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嚴睿哲 Jan, Erik |
|---|---|
| 論文名稱: |
杜甫親屬詩研究--兼以易卜生戲劇為參照 An Analysis of Tu Fu’s Kinship Poems:Articulations with Ibsen’s Writings |
| 指導教授: |
廖美玉
Liao, Mei-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9 |
| 中文關鍵詞: | 中西比較文學 、杜甫 、易卜生 、親屬詩 |
| 外文關鍵詞: | Sino‐Wester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kinship poems, Tu Fu, Ibsen |
| 相關次數: | 點閱:67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提要
本文以杜甫的親屬與作品並對照易卜生的戲劇等參考資料,觀察其親屬詩、劇本、信函所蘊含的家庭教育觀點與對兩性關係的想法,另外由兩位大文豪與朋友的交往,觀察其交友態度的異同,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旨在闡釋研究動機及目的,論述前人研究成果,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範圍。
第二章分成四節,第一節概述東方背景所型塑的杜甫。第二節介紹西方背景所型塑的易卜生。前述各分為家庭層面、社會層面與創作的使命分析。第三節依有關性別觀念的思考,從〈石壕吏〉、〈新婚別〉、〈又呈吳郎〉、〈佳人〉探討杜甫的性別觀念與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分析西方現代社會對兩性關係的角度。
第三章主要探討杜甫成長經歷與創作的態度,將杜甫的人生凝縮為兩項特色分節闡述,第一節映現杜甫家世及其成長經歷。第二節展拓杜甫思想與創作態度。其「儒道自持、儒術濟世」、「致君堯舜、竊比稷契」、「恤民愛家、閔懷共生」的性格,正與「詩史」相互契合。第三節則從愛情詩與親情詩中推知杜甫除了具有「用典」、「理趣」、「日新」與「兼備眾妙」等可貴之處外,還有令人稱羨的「忠貞」與「平等」觀念,都可見家庭關係對杜甫創作的影響。
第四章主要探析杜甫親屬詩的感情世界並兼具探討杜甫的家族概況。第一節探討杜甫對長輩親屬的情感。第二節則杜甫對平輩親屬的感情。第三節主要比較杜甫對妻子的感情,分為三個感情解析杜甫與其妻的情感「同甘共苦之情」、「離別思念之情」、「久別愧疚之情」。第四節為杜甫對子女的感情,以生活經濟的無奈、時代的演進與教育方式三部份說明。第五節為杜甫對其他晚輩親屬的感情。
第五章為當現代的西方遇見古老的東方,作為兩位詩人的比較論述,一共分成四節,第一節概述期許與成就—家庭教育與時代背景對詩人的影響,各分為家庭層面、社會層面與創作的使命分析。第二節介紹友誼與兄弟—成長背景與交友環境的互動,列杜甫親如兄弟般的友情,以李白、鄭虔、嚴武的詩篇為代表,而易卜生則列述其發展過程中的好友們。第三節為討論謀食與養家—懷才不遇與經
濟問題對家庭互動的影響,前述各節皆以古老的東方杜甫與現代的西方易卜生分別探討。
第六章則為論文結論,概述本文的研究心得,希望能作為未來努力的方向。
An Analysis of Tu Fu’s Kinship Poems:
Articulations with Ibsen’s Writing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u Fu’s kinship and literary works through a comparisonwith Ibsen’s dramas and other kinship poems, scripts and letters. I will narrow in onTu Fu’s and Ibsen’s viewpoints regarding familial education and their thoughts overgender roles. Additionally,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respected writers
and their close friends, I will look 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attitudestowards forming social bonds. This thesis ha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will include the preface where I will introduce my motivation forresearch along with this paper’s objective. I will also make light of some of therelevant scholars, along with their research and achievements. Finally, I will go over the constraints I have used to limit the focus and scope of my research.
Chapter two is comprised of four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 I will summarize the Eastern context that served to mold Tu Fu’s thinking. The second section will deal
with Ibsen and his western background. The structure of section one and two will be built around these aspects: the writers’ families, interactions with society, and theirdesires to write. Section three will reflect on notions of gender roles. In this discussionI will probe into Tu Fu’s conception of gender as I have interpreted them from thefollowing poems: Shi Hao Li〈石壕吏〉, Xin Hun Bie〈新婚別〉, You Cheng Wu Lang 〈又呈吳郎〉, Jia Ren〈佳人〉. I will talk about modern western society’s perspectiveson gender based on my analysis of Ibsen’ s A Doll’s House.
Chapter three will encompass a discussion Tu Fu’s development as a writerthrough various life experiences. The first section identifies how Tu Fu’s family
background w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his development as a writer.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Tu Fu’s deeply Confucian nature and how this affected his writing.
Tu Fu lived during a time dominated by Confucianism and his writing so aptly reflected this historical period that he was given the title Poet-Historian. The third
section looks at relevant examples of Tu Fu’s romantic and family poems to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his use of allusion, the accessibility of his writing despite its
complexity, his inventiveness, and Tu Fu’s ability to invoke a variety of differentwriting styles and themes. Finally, this section will look at two aspects found in Tu
Fu’s writing: loyalty and equality.
Chapter four contains a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motions embodied in TuFu’s kinship poems and of his family clan. Section one discusses Tu Fu’s feelings
towards the elder members of his family. The second section is concerned with TuFu’s sentiments over clan members of the same generation. Section three explores Tu
Fu’s affections for his wife. I will separate his marital affections into three variations:1. affection during good and bad times; 2. affection during times of longing; 3.
affection during times of failure. Section four will distinguish three kinds of emotionsfoun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regarding his children -- they are: economic desperation,societal change and education. In section five I will examine Tu Fu’s feeling for the younger members of his clan.
In chapter five I will compare Tu Fu and Ibsen as to craft an interface betweenthe modern west and the antiquity of the east. Altogether there are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outlines the interacting influences of external expectations, personal achievements, family education and historicity as they pertain to the writers. These influences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 those from the writers’ families, those from their respective interactions with society, and those from their internal motivations.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friends and life companions during adulthood. In this discussion I will look at writings regarding three of Tu Fu’s closest friends: Li Bai, Zheng Qian and Yan Wu. I will also discuss and analyze Ibsen’s closest friendships in contrast to Tu Fu. The third section isconcerned with living necessities and family support. Within this framework I willfocus on a lack of profitable opportunities for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economic problems on family interactions.
Chapter six will conclude this thesis’s findings and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參考書目舉要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一、 古籍類
(一)杜甫詩集與相關註本
杜甫著、仇兆鰲箋注:《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 年)
杜甫著、楊倫輯:《杜詩鏡詮》,(臺北:天工書局,1978 年)
杜甫著、王嗣奭箋注:《杜臆》(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 年)
杜甫著、吉川幸次郎主編:《杜詩又叢》(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年)
杜甫著、朱鶴齡箋注:《杜工部詩集》(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年)
蔡夢弼集錄:《杜工部草堂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杜甫著、浦起龍箋注:《讀杜心解》(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 年)
杜甫著、黃生箋注:《杜工部詩說》(日本: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6 年)
杜甫著、黃永武主編:《杜詩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74 年)
黃永武:《杜甫詩集四十種索引》(臺北: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76 年)
(二)其他
元好問撰:《遺山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1967 年)
元稹撰:《元稹集》(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 年)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68 年)
王安石撰:《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華正,1975 年)
王肅編:《孔子家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1991 年)
令狐德棻,楊家駱主編:《周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75 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 年)
司馬光撰、莫友芝批校:《家範》(臺北:廣文,1995 年)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參考書目舉要
194
宋犖:《漫堂說詩》(臺北:藝文,1967 年)
岑參著、劉開揚箋註:《岑參詩集編年箋註》(成都:巴蜀出版發行,1995 年)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 年)
李延壽撰,許嘉璐主編:《南史》(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發行,2004 年)
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 年)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56 年)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臺北:世界書局,1966 年)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 年)
凌濛初、陳邇冬、郭雋杰校註:《初刻拍案驚奇》,(台北:光復,1998 年)
徐德明撰:《清人學術筆記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發行,2004 年)
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1 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田博元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2001 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 年)
許慎,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年)。
陳嚴肖《庚溪詩話》(臺北:藝文,1965 年)
陳獻章:《陳獻章集》(臺北:中華書局,1987 年)
馮夢龍等著《中國歷代演義全集》(臺北:書佑出版,1991 年)
馮贄:《雲仙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葉夢得撰:《石林詩話》(臺北:新興,1978 年)
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商務,1941 年)
董誥等纂修:《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趙翼:《甌北詩話》(臺北:廣文,1971 年)
劉向撰、楊以漟校:《說苑》,(臺北:臺灣商務,1965 年)
劉肅撰:《大唐新語‧孝行》(北京:中華書局,1985)
劉煦:《舊唐書》(臺北:中華書局,1997 年)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北京:中華出版,1988 年)
歐陽修撰:《新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1986 年)
顏之推撰、趙曦明注、盧文弨補注:《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釋惠洪:《冷齋夜話》(臺北:藝文,1966 年)
參考書目舉要
195
顧炎武撰、張豔云、段塔麗譯注:《日知錄選譯》(成都:巴蜀,1994 年)
二、 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Edward Beyer 著,杜若洲譯:《易卜生傳》(臺北:中華日報社,1997 年)
Henrik Ibsen 著、蕭乾譯:《培爾.金特》(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 年)
J. J. Rousseau 著、李平漚譯:《愛彌兒》(臺北:五南,1989 年)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85 年)
王力平:《中古杜氏家族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5 年)
四川文史研究館編:《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 年)
安德蕾‧米歇爾(Andree Michel)著、張南星譯:《女權主義》(臺北:遠流,1989
年)
朱自清等編輯:《聞一多全集》,(上海:上海出版社,1991 年)
朱東潤:《杜甫敘論》(臺北:木繹出版社,1983 年)
朱偰:《杜少陵先生評傳》(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著,胡榮、王小章譯:《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臺北:桂冠,1995 年)
西蒙.波娃(S.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臺
北:志文出版社,2001 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年)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年)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 年)
宋開玉:《杜詩釋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宋鎮照:《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年)
李甲孚:《中國法制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年)
李有祥等:《著名劇作家和他的戲劇》(台北:書林,2003 年)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 年)
李奭學:《中西文學因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年)
李誼:《杜甫草堂詩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年)
杜甫著、梁鑒江選注:《杜甫詩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參考書目舉要
196
沈謙:《神話‧愛情‧詩-中國古典詩比較批評》(臺北:尚友出版社,1984 年)
見查爾斯.霍頓.庫利(C. Gooley),包凡一、王源譯:《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年)
周振甫、冀勤編著:《談藝錄導讀》(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年)
周穀城:《周穀城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 年)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張文慧、林捷逸校閱:《詮釋學(Hermeneutic)》
(臺北:桂冠,1992 年)
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臺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年)
易卜生著,潘家洵、胡適、蕭乾等譯:《易卜生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
林美容:《漢語親屬稱謂的結構分析》(臺北:稻鄉,1990 年)
林惠瑛:《家庭EQ-相愛容易相處難》(臺北:九儀出版社,1999 年)
林語堂撰:《林語堂語》(臺北:臺灣時代,1976 年)
侯王渝:《中西文化在子女教育上的異同》(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1982 年)
姚南強:《禪與唐宋作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柯林‧黑伍德(Colin Heywood)著《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
胡可先:《杜甫詩學引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年)
胡傳安:《詩聖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 年)
胡適:《胡適文萃》(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0 年)
夏松涼:《杜詩鑑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 年)
孫克寬:《杜詩欣賞》(台北:學生書局,1974 年)
徐宗林:《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文景,1976 年)
徐放:《杜甫詩今譯》(台北:奇昇出版社,1985 年)
徐揚傑:《家族制度與前期封建社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納日碧力戈:《姓名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年)
張淑瓊主編:《唐詩欣賞第六輯:杜甫》(臺北:地球出版社,1989 年)
張夢機、陳文華:《杜律旨歸》(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 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新興書局,1967 年)
參考書目舉要
197
莫礪鋒、童強:《杜甫傳-仁者在苦難中的追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
許總:《杜詩學通論》(桃園: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 年)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年)
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 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陳冠明、孫愫婷撰:《杜甫親眷交遊行年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陳偉:《杜甫詩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年)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年)
斯圖爾特、魁因羅波特、哈本斯坦著,盧丹懷等譯:《世界婚姻家庭史話》(中國:
寶文堂書店,1991 年)
黃永武、張高評:《唐詩三百首鑑賞》(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 年)
黃發政、朱建華:《杜甫詩精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年)
楊知勇:《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楊慧傑:《杜詩品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年)
楊適:《人倫與自由--中西人論的衝突和前途》(臺北:書林,1993 年)
楊懋春:《中外文化與親屬關係》(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0
年)
葛立方撰:《韻語陽秋》(上海:商務出版社,1941 年)
賈馥茗、林逢祺、洪仁進、葉坤靈:《中西重要教育思想家》(臺北:空大,2003
年)
廖美玉:《中古詩人夜未眠》(臺南:宏大出版社,2002 年)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年6 月)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劉中和:《中國文學新論》(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9 年)
劉文明:《上帝與女性——傳統基督教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女性》(上海:武漢大學
出版社,2003 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年)
參考書目舉要
198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 年)
蔡正孫:《詩林廣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發行,2004 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年)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
年)
蕭錦龍:《中西文化深層結構和中西文學的思想導向》(西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5 年)
蕭麗華:《杜甫-古今詩史第一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 年)
賴瑞和:《杜甫的五城:一個火車迷的中國壯遊》(臺北:爾雅出版社,1999 年)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扎》,(臺北:巴蜀書社,1985 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 年)
韓成武、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
瞿同祖:《中國法治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4 年)
簡明勇:《杜甫詩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 年)
簡恩定:《李杜詩中的生命情調》(臺北:台灣書店,1996 年)
藍采風:《婚姻與家庭》(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
年)
三、 單篇論文(期刊、論文集)
丁啟陣:〈杜甫、嚴武「睚眥」考辨〉,《文學遺產》,2002 年,第6 期
丁啟陣:〈論杜甫華州棄官的原因〉,《杜甫研究學刊》,2003 年,第4 期,總第
78 期
于光榮:〈孔子思想在杜甫詩歌中的反映〉,《船山學刊》,2003 年,第1 期
王紹晶:〈論杜甫詩歌的儒學品格〉,《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年3
月
王琴:〈漢語親屬稱謂使用的現狀〉,《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 年,第2
期
王寧:〈易卜生劇作的意義重構〉,《外國文學研究》,1997 年,第3 期
王福雅:〈此「遊」不逍遙——評杜甫生平與創作〉,《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5 月,第19 卷,第2 期
參考書目舉要
199
王韶華:〈自由人格‧功業理想‧人道精神-李白、岑參、杜甫寫妻詩之別〉,《昌
吉師專學報》, 1999 年12 月,第4 期
王增文、殷傳寶:〈杜甫的親情、愛情和友情〉,《商丘師範學院學報》,卷16,
第5 期,2000 年10 月
王輝斌:〈杜甫之父杜閑考略—兼及其子女六人的生年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2 期,總第115 期
王輝斌:〈杜甫出生地考實〉,《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年,第
4 期,總第123 期
王輝斌:〈杜甫母系問題辯說〉,《杜甫研究學刊》,1994 年,第2 期,總第40 期。
王輝斌:〈杜甫妻室問題索引〉,《大慶師專學報》,1991 年,第1 期。
王輝斌:〈建國以來杜甫生平研究綜述〉,《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3 期
王學淵:〈李白與杜甫面面觀〉,《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 年,
第19 卷,第2 期
王駿飛:〈杜甫詩歌與創作的推陳出新〉,《杜甫研究學刊》,1996 年,第2 期,
總第48 期
王麗群:〈於細微處見真情--從杜甫成都生活詩看其性格與其創作的關係〉,《杜
甫研究學刊》,1999 年,第4 期,總第62 期
王艷麗、安國梁:〈《玩偶之家》藝術的三個層面〉,《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6 年,第1 期
田耕滋:〈夢魂歸未得—論杜甫的人生悲劇〉,《杜甫研究學刊》,2002 年,第2
期,總第72 期
申東城:〈至情至性的杜甫〉,《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 年,第4 期,第3
卷,總第13 期
任軍偉、郭建設:〈鄭虔生平及其書畫藝術探微〉,《藝術論壇》中國典籍與文化
任靖宇:〈情深意重夫妻情-論杜甫的愛情詩〉,《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4 年2 月,第5 卷,第1 期
余天麗:〈杜甫眼中的李白〉,《文化與藝術》
吳明燁、伊慶春:〈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滿意度的影響〉,《人口
學刊》,2003 年6 月,第26 期
吳賢哲:〈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淒涼-從杜甫兩川詩看杜甫在蜀的情
緒〉,《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4 年,第2 期
參考書目舉要
200
吳麗雲:〈以依附理論的觀點看婚姻中夫妻的互動〉,《諮商與輔導》,2005 年5
月,第233 期
李炎:〈亂世人民相親相憐的寫照-杜甫〈羌村三首〉賞讀〉,《安順師專學報(社
會科學版)》, 1997 年第3 期
李俊標:〈杜甫居蜀時期的思想發展——兼論離蜀原因〉,《杜甫研究學刊》,2003
年,第3 期,總第78 期
李厚瓊:〈岑參入蜀未與杜鴻漸同行〉,《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 年,第20 卷,
第3 期
李姿瑢:〈夫妻間的戰爭?談雙薪家庭之家事分工〉,《詩友》,2003 年8 月,第9
期
李新、任靖宇:〈「曲盡人情」贊杜詩〉,《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第23
卷,第2 期
李濟阻:〈杜甫在秦州的生活及其對創作的影響〉,《杜甫研究學刊》,1997 年,
第3 期,總第53 期
杜曉勤:〈論杜甫的文化心態結構〉,《杜甫研究學刊》,1994 年,第1 期,總第
39 期
沈榮森:〈從「三吏三別」看杜甫忠君觀念〉,《杜甫研究學刊》,2001 年,第4
期,總第70 期
見劉明厚:《真實與虛幻的選擇——易卜生後期象徵主義戲劇》(上海:同濟大學
出版社,1994 年)
辛玉璞:〈杜甫杜曲故居考〉,《杜甫研究學刊》,2001 年,第4 期,總第70 期
周克勤:〈杜甫因何而喜—杜甫「言喜詩」論析〉,《金陵職業大學學報》,2003
年,第18 卷,第3 期
周雯著:〈略談杜甫何以為詩聖〉,《國文天地》,第19 卷, 第3 期,2003 年8
月
周達也:〈杜甫夫人與杜詩成就〉,《杜甫研究學刊》,1996 年,第2 期,總第48
期
周睿:〈杜甫舍弟行蹤考略〉,《杜甫研究學刊》,2004 年,第1 期,總第69 期。
周穎虹:〈論杜詩體現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現代意義〉,《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2006 年,第19 卷,第1 期
周興陸:〈「詩史」之譽和「以史証詩」〉,《杜甫研究學刊》,1999 年,第1 期,
總第59 期
參考書目舉要
201
周興陸:〈試論杜詩的正典化〉,《杜甫研究學刊》,2000 年,第2 期,總第64 期
孟順英:〈從杜甫愛情詩看其人格美〉,《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
年11 月,第21 卷,第4 期
林繼中:〈杜詩學—民族的文化詩學〉,《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
年,第4 期,總第105 期
祁和暉:〈杜詩三大獨特詩美論〉,《杜甫研究學刊》,2003 年,第3 期,總第77
期
金朝霞:〈家中的娜拉與出走後的娜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9 月,第36 卷,第5 期
阿絲契德‧薩德著、束娟譯:〈關於蘇珊娜‧易卜生——劇作家的妻子兼合作者〉
《上海戲劇學院學報戲劇藝術》,2007 年,第5 期,總139 期
封野:〈論杜甫任左拾遺前後政治心態的變遷〉,《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4 年3 月,第25 卷,第1 期
封野:〈論杜甫的邊緣焦慮及其影〉,《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20 卷,第6 期
柏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婚姻與道德》(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 年)
祈和暉:〈杜甫人本境界論(下)-杜甫聖於關懷人與生命〉,《杜甫研究學刊》,
2002 年,第3 期,總第73 期
胡建舫:〈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意義略論〉,《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6 年,第22 卷,第30 期
胡遂:〈論杜甫詩儒家思想的積極意義〉,《船山學刊》,1994 年,第1 期
胡曉明:〈略論杜甫詩學與中國文化精神〉,《華東師範大學》,2002 年2 月,第2
卷,第1 期
英子:〈唐代文人親屬關係考〉,《南督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6 年,第
26 卷,第2 期
迪金申著(T. H. Dickinson)、春冰譯:《現代戲劇大綱》(廣東:廣東戲劇研究所,
1929 年),卷1,第5 號
徐立新:〈儒門淡泊-鄭虔生平研究〉,《台州師專學報》(1999 年),第21 卷,
第1 期
馬承五:〈論杜甫「新題樂府」的藝術創新——以「三吏」「三別」為中心〉,《杜
甫研究學刊》,2004 年,第一期,總第79 期
馬德富:〈杜詩動詞的力度〉,《天府新論》,2004 年,第5 期,總第119 期
參考書目舉要
202
高玉秋:〈《玩偶之家》:誰是「玩偶」?〉《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1 月,
第23 卷,第1 期。
高曼女士(Egoldman):〈近代戲劇論〉,《新青年》,第6 卷,第2 號。
高國藩:〈論杜甫詩中的李白〉,《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
第3 期
崔際銀:〈杜甫處世為人特徵論略〉,《河北學刊》,2001 年,第21 卷,第2 期
張帆:〈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論杜甫晚年的鄉關之思〉,《杜甫研究學刊》,
1998 年,第3 期,總第57 期
張志烈:〈杜甫在二十一世紀--從王安石黃庭堅題杜甫畫像詩說起〉,《杜甫研
究學刊》,2000 年,期,總第66 期
張宗福:〈杜甫寓居草堂心態與草堂詩的生成〉,《杜甫研究學刊》,2006 年,第2
期,總第88 期
張忠綱、趙睿才:〈新時期杜甫研究述略〉,《杜甫研究學刊》,2001 年,第1 期,
總第67 期
張金同:〈杜甫人生悲劇的特定時代蘊含〉,《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7
年,第4 期,總第62 期。
張偉:〈奉使虛隨八月槎—論授任左拾遺對杜甫的影響〉,《杜甫研究學刊》,2004
年,第3 期,總第81 期
張梅、張建秒:〈從飲食看杜甫的精神世界〉,《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
年,第10 卷,第1 期
張廉:〈論易卜生詩歌中的女性形象〉,《世界文學評論》,第36 期,頁36-37
張漢平:〈唐詩中的驢意象研究〉,《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卷19,第6
期
曹千里:〈從《三吏》、《三別》看杜甫詩歌的人民性〉,《金陵職業大學學報》,1999
年,第14 卷,第2 期
許智銀:〈杜甫早期的遠遊及其心態〉,《杜甫研究學刊》,2004 年,第2 期,總
第80 期
許德楠:〈「詩史」桂冠的排行榜及理想定位〉,《南京社會科學》,2001 年,第8
期
許總:〈人生與心態:杜甫詩歌時代性特徵的獨特表現〉,《杜甫研究學刊》,1994
年,第3 期,總第41 期
陳子建:〈杜甫《同谷七歌》的抒情特色〉,《杜甫研究學刊》,2001 年,第4 期,
參考書目舉要
203
總第70 期
陳海偉:〈並駕齊驅之寫實巨作——比較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贈韋太守良
宰》與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科技資訊》,2007 年,第19 期
陳無畏:〈知音遠謫的悲憤-讀杜甫的《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台州師範學
報》,1999 年,第21 卷,第2 期
陳增傑〈杜甫喜「論文」〉《豁蒙樓唐詩譚叢》,第3 期
陳鐵民:〈李白與高適的人生設計〉,《中國典籍與文化》(文化論壇)
陳鑒昌:〈郭沫若易卜生筆下的「娜拉」比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 年,
第1 期
陶瑞芝:〈杜甫《崔父馬山亭宴集》舊注辨與系年考〉,《杜甫研究學刊》,1994
年,第2 期,總第47 期
陶瑞芝:〈杜甫和高適、李白同遊宋中在何時-兼與喬長阜同志商榷〉,《杜甫研
究學刊》,1996 年,第1 期,總第47 期
章繼光:〈杜甫的儒家理想人格與對杜詩的倫理評價〉,《求索》,1998 年,第4
期
喬長阜:〈杜甫與高適李白遊宋中考辨-兼辨杜李遊魯及杜入長安時間〉,《杜甫
研究學刊》,1995 年,第2 期,總第44 期
曾永成:〈《李白與杜甫》:沉重的精神涅槃—郭沫若對「中國的庸人氣味」的批
判〉,《郭沫若學刊》,2002 年,第2 期,總第60 期
賀嚴:〈從杜甫的家教看其教育思想〉,《杜甫研究學刊》,2001 年,第4 期,總
第70 期
賀嚴:〈論杜甫性格與其詩歌創作〉,《杜甫研究學刊》,2007 年,第1 期,總第
91 期
馮小祿:〈李杜友情新析〉,《杜甫研究學刊》,2003 年,第4 期,總第78 期
馮波丁:〈漫話詩史〉,《農墾師專學報》,1997 年,第4 期
馮建國:〈杜甫詩歌對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經典詮釋〉,《山東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4 期
馮淑然,韓成武:〈古代詩人騎驢形象解讀〉,《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年,卷23,第5 期
黃俐婷:〈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人口學刊》,2003 年6 月,第105 期
黃振林:〈出走「娜拉」的尷尬——現代愛情喜劇的性別透視〉,《撫州師專學報》,
2002 年3 月,第21 卷,第1 期
參考書目舉要
204
黃靜:〈略論杜甫詩中勞動婦女形象的悲劇美〉,《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年11 月,第24 卷,第6 期
楊恩成、呂蔚:〈附勢與媚俗:唐代詩人人格的另一面—以李白、杜甫、高適為
中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33 卷,第3 期
楊勝寬:〈「自比稷契」與杜甫的社會理想〉,《杜甫研究學刊》,2006 年,第4 期,
總第90 期
楊景春:〈杜甫夔州詩的情感世界〉,《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年,第3 期。
楊經華:〈生存的困境與文學的異化——杜甫詩賦比較研究〉,《杜甫研究學刊》,
2006 年,第4 期,總第90 期
楊榮:〈娜拉「不可能有新的出路」嗎?〉,《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 年07 月,第14 卷,第4 期
楊廣宇:〈論《玩偶之家》的藝術技巧〉,《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
1998 年,第4 期
筧文生:〈李白和高適〉,《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
29 卷,第2 期
葛景春:〈李杜之變是唐詩主潮之大變〉,《杜甫研究學刊》,2000 年,第3 期,
總第65 期
葛曉音:〈杜甫的孤獨感及其藝術提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7 年,第36 卷,第1 期
董彥彬、沈金浩:〈論杜甫的痛苦內容和解脫方式〉,《深圳大學學報》,2004 年,
第21 卷,第1 期
廖美玉:〈《詩經》中「齊家」觀的省思〉,《成大中文學報》,1997 年,第5 期
廖美玉:〈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自我放逐意識——由幾首「佳人」詩談起〉,《成大
中文學報》,1982 年11 月,第1 期
趙海菱:〈杜甫人格生命論〉,《社會科學輯刊》,1996 年,第2 期,總第103 期。
魁英:〈杜甫的窮儒意識與詩歌創作〉,《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4 期,總第142 期
劉文剛:〈論杜甫的賦〉,《杜甫研究學刊》,2000 年,第4 期
劉玉敏:〈淺談杜甫詩歌的真情美〉,《十堰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 年,第4
期
劉明華:〈困惑與超越—論杜甫的悲劇命運〉,《杜甫研究學刊》,1995 年,第4
參考書目舉要
205
期,總第46 期
劉明準:〈致君與制于君-論杜甫的仕途困惑〉,《天府新論》,1998 年,第2 期
歐麗娟:〈杜甫詩中的親子關係與教育觀——兼論詩史之開拓與創新〉,《臺大文
史哲學報》,2003 年5 月
鄭麗娜:〈射向夫權統治的重型炮彈〉,《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報),第3 期
鄧亞雯:〈易卜生劇本研究〉,《藝術學報》,1986 年6 月,第60 期。
鄧紹秋:〈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論杜甫晚年詩的禪宗意趣〉,《杜甫研究
學刊》,2003 年,第3 期,總第77 期
鄧綏甯編譯:《西洋戲劇思想》(臺北:正中書局,1966 年)
閻琦:〈杜甫華州棄官西行秦州考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5 月,第33 卷,第2 期
鍾樹梁:〈試論杜甫長安十年詩〉,《杜甫研究學刊》,1994 年,第4 期,總第42
期
韓成武、陳菁怡:〈杜審言與五律、五排聲律的定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2003 年,第20 卷,第1 期
韓成武:〈論杜甫的眾生平等意識〉,《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年,第24 卷,第3 期
韓玲〈歸來吧,真正的人!——對《玩偶之家》主題的再審視〉,《漢中師範學院
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14 卷,第4 期(總第48 期)
鮮于煌:〈試論唐代的經濟和杜甫的「經濟意識」〉,《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0 年5 月,總21 卷,第5 期
鮮于煌:〈論杜甫的「超前意識」〉,《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8 年,第2
期
羅孝廉:〈一束時代與生活的折光——談杜詩中有關兒童生活的描繪〉,《湖南城
市學院學報》,2004 年,第25 卷,第3 期
籍成山:〈杜甫家庭親情詩初探〉,《濰坊學院學報》,2002 年2 月,第2 卷,第1
期
四、 學位論文
王一平:《唐代兒童的養與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王淑英:《杜甫〈三吏〉〈三別〉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參考書目舉要
206
朱伊雯:《杜甫晚期詩作之精神動向-以夔州詩為歸趨之探究》,東海大學碩士論
文,1996 年
吳月蕙:《唐人家庭倫理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0 年
吳韋璉:《杜甫婦女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6 年
吳燕珠:《唐代親子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李靜怡:《杜甫奉如守官之路_少年時期至秦州時期自我價值的建構與實踐》,國
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杜麗香:《唐代夫妻懷贈詩與悼亡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0
年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6 年
周榆修:《西洋現代戲劇中關於社會性議題之探討——以易卜生、蕭伯納、布萊
希特相關劇作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碩士論文,2005 年
洪素香:《杜甫荊湘詩初探》,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范瑞芬:《易卜生五部重要寫實劇主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7
年
袁欣祺:《尋求本我:榮格分析心理學對易卜生三部寫實劇之探討》,淡江大學碩
士論文,2000 年
張萍:《易卜生五齣劇作中的真實與虛假》,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許傑勝:《唐代親情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96 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國立政
治大學博士論文,2000 年
陳一芳:《易卜生三劇中女性角色之探討》,靜宜大學碩士論文,1994 年
陳雅惠:《唐代教子詩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馮姿蓉:《易卜生三劇中家庭關係之探討》,靜宜大學碩士論文,1997 年
黃中維:《杜甫送別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黃素娥:《論杜甫入夔以後的七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5 年
劉燕儷:《唐代的夫妻關係—以禮律規範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2
年
蔡秀女:《易卜生主義與現代中國詁劇運動( 一九一八∼一九二八)》,中國文化
大學碩士論文,1985 年
魏郁芳:《《玩偶之家》、《海洋女人》以及《輕輕關門》中女人的自由選擇》,中
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參考書目舉要
207
五、 外文相關研究論著
Augustine, Stephen McKenna trans., Gareth B. Matthews ed., On the Tri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Daniel Dervin, Bernard Shaw: A Psychological Study, (London: Associated UP. Inc.,
1975)
David L. Hall and Roger T. Ames, 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David R. McCraw, Du Fu’s Laments from the South,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Edvard Beyer, Ibsen: The Man and His Work, (New York: Tap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0)
Einar Haugen, Ibsen’s Drama: Author to Aud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9)
F. W. Kaufmann, “Ibsen’s Conception of Truth” in Rolf Fjelde Ibsen e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65)
Frederick J. Marker and Lise-Lone Marker, Ibsen’s Lively Art: A Performance
Study of the Major Play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Gillian Clark, Women in Late Antiquity: Pagan and Christian Lifestyl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Henrik Ibsen, Ibsen’s Poems, (Oslo: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1986)
Henrik Ibsen, John Northam trans. and ed., Ibsen’s Poems, (Oslo: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1986)
Henrik Ibsen, Mary Morison ed., The Correspondence of Henrik Ibsen, (New York:
Haskell House Pub Ltd., 1970)
Karl Mannheim, Paul Kecskemet ed., Essays on Soci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Keith M. May, Ibsen and Shaw,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5)
Leo Lowenthal,”Henrik Ibsen: Motifs in the Realistic Plays” in Rolf Fjelde ed.
Ibsen: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65)
參考書目舉要
208
Mary Poovey, The Proper Lady and the Woman Writer, Ideology as Style in the Works
of Mary Wollstonecraft, Mary Shelley, and Jane Austen,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1984)
Maurice Keen, English Society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1348-1500, (London: The
Penguin Press Ltd., 1990)
Michael Egan ed., Ibsen: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72)
Michael Meyer, Ibsen, (London: Sphere Books Ltd, 1992)
Nada Zeineddine, Because It Is My Name: Problems of Identity experienced by
women, artists, and breadwinners in the plays of Henrik Ibsen, Tennessee Williams,
and Arthur Miller (London: Merlin Books Ltd., 1991)
Robert Ferguson, Bjørn Alex Herrman trans., Henrik Ibsen: Mellom evne og higen,
(Oslo: J.W. Cappelens Forlag AS, 2006)
Robert R. Edwards and Stephen Spector, The Olde Daunce: Love, Friendship, Sex
and Marriage in the Medieval World,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Stephen Owen, 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Thomas Aquinas, Translated by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ian Province, The
Summa Theologica, (New York: Benziger Bros., 1947)
Thomas Aquinas, Translated by Joseph Rickaby, Summa Contra Gentiles,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05)
William Archer and Norma Pratt, William Archer on Ibsen: The Major Essays,
1889-1919 (Contributions in Drama and Theatre studies), (Baker & Taylor Books).
Yvonne Shafer, Approaches to Teaching Ibsen’s A Doll House,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85)
六、 外文單篇論文(期刊、論文集)
Fagot, Beverly I., The Influences of Sex of Child on Parental Reactions to Toddle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vol. 49 , 1978
L.W. Hoffman, Fear of Success in Males and Fema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參考書目舉要
209
Clinical Psychology, vol. 42 (1974)
M. E. Snow, C. C. Jacklin and E. E. Maccoby, Sex-of-child Difference in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at one Year of Age , Child Development, vol. 54, 1983
七、 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網址:
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網址: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維基百科,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
百度百科,網址:
http://baike.baidu.com
校內:2107-08-13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