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威戎 Chen, Wei-Jung |
|---|---|
| 論文名稱: |
排灣族傳統住屋整建現況調查研究-以屏東縣瑪家村為例 Research for Rehabilitation of Paiwan Traditional Housing-The Case Study of Makazayazaya Village in Pingtung County |
| 指導教授: |
曾俊達
Tzeng, Chun-T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7 |
| 中文關鍵詞: | 瑪家村 、原住民 、排灣族 、住屋整建 、石板屋 |
| 外文關鍵詞: | Paiwan Tribe, Makazayazaya Village, Stone Housing, Residential Rehabilitation, Aboriginal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1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各原住民族群部落依照當地環境發展出特色的住屋型式及文化為台灣特有的文化資產。瑪家村係屬於未經遷村的新舊並存之部落並且擁有此先天條件,族人的實質活動需透過營建體系的適應,以持續獲得精神保存與實質更新。因此,有待建立起聚落整建原則與執行制度化,將可達成原住民傳統住屋文化資產活化運用與永續經營理念,並做為台灣原住民傳統聚落發展的範例。
鑑於臺灣都市快速發展,原住民人口大量外流與老化,造成傳統聚落住屋閒置或棄置情形普遍,使得特色風貌漸漸窳陋衰頹,地方既有文化特色日漸喪失。排灣族獨特的石板家屋聚落在歷經台灣多變險惡的氣候條件下,至今仍有許多聚落存在實屬可貴。但在沒有完善的整建模式依循,致使現況風貌新舊雜陳、中西並列,或部分構件受到主流社會的影響而改變;修復或改建後皆與原貌差距甚遠,甚至造成更嚴重的二次破壞,對於原住民文化資產保存與政府期望發展的生態觀光旅遊產業是一大阻力。
本研究先以文獻回顧方式,整理排灣族傳統石板屋營建施工方式並依材料分類系統就主要構造及次要構造分類,做為調查項目原則及調查分析之依據,針對屏東縣瑪家村排灣族石板住屋聚落做全面普查,並以敘述統計法分析各構造部位之使用材料、型式、工法與整建之關係。最後,針對聚落內石板家屋不同的使用類型提出初步整建原則及對策建議。
The Aboriginals tribes of Taiwan due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s have developed a distinguishing type of housing that is a unique cultural asset to Taiwan. Makazayazaya Villages are typical tribes that have remained in place with both new and old residences often coexisting together, however conserving the aboriginal spirit through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methods. As a result, establishing rehabilitation system and executing, will allow aboriginal traditional housing to be used actively and sustainable in development and to be an exam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boriginal housing in Taiwan.
As a result of the rapid urban growth in Taiwan’s cities, relocation and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 aboriginal villages have resulted in widespread abandonment of traditional housing and further contributing to the diminishment of local aboriginal culture. Paiwan Traditional Stone houses endure harsh climate condition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commendable villages that still exist. However without a complete rehabilitation system to follow, both new/old and eastern/western influences would coexist incoherently and possibly being influenced by mainstream society. Repairing and reconstruction that conflicts with the original features may cause even more harm and serious damage. Thus obstructing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assets of the aboriginal and the Governments desire to develop ecotourism.
This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adopts literature reviews to collect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Paiwan Traditional Stone houses as well as material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ructures as the basis of research, theory and analysis. We use an overall census of the Paiwan Traditional Housing of the Makazayazaya Village in Pingtung County, in order to introduc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materials, type, technique and rehabilitation in every part of the structure. Finally, in respect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raditional stone houses in villages we provide tentative a rehabilitation framework and suggestions.
【一、期刊】
林秋綿. “台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 台灣土地研究, 2001年5月: 23-40.。
張平吾. “國內族群及其解決理論之探討-以台灣地區族群為例.” 警政學報, 1992: 398-421.。
郭東雄. “排灣族老七佳石板屋之保養修繕.” 原住民教育季刊, 2002年5月: 89-105.。
郭東雄. “眷戀石板屋.” 原住民造園季刊, 2000年11月: 71-89.。
陳嘉晉. “探訪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老七佳傳統石板屋部落.” 造園季刊, 2005年6月: 17-28.。
蔣斌. “排灣族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1895-1971: 27-47.。
【二、專書】
千千岩助太郎. 台灣高砂族的住家. 台北: 南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60.。
伊能嘉矩. 探險台灣. 譯者: 楊南郡.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辦理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計畫工作手冊. 台北: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3.。
何春蓀. 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幅說明書.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6.。
李壬癸.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台北市: 常民文化出版, 1997.。
杜奉賢. 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與利用規劃-實例探討. 台北: 唐山出版社, 2003.。
施添福. 台灣地名辭書卷-屏東縣. 台灣: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1.。
鳥居龍藏. 台灣踏查日記(下). 譯者: 楊南郡.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
童春發. 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 南投: 台灣文獻委員會, 2001.。
藤島亥治郎. 台灣原味建築. 譯者: 趙芳如. 台北: 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
【三、專門及研究報告】
小島由道. 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 台灣總督府舊慣調查會, 1920.。
中華民國戶外休憩學會. 北大武山(原住民文化園區-舊筏灣-舊平和-北大武山登山口-舊萬安)文化生態旅遊規畫報告書. 屏東縣: 屏東縣政府, 2003.。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報告書. 屏東縣: 屏東縣政府, 2002.。
田中大作. 台灣島建築之研究. 台北市: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2005.。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屏東縣: 屏東縣霧台鄉, 1996.。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樂生文教基金會. 魯凱族好茶舊社聚落發展保存暨社會發展計畫. 屏東縣: 屏東縣政府, 1998.。
石磊. 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 臺灣.南港: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71.。
宜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廷人.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的研究. 東京都: 刀江書院, 1935.。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舊筏灣部落文化保存及再利用經營管理規劃成果報告書. 屏東縣: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2008.。
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好茶舊社石板屋群落及周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畫. 屏東縣: 屏東縣政府, 2007.。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春日鄉老七佳部落風貌重建整修計畫先期調查報告書. 屏東縣: 屏東縣春日鄉公所, 2005.。
郭永傑. 台灣原住民空間構成關係之研究-以魯凱族為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7.。
曾俊達等. 建築材料與建築設備之分類系統研究. 台北市: 內政部營建署, 1982.。
【四、學位論文】
朱志豪. 排灣族部落家屋空間營造機制之研究-瑪家部落的個案. 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李靜怡. 排灣族舊來義社住屋的復原與意義初探. 東海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 1994.。
張倩倩. 魯凱族霧台部落家屋外部空間形式之調查與研究. 逢甲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 2002.。
郭東雄. 台灣排灣族七佳舊社住居文化之研究. 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陳嘉晉. 排灣族群石板屋聚落與地質環境之探討. 成大建研所碩士論文, 2006.。
許勝發. 傳統排灣族群北部式家屋裝飾初步研究. 成功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 1996.。
陳宗韓. 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之分析 :國家與社會的觀點. 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黃俊銘. 排灣族北部型住屋變遷之研究. 成功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 1982.。
簡瑞宏. 排灣族原住民居住空間構成研究-以屏東縣七佳聚落為例. 逢甲大學建研所碩士論文,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