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凱珺 Huang, Kai-Chun |
|---|---|
| 論文名稱: |
從孤兒到廢人-七0年代以來台灣小說中的「餘生」敘事 From the orphan to the wastrel-The narratives of the ones’rest of their lives in Taiwanese novels (from 70’s to the present) |
| 指導教授: |
楊翠
Yang, Cu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6 |
| 中文關鍵詞: | 餘生敘事 、台灣小說 、事件 、七0年代 、認同 、記憶 |
| 外文關鍵詞: | Seventies, Taiwan Novels, Narratives of Ones’ Rest of Their Lives, Identity., Memory, Events |
| 相關次數: | 點閱:92 下載:1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文學的角度出發,回溯一九七0年至今,台灣小說當中與政治事件或戰爭創傷有關的書寫,著重於「殘存人物」的形象探討,並為之定名為「餘生敘事」。以「七0年代」作為本文觀察的起始點,是因為當時的台灣,在政治、社會、文化面向上都起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外交上的挫敗與危機,促使當時的知識份子開始回歸現實、回歸台灣當下,重新認識與建構有關「台灣」的歷史與記憶。而「餘生」則是台灣文學當中重要的精神結構,因事件或戰爭殘存下來的各種形象:孤兒、亡兄、寡母、遺孀、孤女、未婚妻、廢人……,在台灣文學中屢見不鮮,這些形象往往不見於歷史之中,卻時常成為文學書寫的重點,並與台灣文學當中的「國族」、「認同」等議題緊緊扣連。「孤兒/亡兄」是國族的追尋與失落;眾多的女性遺族形象,更加證明以「父子家國」想像出發的歷史之不足;而「廢人」則是戰後第三代作家眼中失去歷史的「父親們」,直到重尋「父親的歷史」,才得以理解、認同、敘述自我的生命故事。「從孤兒到廢人」,是台灣重層歷史下,無可自主的「餘生」形象,在作家的筆下,他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並蘊含著從「餘生」出走的企圖,值得探究。除此之外,作家彼此之間的世代差異,以及對國家、社會、族群、性別、階級的不同關懷,使得「餘生敘事」呈現多重面貌,彼此辯證、拉扯。
本文藉「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的理論視角,以「敘事」對個人建立自我認同的重要性,分析文本中有關「事件」書寫背後隱含的意識型態與敘事意圖,並以社會的「集體記憶」為框架,來回省視個人記憶如何與集體記憶互相呼應、彼此建構,從中得出「敘事認同」為一過程,包含了歷史的連續性和斷裂性。「認同」雖非本質存在,也不是一夕轉變,實質上仍有脈絡可循。「餘生敘事」其實就是「敘述餘生」,如何「敘述餘生」,如何理解過去的「苦難記憶」,自然與整個時代脈動相關,在「餘生敘事」當中,也能看出社會的發展變遷。從「後殖民」的角度而言,「餘生」代表著事件的「未完結」,而「敘述」則是「後殖民」清理工作的開始,唯有持續不斷的書寫、訴說與論述,並正視「苦難記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主體才有可能從「餘生」情境中重建。
In this paper, we start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to recall the writings about political events or war trauma in Taiwan novels from 1970 till now. It emphasizes on the study of image of “Surviving Figures” and named as “Narratives of the Ones’ Rest of Their Liv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obser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Seventies. It is because at that time had tremendous changes, politically,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and the most eminent are the setback and crisis in diplomatic aspect and they urged intellectuals at that time began to return to reality,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iwan and recognize and structure the history and memory about Taiwan.
The “Ones’ Rest of Their Lives” is an important spiritual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of Taiwan. The images survived from events or wars –orphans and deceased brothers, widowed mother, widows, left behind daughters, fiancés, wastrels– are frequent existence in Taiwan literature. These images are often not presented in history, but frequently the focuses of literature writings and are intertwined with nation and identify in literature of Taiwan. “ Orphans / Deceased brothers” are the search and the loss of nation. Many female sufferers that lost their fathers, husbands, or sons further prove the insufficiency of history from the imagination of the male inheritance (Father to Son / Nation to Family). The “wastrel” is the Father Without History of the 3rd generation writers after World War II (baby boomer), and until Father’s History is rediscovered can it be realized, identified and describe the life story of selves. “From Orphans to Wastrels” is the other-directed “Survival” images are expressed in different meaning under the pen of writers and it contains the attempt to quit from “Ones’ Rest of Their Lives”. This is worth to further study. Other than these, the difference in generation and difference of concerns in nation, society, ethnic groups, gender and social class “Narrative of Ones’ Rest of Their Lives” presenting in multiple faces, involving from one to the other and discuss in dialectical wa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Narrative Identity theory at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self-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 to discuss the implied ideologies and intention behind the writing of narratives, and in the frame of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society to retrospect how the individual memory is echoing with collective memory and mutual construction and drawing Narrative Identity from it to be a process to integrate the discontinuity and continuity. The “Identity”, while not in its nature and is not over night, but there is still context to follow. “Narratives of the Ones’ Rest of Their Lives” is actually describing survived life. The way of describing survived life and realizing the Hardship Memory in the past, are naturally linked with the change of generation. In the “Narratives of the Ones’ Rest of Their Lives”, we can see the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the society. From Postcolonialism, the Narrative represents continuity of events and narrative is the beginning of post-colonial work. Only with continuous writing, speaking, discussing and looking directly on the meaning implied behind the Hardship Memory, the subject may be rebuilt from the scenario of Survival.
一、文學文本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喬,<小說>,《告密者-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臺灣文藝雜 誌,1985.07)。(原載於《文學界》一期,1982.01)。
李喬,<泰姆山記>,收於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頁99~158。(原載於《台灣文藝》八十六期,1984.01)。
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基隆:海洋臺灣,1995.10)
李喬,《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5)
李昂,《迷園》(台北:麥田,2006)(李昂發行 : 貿騰總經銷 , 1991初版)
李昂,<空白的靈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2002)頁83~112。(原載於《聯合文學》12:9,1996.07)
李昂,<彩妝血祭>,《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2002)。(原載於《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
李渝,<夜琴>,《夏日踟躇》(台北:麥田,2002)頁221~247。(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6.01.05~07)。
呂赫若,<冬夜>,《呂赫若小說全集》(林志潔譯,台北:聯合文學,1995),頁533~545。(原載於《台灣文化》2:2,1947.02.05)
邱貴芬,《臺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6)。
宋澤萊,《紅樓舊事》(台北:聯經,1979)。
宋澤萊,《蓬萊誌異》(台北:前衛,2000),最初的版本是1980年由遠景出版。
宋澤萊,《黃巢殺人八百萬》(台北:東大,1980)。
宋澤萊,<抗暴的打貓市>,收於林雙不,《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1989)。原刊載於《台灣文藝》9期(1987.06)。
宋澤萊,《等待燈籠花開時》(台北:前衛,1988)。
宋澤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台北:草根,1996)。
林雙不,<黃素小編年>,收入林雙不編《二二八臺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頁59~68。(原載於《自立晚報》副刊, 1983.07)。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南華,1962)。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前衛,1993)。
吳錦發,<叛國>,《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吳錦發集》(前衛:1992)頁169~198。(原載於《文學界》十期春季號,1984)
吳錦發,《燕鳴的街道》(台北:敦理,1985)。
吳錦發,《吳錦發集》(台北:前衛,1992)。
東方白,《浪淘沙》(台北:前衛,1994年6月)。
施明正,<渴死者>,《島上.的愛與死》(台北:麥田,2003)。(原載於《臺灣文藝》第七十期,1980.12)
施明正,<喝尿者>,《島上.的愛與死》(台北:麥田,2003)。(原載於《臺灣文藝》第七十八期,1982.12)
郭松棻,<論寫作>,《郭松棻集》,頁391~516(台北:前衛,1997.03)。(原載於1983年六月《文季》第一卷第二期)。
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頁115~137。(原載於香港《七0年代》總第172期,1984.05)。
郭松棻,<雪盲>,《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原載於美國《知識份子》季刊(1985.01),第一卷第二期)。
郭松棻,<月印>,《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原載於《中國時報》,1986.01,5~7日)。
陳若曦,<老人>,《老人》(台北:聯經,1978)。
陳若曦,<歸>,《歸》(台北:聯合報社,1978)。
陳映真,<鄉村的教師>,收入《陳映真小說集(一)我的弟弟康雄》(台北:洪範,2001),(原載於《筆匯》二卷一期,1960.05)
陳映真,<山路>,收入《陳映真小說集(五)鈴璫花》(台北:洪範,2001),(原載於《文季》三期,1983.08)。
陳映真,<鈴璫花>,《鈴璫花》(台北:洪範,2001)。(原載於《台灣文藝》六十五期,1979.12)。
陳映真,<歸鄉>,《忠孝公園》(台北:洪範,2001),頁1~67。(原載於《聯合報》副刊,1999.09.22—10.08)。
陳映真,<忠孝公園>,《忠孝公園》(台北:洪範,2001)。(原載於《聯合文學》201,2001)
陳燁,《烈愛真華》(台北:聯經,2002),原名《泥河》(台北:自立晚報,1989)。
張文環,《滾地郎》(台北:鴻儒堂,1991,初版為1976年)。
楊照,<煙花>,收於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頁205。(原載於《吾鄉之魂》,時報出版,1987)。
葉石濤,<三月的媽祖>(1949),收於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
葉石濤,《一個老朽作家的五0年代》(台北:前衛,1991)。
葉石濤,《紅鞋子》(高雄:春暉,2000)。
蔡秀女,<稻穗落土>,收入宋澤萊主編,《1985臺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6),頁87。(原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5.12.07~08)。
舞鶴,<微細的一線香>,《悲傷》(台北:麥田,2001)頁186~187。(初刊於《前衛》一期,1978.05。)
舞鶴,《拾骨》(台北:春暉,1995)。
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元尊,1997)。
舞鶴,《餘生》(台北:麥田,1999)。
舞鶴,《悲傷》(台北:麥田,2001)。
鄭清文,<三腳馬>,《三腳馬》(台北:麥田,1998)。
鍾理和,<夾竹桃>(1945),收於《鍾理和全集2》(台北:客委會,2003)(原收於《夾竹桃》,北平馬德增書店,1945年4月初版)。
鍾理和,〈白薯的悲哀〉(1946),收於《鍾理和全集3》(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7年10月)。
鍾理和,<原鄉人>(1959),收於邱貴芬編《臺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6)。
鍾理和,《鍾理和全集6-鍾理和日記》(台北:遠行,1976)。
鍾肇政,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1、2-濁流三部曲(上)、(下)》(桃園:桃縣文化,2000初版)。原出版時間分別為《濁流》(1961)、《江山萬里》(1962)、《流雲》(1964)。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3、4-台灣人三部曲(上)
(下)》(桃園:桃縣文化,2000初版)。原出版時間分別為《沈淪》(1968)《滄溟行》(1976)和《插天山之歌》(1973)。
鍾肇政著,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11-怒濤》(桃園:桃縣文化,2000初版)。原出版為1993年,台北:前衛。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1991.06)。
藍博洲,《藤纏樹》(台北:印刻,2002)。
蘇新,<農村自衛隊>,收入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
蕭麗紅,《白水湖春夢》(台北:聯經,1996.12)。
蕭颯,《返鄉劄記》(台北:洪範,1987)。
二、學術論著
1.翻譯論著
Ziauddin著,陳貽寶譯,吳潛誠校訂,《文化研究》(台北:立緒,1998)。
史匹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2005)。
史密斯(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2004)。
伍華德(Kathyn Woodward) 編;林文淇譯,《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2006)。
哈布瓦赫(Halbwachs,M)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哈拉爾德.韋爾策(Harald Winzer)編,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2007)。
阿瑟.阿薩.伯格(Arthur Asa Berger)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沃爾拜(Walby Sylvia)等著,吳曉黎等譯,<女人與民族>,收於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
福科(Michel Foucault)著,沈力、謝石譯,《性史》(台北:結構群,1990)。
敏米(Albert Memmi),<殖民者與受殖者>,收於許寶強、羅永生編,《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頁33~59。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和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2001)。
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瑞德(Dori Laub),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1997)。
薩伊德(Edward W. Said)的《東方主義》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2.中文論著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蓬島文化,1980)。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1999)。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7)。
宋澤萊,《禪與文學體驗》(台北:草根,1996)。
林木順編,《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1990)。
林鎮山,《臺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2002)。
林田富,《釣魚台列嶼主權歸屬之研究》(台北:五南,1999初版一刷)。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2006,再版4刷)。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
陳建忠,《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2007)。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2000)。
黃子平,《倖存者的文學》(台北:遠流,1991)。
黃光國,《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兩結下的沈思》(台北:桂冠,1987)。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
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楊澤主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
楊澤主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趙遐秋,《生命的思索與吶喊》(台北:人間,2007)。
歐宗智,《多少英雄浪淘盡-《浪淘沙》研究與賞析》(台北:前衛,2005)。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台北:自由時代,1988)。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2003)。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
三、單篇論文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收於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論集》(台北:遠景,1978)。
王德威,<冷酷意境裡的火種>,收於郭松棻著,《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頁3~9。
王德威,<序論:拾骨者舞鶴>,收入舞鶴,《餘生》(台北:麥田,1999)頁7~40。
王德威,<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2007),頁5~14。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收於氏著《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2007),頁23~70。
呂赫若著,林志潔譯,<冬夜>(1947),《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9)頁533~545。
呂正惠,<歷史的夢魘-試論陳映真的政治小說>。《陳映真作品集》(台北:人間,1988.04),第十五卷,頁2~9。
呂正惠<被歷史命運撥弄的人們-論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收於陳義芝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頁7~19頁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與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臺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頁201~235。
邱貴芬,<陳燁訪談>,《(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頁156~185。
邱貴芬,<後殖民之外-尋找臺灣文學的「臺灣性」>,《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2),頁111~145。
林亨泰〈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們--從《銀鈴會》談起〉(1985.6),(原刊於《笠》 127期;後收錄於《見者之言》(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2)。
林梵,<被歷史命運播弄的人們-論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講評意見>,收於陳義芝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
林燿德,<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八0年代臺灣政治小說」的內涵與相關課題>,收於鄭明俐編,《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頁137~199。
吳濁流,<吳濁流自撰年譜>,《臺灣文藝與我》(台北:遠行,1977)。
吳介民,<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之集體認同的形塑與衝突>,收於李丁讚等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2004),頁299~355。
許俊雅,<編選序-小說中的「二二八」>,收於許俊雅編《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頁4~41。
許素蘭,<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郭松棻小說中性/別烏托邦的矛盾與背離>,收於《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2002)頁277~301。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臺灣小說中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收於何寄澎編,《文化 、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頁363~399。
陳建忠,<發現臺灣:日據到戰後初期臺灣文學史建構的歷史語境>,收於氏著,國立編譯館編《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頁141~169。
陳建忠,<從皇國少年到左傾青年:戰後初期葉石濤的小說創作與思想轉折>,收於氏著,國立編譯館編《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頁73~100。
陳映真,<鞭子與提燈>,《父親》(台北:洪範,2004)。
陳芳明,<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紀念鍾理和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要》(高雄縣政府編印,1992),頁125~147。
葉石濤,<為台灣文學找尋座標-宋澤萊訪葉石濤一夕談>,收於氏著《小說筆記》(台北:前衛,1983)。
葉石濤<返鄉劄記代序>,收於蕭颯《返鄉劄記》(台北:洪範,1987),頁1~4。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
張誦聖,<臺灣七、八0年代以副刊為核心的文學生態與中產階級文類>,《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頁275~316。
張炎憲,<威權統治和臺灣人歷史意識的形成>,收入《馬關條約一百年:臺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台北:自由時報,1996)。
楊照,<歷史大河小說中的悲情-論台灣的「大河小說」>《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初版)。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1998)。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試論中國流亡、女性主體、與記憶間的建構關係>,收於氏著《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2001),頁199~245。
鍾肇政,<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七十年臺灣文學發展縱橫談(總序)>,《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1)-賴和集》(台北:前衛,1992)。
謝肇禎,<亂迷舞鶴:舞鶴採訪記錄>,《群慾亂舞—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台北:麥田,2003),頁211~253。
蕭阿勤,<認同研究中的歷史-過去的事實、社會的過程、與人類經驗的歷史性/敘事性>,收於,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2006)頁23~59。
四、期刊論文
中野敏男著,何瑋譯,<何為“責任”?何謂“主體”?-質疑所謂的“戰後”>,金蕙敏編,《差異》第四輯,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04,頁10~32。
王麗華整理記錄,<文學的追求與超越—舞鶴、楊照對談錄>,《文學臺灣》(1993.05),頁116~158。
王韶君,<想像、象徵與真實-釋郭松棻作品中的母親形象>,《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6期(2004.07),頁83~104。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13(2004.09),頁110~137。
李鴻瓊,<為死亡所籠罩的主體:論《迷園》中語言、歷史與性>,《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07),頁42~79。
李鴻瓊,<創傷、脫離與入世靈恩--宋澤萊的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8期(2002.01) ,頁217-250。
李桂芳,<終戰後的胎變-從女性、歷史想像與國族記憶閱讀郭松棻>,《水筆仔》,第3期(1997.09)。
李喬,<文學與歷史的兩難>,《台灣文藝》,100期,1985。
余惠蓮,<鍾肇政作品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以及對臺灣社會的影響--以「濁流三部曲」為探討範圍>,《台灣文學研究》4:1(2004.01),頁35~48。
邱貴芬<與黃錦樹談文學史書寫的暴力問題>,朱元鴻編,《文化研究》第二期(2006.3),頁280~297。
呂正惠,<隱藏於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李昂的《自傳の小說》與朱天心《古都》>,《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2001.02),頁179~190。
吳錦發,<叛國>,《文學界》十期,春季號(1984)。
邵毓娟,<李昂的台灣史詩:《迷園》中情慾/民族寓言>,《中外文學》第20卷,第2期(1997.07),頁92~123。
洪英雪,<論《埋冤1947埋冤》的寫作模式與主題意識>,《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頁41~61。
許嘉雯,<論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敘事的社會功能>,《語文學報》13(2006.12),頁165~179。
許智偉,<一個不可說的故事:《寵兒》中的創傷敘述>,《文山評論》,第六期(2007.03),頁81~10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5卷第10期(1999.08)
頁162~173。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十章: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認同與論戰>,《聯合文學》,第17卷第6期(2001.04),頁162~175。
陳芳明,<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17卷第8期(2001.06),頁164~177。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第十五章:六0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18卷第4期(2002.02),頁151~163。
陳芳明,<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聯合文學》,第19卷第5期(2003.03),頁135~159。
陳建忠,<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寫>,《清華中文學林》(2005.04)第一期,頁135~164。
陳儀深訪問,潘彥蓉紀錄,<陳若曦女士訪問紀錄>,《口述歷史》(2004.04)第十二期,頁372~386。
陳文雅,<女性形象與家國寓言-以李喬《寒夜三部曲》及《埋冤1947埋冤》為例>,《台灣學研究》,第三期(96.06),頁34~47。
彭小妍<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10)。
黃錦樹<無國籍華文文學:在台馬華文學史前史,或臺灣文學史上的非臺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朱元鴻編,《文化研究》第二期(2006.3),頁211~252。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0年代>,《台灣文藝》創新號1期,1990年9、10月。
廖永超,<尋求認同,洞穿幻見:《荒人手記》中(同性情欲)創傷空間與認同政治的對話>,《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08,頁80~103。
賴松輝,<歷史事實?小說虛構?論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的歷史修辭>,《華醫社會人文學報》,第11期,2005.06,頁43~54。
錢鴻鈞,<從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看台灣文學經典《亞細亞孤兒》>,《台灣文藝》(180期,2002.02.20),頁21~26。
鍾肇政著,<也算足跡-文友通訊正式發表贅言>,《文學界》,1983年1月。
蕭阿勤,<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1999.07),頁1~51。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九期,2005.06,頁1~58。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一期,2002.06,頁181~239。
蕭阿勤,<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第五期,2003.06,頁195~250。
五、學位論文
余昭玟,《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林美華,《鍾肇政大河小說中的殖民地經驗》(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曾士榮,《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臺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鄭秀婷<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台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台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魏偉莉<異鄉與夢土:郭松棻思想與文學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六、研討會論文
黃錦樹,<文學史錯體>(南投:重寫臺灣文學史/反思女性小說史國際研討會,2005.05.27--28)。
七、報紙
郭紀舟,<轉型正義路上的老兵>,《中國時報》A15時論廣場,200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