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淑萍
Fu, Shu-Ping
論文名稱: 卑賤、荒誕與儀式的完成:邱妙津研究
The Abjection, the Absurd and Completion of the Rites: The Study on Qiu Miaojin
指導教授: 蘇偉貞
Su, Wei-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5
中文關鍵詞: 邱妙津荒誕派戲劇賤斥禮物殘酷劇場
外文關鍵詞: Qiu Miaojin, theater of the absurd, abjection, gifts, theater of cruelty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書寫之於邱妙津有如一場生命儀式的完成。戲劇場景有若社會行為的隱喻,邱妙津從性別演出到死亡演出,以戲劇動能挑戰社會既定的規範與邊界。虛構的性別身份是操演性的,無本質可言,性別、身體與文體之間的關係有待釐清。身體被視為模型,身體的孔隙與社體的邊界發生象徵性的關聯,以此設定邊界與禁忌、施加道德判斷,不潔的怪物(鱷魚)是遭到賤斥的存在。書寫揭開秩序所掩蓋的暴力與社會靜止的表象底下所蟄伏著的渾沌狀態,一方面具有政治意涵,在子宮空間裡,與世界暫時隔離的反結構的閾限內,反思現行社會秩序的缺失,享受踰越/愉悅的快感;另一方面受卑賤情境衝擊的書寫者以文學轉化傷害的意義、昇華自身的卑賤,尋找他者之間的關係的新的可能性。書信體開啟了內在的對話空間,而情書、遺書和日記錯綜交雜的形式具有將敘事重構的潛能,混淆人生與創作/紀實與虛構的向度,從中使得小說書寫技巧與生命的真正自由得到思考。邱妙津以愛人者自居,基進的給出不可能的禮物,要求建立(不)可能的關係,愛(人的)女人「奉獻」超越了「給予」,即使是以最奢華的生命形式──「死亡」為獻祭。以書寫創造性地抵抗人間不公不義的錯待,有如「殘酷劇場」的演出,面對生存情境中的現實「殘酷」地斲傷,自主選擇以更「殘酷」的強悍迎接不能逃避的痛苦。以藝術中止了瘋癲,以寬恕中止了罪與罰的循環,復原身為人的價值。邱妙津締造了女同志書寫的里程碑,也創造了「人生何其美」的藝術生命與價值。

    Writing is like a rite of passage to Qiu Miaojin. The dramatic scenes serve as metaphors of social behavior. From gender performativity to death performance, Qiu Miaojin challenges predestined social boundaries by the agency of drama. There is no essence in gender identity at all,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der, body, and style need to be clarified. Body is regarded as model of social body, on which boundaries and prohibitions are imposed by moral judgments. This is why monsters (like Crocodile in her novel) are considered abjection. Writing uncovers the underneath violence and discovers the chaotic state. On the one hand, we can reflect the absence of the existing social order in the Limen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act of writing can transform the meaning of harm as well as sublimate abjection and can discover new possibilities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 Epistolary opens the space of dialogue inside the writer. Love letters, diaries, and suicide notes can reconstruct the narrative. Qiu Miaojin considers herself as a “lover.” “Love is to give what one does not have;” “loving woman” is more close to “contribution” than just “the given,” and Qiu Miaojin even devotes herself in the most luxurious forms of life ── “death” to the sacrifice. Writing is a creative action to resist the injustice, just as the “theater of cruelty” can do. Qiu Miaojin faces the “cruel” reality of life situations, and she had been much more “cruel” to conquer it. By art, Qiu Miaojin suspends the madness and the cycle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Even more, Qiu Miaojin creats the milestone in lesbian writing and the value of an individual life. At last, Qiu Miaojin completes the rite of passa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性/別越界 16 第一節 身體與性別 18 一、 虛構的性別與真實的身體 19 二、 單義的性別與多元的情欲 24 第二節 性別與文體 31 一、 權力與自白 33 二、 文體與認同 36 第三節 性別與扮演 41 一、 窺視或表演 43 二、 本質或習癖 45 三、 扮演與實踐 47 第三章 以克莉斯蒂娃的「賤斥」理論解讀邱妙津 51 第一節 脆弱的邊界:身體/社體的象徵與汙染 54 一、 禁忌:身體的焦慮 56 二、 玷汙:心靈的罪惡 62 第二節 從象徵界到符號界的過渡:子宮空間 70 一、 從原型到載體:子宮空間 72 二、 從分離到回歸:愛情結合體 77 第三節 卑賤情境:非主非客的卑賤體的實踐 86 一、 荒謬之牆:卑賤體開始書寫 91 二、 寬恕之愛:過程中的主體 98 第四章 愛是不可能的禮物 107 第一節 秘密書信:對話與獨語 111 一、 敘事結構與歷史重構 113 二、 距離法則與愛欲對象 118 三、 訊息反轉的最終踰越 121 第二節 原初的激情--日記:消息、話語與文本 125 一、 截斷:現實(世界)與自我(世界) 127 二、 縫合:編織與遺忘 130 三、 超越:痛苦與愉悅 134 第三節 死亡美學:書寫的完成與趨力 140 一、 自白:罪惡與表演 140 二、 越界:性別與死亡 144 三、 完成:自我與文字 151 第四節 愛的不可能:愛的形式與愛的意義的錯誤 159 一、 愛的不可能:錯誤與挫敗 160 二、 愛的可能性:禮物與昇華 167 第五章 紀實與虛構:人生/創作的聯結與斷裂 174 第一節 荒誕演出:心理時間與戲劇時間的對立 177 一、 「抽象小說」:說真話的假面 177 二、 心理時間─戲劇時間─真實時間 182 第二節 閾限--特殊的時空權:建立關係的(不)可能 191 一、 鬼的狂歡:特殊的時空權 191 二、 回歸結構:關係的(不)可能 198 第三節 道德與瘋癲:感官批判 202 一、 人的(正確)形式 202 二、 溢出性別的邊界:感官批判 211 第六章 殘酷劇場:儀式的完成 221 第一節 打破僵化的世界 224 第二節 戲劇與宗教儀式 234 第三節 儀式的暴力:鱷魚的象徵 243 第四節 儀式的犧牲:鱷魚或人類 251 第七章 結論 259 參考書目 266

    一、邱妙津作品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11月,初版六刷。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9月,初版五刷。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1月,初版五刷。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1月,初版六刷。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1989-1991》,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6月,初版四刷。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1991-1995》,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6月,初版四刷。

    二、專書
    Jacques Lacan, Écrits: The First Complete Edition in English. Trans. Bruce Fink. (New York: Norton, 2005), p.580.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黃麗珍譯:《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8年6月。
    Julia Kristeva, Tales of lov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7), p.24.
    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6年10月。
    Richard Schechner, Performance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三島由紀夫著,張良澤譯:《假面的告白》,台北:晨鐘出版社,1972年6月,三版。
    太宰治著,高詹燦譯:《人間失格》,台北:木馬文化,2009年6月,初版。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台北:聯經,2008年12月,初版。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一刷。
    尼采著,雷崧生譯:《查拉杜斯屈拉如是說》,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年3月,台七版。
    布魯克斯(Peter Brooks)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一刷。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蔣梓驊譯:《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9月,初版一刷。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2000年9月,初版一刷。
    安德烈‧紀德著,聶華苓譯:《遣悲懷》,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7月,再版。
    安德烈‧紀德著,聶華苓譯:《遣悲懷》,台北:晨鐘出版社,1971年7月,再版。
    托莉‧莫(Toril Moi)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2005年9月,二版一刷。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宋素鳳譯:《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初版一刷。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初版一刷。
    朱靜美著:《意象劇場:非常亞陶》,台北:揚智文化,1991年11月,初版一刷。
    牟斯(Marcel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出版,1989年7月,初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沈力、謝石譯:《性史》,台北:結構群,1980年2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1990年1月,初版一刷。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10月,第七次印刷。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 2009年4月,三版七刷。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二刷。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1月初版。
    西川直子著,王青、陳虎譯:《克里斯托娃--多元邏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一刷。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9月,再版。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0月,再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夢的解析》,台北:知書房出版,2000年3月,初版一刷。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2007年3月,重排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賀明明譯:〈論自戀:導論〉《佛洛伊德著作選》,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2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熊哲宏、匡春英譯:〈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收錄於楊韶剛、高申春等譯:《超越快樂原則》,台北:知書房出版,2000年9月,初版一刷。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劉慧卿、楊明敏譯:《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9月,初版一刷。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鄭希付譯:《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台北:知書房出版,2000年6月,初版一刷。
    何春蕤主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2000年四月,初版一刷。
    克里斯德瓦(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台北:遠流出版,2008年6月,初版一刷。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圖書,2003年5月,初版一刷。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圖書,2009年10月,初版一刷。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尚-柏騰‧彭大歷斯(J.-B. Pontalis)原著,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拉康(Jacques Lacan)著,褚孝泉譯:〈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子階段--精神分析經驗所揭示的一個階段〉《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1月,初版一刷。
    昂利‧于貝爾、馬塞爾‧莫斯著,梁永佳、趙丙祥譯:《巫術一般理論:獻祭的功能與性質》,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林燿德:《觀念對話--當代詩言談錄》,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出版,1989年8月,初版。
    保羅‧里克爾(Paul Ricoeur)著,翁紹軍譯:《惡的象徵》,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5月,初版一刷。
    封德屏主編:《1996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初版。
    柏拉圖(Plato)著,王曉朝譯:〈蒂邁歐篇〉《柏拉圖全集》(卷三),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3年7月,初版。
    柏拉圖(Plato)著,王曉朝譯:《會飲篇》,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3月。
    柏拉圖(Plato)著,謝文郁譯:《蒂邁歐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一刷。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12月,初版一刷。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3月,初版十刷),頁58。
    倪湛舸:〈語言‧主體‧性別--初探巴特勒的知識迷宮〉,收錄於《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初版一刷。
    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形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10月。
    翁托南‧阿鐸(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台北:聯經,2009年2月,初版二刷。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納瓦蘿(Marie-Christine Navarro)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10月,初版一刷。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4月初版。
    馬丁‧艾斯林(Martin Esslin)著,劉國彬譯:《荒誕派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一刷。
    高夫曼(Erving Goffman):《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出版,2010年7月,初版一刷。
    高夫曼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5月,初版一刷。
    勒內‧吉拉爾(René Girard)著,馮壽農譯:《替罪羊》,台北:臉譜出版,2004年9月,初版一刷。
    基爾‧伊拉姆(Keir Elam)著,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11月。
    張小虹:《欲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3月,初版三刷。
    張小虹:《欲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3月,初版三刷。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初版。
    曹麗娟:〈童女之舞〉,《童女之舞》,台北:大田,2001年8月,初版四刷。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王東亮譯:《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7月,初版一刷。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1月,初版三刷。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5月。
    雪維安‧愛嘉辛斯基(Sylviane Agacinski)著,吳靜宜譯:《性別政治》,台北:桂冠圖書,2005年2月,初版一刷。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劉暉譯:《色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初版一刷。
    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Žižek)著,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苗栗:桂冠圖書出版,2008年9月,初版一刷。
    斯拉維‧紀傑克(Slavoj Žižek)著:《幻見的瘟疫》,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8月,初版一刷。
    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葉渭渠:《日本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初版一刷。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8年6月,初版十二刷。
    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著,宋踐等譯:《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出版,2003年3月,二版三刷。
    瑪莉‧道格拉斯(Mary Douglas)著,黃劍波、盧忱、柳博贇譯:《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一刷。
    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黃劍波、柳博贇譯:《通過儀式: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二刷。
    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1月,初版一刷。
    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劉珩、石毅譯,《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徵性行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05月,初版一刷。
    蜜莉安‧席爾(Myriam Cyr)著,鍾玉珏、陳秀雲譯:《葡萄牙修女的情書》,台北:時報文化,2006年10月,初版一刷。
    劉紀蕙:《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9月,初版一刷。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3月,初版四刷。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1月,初版一刷。
    謝臥龍主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台北:唐山,2004年11月。
    薩特著,周熙良等譯:《他人就是地獄:薩特自由選擇論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二版一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圖書,2005年7月,初版七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文論〉《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一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6月,初版一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敖軍譯:《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二刷。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2008年9月,初版四刷。
    露西‧伊瑞葛萊(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圖書,2005年2月,初版一刷。

    三、單篇論文
    Bernard Duyfhuizen著,黃嘉音譯:〈書信體敘事的傳遞和踰越〉,《中外文學》,22:11,1994年4月。
    Jacques Lacan作,黃涵榆譯:〈自佛洛依德以來文字在潛意識或理性中的作用〉,《中外文學》,27:2,1998年7月。
    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從文本到互文〉《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出版,2006年11月,初版二刷。
    Thomas O. Beebee著,羅青香譯:〈禍心包藏:論馬拉小說中的死亡黑函〉,《中外文學》,22:11,1994年4月。
    丁乃非、劉人鵬:〈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6月。
    于治中:〈正文、性別、意識形態〉,《中外文學》,18:1,1989年6月。
    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14:5,1998年3月。
    王德威:〈一代新人換舊人〉,《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初版。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收錄於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1月,初版一刷。
    伊芙‧賽菊蔻(Eve Kosofsky Sedgwick)原著,金宜蓁、涂懿美合譯,何春蕤校訂:〈情感與酷兒操演(Affect and Queer Performativity)〉,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1998年9月。
    伍軒宏:〈不死鬼:德希達的禮物〉,《中外文學》,33:6,2004年11月。
    伍軒宏:〈愛是不可能的禮物:人欲在王家衛電影橫流〉,《中外文學》,35:2,2006年7月。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吳 譯:〈身體至關重要〉,收錄於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朱雙一:〈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收錄於《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9月,初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逢真譯:〈作者是什麼?〉,收錄於朱立元、李鈞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艾倫‧泰斯塔(Alain Testart)著,黃惠瑜譯:〈不確定的「回報的義務」:論牟斯〉,《中外文學》,33:6,2004年11月。
    西蒙‧波娃:〈婦女與創造力〉,收錄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一刷。
    沈志中:〈論愛情--精神分析觀點〉,第三十三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美學與書寫〉,收錄於《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12月,初版一刷。
    周蕾:〈愛(人的)女人--被虐狂、狂想和母親的理想化〉,《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11月,初版一刷。
    周蕾:〈愛情信物〉,《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東年:〈孤獨的探索〉,《聯合文學》,14:6,1998年4月。
    邱妙津:〈中國傳統裡的烏托邦--兼論《荒人手記》中的「情色」與「色情」烏托邦〉,《聯合文學》,11:11,1995年9月。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欲望流動〉,收錄於《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年3月,初版一刷。
    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台灣女同性戀論述〉,《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文化,1998年11月,初版。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22:11,1994年4月。
    胡錦媛:〈專輯弁言〉,《中外文學》,33:6,2004年11月。
    胡錦媛:〈鉛筆與橡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14:5,1998年3月。
    胡錦媛:〈戀人對語,女人獨語:《葡萄牙修女的情書》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28:12,2000年5月。
    夏可君:〈「無題」的禮物與思想到來的位置:德里達論饋贈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收錄於汪民安主編:《生產‧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孫康宜:〈掩蓋與揭示--克里斯特娃論普魯斯特小說中的同性戀問題〉,《聯合文學》,12:12,1996年10月。
    茱莉亞‧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著,程巍譯:〈婦女的時間〉收錄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陳永國譯:〈過程中的主體〉,收錄於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後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杭州:浙江人民初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二刷。
    馬嘉蘭(Fran Martin),〈摘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
    張小虹:〈同志情人‧非常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25:1,1996年6月。
    張小虹:〈愛的不可能任務:《色|戒》中的性-政治-歷史〉,《中外文學》,38:3,2009年9月。
    張小虹:〈跨涉性別的楚河漢界(自序)〉,《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3月,初版。
    莫尼克‧維蒂格(Monique Wittig)著,米蟲譯:〈性/別〉,《島嶼邊緣》,第九期,1993年10月。
    莫尼克‧維蒂格(Monique Wittig)著,魏淑美譯:〈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第九期,1993年10月。
    陳重仁:〈找尋禮物的理論:馬歇‧牟斯與牟斯式禮物經濟〉,《中外文學》,36:3,2007年9月。
    陳淑卿:〈跨國賤斥:從賤斥邊緣談尾關《食肉之年》中食物及影像的生產與消費〉,《中外文學》,35:1,2006年6月。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建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嘗試〉,收錄於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年12月,初版一刷。
    傅士珍:〈德希達與「悅納異己」〉,《中外文學》,34:8,2006年1月。
    喬治‧巴岱儀(Georges Bataille)著,許智偉譯:〈整體經濟的意義〉,《中外文學》,33:6,2004年11月。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普魯斯特的形像〉,《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出版,1998年12月,第一版。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出版,1998年12月,第一版。
    黃士茵:《鴿之翼》中禮物交換的策略與矛盾〉,《中外文學》,33:6,2004年11月。
    黃宗儀:〈人蟲之間:從克莉絲提娃的棄卻理論看李斯別特的異/己觀〉,《中外文學》,26:6,1997年11月。
    黃錦樹:〈棄的故事: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收錄於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1月,初版一刷。
    黃錦樹:〈隔壁房間的裂縫--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收錄於《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1月,初版一刷。
    葉新雲:〈尼采對贈予德性的看法〉,《中外文學》,33:6,2004年11月。
    廖炳惠〈「與灰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27:3,1998年8月。
    維吉尼亞‧伍爾芙:〈論生病〉收錄於《純淨之泉:伍爾芙隨筆集》,台北:幼獅文化,1994年5月,初版。
    趙彥寧,〈性、性意識及身體建構--形塑台灣女同性戀的身體美學〉,《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元尊,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收錄於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圖書,2001年11月,一版二刷。
    趙彥寧:〈新酷兒空間性:空間、身體、垃圾與發聲〉,《中外文學》,26:12,1998年5月。
    趙星皓:〈《一報還一報》裡的「禮物」〉,《中外文學》,33:6,2004年11月。
    劉亮雅,〈九○年代台灣的女同志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26:2,1997年7月。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26:2,1997年7月。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收錄於《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28:6,1999年11月。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33:1,2004年6月。
    劉紀蕙:〈死亡驅力,或是解離之力:克莉絲蒂娃文化理論的政治與倫理〉,《文化研究》,第三期,2006年9月。
    劉開鈴:〈女性書信特質:《女英雄們》與《米花拉書簡》,《中外文學》,22:11,1994年4月。
    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伊德到依蕊格萊〉,《中外文學》,24:11,1996年4月。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弘譯:〈延異〉,收錄於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一刷。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趙興國等譯:〈殘酷戲劇和表演的封閉〉《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3月。
    蔡秀枝:〈克麗絲特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21:9,1993年2月。
    蔡振興:〈法國女性主義:伊莉佳萊論他者〉,《中外文學》,21:9,2002年7月。
    蔡淑玲:〈聽,那萬流匯聚的「中界--從克莉絲蒂娃的「宮籟」探主體的異化與論述的侷限〉,《中外文學》,30:8,2002年1月。
    蕭瑞莆,〈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25:1,1996年6月。
    蕭義玲,〈九○年代新崛起小說家的同志書寫--以邱妙津、洪凌、紀大偉、陳雪為觀察對象〉,收於紀大偉《感官世界》,台北:探索,2000年8月。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24:11,1996年4月。
    賴俊雄:〈上帝的禮物:再探禮物與交換經濟〉,《中外文學》,33:9,2005年2月。
    簡淑怡:〈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鱷魚手記》為例〉,《受業集》,第2期,2001年8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當代愛情神話的偉大解碼師〉,收錄於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訪談錄》,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8月,初版一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收錄於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訪談錄》,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8月,初版一刷。
    蘇子中,〈恐怖醜怪的另類--從摸妒殺面具談佛洛伊德、伊希葛黑和西施的性別理論〉,《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下)》,台北:元尊,1997年11月。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黃茗芬譯:〈馬拉/薩德/亞陶〉《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2008年12月,初版一刷。
    蘿拉‧穆微著,林寶元譯:〈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電影欣賞》,第42期,1989年。

    四、學位論文
    王順平:《台灣新世代女作家小說中性別跨界與情愛書寫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朱嘉雯:《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私立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辛佩青:《異質經驗 中界書寫:以邱妙津小說開展之卑賤文學》,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函謙:《邱妙津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傅紀鋼:《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葉昊謹:《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劉淑貞:《肉與字:九○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五、報章雜誌
    王浩威:〈死亡的閱讀〉,《聯合報》,1996年7月8日,第43版。
    王浩威:〈預先儲存的聲音--《寂寞的群眾》〉,《聯合報》,1995年12月7日,第42版。
    朱天文、蘇偉貞:〈情欲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1994年10月11日,第39版。
    江世芳:〈駱以軍文寄邱妙津:小說新作「遣悲懷」七月問世〉,《中國時報》,2001年6月20日,第21版。
    施叔青:〈同性戀有罪嗎?〉收錄於楊澤主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2月,初版一刷)
    洪凌:〈未完成的異生物圖繪〉,《中國時報》,1994年7月14日,第50版。
    紀大偉:〈收編流放的靈魂〉,《聯合報》,1996年7月8日,第43版。
    唐寧:〈駱以軍《遣悲懷》說故事給邱妙津聽〉,《聯合報》,2001年6月4日,第29版。
    師瓊瑜:〈我們的青春墓誌謎〉,《中國時報》,1995年12月14-15日,第39版。
    徐淑卿:〈虛擬的真實:文學中的書信〉(中國時報,1996年8月1日,開卷42版)。
    徐瑩琦:〈用愛情燃盡生命〉,《中國時報》,1997年1月11日,第30版。
    張清志主編:《印刻文學生活誌【辭世十周年紀念】:邱妙津--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1:10,2005年6月
    陳斐雯:〈美麗藝術家自畫像〉,《中國時報》,1996年7月4日,第38版。
    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第3期,2000年6月),
    楊照:〈向女性世界回歸的未盡旅程:悼邱妙津與商晚筠〉,《中國時報》,1995年8月14日,第39版。
    楊照:〈新人類的感官世界--評邱妙津的《鬼的狂歡》〉(《聯合文學》,8:6,1992年4月),
    蔡秀女:〈塞納河上的精靈--一封無法投遞的信:給邱妙津〉,《中國時報》,1996年7月18日,第19版。
    賴香吟:〈中篇小說首獎得獎感言--等待阿波〉(《聯合文學》,第133期,1995年11月),頁46。
    蘇偉貞:〈尋找生命的出路:《蒙馬特遺書》讀後感〉,《中國時報》,1997年1月10日,第31版。

    下載圖示 校內:2012-01-28公開
    校外:2012-01-2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