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楚
He, Chu
論文名稱: 明清六種唐詩選本之劉長卿研究
Study of Liu Zhang-qing on Tang Poems Anthologi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陳美朱
Chen, Mei-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劉長卿唐詩選本明清盛中唐詩體
外文關鍵詞: Liu Zhang-qing, Tang Poems Anthologies, Ming and Qing Dynasty, Sheng-Tang and Zhong-Tang, poetic style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劉長卿,字文房,為河間人,古代詩論家給予劉長卿詩歌較高評價。從明、清唐詩選本來看,劉長卿皆躋身前十大詩家。此外,《劉隨州集》收入劉長卿詩歌506首,可見其詩在質量與數量上均有一定水準。為能全面探討劉長卿的時代歸屬、擅長詩體、詩歌風格、被今人冷落的原因等議題,筆者選取6部明、清唐詩選本展開討論,全文共分六章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旨在表述論文的研究動機,再綜述學界研究現況,最後說明使用的研究方法,概述各章節安排。
    第二章至第五章為論文主體。第二章以高棅《唐詩品彙》為切入點,先釐清高棅選評劉長卿詩歌要旨,而後探討明、清詩學家對劉長卿盛、中唐詩人的劃分,審視劉長卿在盛、中轉接之際的時代歸屬問題。
    第三章討論劉長卿擅長何種詩體。筆者先通過明代陸時雍《唐詩鏡》與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這兩個選本對劉長卿各個詩體的選評,進而再引申至明、清詩論對劉長卿所擅長詩體的不同看法。
    第四章借助《大曆詩略》,分析劉長卿的詩歌風格。同時在與其他大曆詩人的對比中,探究劉氏「體氣開大曆之先」的原因。
    第五章從童蒙學本《唐詩三百首》與《唐詩成法》切入,比較兩者選評劉詩的異同。另外,劉長卿難以進入今人新編「唐詩三百首」之前十大詩家,與明、清選錄劉詩形成鮮明對比。是故,本章亦分析今人選本冷落劉長卿的原因。
    第六章〈結論〉:概述全文研究成果,並提出相關延伸議題,作為日後深入研究的方向。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Liu Zhang-qing[劉長卿] on Tang Poems Anthologi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 as the research topic. It is 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ang Poems Anthologi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Gao Bing[高棅]'s "Tang Shi Pin Hui[唐詩品彙]", Lu Shiyong[陸時雍]'s "Tang Shi Jing[唐詩鏡]", Shen Deqian[沈德潛]'s "Tang Shi Bie Cai Ji[唐詩別裁集] ", Qiao Yi[喬億]'s "Da Li Shi lve[大曆詩略]", Sun Zhu[孫洙]'s "Tang Shi San Bai Shou[唐詩三百首]" and Qu Fu[屈復]'s "Tang Shi Cheng Fa[唐詩成法]". Combined with relevant poetry, clarify how Qing and Ming treat Liu Zhang-qing Poetry. First of all, the chapters of this thesis start from the Tang Poetry Anthology, analyze Liu Zhang-qing’s age attribution, write poem style, poetry style, poetic hist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general picture of Liu’s poems selection in the selection of children’s studies and the reasons why people treat Liu Zhang-qing coldly for understanding. Liu Zhang-qing's poem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hirdly, because the selection of Tang poems can instinctively show the acceptance of later generations of readers to Tang poems and highlight the personal poetic tendency of the editors, the discussion of this thesis sh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Liu Zhang-qing's poetr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inally, it is not just Liu Zhang-qing who has a great gap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I hope that the discussion of Liu Zhang-qing will arouse further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ircle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editors in their selection of poem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論文選題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重點評述 4 一、劉長卿生平考辨 4 二、劉長卿詩歌考訂 6 三、劉長卿詩歌研究 7 四、劉詩創作的跨學科研究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章節安排 12 一、研究方法 12 二、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唐詩品彙》選評劉長卿詩歌要旨——兼論明清對劉長卿的盛中唐歸屬 15 第一節 前言 15 第二節 《唐詩品彙》的四唐詩觀 17 第三節 高棅四唐詩觀中劉長卿的盛、中唐定位 20 第四節 《唐詩品彙》中的劉長卿與錢起、王維 24 一、劉長卿與錢起比較 24 二、劉長卿與王維比較 27 第五節 明、清唐詩選本對劉長卿盛中唐歸屬的劃分 30 第六節 明、清詩家劃分劉長卿盛中歸屬的主流觀點 34 第七節 結語 40 第三章 《唐詩鏡》與《唐詩別裁集》選評劉長卿之詩體比較——兼論明、清詩話對劉長卿擅長詩體之爭議 41 第一節 前言 41 第二節 《唐詩鏡》與《唐詩別裁集》之選詩旨趣 43 一、陸時雍《唐詩鏡》選詩旨趣 43 二、《唐詩別裁集》選詩旨趣 46 第三節 陸時雍《唐詩鏡》對劉長卿各詩體的選評 48 一、陸時雍所關注之劉長卿詩體 48 二、陸時雍所批判之劉長卿詩體 52 第四節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對劉長卿各詩體的選評 54 一、沈德潛所關注之劉長卿詩體 54 二、沈德潛所批判之劉長卿詩體 59 第五節 陸時雍與沈德潛選評劉長卿差異的緣由 61 一、陸時雍「巧還傷雅」論 61 二、沈德潛「巧不傷雅」論 64 第六節 明、清詩論對劉長卿擅長詩體之爭論 67 第七節 結語 73 第四章 《大曆詩略》選評劉長卿詩風要旨——兼論劉長卿體氣開大曆之先 75 第一節 前言 75 第二節 《大曆詩略》編選目的及其體例 77 一、《大曆詩略》編選目的 77 二、《大曆詩略》編選體例 79 第三節 喬億對劉長卿詩歌章法、字句的分析 82 第四節 喬億對劉長卿詩歌風格的詮釋 87 一、劉詩尚具盛唐之概,但不如盛唐渾厚 88 二、劉詩有中唐之風 91 第五節 劉長卿「體氣開大曆之先」的原因探討 96 第六節 結語 103 第五章 《唐詩三百首》與《唐詩成法》選評劉長卿詩法比較——兼論今人「新編唐詩三百首」冷落劉長卿之緣由 105 第一節 前言 105 第二節 《唐詩三百首》與《唐詩成法》指引初學的方式 108 一、《唐詩三百首》指引初學的方式 108 二、《唐詩成法》指引初學的方式 109 第三節 《唐詩三百首》與《唐詩成法》選評劉長卿的相同處 112 第四節 《唐詩三百首》與《唐詩成法》選評劉長卿的差異 117 第五節 劉長卿詩歌啟發初學之用 122 第六節 今人「新編唐詩三百首」冷落劉長卿之緣由 126 第七節 結語 132 第六章 結論 133 第一節 明、清選家選評劉長卿的獨特性 133 一、高棅《唐詩品彙》關注劉長卿之時代歸屬 133 二、陸時雍《唐詩鏡》與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關注劉長卿之詩體 134 三、喬億《大曆詩略》關注劉長卿之詩風特點 136 四、孫洙《唐詩三百首》與屈復《唐詩成法》關注劉長卿之詩法教學 137 第二節 從明清選家看劉長卿詩歌的定位 138 一、「五言長城」之指涉 138 二、盛唐本位下七律之評價 140 三、兼具盛、中唐詩歌特色 141 四、適宜引導初學 143 第三節 劉長卿詩歌可延伸議題 144 一、明、清選本與詩話對劉長卿絕句的關注程度 144 二、錢起與劉長卿並稱的問題 146 三、明、清詩學對唐代七律發展的認識 147 四、明、清詩學比較 150 五、大曆江南詩人詩風變化 151 參考文獻 155 附錄一:明清主要唐詩選本前十大詩家 167 附錄二:今人新編「唐詩三百首」前十大詩家 168

    一、傳統文獻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姚合:《極玄集》,傅璇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45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唐.皎然:《詩議》,張伯偉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唐.皎然:《詩式》,張伯偉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唐.劉長卿:《劉隨州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劉長卿原著,阮廷瑜著:《劉隨州詩集校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唐.劉長卿原著,楊世明著:《劉長卿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唐.劉長卿原著,儲仲君著:《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錢起:《錢仲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清.何文煥、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黃徹:《䂬溪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清.何文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統編》第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年。
    明.方弘靜:《千一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邢昉:《唐風定》,1934年刻本,上海圖書館藏。
    明.周珽:《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文馨出版社,1973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高棅輯選,明.吳中珩校訂:《唐詩正聲》,帝城書坊藏版,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明.陸時雍選評,任文京、趙東嵐點校:《詩鏡》,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萬曆戊午刊本,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明.鍾惺,明.譚元春:《唐詩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士禛:《然鐙記聞》,丁福保編:《清詩話》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王闓運:《王闓運手批唐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清.毛先舒:《詩辯坻》,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毛奇齡論定,清.王錫等輯:《唐七律選》,暨南大學圖書館編:《中國古籍珍本叢刊》第28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
    清.永瑢,清.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永瑢,清.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牟願相:《小澥草堂雜論詩》,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成觀宣:《寶應縣誌》,湯氏沐華堂藏板,1840年。
    清.李因培:《唐詩觀瀾集》,本衙藏版,乾隆己卯新鐫,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宋育仁:《三唐詩品》,張寅彭選輯,吴忱、楊焄點校:《清詩話三編》第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丁福保編:《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杜紹、清.杜庭珠:《中晚唐詩叩彈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清.吳烶:《唐詩選勝直解》,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初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康熙56年刻本。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清.何文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統編》第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李懷民輯評,張耕點校:《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清.范大士:《歷代詩發》第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屈復:《唐詩成法》,乾隆八年(1743)江都吳家龍刻本,弱水草堂本。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高步瀛:《全本唐宋詩舉要》,北京:中國書店,2014年。
    清.孫洙編,清.陳婉俊補註:《唐詩三百首》,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清.黃生:《唐詩摘鈔》,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第3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賀貽孫:《詩筏》,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董誥等輯:《欽定全唐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喬億選編,雷恩海箋注:《大曆詩略箋釋輯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喬億:《劍溪說詩》,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喬億:《劍溪文略》,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彙編》第2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喬億:《小獨秀齋詩》,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集部10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第5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清.楊逢春:《唐詩繹》,紉香書屋藏板,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清.葉燮:《原詩》,丁福保編:《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錢良擇撰:《唐音審體》,丁福保輯:《清詩話》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盧世㴶:《尊水園集略》,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蘅塘退士編選,張忠綱評注:《唐詩三百首評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清.蘅塘退士編選,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顧安:《唐律消夏錄》,天津圖書館復康古籍館藏。
    二、近人論著
    王兆鵬:《唐詩排行榜》,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等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等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華書局編輯:《新編唐詩三百首》,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王運熙、顧易生等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七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西北大學學報編輯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吳相洲:《唐詩十三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吳經熊著,徐誠斌譯:《唐詩四季》,臺北:洪範書店,2003年。
    何嚴、羊春秋、龍連安編著:《新編唐詩三百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房日晰:《唐詩比較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尚永亮:《唐詩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武漢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新選唐詩三百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尚學峰、過常寶、郭英德:《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周勳初:《唐詩縱橫談》,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俞陛雲:《詩境淺說》,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馬世一:《唐詩三百首譯析》,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7年。
    馬茂元、趙昌平選注:《唐詩三百首新編》,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孫琴安:《唐詩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陳引馳:《唐詩三百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
    陳伯海、蔣哲倫主編:《中國詩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88年。
    陳美朱:《明清唐詩選本之杜詩選評比較》,臺北:學生書局,2015年。
    陳為甫:《新讀唐百家詩選》,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許清雲:《唐詩三百首新編》,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陳順智:《劉長卿詩歌透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耀南:《唐詩新賞》,香港:三聯書局出版社,2006年。
    程千帆:《程千帆新選新評新註唐詩三百首》,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葛兆光:《唐詩選注》,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萬曼:《唐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游國恩:《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葛曉音:《唐詩流變論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葛曉音:《新編唐詩三百首》,衡水: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彭慶生、張仁健主編:《唐詩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賀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聞一多著:《唐詩大系》,王立信主編:《聞一多文集》,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
    鄔國平:《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蔣寅:《大曆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蔣寅:《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蔡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趙謙:《唐七律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莊嚴出版社,1983年。
    劉士林:《中國詩學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潘殊閑:《唐宋文學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霍松林主編:《中國詩論史》,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霍松林、霍有明主編:《絕妙唐詩》,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日本.川合康三著,劉維治、張劍、蔣寅翻譯:《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美國.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三、學位論文
    王丹:《劉長卿山水詩藝術風貌研究》,湘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王玉蓉:《唐宋時期劉長卿詩歌傳播接受史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王菁:《屈復唐詩批評研究》,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朱若陽:《劉長卿別集版本研究》,河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20年。
    全靜然:《《唐詩三百首》:以童蒙詩學教材為中心的研究》,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吳小娟:《喬億《大曆詩略》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志娟:《唐詩品彙》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林禹之:《劉長卿的政治生活與詩歌表現》,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
    胡小勇:《佛教思想與劉長卿的詩歌創作》,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張文娣:《錢起劉長卿七律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剛:《劉長卿詩歌意象研究》,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趙君生:《劉長卿與佛教》,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銀芳:《入獄貶謫與劉長卿詩歌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劉洋:《劉長卿性格中的悲劇因素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范海玉:《劉長卿五言律詩研究》,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0年。
    劉淑艷:《林鴻與高棅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鄭佳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羅健祐:《劉長卿七言律詩格律研究:兼論其與杜詩之異同》,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四、單篇論文
    王水照:〈永遠的唐詩三百首〉,《中國韻文學刊》19卷第1期(2005年3月),頁1-3。
    王宏林:〈論《唐詩三百首》的經典觀〉,《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5期(2013年9月),頁112-118。
    卞孝萱、喬長阜:〈劉長卿詩初探〉,《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4期(1982年8月),頁276-283。
    申東城:〈論《唐詩品彙》的詩體正變觀〉,《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2009年7月),頁78-84。
    佟培基:〈劉長卿詩重出甄辨〉,《文學遺產》1993年第2期(1993年4月),頁40-47。
    房日晰:〈劉長卿籍貫為洛陽補證〉,《中州學刊》1982年第2期(1982年5月),頁95。
    范建明:〈關於《唐詩別裁集》的修訂及其理由——「重訂本」與「初刻本」的比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5期(2012年12月),頁57-74。
    施子愉:〈唐代科舉制度與五言詩的關係〉,《東方雜誌》第40卷第8期(1944年4月),頁37-40。
    胡可先:〈劉長卿事跡新證〉,《學術研究》2008年第6期(2008年6月),頁148-151。
    柏俊才:〈《全唐詩》劉長卿重出詩歌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1999年7月),頁41-43。
    查清華:〈《唐詩品彙》的美學範式及其詩學意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09年1月),頁29-35。
    郜林濤:〈佛教與劉長卿的思想和創作〉,《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1年12月),頁48-51。
    孫青春:〈論高棅的「正變」觀〉,《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05年3月),頁68-73。
    孫建峰:〈劉長卿五言詩特殊體式之考述〉,《中國韻文學刊》第24卷第1期(2010年3月),頁6-9。
    孫琴安:〈唐代七律詩的幾個主要派別〉,《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8年第2期(1988年7月),頁185-192。
    郝潤華:〈喬億及其《大曆詩略》〉,《文獻》1996年第2期(1996年4月),頁48-55。
    閆霞:〈文學史意識與盛唐經典觀:論高棅《唐詩品彙》〉,《文藝評論》(2012年10月),頁28-32。
    莫礪鋒:〈《唐詩三百首》中有宋詩嗎?〉,《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2001年9月),頁42-50+143。
    陳英傑:〈神韻前史:陸時雍《詩鏡》的杜詩批評與盛唐圖像〉,《政大中文學報》第29卷(2018年6月),81-126。
    陳美朱:〈《唐詩別裁集》與《唐詩三百首》中的杜牧、李商隱形象——兼論兩部選本的選詩旨趣〉,《東海中文學報》第37卷(2019年6月),頁49-81。
    陳美朱:〈論《唐詩別裁集》的「諸體兼善」說〉,《人文中國學報》第28卷(2019年6月),頁131-152。
    張俐盈:〈從重「情韻」到好「高大」:論陸時雍、沈德潛詩學承變關係〉,《興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9年6月),頁95-119。
    陳順智:〈劉長卿集版本考述〉,《文獻季刊》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頁105-118。
    陳順智:〈劉長卿詩歌意境的審美特徵〉,《江漢論壇》1992年第7期(1992年5月),頁70-75。
    陳順智:〈劉長卿重出詩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1年第0期(2001年9月),頁162-177。
    葛曉音:〈劉長卿七律的詩史定位及其詩學依據〉,《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頁20-30。
    葛曉音:〈「意象雷同」和「語出獨造」——從「錢、劉」看大曆五律守正和漸變的路向〉,《清華學報》新45卷第1期(2015年3月),頁73-100。
    趙昌平:〈「吳中詩派」與中唐詩歌〉,《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4期(1984年7月),頁191-212。
    蔡振念:〈盛唐五言古詩格律探論——兼評王力五古格律說〉,《成大中文學報》第51卷,(2015年12月),頁41-75。
    楊世明:〈簡論劉長卿和他的詩〉,《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1987年6月),頁1-6。
    楊世明:〈劉長卿行年考述〉,《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8月),頁45-53。
    蔣寅:〈劉長卿與唐詩範式的演變〉,《文學評論》1994年第1期(1994年1月),頁41-52。
    蔣寅:〈喬億《大曆詩略》與格調詩學的深化〉,《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社科版)》2016年第5期(2016年10月),頁154。
    潘殊閒:〈劉長卿及其詩歌的宗教情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25卷第2期(2004年2月),頁131-134。
    劉乾:〈《劉隨州集》重出詩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1993年10月),頁68-72。
    檀德瑤:〈從「錢郎」到「錢劉」——合稱變化背後的文化內涵〉,《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6卷第7期(2017年7月),頁80-82。

    下載圖示 校內:2022-12-03公開
    校外:2022-12-0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