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梁翠瓊 Leong, Choi-Keng |
|---|---|
| 論文名稱: |
澳門在地生活者的生活文化營造-以藝術工作坊的參與操作為例 Life culture for Macao locals construction: participatory art workshop implementation |
| 指導教授: |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4 |
| 中文關鍵詞: | 生活文化 、社區營造 、參與式設計 |
| 外文關鍵詞: | Living cultur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articipatory design |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澳門400多年來,澳門擁有以中華文化的珠三角文化為主體以及東歐風光和拉丁文化色彩所形成的獨特文化。但從1874年澳門賭場合法化,賭場逐漸成為澳門城市的主體。加上都市發展快速致使舊有城區的面貌逐漸消失。作為一個觀光旅遊城市,對於澳門文化遺產旅遊的社會效益彰顯不足,城市文化氛圍以及小城居民在地精神意識薄弱。對於博彩業「一業獨大」下的澳門,該如何讓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保存與再生有著良好互動關係是澳門目前重要的發展課題。
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希望藉此研究對澳門生活文化再生的推動有所幫助,其研究目的包括: 1)藉文獻整理掌握生活文化發展特質,以及澳門的歷史與文化特色與社會結構下生活文化的發展困境;2)藉由試驗性工作坊的規畫實踐,讓社區居民參與體驗澳門生活文化相關的藝術活動。另外,並藉由參與者的問卷調查,分析掌握參與者的看法。同時藉由生活文化特質要素檢討此試驗性工作坊的成效與問題,以提供正式工作坊未來實際操作執行的參考;3)規劃並實踐正式工作坊,讓社區居民參與體驗澳門生活文化相關的藝術活動。另一方面,並藉由生活文化特質要素檢討工作坊的成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 1)藉由整理文獻,掌握生活文化發展特質,以及澳門的歷史脈絡、文化特色與社會結構下生活文化發展之困境;2)本研究是屬於「實踐型研究」,研究者以實踐者的角度,實際進行兩次工作坊的規劃與執行的實踐操作,同時與其他共同合作的實踐者進行活動的企劃參與,以規劃整體活動;3)藉由工作坊參與者的問卷調查,分析掌握參與者的看法,同時亦藉由文獻整理的「生活文化發展的要素」,進行工作坊操作的意義與成效的研究檢討。
三、成果與討論: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與所在的世界知名賭場的共存,是文化保存與再生上極其重要的議題,其中透過在地生活文化的再生,是不可或缺的挑戰。一般常是透過歷史區域的導覽體驗,甚至結合以觀光客為主要對象的觀光活動,是目前常見的文化保存與再生的推動。相對於此,本研究是以藝術實作活動的工作坊,柔性引導參與者體驗澳門生活元素等文化內涵的機會,同時亦活用歷史區域的空間特色,並在實作過程中著重參與者作為生活者/居民的主動互動的角色,提供參與者與活動規劃團隊對話的機會。期待之後進一步建立參與者聯絡資訊網絡與「粉絲團」的經營,或是以直播等擴大參與等可能方式,在未來進行持續性經營。此外,不只是活動實踐的推動,亦藉研究分析進行工作坊操作的意義與成效的研究檢討,並分析掌握參與者的看法與需求等,以對未來工作坊持續推動的成效掌握有所幫助。藉本實踐型研究的工作坊是希望建立有效的推動模式,期望讓參與者以在持續參與累積的過程,持續提升對在地的認同感。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藉由整理文獻,掌握生活文化的發展要素以協助進行活動評估,同時亦掌握澳門的歷史脈絡、文化特色與社會發展特質做為未來工作坊持續推動的基礎。
2)讓社區居民參與實際實作參與,體驗澳門生活元素等文化內涵,並在實作過程中提供參與者與活動規劃團隊對話的機會,藉此活用文化特色找出活動關心的主題的共感/共鳴。
3)藉澳門生活文化工作坊的藝術活動的設計執行經驗,此活用文化元素的活動、支持歷史性環境與空間的使用、生活文化主體的生活者/居民的參與、參與者的網絡與媒體經營,將是未來工作坊持續規劃運作的特質。藉此在未來將可持續經營逐漸帶動參與者的認同感。
4) 不只是活動實踐的推動,亦藉研究分析進行工作坊操作的意義與成效的研究檢討,並分析掌握參與者的看法與需求等,以對未來工作坊持續推動的成效掌握有所幫助。此亦是此論文作為實踐型研究的意義。
關鍵字:生活文化 社區營造 參與式設計
For more than 400 years, Macao has a unique culture formed by the Pearl River Delta culture as the main part, Eastern European scenery and Latin culture. However, since the legalization of Macao casinos in 1874, casino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part of the city of Macao. Along with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the appearance of the old urban area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As a tourist city, the social benefits of Macao's cultural heritage in tourism are insufficient, and the urban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the spiritual awareness of local residents are weak. For Macao,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gaming industry, how to perfectly interact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acao’s development at present.
Keywords: Living cultur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articipatory design
鄭世良,李丹.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企業導師的身份認同研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7): 61-65.
孫九霞. 澳門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及開發[J]. 思想戰線, 2002, 28(5): 51-55.
袁俊, 張萌. 生態旅遊視野下的澳門文化遺產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J]. 深圳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 (4): 99-104.
吳娟子, 馬勇, 梁文惠. 澳門文化遺產旅遊與城市互動發展的機制研究[J]. 科技資訊, 2008 (13): 138-138.
程小敏, 詹一虹. 「3T」 理論視角下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創意階層培育[J]. 產經評論,2017, 8(6): 137-149.
饒芃子. 從澳門文化看澳門文學[J]. 學術研究, 2001 (7): 37-40.
段雲奎. 澳門文化面面觀[J]. 北京物價, 1999 (3): 36-37.
馬曉麗. 澳門文化及其研究述評[J]. 文史哲, 2020 (2): 179-5.
吳宗嶽. 澳門文化遺產旅遊開發研究[J]. 廈門: 華僑大學旅遊系, 2006.
林志山. 澳門文化發展初探[J]. 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 2009 (4): 46-48.
饒芃子. 澳門文化的歷史座標與未來意義[J]. 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 (3): 42-46.
查燦長. 多元文化交融的縮影——澳門文化[J]. 貴州社會科學, 2005 (4): 88-90.
王業興. 澳門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傳承[J]. 社會科學, 2001 (2): 74-77.
王嶽川. 澳門文化與文學精神[J]. 當代文壇, 2004 (5): 62-64.
高福進. 澳門文化與中外文化交流[J]. 上海藝術家, 1999 (3): 23-26.
林如鵬, 符翩翩. 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前景與規劃[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1, 5: 99-106.
陳金華, 黃家儀. 基於公眾感知與參與視角的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 (4): 88-90.
齊勇鋒, 陳曼冬. 澳門經濟結構調整和政府作用研究——兼論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J]. 城市觀察, 2011 (2): 167-173.
揣振宇. 澳門文化的特點[J]. 雲南社會科學, 2002 (3): 92-94.
許崇德. 「一國兩制」 與澳門文化[J]. 北京教育: 高教版, 1999 (10): 13-14.
趙小華. 澳門文化的特點[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05 (1): 117-117.
李方祥. 澳門文化的特色[J]. 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0 (1): 36-39.
馬曉麗. 澳門文化及其研究述評[J]. 文史哲, 2020 (2): 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