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潘妤梵 Pan, Yu-Fan |
|---|---|
| 論文名稱: |
林攀龍與霧峰一新會之研究 A Study of Pan-long Lin and Wufeng I-sin Association |
| 指導教授: |
蔡明諺
Tsai, Ming-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1 |
| 中文關鍵詞: | 林攀龍 、霧峰一新會 、人生隨筆 、林獻堂 |
| 外文關鍵詞: | Pan-long Lin, Wufeng I-sin Association, Xian-tang Lin, Life Essay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2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以林攀龍和其著作《人生隨筆》,以及霧峰一新會的實踐歷程,輔以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來佐證霧峰一新會之起迭。
首要以林攀龍之成長敘事作為研究初始,透過其生平,特別是求學負笈日本與歐洲的學習新式知識的這段過程,受到現代性刺激的啟蒙與轉化。
霧峰一新會即為林攀龍實踐他學習現代新式知識之所在,霧峰一新會的運作與經營,亦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最後則是以林攀龍書寫的《人生隨筆》作為研究終站,將林攀龍的文本進行分析,為林攀龍的人生哲學所求找出一個最能接近林攀龍的內在世界——真善美的生活。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Pan-long Lin and his book "Life Essays(人生隨筆)" and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Wufeng I-sin Association, supplemented by Xian-tang Lin 's "Mr. Guan Yuan's Diary" to prove the success of Wufeng I-sin Association. First of all, Pan-long Lin 's growth narrative was used as the initial research. Through his life, 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new knowledge in Japan and Europe, he was inspired and transformed by modernity.
Then Wufeng I-sin Association was where Pan-long Lin practiced his modern knowledg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ufeng I-sin Association is also the focus on this paper. The last is to use Pan-long Lin 's book, analyze Pan-long Lin's text, and find out the inner world that is closest to Pan-long for his life philosophy——The true, good and beautiful life.
一、專書
矢內原忠雄,《矢內原忠雄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63)。
李建興,《紹唐詩集》(新北:龍文出版,1992)。
杜威(John Dewey)著,《民主主義與教育》,林寶山譯(臺北:五南圖書,2013)。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2012)。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
林博正編,《林攀龍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人生隨筆及其他》(臺北:博文文化,2000)。
林攀龍,《人生隨筆》(臺中:中央書局,1954)。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0)。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0)。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0》,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1)。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1)。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3)。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六)一九三三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3)。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七)一九三四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4)。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4)。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九)一九三七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4)。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九三八年》,許雪姬編(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04)。
林獻堂,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七)一九五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近史所,2013)。
長榮大學編,《新修霧峰鄉志》下冊(臺中:霧峰區公所,2009)。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文化局,1995)。
秦賢次,《臺灣文化精英年表集》(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
國史館編,〈林吳帖女士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13輯,(臺北:國史館,1995)。
梁國樹編,《臺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
許佩賢,《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臺灣新式教育的誕生》(新北市:東村出版,2012)。
許雪姬編,《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下厝篇)》(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許雪姬編,《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頂厝篇)》(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陳炎正,《霧峰鄉志》(臺中:霧峰鄉公所,1993)。
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的夢想》(新北市:衛城出版,2013)。
黃正義計畫主持,《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林獻堂先生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
黃哲永編,《全臺文六十六》,吳福助譯(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臺灣文獻館,2004)。
黃煌雄,《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臺北市:時報文化,2015)。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晨星出版,1995)。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1-5》(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
葉榮鐘,《葉榮鐘全集6-9》(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
廖振富、楊翠,《臺中文學史》(新北:遠景出版,2015)。
廖振富,《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臺中市: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16)。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00)。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昭和九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蔡石山,《臺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黃中憲譯(臺北:聯經出版,2017)。
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百年臺灣鐵道》(臺北:果實出版,2003)。
駒込武著,《臺灣人的學校之夢(上)》,蘇碩斌、許佩賢、林詩庭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
戴文鋒主編,《葉笛全集8 翻譯卷一/葉榮鐘、林攀龍、楊逵、王昶雄作品》(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2003)。
霧峰一新會,《一新會日曜講座演題目錄》(霧峰:霧峰一新會,未出版,1936)。
霧峰基督長老教會編《霧峰基督教長老教會設立七十週年紀念特刊》(霧峰:霧峰基督長老教會,1984)。
鷲巢敦哉,《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臺北市:鷲巢敦哉發行,1938)。
二、期刊及會議論文
〈「梁啟超遊臺百年紀念」座談會會議記錄〉,《臺北文獻》176期(2011),頁1-46。
〈林獻堂先生研究專題「臺灣文獻先賢系列─林獻堂先生思想學術座談會」紀實〉《臺灣文獻》50卷第4期(1999),頁79-131。
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37期(2006),頁59-143。
李弘祺,〈林獻堂、一新會以及臺灣的公民社會〉,《師大臺灣史學報》第2期(2009),頁215-226。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臺灣史研究》16期1卷(2009),頁87-129。
李毓嵐,〈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婚姻圈〉,《臺灣文獻》第62卷第4期(2011),頁221-280。
李毓嵐,〈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興大歷史學報》第24期(2012),頁59-98。
李毓嵐,〈林獻堂與婦女教育—以霧峰一新會為例〉,《臺灣學研究》第13期(2012),頁93-126。
周婉窈〈「進步由教育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臺灣風物》56期4卷(2006),頁39-89。
周婉窈,〈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再探討〉,《臺灣史料研究》37期(2011),頁2-31。
林博正主講,〈說我霧峰林家〉,林蘭芳紀錄,《臺灣文獻》57卷1期(2006),頁73-96。
林芳媖,〈霧峰林家與教育文化〉,《臺灣文獻》57卷1期(2006),頁97-108。
林丁國,〈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體育活動〉,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791-840。
林以衡,〈《格理弗遊記》在臺灣:日治時期〈小人國記〉、〈大人國記〉的譯寫、諷諭與政治想像〉,《成大中文學報》32期(2011),頁165-198。
林振莖,〈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在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美術運動〉,《臺灣美術》84期(2011),頁42-61。
翁聖峰,〈民歌的紀實與改寫—日治時期梁啟超〈臺灣竹枝詞〉的創作與出版新論〉,《臺灣學研究》第14期(2012),頁53-72。
高雅俐,〈音樂、權力與啟蒙:從《灌園先生日記》看1920-1930年代霧峰地方士紳的音樂生活〉,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841-902。
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49期2卷(1998),頁1-33。
許雪姬,〈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女性日記——由陳苓、楊水心日記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6期(2008),頁227-250。
許雪姬,〈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其意義〉,《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頁9-16。
許雪姬,〈林獻堂《環球遊記》與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的比較〉,《臺灣文獻》第62卷第4期(2011),頁161-220。
黃敦為,〈從《臺灣官紳年鑑》來看日治前期的基礎教育〉,《政大史粹》第10期(2006),頁153-176。
蔡龍保,〈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6期(2005 ),頁61-108。
鄧慧恩,〈向自然避難:林攀龍的文學、信仰體會〉,《新使者雜誌》129 期(2012 ),頁45-49。
鄭麗榕,〈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6期(2008),頁139-183。
賴松輝,〈「文學進化論」、「反動進化論」與臺灣新舊文學的演進〉《臺灣文學學報》第3期(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頁217-248。
顏娟英,〈顏水龍與林獻堂─故鄉理想的文化〉,《夏季學校」第 16 回》課程講義(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主辦,2013.7.11-14),頁1-4。
蘇全正,〈霧峰林家的女性學佛人──以臺中靈山寺德真法師為例〉,《玄奘佛學研究》第21期(2014),頁61-96。
三、學位論文
大木言葉,《日治時期臺灣洋裁的移入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李家安,《臺灣從日治時期到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的文化權力轉變(1895~1949):以仕紳林獻堂為例》(宜蘭: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2)。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
林淑芬,《從《灌園先生日記》探討林獻堂的家人互動與家庭觀》(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力事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徐千惠,《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正昌,〈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張佩瑜,《梁啟超遊臺詩文與臺灣民族運動》(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莊勝全,《《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臺北: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許志成,《臺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以國民黨當局與臺籍資本之互動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愫汎,《澎湖古典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黃郁升,《林獻堂《環球遊記》及其現代性論述》(臺北:國立師範大學臺灣文化與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魏秀玲,《蔡旨禪及其《旨禪詩畫集》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嚴志玄,《走向世界──林獻堂環球之旅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四、資料庫及網站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臺灣民報系列》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及漢文版資料庫》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漢珍知識網)》
《新聞知識庫2.0》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嶄露頭角--霧峰一新會中的臺灣女性社會參與〉,https://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841&index_info_id=5424 (2021.4.25徵引)
小日向臺町尋常小學校,http://www.bunkyo-tky.ed.jp/kobidai-ps/ ,2018.12.16徵引)。
朱真一,〈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人〉,《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海外客家網》,https://global.hakka.gov.tw/News_Content4.aspx?n=4FF95F884209DCEC&sms=2D54D8CAFFEF9A16&s=1480D8C93936E8DC (2019.1.13徵引)。
林文龍,〈梁任公與萊園〉,國史館臺灣文獻館,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79/1094 (2019.12.14徵引)。
楊水心,〈楊水心女士日記1930-08-08〉,許雪姬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楊水心女士日記/ (2018.12.14徵引)、(2020.04.08徵引)。
霧峰林家花園 | 林獻堂博物館園區,https://www.thelinfamily.org.tw/page/about/index.aspx?kind=38(2021.3.30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