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傅柏豪 Fu, Bo-Hao |
|---|---|
| 論文名稱: |
馬伯庸小說《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化改編研究 Research o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of Ma Boyong's novel "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 |
| 指導教授: |
陳佳彬
Chen, Chia-P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MA Program in Drama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8 |
| 中文關鍵詞: | 長安十二時辰 、馬伯庸 、曹盾 、小說分析 、影視分析 |
| 外文關鍵詞: | 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 Ma Boyong, Cao Dun, Novel analysis, Film and television analysi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馬伯庸小說《長安十二時辰》於2018年連載於中國17k小說網,同年出版成書,並於2019年改編成同名影劇,在各大網路影音平台與電視台播放。2019年於中國推出後掀起一股東方反恐劇的風潮。劇情敘述唐玄宗在位期間,天寶三年上元節當天都城長安所發生的一樁恐怖攻擊。
本論文旨在以馬伯庸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與同名網路劇的文本分析與改編研究。原著小說與影視兩種媒介,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隨著科技與網路的普及,從小說改編到影視媒介的作品也越來越多,而文字上的媒介轉換到影視的領域,其過程是須經過嚴謹的分析並對其原著作進行改編與塑造的。而網路劇小說改編網路劇的風潮隨著資訊的進步近年來越加繁盛,然而《長安十二時辰》與其他改編例子不同的是,創作者早在小說完成前就對於影視化有了許多想法基礎。因此,本研究在第一章,先從小說的理論與創作技巧開始,並使用創作學理論探究其小說裡情節的結構,再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的行動探析角色的塑造,其中以小說的兩大視角張小敬、李必為主要分析人物。第二章則援引影視分析理論,討論影劇版中「空間」與「時間」的兩個基礎元素,再以影視敘事方法分析情節結構,進而延伸並分析三種類型的人物塑造。最後在第三章釐清兩版本間的異同,探究影視化過程所產生的藝術性與表現。
《長安十二時辰》從小說到影劇的過程,將馬伯庸文字裡原有設置的時間與空間感具象化,並透過增添額外故事線與對人物塑造的還原與重塑,使得故事在影視化的結果更加引人入勝。本論文在同一個故事裡針對不同媒介的比較,期待能從中挖掘新的創作元素,以展現影劇傳播的藝術文化與意涵。
Ma Boyong's novel " 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 " was serialized on the website of China 17k Novel in 2018, and published in the same year. Further it was adapted for a film in 2019 to be broadcast to major streaming services and TV stations. The plot is about a terrorist attack that occurred in Chang'an, the capital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on the day of the Shangyuan Festival in the third year of Tianbao. After its launch in China in 2019, it became an sensation of oriental anti-terrorist drama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and adapt the text of Ma Boyong's novel " 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 " and the web series of the same name. In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edia with the same story, I look forward to discovering new creative elements in order to show the artistic culture and meaning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一、中文專書書目
《長安十二時辰》製作團隊。《盛世如歌 : 《長安十二時辰》藝術設定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0年。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上冊。台北:高寶國際出版,2018年。
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下冊。台北:高寶國際出版,2018年。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故事的解剖》。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4年。
大衛洛吉(David Lodge);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新北:木馬文化,2006年。
聶偉主編。《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闡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市:書林出版,2004年。
王士儀譯注。《亞理斯多德《創作學》譯梳》。臺北:聯經出版,2003年。
陳曉春。《電視劇理論與創作技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2002年。
雅克.奧蒙(Jacques Aumont)米歇爾・瑪利(Michel MALY);崔君衍、胡玉龍譯。《電影理論與批評辭典》。上海:世紀出版,2011年。
沈義貞。《影視批評學導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2004年。
陳佳彬。《罪與罰——元雜劇公案故事研究》。臺北:豪曜出版,2009年。
王士儀。《論亞理斯多德《創作學》》。臺北市:里仁出版,2000年。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臺北:三民書局出版,2000年。
帕維斯·香茲(Pavis,Shantz)。《劇院詞典:術語,概念和分析》。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出版,1971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紅葉文化出版,1996年。
二、中文期刊
王作剩。〈論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審美風格與文化蘊涵〉。《中北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2021年)。頁79-80。
龍達。〈影視劇跨文化改編的傳播效果分析——以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為例〉。《青年記者》。第2期,(2021年)。頁92-93。
竇寧。〈還原與超越——論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對原著的成功改編〉。《戲劇之家》。第30期,(2020年)。頁126-130。
魏宏麗。〈歷史劇的戲劇情境與戲劇衝突探析——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戲劇之家》。第15期,(2020年)。頁84-85。
王宗輝。〈論當代歷史小說的文學書寫與銀幕重塑——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2期,(2020年)。頁64-70。
蔣卡春、蔡愛國。〈論架空歷史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反類型化書寫〉。《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8卷第5期。(2020年)。頁49-54。
楊雅捷、朱殿勇。〈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學改編劇的敘事與傳播轉向--以IP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新聞愛好者》。第10期,(2020年)。頁83-85。
尹敏捷。〈當代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空間敘事研究——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20年)。頁46-49。
有禮有節。〈《長安十二時辰》:鬼才馬伯庸〉。《齊魯週刊》。第26期,(2019年)。頁48-49。
雲小辮。〈《長安十二時辰》締造者馬伯庸專訪:筆落驚風雨,談笑話長安為主〉,《意林(少年版)》。第19期,(2019年)。頁10-11。
藍千帆。〈小人物的大情懷——觀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企業觀察家》。第8期,(2019年)。頁122-123。
葉璐。〈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視聽元素的藝術構建〉。《藝術品鑑》,第30期,(2019年)。頁108-109。
辛虎英。〈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藝術特色探析〉。《視聽》。第12期,(2019年)。頁129-130。
徐瓊、陳守湖。〈時間的空間化與空間的時間化—— 談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時空敘事〉。《當代電視》。12期,(2019年)。頁4-5。
解宏乾。〈將真實的史料與推理懸疑相結合 馬伯庸:重構歷史很刺激〉。《國家人文歷史》,第16期。(2013年)。頁46-49。
三、學位論文
李庸。〈馬伯庸創作論〉。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
劉揚帆。〈網路劇《長安十二時辰》敘事分析〉。曲阜師範大學傳媒學院,碩士論文,2020年。
王效鋒。〈改編:從小說到電影美學的轉換〉。西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5年。
周曉宇。《色彩的述說》。中國南昌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宗緯。〈架空歷史小說與改編戲劇的互文性——以《琅琊榜》、《凰權》、《東宮》為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張媛茹。〈張藝謀對先鋒派小說之電影改編研究──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活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陳筠。〈小說《望鄉》與電視劇《春梅》互文性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
四、影音資料
曹盾導演,爪子工作室編劇:《長安十二時辰》全集DVD,台北市:金卡多媒體發行,2019年。
《長安十二時辰》古風樂章電視劇原聲帶音樂CD碟,中國:中國化工出版社,2020年。
五、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檢索日期:2022年4月20日)。檢索《長安十二時辰》影劇版的相關資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檢索日期:2022年4月20日)。檢索《長安十二時辰》影劇版的相關資料。
知乎平台: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287108/answer/84584704(檢索日期:2022年4月23日)。一名網友在知乎網上提了一個假設問題,馬伯庸在留言處發表了他對問題的想像,意外的成了《長安十二時辰》的創作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