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淑嫻 Yang, Shu-hsien |
|---|---|
| 論文名稱: |
以文化資產主體性建構文化觀光之研究 A Study of Construc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Cultural Tourism |
| 指導教授: |
傅朝卿
Fu, Chao-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2 |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資產 、文化觀光 |
| 外文關鍵詞: |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Touris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3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1999年「國際觀光憲章」宣佈以後,世界各國應用許多策略來行銷文化資產,成為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資源之一。在文化資產裡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等都含有多元性的歷史面向、文化面向、藝術美學面向、環境面向等多樣性的內涵。透過體驗、敘事、教育所學習接觸到更有趣且生動的文化資產,拉近了人們與文化資產之中無形的距離,因此文化資產在日益崛起的「文化觀光」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發展文化觀光的風潮中,台灣各縣市應發掘更具有深度意涵的文化資產(包含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等等)作為「文化觀光」的主軸之一,結合當地地方文化推廣,這樣的策略使得旅遊觀光更加有深度,也同時讓人瞭解與欣賞多樣化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等,一來保存了文化資產另一方面也同時提昇了文化觀光的品質。
本論文以文化資產為主體性,試圖建構出文化觀光裡文化資產所呈現出的空間體驗與涵構,藉由各個文化資產特點的場所故事增加趣味及知識性,在整個文化觀光的過程中,教育學習有關歷史、文化、藝術、美學、環境等多元面向。同時利用休閒活動、節慶文化與美食小吃、紀念品等等,提高參訪的旅客再次到訪參觀的意願,讓文化資產與文化觀光形成密不可分的再循環。本文試圖探討出台灣台南、高高屏、馬祖等地區具有深度的文化資產與當地人文特色的風俗民情,網絡整體規劃並且活絡文化觀光。
After the 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Cultural Tourism in 1999, many countries started to apply tactics to promote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main sources to attract tourists. The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monuments, historic buildings, settlements, sites, cultural landscapes, traditional arts, folk customs and antiquities contain diverse aspects of history, culture, art and environment. They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s and them by experiencing, narrating and being educated with an interest. Therefore the cultural herit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main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trends of cultural tourism, cities and counties of Taiwan should discover more historic heritages which have deep meanings, including monuments, historic buildings, settlements, sites, cultural landscape, traditional arts, folk customs and antiquities, and to combine local cultural promotions. Such strategy will deepen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of above cultural heritage. It will on the one hand preserve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other hand.
This thesis, with the Culture heritage as the major subject, tries to construct the spatial experience and context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cultural tourism. By increasing the interest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stor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site, tourists can learn various aspects of history, culture, art, 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tour. Besides, the tendency of the second visit can be enhanced by comb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festival, cuisines and souvenirs, etc. It will form a sustainable cycle between culture heritage and culture tourism. The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more significant culture heritage and local customs in Tainan, Kaohsiung Pingtung, Matzu and to propose a network plan to revitalize their culture tourism.
一、 英文書目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asic Books, Inc, New York, p5. ,1973
Urry .J《The tourist gaze》,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990
McCarthy, B. B. , 《Cultural Tourism:How the Arts Can Help Market Tourism Products, How Tourism Help Provide Markets for the Arts》, Or. , Portland, p. 2–4.,1992
Goeldner, C.R & Ritchie, J. R.. 《Tourism》, Ninth Edition,2002
Bob Mckercher and Hilary du Cros,Tell a Story《Cultural Tourism-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2002。
二、 中文書目
B. Joseph PineⅡ & James H Gilmore 著,《體驗經濟時代》,2003。
B. Joseph PineⅡ & James H Gilmore 著 夏業良 魯煒譯,《體驗經濟時代》,經濟新潮社,臺北市,2003
Clare.A.Gunn 著 李英弘 李昌勳譯,《觀光規劃:基本原理、概念與案例》,田園城市,臺北市,1999
Chris Jenks ,俞智敏等譯,〈導言〉《文化》,巨流,台北,2002
Jean-Pierre Warnier,吳錫德譯,《文化全球化》,麥田,台北,p.44,2003
Michael Stanford 著,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2001
Stanley Abercrombie 著,吳玉成譯,《建築之藝術觀-Architecture as art》,胡氏圖書,臺北市,1996
葉英正,〈觀光收入在經濟上的評價〉,交通部觀光局觀光資料,P.58,1973
張幼雯,《南台灣最佳去處》,戶外生活,臺北巿,1978
詹益政,《觀光事業導論》,弘明印刷社,1981
日本東急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編輯,《墾丁風景特定區觀光發展計畫》,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臺北市,1981
張軍堂,《台灣觀光資源開發之研究》,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84
陳奇祿,《民族與文化》,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84
林貴榮,《都市配備與街道景觀》,藝術家,臺北市,1992。
夏鑄九,〈休閒空間的初步理論思考〉,《空間,歷史與社會 論文選1987-1992》,周渝,臺北市,1993
蘇方基,《最新觀光學概要》,台北,1993年
盧雲亭,〈旅遊交通與線路分布〉,《現代旅遊地理學(下)》,1993
孫武彥,《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三民書局,台北,1995。
林連聰、陳思倫、宋秉明,《觀光學概論》,國立空中大學用書,台北,1995
李銘輝,《觀光地理》,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p.63–p.71,1997
徐明福/徐福全,《台南市媽祖廟之變遷》,臺南市政府,臺南市,1997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台灣篇》,中華道統出版,臺北市,1998
王嵩山,〈當代社會中的文化資源管理〉,《比較文化政策與行政》,東海美術研究所講義,p.2,1999
楊明賢,《觀光學概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999
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遠流,臺北市,1999
傅朝卿翻譯.導讀,《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臺南市,2002
唐學斌,《觀光事業概論》,復文,臺南市,2002
王連生,《教育人類學-理論與應用》,2002
劉玉玲,《教育人類學》,揚智文化,台北市,2003
陳瑞倫,《旅程規劃與成本分析》,揚智文化,臺北市,2004。
林連聰、宋秉明、陳思倫,《觀光學概論》,空中大學,臺北縣,2006年
傅朝卿,《國姓爺.延平郡王.開台聖王:圖說鄭成功與台灣文化》,台灣建築文化,台南市,2006
三、 碩博士論文
黃怡璋,《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出發》,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廖千慧,《舊市街廟埕空間環境之研究–以竹塹舊城區長和宮、東寧宮、城隍廟、武聖廟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2002
郭俊良,《台南市歷史性區域文化資產路徑與生活文化觀光建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4
朱蕙蘭,《影響台中市居民參與文化活動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4
許筱苹,《古蹟之教育資源應用於國民小學課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5
陳麗君,《台灣鐵道文化資產整合發展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6
王嘉澤,《安平傳統聚落場所性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6
四、 期刊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50, p.370–396.,1954
P Boniface,〈Educating and informing〉《Managing Quality Cultural Tourism》,1995
陸景武,〈觀光的管理與服務〉,《觀光管理雜誌》,1992
黃麟翔,〈觀光事業與文化資產之結合〉,《觀光管理》,第二期,p.73,1992
薛明敏,〈觀光的概念〉,《交通建設》,第四十三卷,第九期,中國交通建設學會,臺北市,p.1–p.5,1994
許功明,〈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八卷,第二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市,p.3–p.8, 1994
楊嵐雅、王濟昌,〈台灣主要民俗活動應用於文化觀光方式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學報》,第一卷,第三期,,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臺中市p.27–p.42,1994
李銘輝/臧芷伶,〈遊客對古蹟的環境知覺之研究〉《交通建設》,第9 期,中國交通建設學會,臺北市,p.6,1994
王傳銘,〈論休閒在文化發展中的角色〉,《戶外遊憩研究》,第九卷,第二期,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臺北市,p.47–p.62,1996
李嚴秀峰,〈談蘆洲李宅-將古蹟社區化的範例〉,《國立歷史博物館刊 》,第63 期,p.p.76-83,1998
陳其南,〈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第123 期,p.p.14-21,1998
辛晚教,〈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第26 期,臺灣省政府文化處,南投市,p.p.12-20,2000
林茂賢,〈台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靜宜人文學報》第十七期,靜宜大學教務處出版組,臺中縣,p.91-113,2002
吳慶烜,〈影響民眾參與古蹟文化空間活動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安平古堡為例〉《嘉南學報》第29 期,嘉南藥專出版社,臺南縣,p.495,2003
《馬祖通訊》第 103 期,2004
五、 研究報告、研討會
徐慧民,〈迷宮與鏡子-歷史建築與場所的文化遊憩潛力〉,第一屆東亞建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深圳大學,2000。
林崇熙,〈邊界與游移-文化資產保存體系與人才培育的再思考〉,雲林科技大學第一屆文化山海關研討會,2001
傅朝卿,建築保存理論專題討論課程講義,2004
傅朝卿,《2005 年歷史建築之旅文化導覽人才培訓研習營成果實錄》,2005
林會承,〈新版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後的思考〉,《文建會文化資產實務研習營學員手冊》,p.1-1,2006
傅朝卿,《2006年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與文化景觀經典之旅宣導推廣計畫手冊》,2006
台南縣政府,《九十四年度台南縣文化景觀調查計畫》,2006。
江韶瑩,《傳統建築裝飾藝術的保存與傳承初探》
《屏東縣古蹟歷史建築導覽手冊》,屏東縣政府文化局編印,出版年限不詳
六、 網站
丹麥政府:http://www.denmark.dk/en(2007.06.30)。
台南市政府官方網站:http://www.tncg.gov.tw/(2007.06.30)
台灣觀光資訊網http://www.taiwan.net.tw(2007.06.30)。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官方網:http://culture.tncg.gov.tw/(2007.06.30)。
馬祖資訊網http://www.matzu-nsa.gov.tw(2007.06.30)。
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局 :http://www.kscg.gov.tw (200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