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冠儒
Chen, Kuan-Ru
論文名稱: 從府城做十六歲活動探討歷史區域生活文化經營
A Study on the Operation of Living Culture in the Historical Area from the Coming-of-age Rite in Tainan
指導教授: 陳世明
Chen, Shu-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生活文化在地組織地區發展討論機制歷史區域經營
外文關鍵詞: living culture, local organization, discussion mechanism for local development, operation of historical area
相關次數: 點閱:15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地區發展的課題需要面對的是「保存」與「再生」的推動與經營。強調生活文化整體保存的「生活環境博物館」理念,不只重視建築硬體的軀殼靜態保存,而是以在地化與本土化生活方式的保存觀點,藉在地組織讓地方居民瞭解地區的價值,並由在地組織推動營造地區發展工作,凝聚地區意識及形成地區特色。目前府城歷史地區是以「文化園區」及「歷史區域」規劃形成文化、居住、生活等領域發展策略,但在公共建築物較少且無法僅以公部門補助的歷史地區,面對歷史環境的課題,需要找尋在地組織、居民具有共識的媒介為切入點。本研究在此背景下,藉「府城七夕國際藝術節」、「學校成年禮」、「五條港咱來做十六歲」三個案例,探討在地團體以再詮釋的民俗「做十六歲」活動運作下,所形成的地區發展討論機制對歷史區域經營上的意義。

    The advancement and operation of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is the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area. The concept of “eco-museum” which focuse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hole living culture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s, but also enables residents appreciate the worth of the area through the local organizations. Furthermore, the local organizations take the work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build the coherence of the area and form the local feature then. Presently Tainan historical area is planed in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ultural, residential and living districts as “cultural zone” and “historical area”. However, when confronting the issue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the historical area with less public buildings and subsidies needs seeking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residents for the medium to cut into the spo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is study takes “the Tainan International Chishi Art Festival”, “the rite of passage in school” and “the coming of age in Five-harbor District” for case study in order to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discussion mechanism for local development in the operation of historical area generating from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folk activity “The coming-of-age rite” by local organizations.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Ⅰ 謝誌 Ⅱ 目錄 Ⅳ 表目錄 Ⅶ 圖目錄 Ⅷ 第一章 緒論 1-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1-1研究動機 1-1 1-1-2研究目的 1-1 1-2 研究範圍 1-2 1-2-1研究範圍 1-2 1-2-2用詞定義 1-2 1-3 研究方法與限制 1-4 1-3-1參與觀察 1-5 1-3-2深度訪談 1-6 1-3-3研究限制 1-6 1-4 研究發展架構 1-7 1-5 研究方法與流程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架構 2-1 2-1 府城歷史區域經營的問題意識 2-1 2-1-1硬體環境保存以專業團體經營為主 2-2 2-1-2傳統民俗活動與時代意義脫節,且其社會價值與扮演角色混淆 2-3 2-1-3在地居民及在地組織對於歷史區域的認識缺乏 2-4 2-1-4研究的問題意識 2-4 2-2 活動理論觀點、地區發展討論機制與歷史區域生活文化經營 2-5 2-2-1生活環境中的文化觀點 2-5 2-2-2活動在組織中所形成的文化特性 2-8 2-2-3由活動中集體行動所形成的文化營造行為 2-13 2-2-4促成歷史區域生活文化再生的地區發展討論機制經營模式 2-16 2-3 小結 2-18 2-3-1歷史區域藉由在地組織軟硬體經營推動環境保存與再生 2-19 2-3-2歷史區域的文化特性由組織運作與活動過程外顯呈現 2-20 2-3-3地區發展討論平台由地區經營模式促使地方文化發展 2-21 第三章 歷史區域傳統民俗活動—府城做十六歲的轉變 3-1 3-1 案例選擇 3-1 3-2 府城七夕十六歲國際藝術節 3-3 3-2-1國際藝術節以孔廟文化園區為活動場所 3-3 3-2-2委託專業藝術公司規劃 3-6 3-2-3日常經營的公部門組織、廟宇組織與非日常結合宣傳 3-7 3-2-4國際藝術節活動的反應 3-12 3-2 學校成年禮 3-13 3-2-1成年禮活動以學校空間為活動場所 3-14 3-2-2活動由校務討論機制規劃 3-14 3-2-3日常經營的學校組織與非日常生命教育意義的呈現 3-15 3-2-4活動後延續關心舊城再生 3-17 3-3 五條港咱來做十六歲活動 3-18 3-3-1以歷史區域整體環境為活動場所 3-18 3-3-2結合區域的在地團體討論機制 3-20 3-3-3日常經營的社區組織與非日常的地方文化活動 3-21 3-3-4活動後對歷史區域發展延續關心 3-28 第四章 府城歷史區域做十六歲活動形成的生活文化與經營特性 4-1 4-1 府城做十六歲文化特質分析 4-1 4-1-1.歷史區域活動與環境互動、群體分享文化空間建立場所感認知 4-1 4-1-2.組織間社會傳遞、討論衝突協調與建立延續性運作 4-2 4-1-3.活動參與廣度、日常經營累積與普遍性集體行為 4-4 4-1-4.活動中對社會慣習反應、建立共同生活價值醞釀認同感形成 4-5 4-2 活動經營歷史區域生活文化與地區發展 4-6 4-2-1.建構歷史區域的硬體維護契機 4-6 4-2-2.在地組織建立合作的模式 4-6 4-2-3.活動形成日常經營在地生活文化 4-7 4-2-4.地區發展討論平台建構地區自主經營 4-7 4-3 小結 4-7 4-3-1.在地組織做十六歲的運作特色 4-8 4-3-2.生活文化的經營特色 4-9 第五章 結論 5-1 5-1 府城做十六歲活動對歷史區域生活文化經營中的意義 5-1 參考文獻 文獻1 附錄1 府城七夕國際藝術節活動簡章附錄1 附錄2 學校成年禮活動簡章附錄6 附錄3 五條港咱來做十六歲活動簡章附錄8 附錄4 訪談記錄附錄12 附錄5 五條港地區發展討論平台會議記錄附錄18 附錄6 案例記錄照片附錄23 附錄7 五條港推動環境改造記錄照片附錄26

    【書籍】
    1. 王逢振,《文化研究》,楊智文化:台北,p68,2000
    2.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台灣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94年》,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台北市,p11~16,2005
    3. 台南市政府,《台南市都市保存的歷程與展望—邁向一個具有地方風格的都市發展》,台南市政府:台南,p.27,2002
    4. 台南市政府,《府城七夕國際藝術節規畫報告書》,台南市文化觀光局:台南,2002~2007
    5. 林熊祥主修卷二,人名志,《臺灣省通志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1984
    6. 吳美雪,《長住台灣4》,漢聲文化:台北,p.25,1995
    7. 李丁讚等編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難與契機》,台北:桂冠,p.357~395 ,2004
    8. 芮逸夫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p18~p19,1971
    9. 徐明福,《台南市孔廟文化園區劃定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10. 莊翰華,《都市社會地理—兼論計畫制度》,建都文化:新竹,p.130,2005
    11. 營建雜誌社,《都市計畫專業用語之解說及彙編》,營建雜誌社:台北,p.93,1991
    12. 張譽騰譯,《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五觀藝術:台北,p.83,2003
    13. 蔡宏進,《社區原理》,三民書局,台北:p40,1985
    14. 龍冠海,《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p.74,1971
    15. 宮崎清,《日本案例社區總體營造100選》,台灣省手工業研究室,1996
    16. A.L.Kroeber、C.Kluckhohn,芮逸夫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p18~p19,1971
    17. Ben Highmore,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韋伯文化:台北,序p.4,2001
    18. R. Firth,Chris Jenks,王淑燕譯,文化,台北:巨流p.202,1998
    19. Kevin Lynch著,宋伯欽譯,《都市意像》,台隆:台北,p.40,197
    20. Laura Desfor Edles,陳素秋譯,文化社會學的實踐,韋伯文化:台北,p208,2006
    21. Michael Artyle,陸洛譯,《日常生活社會心理學》,1995,台北:p85
    22. Victor Turner,楊麗中譯,《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立緒:台北,p.176,1987
    23. 中島利誠,生活文化論《生活文化と家政》,p45~p46,1992.5
    24. 寺出浩司,《生活文化論招待》,弘文堂:東京,p.49,1992
    25. 森田昌嗣,生活文化論〈生活とストリ-ト・アニティ文化〉,p117~p142,1992.5
    26. 淺野聰、林美吟,《町並み保全型まちづくリ》,日本建築學會:日本,P.10~12
    27. 武藤治子,生活文化論〈食の生活文化〉,p117~p142,1992.5
    28. 嶋根克己,《非日常を生み出す文化裝置》,北樹出版:東京,p17~p37,2001
    【論文】
    1. 盧紀邦,《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 顏世樺,《民間廟宇慶典在舊市區再生中的角色—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期刊資料】
    1. 王維周,〈法國都市保存-保存舊市區與都市更新之間的衝突與解決—法國的「區段保存」與「建築、都市、景觀資產保護區劃」的角色〉空間雜誌134期,P.80,2001
    2. 陳其南,〈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台北,241期,P.5~7,1998
    3. 陳亮全,〈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空間雜誌92期,p.49,1996
    4. 彭美玲,〈臺俗「做十六歲」之淵源及其成因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p.364,1999
    5. 堀込憲二,〈日本聚落保存—從傳建地區到ECO-MUSEUM〉,景園雜誌,景園:台北,p.62,1992
    6. Kutti, 1996,引自唐昇志,〈以活動理論為架構分析網路主題式學習活動〉,2003
    【社區資料】
    1. 五條港發展協會,〈五條港社區通訊〉18、24、29、30、41、45、66、78、90期
    2. 五條港發展協會,〈軌跡-五條港歷史區域的地區經營歷程〉,聯吉:台南,2005,p.3
    3. 五條港發展協會,《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文化館營造計畫》,行政院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4.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台南市歷史性街道神農街再造工程工程合約書〉,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01
    5. 陳世明,〈93年度府城社區規劃支援中心培訓講義〉,聯吉:台南,2003
    6. 張國楠,〈探討〝咱們做16歲〞的深層文化意義〉,五條港社區通訊54期,2004
    7.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95年度縣市層級社區營造輔導計畫,府城舊城文化館計劃〉,聯吉:台南,2006
    【網路資料】
    1.
    活動理論介紹:文化歷史取徑的活動理論及發展工作研究,引用自林積慶先生翻譯,http://blog.roodo.com/dpopen/archives/4193891.html;原文出自Center for Activity Theory and Developmental Work Research (DWR), University of Helsinki,http://www.edu.helsinki.fi/activity
    /pages/chatanddwr/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