台中市政府,1989年。
5 台中市政府:《修訂台中市綜合發展計畫》,台中市政府,2002年。
6 台中市政府:《臺中市86年都市計畫年報》,臺中市政府工務局,1997年。
7 台中市政府:《臺中市91年都市計畫年報》,臺中市政府工務局,2002年。
8 台中市政府:《臺中市第一期擴大都市計畫》台中市政府,65.5.23府工都字第29369號。
9 台中市政府:《臺中市第二、三、四期擴大都市計畫》台中市政府,65.8.25府工都字第46783號、66.1.18府工都字第03109號。
10 台中市政府:《變更臺中市都市計畫(第一期主要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干城地區道路系統除外)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說明書》台中市政府,84.2.15府工都字第1627號。
11 台中市政府:《變更臺中市都市計畫第一期主要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專案通盤檢討案》台中市政府,83.4.8府工都字第102784號。
12 台中市政府:《變更臺中市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不包括大坑風景區)》台中市政府,75.2.22府工都字第12291號。
13 台中市政府:《變更臺中市擴大都市計畫(大坑風景區)主要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台中市政府,78.12.7府工都字第106664號。
14 台中州編:《台中州管內概要》大正十年版,台北成文影印,1985年。
15 台中廳庶務課編:《台中廳管內概要》台中廳大正八年版,台北成文影印,1984年。
16 石阪莊作編:《臺灣省臺島踏查實記》1899,台北成文影印,1985年。
17 李存祿:《台中市發展的地理基礎》,臺中師範專科學校,1966年。
18 施鴻志:《都市計畫》,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19 洪敏麟等:《台中市犁頭店(南屯)萬和宮之研究》,臺中市文化中心,1990年。
20 洪敏麟等:《台中市舊地名之沿革》,臺中市文化中心,1993年。
21 張勝彥編纂:《台中市史》,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22 許雪姬:《岑毓英來台背景及其理台措施之研究》,台北市耆老會談專集,台北市立文化中心,1980年。
23 連橫:《台灣通史》,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
24 黃世孟編譯:《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胡氏書局,1992。
25 黃武達:《日治時代台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文笙書局,2000年。
26 黃武達:《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1),文笙書局,1999年。
27 黃武達:《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2),文笙書局,1999年。
28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一集,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5。
29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臺中市都市計畫說明書》,臺中市政府建設局,府建字第一二七五零號公佈,43年5月29日。
30 劉銘傳撰(清):《劉壯肅公奏議》卷五<擬修鐵路創辦商務摺>,臺灣大通,1986年。
31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灣大通,1987年。
32 鄭喜夫:《林朝棟傳》,臺灣商務,1979年。
33 蕭正勝:《劉銘傳與台灣建設》,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0年。
34 篠原正巳:《台中日本統治時代の紀錄》,財團法人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台灣文化研究所,1996年。
三、官報、公報
1 《律令制度ノ沿革》台灣總督府官房審議室,1940年。
2 《臺灣總督府假條例》於明治29年5月1日公佈實施,假條例即臨時條例。
3 《臺灣總督府條例》明治29年3月31日敕令88號。
4 日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三一卷之四二,明治29年11月25日。
5 臺中市報,昭和10年1月13日
6 臺中市報,昭和10年3月20日
7 臺中市報,昭和11年至16年
8 臺中市報第二百八十九號,昭和5年6月12日
9 臺中市報第三百六十八號,昭和6年12月23日
10 臺中州報告示1號,昭和10年1月11日
11 臺中州報告示390號,昭和5年12月24日
12 臺中州報告示43號,昭和3年2月18日
13 臺中州報告示72號,大正10年4月14日
14 臺中州報告示77號,昭和5年5月28日
15 臺中縣報告示第5號,明治33年1月6日
16 臺中縣報告示第75號,明治34年6月18日
17 臺中廳報告示128號,大正3年10月27日
18 臺中廳報告示178號,明治44年8月17日
19 臺中廳報告示19號,大正5年2月22日
2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34年11月3日
2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35年10月24日
2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45年3月13日
23 臺灣總督府報告示273號,昭和17年3月21日
24 臺灣總督府報告示415號,昭和18年4月28日
四、期刊論文
1 <宮中檔光緒朝奏摺 >《光緒朝月摺檔》十年九月十三日,錫鈞奏,故宮特刊,1973年。
2 井手薰等16人座談會:《改隸以後於建築變遷》,台灣建築會誌,1943年。
3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年。
4 徐國章:<六三法時期的台灣總督府評議會與律令議決權>,《台灣文獻》,第50卷,第二期,1999年。
5 翁佳音:<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Quata初考>,《台灣風物》,第42卷,第四期,1992年。
6 張漢裕、Ramon ,H Myers合著:<台灣在日據初期之殖民地發展政策—官僚資本家企業之一例>,《台灣文獻》,第16卷,第三期,1965年。
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世宗實錄選輯>,《台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代台灣大租調查報告書>,《台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聖祖實錄選輯>,《台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10 賴志彰:<台中市的開發與台中城的闢建>,《台中文獻》,第三期,台中市政府,1993年。
11 藍鼎元撰:<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12 關口隆正:<台中地區移民史>,《台灣風物》,第30卷,第一期,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