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宗翰 Lin, Zong-Han |
|---|---|
| 論文名稱: |
論兒少身心健康的保護與新聞自由的限制 On the Protec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the Restriction of Freedom of Press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e-Di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4 |
| 中文關鍵詞: | 新聞自由 、新聞自律 、廣播電視法 、有線廣播電視法 、衛星廣播電視法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 外文關鍵詞: | press self-regulation, Radio and Television Act, Cable Radio and Television Act, Satellite Broadcasting Act,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s Welfare and Rights Act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兒童及少年為人生的第一階段,與人格的養成息息相關,模仿周遭環境與事物則是人生的第一個學習基礎,因此各國無不將兒童及少年成長時期的照顧視為重點施政項目。而新聞媒體的報導已成為現今民眾接收新資訊最普遍的管道,新聞內容的聳動報導,可能造成兒童及少年身心的影響,而對其人格養成造成偏差,但新聞自由的保護也是各民主國家所亟欲維護,當新聞自由與兒童及少年的保護產生衝擊,如何規劃與權衡也將成為重要議題。新聞的報導的獨立與多元的維持,是新聞自由的重要目的,本論文將嘗試建構新聞自由在憲法上的應然面,論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的保護作為限制新聞自由的正當性基礎,以判斷國家限制的合憲性。最後檢討新聞自律組織審議辦法的問題,期望對兒童及少年的保護貢獻一份心力。
SUMMAR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re the first two stages during our lifetime, and they are highly-related to our personalities development. In these two stages, to observe and imitiate other people is one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world. Therefore, most countries have taken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s an important policy. In recent years, the news media have become the most usual way for people to receive information. However, the sensational news can be an impact on children and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their personalities development. Freedom of press has conflict with child protection on this aspect. Therefore, how to keep the news independent and multicultural while we put emphasis on child protections? In other words, how can we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freedom of press and child protection? The core of freedom of press is to keep the news independent and multicultural, therefore, this essay tries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freedom of press and discuss that if protec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have the constitutional legitimacy to be the limit of that freedom. Finally, this essay is going to examinate “Rules for press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 and try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modifying it.
INTRODUCTION
Apple Daily has introduced a new style of news reporting since 2009. It is named as “Alive News” , representing news without real pictures by animation and the contents are usually full of sex and violence. This type of news reporting made an issue in Taiwan. Should we let freedom of press keep unlimited? Or should we try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freedom of press and child protection? It asked the state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n one way, to protect child from being harmed by sexual and violent information; on the other, to keep the news rich in content and multicultural.
In order to help protect children’s rights , this essay tries to provide visions from constitution and review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regulations restricting freedom of press. Furthermore, this essay will try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press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
METHODS
This essay will discuss the law and regulations that restrict freedom of press and try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s of the press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 from legal aspect. The main method used in this essay is document analysis. Gathering the related law, regulations, practice cases and literature for finding out the constitutional issues of freedom of press and child protection. Besides that, there is a lot of Bachelor in journalism realm studying about the issues of news media self-regulation. Therefore, this essay tries to connect the studyings in legal realm and journalism for increasing depth and breadth of this essay.
DISCUSSION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limit of freedom of press based on child protection. Therefore, this essay will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s and contents of freedom of press and child protection first. The theory of freedom of press is deeply affected by American studyings, so this essay refers some related exposition to reinforce its theoretical base. At the part of the rights of child,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regul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pacts and discuss if it has the constitutional legitimacy to limit freedom of press.
To examine the law and regulations in operation, because many kinds of laws may involve in restriction of freedom of press, for avoiding losing the aim,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s Welfare and Rights Act”, “Radio and Television Act”, “Satellite Broadcasting Act” and “Cable Radio and Television Act”─ which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main theme of this essay.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thesis examine the rules for press 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 which are authorized by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s welfare and rights act.
CONCLUSION
This thesis refers the past literature of jurisprudence and journalism first, then constructs the contents of freedom of press from theory of fundamental rights as subjective right and objective value. Moreover, this thesis clarifies that if the state restricts freedom of press for child protection has the constitutional legitimacy.
Considering the restrictions on freedom of press that are related to child protection, this thesis examinates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at restrict freedom of press, and provides some advice on modifying the laws in operation.
In other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freedom of press and child protection, the state have to construct an environment that fits to child growing and providing the news broad space to inform the people as well─ It means an environment that can protect child from being harmed by inappropriate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them enough information for the biggest possibility of their self-actualization.
中文文獻
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WIN受理案件函轉權責機關分工表〉,http://www.win.org.tw/organization/duty.html(最後瀏覽日:2014/06/26)。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2014年03月申訴案件統計報表〉,https://www.win.org.tw/cap/tw/outcome/monthly_report/c-monthly_report_201403.html(最後瀏覽日:2014/06/26)。
公視新聞網,〈國會衝突上螢幕 NCC重罰中視民視〉,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43983(最後瀏覽日:2014/06/26)。
行政院新聞局,〈報紙為何沒有分級?〉,http://internationalnewsstation.tw/ct.asp?xItem=54077&ctNode=4803(最後瀏覽日:2014/06/26)
阮志孝,〈新聞的基本定義與專業定義〉,http://www.people.com.cn/BIG5/14677/22100/36631/36632/2714365.html(最後瀏覽日:2014/06/2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通過初審!〉,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186(最後瀏覽日:2014/06/2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通過初審!〉,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已三讀通過(最後瀏覽日:2014/06/26)。
兒童少年權益資訊網,〈「兒童」與「少年」的年齡該如何界定?〉,http://www.cylaw.org.tw/issue3-2-1.asp?id=107(最後瀏覽日:2014/06/26)。
法務部,〈各機關主管法令及行政措施是否符合《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定檢討清冊〉,http://www.humanrights.moj.gov.tw/public/Data/2102114414283.doc(最後瀏覽日:2014/06/2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保護兒少網路安全,iWIN與您一起把關〉,http://www.ncc.gov.tw/Chines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3204(最後瀏覽日:2014/06/26)。
張錦華,〈如何維護新聞媒體專業自主,保障新聞自由?〉,《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法建議及專論總輯》,http://www.stba.org.tw/download/10201.pdf(最後瀏覽日:2014/06/26)。
黃錦堂,〈國內法與國際法孰優? :兼論臺美牛肉議定書之審議與修法〉,http://www.npf.org.tw/post/2/6839(最後瀏覽日:2014/06/26)。
楊志弘,〈網路媒體的數位挑戰(三之二): 網路媒體七大特性〉,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125(最後瀏覽日:2014/06/26)。
葉大華/胡耿維,〈媒體報導『金芭樂』,不如『分』了也好?!談兒少新法對媒體的規範〉,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cad=rja&uact=8&ved=0CCsQFjAA&url=http%3A%2F%2Fwww.youthrights.org.tw%2Fgetdoc.php%3FstrFilePath%3D20110831101133_0.pdf&ei=k15FU7jSEoqWkwWf6oD4Aw&usg=AFQjCNGuqiHkxnI5hIWrIB-TmhKBBS_sQg&sig2=gbz_4OSAynwOswqTaBfkUQ(最後瀏覽日:2014/06/26)。
臺灣維新 影子政府,〈國會暴力 NCC只罰媒體〉,http://www.shadowgov.tw/32521_140_act.htm?page_no=19(最後瀏覽日:2014/06/26)。
尤英夫,《大眾傳播法》,臺北:新學林,2007年9月,2版。
方怡文/周慶祥,《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新北:正中,1994年4月,2版。
方蘭生,《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臺北:允晨,1984年3月。
王又禾,《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研究領導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王昭旺,〈從美國911攻擊事件探討臺灣傳播媒體對民眾應有的社會責任〉,《親民學報》,5期,2001年11月,頁169-176。
王洪鈞,《新聞報導學》,臺北:正中,2000年9月。
王澤鑑,《民法總則》,臺北:三民,2006年8月。
王建雄,《新聞自律機制:臺灣電視媒體建立公評人制度之可行性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甘大空,《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採訪、報導自由的衝突及其解決之研究》,嘉義:嘉義地方法院,2004年11月。
石世豪,〈傳播之部門憲法初探〉,《月旦法學雜誌》,114期,2004年11月,頁174-190。
───,〈新聞自由及其界線:最高法院93年臺上字第851號判決與新聞報導應有規範〉,《月旦法學雜誌》,112期,2004年9月,頁187-196。
───,〈釋字第509號解釋的法釋義分析〉,《法令月刊》,51卷10期,2000年10月,頁114-119
───,《NCC關鍵報告:創會委員的協同與不同意見書》,臺北:元照,2009年2月。
───,〈傳播法之體系及其挑戰〉,收於:氏著,《我國傳播法制的轉型與續造》,臺北:元照,2009年9月,頁4-31。
───,〈媒體自律的規範架構及其配套法制〉,收於:氏著,《我國傳播法制的轉型與續造》,臺北:元照,2009年9月,頁340-368。
朱海松,《第五媒體:下一代商機的思考主體》,臺北:御書房,2007年11月。
朱朝亮,〈對新聞媒體之扣押:兼評日本容許扣押採訪載體之案例〉,《臺灣法學雜誌》,86期,2006年9月,頁276-290。
江嘉琪,〈基本權各論基礎講座(10):論新聞自由〉,《法學講座》,26期,2004年3月,頁1-16。
何吉森/吳孟芸,〈媒體自律與他律制度研究:一個由公民社會角度探討之觀點〉,《行政院新聞局93年度研究報告》,2005年1月。
吳永乾,〈網路新聞的問題與自律〉,《月旦法學雜誌》,71期,2001年4月,頁108-210。
吳志光,《行政法》,臺北:新學林,2012年9月,5版。
吳庚,〈依法行政原則的實踐:回顧與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12期,2000年12月,頁24-32。
──,《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三民,2007年9月,10版。
──,《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臺北:自版,2003年。
吳秦雯,〈鳥瞰法國行政法學之發展 ─ 國家角色轉變的面向:單方管制邁向多元合作〉,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委員會主編,《行政契約之法理/各國行政法學發展發向》,臺北:元照,2009年7月,頁191-244。
吳逸萱,《新聞自由與兒少保護:以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對新聞紙規範為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李仁寧,《刑法對隱私權與新聞自由衝突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李孟玢,〈論世界人權宣言之基本性質與法律效力〉,《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期,1998年7月,頁333-361。
李俊良,〈論我國大法官解釋中「保留」領域的劃分基準:擺盪於民主原則與專業統治之間〉,《憲政時代》,39卷2期,2013年10月,頁113-169。
李建良,〈行政之概念與類型〉,收於: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著,《行政法入門》,臺北:元照,2006年1月,3版。
───,〈行政法:第九講 ─ 依法行政原則 ─ 法律優位原則〉,《月旦法學教室》,48期,2006年10月,頁37-44。
───,〈行政法:第十講 ─ 依法行政原則 ─ 法律保留原則〉,《月旦法學教室》,49期,2006年11月,頁45-54。
───,〈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二)》,臺北:新學林,2000年8月,頁325-376。
───,〈論立法裁量之憲法基礎理論〉,《臺北大學法學論叢》,47期,2000年12月,頁153-241。
───,〈論基本權利之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德國理論的借鑑與反思〉,《憲政時代》,29卷4期,2004年4月,頁481-540。
───,《憲法理論與實踐(一)》,臺北:新學林,1999年7月。
Christian Starck著,───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收於:楊子慧等編,《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臺北:元照,2006年7月。
清水英夫著,李俊增譯,〈報導自由與知的權利〉,《憲政思潮》,84期,1988年12月,頁72-77。
李茂政,〈新聞媒介與新聞自律〉,《學報》,8卷1期,1988年12月。
───,《當代新聞學》,臺北:正中,1987年8月。
李惠宗,〈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衝突:愛滋病學童案〉,《臺灣法學雜誌》,3期,1999年8月,頁162-166。
───,《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2008年9月,4版。
───,《憲法要義》,臺北:元照,2008年9月,4版。
李震山,〈人性尊嚴之憲法保障〉,收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2001年11月,再版,頁1-26。
───,〈從憲法觀點論身體不受傷害權〉,收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2001年11月,再版,頁161-205。
───,〈憲法未列舉保障的多元面貌:以憲法第22條為中心〉,收於:氏著,《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核心》,臺北:元照,2005年10月,頁5-65。
───,《行政法導論》,臺北:三民,2012年4月,9版。
李曉鈴,《從新聞自由與媒體自由看:有線電視新聞臺遭行政院新聞局懲處之爭議性案件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李瞻,〈從力行哲學探討新聞道德與新聞自律〉,《新聞學研究》,38期,1987年1月,頁1-50。
──,〈新聞自由的演進及其趨勢〉,收於:徐佳士主編,《新聞自由與自律》,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1月,頁41-60。
──,〈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新聞學研究》,36期,1986年3月,頁21-60。
李麗芬,〈聯合國、臺灣與國際兒童日〉,《新世紀智庫論壇》,64期,2013年12月,頁64-68。
沈美如,《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素養之研究:以臺南市公共圖書館為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周志宏,《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高教,2003年9月。
───/許志雄/陳銘祥/蔡宗珍/蔡茂寅,《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2004年9月,3版2刷。
周慶祥,《網路新聞理論與實務》,臺北:風雲論壇,2005年3月。
林子儀,〈言論自由導論〉,收於:王泰升等編,《臺灣憲法之縱剖橫切》,臺北:元照,2002年12月。
───,〈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臺大法學論叢》,22卷1期,1992年12月,頁59-103。
───,〈新聞自由的意義及其理論基礎〉,收於:氏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臺北:月旦,1994年10月,頁61-132。
───,《行政檢查業務委託民間辦理法制之研究》,臺北: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年2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臺北:自刊,2006年4月,9版2刷。
林元輝,《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臺北:巨流,2006年9月。
林世宗,《言論新聞自由與誹謗隱私權》,高雄:復文,2005年8月。
林合民/李震山/陳春生/洪家殷/黃啟禎,《行政法入門》,臺北;元照,2008年10月。
林沛君,《機構安置之兒童及少年人權保障法制:以兒童國際人權公約及英國兒童法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林佩蓉,《論網路新聞搜尋引擎的合理使用:以Google News美國版的著作權法相關爭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5月。
林孟皇,〈新聞自由與媒體特權(上):以新聞記者的刑事訴訟上特權為中心〉,《臺灣法學雜誌》,95期,2007年9月,頁19-33。
林明鏘,〈比例原則之功能與危機〉,《月旦法學雜誌》,231期, 2014年8月,頁65-79。
林芳瑜,《批判思考教學運用在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林昱梅,〈警察任務民營化理論初探〉,《月旦法學雜誌》,102期,2003年11月,頁56-93。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臺北:三民,1998年9月,8版。
林勝義,《兒童福利》,臺北:五南,2012年10月,3版。
林超駿,《超越繼受法之憲法學:理想與現實》,自版,2006年8月。
林綉君,《從新聞自由論媒體真實報導義務》,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3年6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臺北:元照,2005年9月,4版。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臺北:元照,2006年9月,3版。
林騰鷂,《憲法》,臺北:三民,2005年8月,4版。
法治斌,〈新聞報導與誹謗罪:一個憲法觀點〉,《政大法學評論》,48期,1993年9月,頁183-194。
───,《人權保障與釋憲法制;憲法專論(一)》,臺北:月旦,1993年9月,再版。
───/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元照,2012年9月,5版。
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典著,周宗憲譯,《憲法(下):基本人權篇》,臺北:元照,2001年3月。
俞寬賜,《國際法新論》,新北:啓英,2006年9月。
姜世明,〈強制執行法之基本原則與理念〉,《月旦法學雜誌》,225期,2014年2月,頁214-230。
施依萍,〈臺灣網路的發展歷程與環境的互動:系統生態學的觀點〉,收於:中研院主編,《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議論文集(1)》,臺北:中研院社,1996年12月。
施慧玲,〈論我國兒童人權法制之改進:兼談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之社會運動〉,《中正法學集刊》,14期,2004年1月,頁169-204。
柯雲娥,《傳播學門大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研究》,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胡傳厚,〈從權力主義到社會責任論〉,收於:徐佳士主編,《新聞自由與自律》,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1月,頁61-74。
范舉正,〈寬容與多元文化論〉,《東海哲學研究期刊》,7期,2000年6月,頁221-242。
孫奇芳,《建構保護受虐兒童權益之法制研究:以兒童保護請求權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徐志明,《我國新聞自律制度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徐振雄,〈論人性尊嚴與自由的優先性〉,《軍法專刊》,44卷12期,1998年12月,頁17-21。
徐熙光,《國際法與國際事務論叢》,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10月。
翁秀琪,〈從新聞傳播學角度看「釋字第689號解釋:王○博先生就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9條第2款有違憲疑義聲請解釋案」〉,《法令月刊》,62卷12期,2011年12月,頁122-141。
翁曉玲,〈新聞報導自由與人格權保護〉,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2002年7月,頁85-114。
康峯銘,《新聞自由‧知的權利與資訊公開:自新聞媒體角度為觀察》,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張永明,〈「內部新聞自由」的可能性及其界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37期,2002年8月,頁141-146。
───,〈傳播生態變遷下的傳播自由與媒體責任〉,《月旦法學雜誌》,170期,2009年7月,頁51-52。
───,《新聞傳播之自由與界限》,臺北:永然,2001年1月。
張桐銳,〈合作國家〉,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2002年7月,頁549-580。
張鈞淳,《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張嘉尹,〈基本權理論、基本權功能與基本權客觀面向〉,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頁29-70。
───,〈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月旦法學雜誌》,185期,2010年10月,頁17-38。
張麗卿,〈搜索與扣押〉,收於:王肇鵬等著,《月旦法學教室(4)刑事法學篇》,臺北:元照,2002年9月,頁214-216。
莊哲彥,《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兼論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89號解釋》,開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莊國榮,《行政法》,臺北:元照,2013年9月。
莊惠婷,《12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6月。
許志雄,〈未成年人之人權〉,《月旦法學雜誌》,41期,1988年10月,頁8-9。
許育典,〈人的自我實現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法建構〉,《教育研究月刊》,78期,,2000年10月,頁13-37。
───,〈打開新聞自由的潘朵拉盒子:釋字第六八九號〉,《月旦裁判時報》,2012年2月,頁5-15。
───,〈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東吳法律學報》,20卷1期,2008年7月,頁1-60。
───,〈行為不檢有損師道」明確嗎?〉,《月旦法學教室》,121期,2012年11月,頁6-8。
───,〈從多元文化國建構多元文化教育環境〉,收於: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中心主編,《全球化下之管制行政法》,臺北:元照,2011年5月,頁681-722。
───,〈臺灣學術網路的教育性及其不當資訊管制規範:兒童及少年人格開展的保護觀點〉,《教育政策論壇》,7卷2期,2004年8月,頁205-228。
───,《文化憲法與文化國》,臺北:元照,2013年4月,2版。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臺北:元照,2013年6月,2版。
───,《憲法》,臺北:元照,2013年2月,6版。
───/郭兆軒,〈「兒童及少年保護」的憲法建構:兼論我國網路內容分級規範的合憲性〉,《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7期,2011年3月,頁169-262。
許宗力,〈比例原則之操作試論〉,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臺北:元照,2007年1月,頁119-140。
───,〈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14期,2003年12月,頁50-60。
───,〈基本權利對國庫行為之限制〉,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一)》,臺北:元照,2006年8月,頁1-72。
───,〈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期,2002年12月,頁76-79。
───,〈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臺北:元照,2007年1月,2版,頁181-207。
───,〈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收於:王泰升等編,《臺灣憲法之縱剖橫切》,臺北:元照,2002年12月。
───,〈論行政任務的民營化〉,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2002年7月。
───,〈論法律保留原則〉,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一)》,臺北:元照,2006年8月,頁117-214。
許登科,〈釋字第709號解釋釋放之訊息與延伸思考〉,《月旦裁判時報》,23期,2013年10月,頁84-109。
───,《德國擔保國家理論為基礎之公私協力(ÖPP)法制:對我國促參法之啓示》,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許慶雄,《憲法概論:日本政治與人權》,臺北:新學林,2013年6月。
許澤天,〈義務衝突之研究〉,《刑事法雜誌》,40卷3期,1996年6月,頁55-79。
郭戎晉,〈兒少安全網路環境法制之研究〉,《法學叢刊》,221期,2011年1月,頁107-140。
郭儒庭,《新聞自由與媒體自律:探討美國憲法第1條修正款的真精神》,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郭靜晃,《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臺北:楊智,2004年9月。
陳仲妮,《論新聞自由與公眾人物隱私權之衝突與調和:以歐洲人權法院卡洛琳公主訴德國案(VON HANNOVER v. GERMANY)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08年1月。
陳仲嶙,〈身體權作為一種憲法權利〉,《法學新論》,14期,2009年9月,頁113-131。
陳思賢,《從王治到共和》,臺北:五南,1994年5月。
陳英淙,〈由法治國概念探討憲法法治國原則之內涵〉,《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21期,2011年10月,頁67-108。
陳揚名/陳飛寶/吳永長,《臺灣新聞事業史》,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2年9月。
陳琪華,《論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之限制:從法律經濟分析之角度出發》,國立臺北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陳雅慧,《想像的新聞自由:從臺灣媒體之現實檢討第四權理論》,臺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8月。
陳愛娥,〈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合法性與合理性〉,《月旦法學雜誌》,36期,1998年4月,頁39-46。
───,〈行政任務取向的行政組織法:重新建構行政組織法的考量觀點〉,《月旦法學教室》,5期,2003年3月,頁63-73。
───,〈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3期,2003年1月,頁104-111。
陳慈陽,《行政法總論:基本原理、行政程序及行政行為》,臺北:翰蘆,2005年10月,2版。
───,《憲法學》,臺北:元照,2005年11月。
───,《環境法總論》,臺北:元照,2003年1月。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臺北:元照,1999年6月,5版,頁181-284。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三民,2001年10月,4版。
陳萬達,《網路新聞學》,臺北:威仕曼,2007年10月。
陳碧玉,《兒少身心不受傷害權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4月。
彭家發,《新聞論》,臺北:三民,1992年5月。
───/馮建三/蘇蘅/金溥聰,《新聞學》,臺北:空中大學,1997年1月。彭家發/蘇蘅/張寶芳/金溥聰,《新聞學(一):新聞學新論》,臺北:空中大學,2005年8月。
曾更瑩,〈網路電視法律規範初探〉,《律師雜誌》,312期,2005年9月,頁57-65。
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論》,臺北:元照,2003年10月。
甯應斌,〈極端保護觀:透過兒少保護的新管制國家與階級治理〉,《臺灣社會研究期刊》,83期,2011年8月,頁277-291。
程明修,〈行政行為形式選擇自由:以公私協力行為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20期,2005年5月,頁37-65。
───,〈論基本權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於: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一)憲法篇》,臺北:三民,1998年8月,頁219-274。
馮燕/張紉/賴月蜜著,《兒童及少年福利》,新北:空中大學,2008年8月。
黃昭元,〈平等權與自由權競合案件之審查:從釋字第649號解釋談起〉,《法學新論》,7期,2009年2月,頁17-43。
黃舒芃,〈法律明確性原則的制度功能:評釋字第720號解釋對法律明確性原則之認定〉,《裁判時報》,17期,2012年10月,頁5-14。
───,〈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收於:氏著,《民主國家的憲法及其守護者》,臺北:元照,2009年8月。
───,〈社會權在我國憲法的保障〉,收於:氏著,《民主國家的憲法及其守護者》,臺北:元照,2009年8 月,頁99-140。
黃聖峰/鐘青萍譯,Asher Ben-Arieh/ Ivar Frones著,《兒少福祉指標:多元文化觀點下的理論與實踐》,臺中:內政部兒童局,2011年4月。
黃錦堂,《行政組織法論》,臺北:翰蘆,2005年5月。
───,〈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收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臺北:元照,頁241-298。
黃默夫,《基礎行政法:25講》,臺北:三民,2007年9月,3版。
楊永明,〈國際法與國內法:超國界法律之整合〉,收於:陳長文主編,《認識超國界法律專文集》,臺北:中國國際法學會,2004年12月,頁145-154。
董保城,〈臺灣行政組織變革之發展與法制面之挑戰〉,收於:臺灣法學會主編,《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臺北:元照,2007年7月,頁217-298。
───,〈德國教育行政「法律保留」之探討:我國國民教育法修法芻見〉,收於:氏著,《教育法與學術自由》,1997年5月。
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41期,2006年3月,頁32-41。
───,〈憲法基本原則:第六講 — 社會國原則 ─ 責任主體、類型及界限〉,《月旦法學教室》,42期,2006年4月,頁45-55。
───,〈競爭者「無歧視程序形成請求權」之保障:評最高行政法院95年度判字第1239號判決〉,收於:氏著,《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臺北:新學林,2014年3月,頁165-192。
廖元豪,〈政府業務外包後的公共責任問題研究:美國與我國的個案研究〉,《月旦法學雜誌》,178期,2010年3月,頁146-161。
───,〈高深莫測,抑或亂中有序?:論現任大法官在基本權利案件中的「審查基準」〉,《中研院法學期刊》,2期,2008年3月,頁211-274。
管一仲/彭瀚,《新聞學Q&A》,臺北:風雲,1998年11月。
劉有志,《我國兒童及少年保護安置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原則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劉宗德,〈公私協力與自主規制之公法學理論〉,《月旦法學雜誌》,217期,2013年6月,頁42-62。
───,〈公私協力與私人行使權力〉,收於:政治大學法學院公法中心主編,《全球化下之管制行政法》,臺北:元照,2011年5月,頁351-372。
劉昌德,〈民主參與式的共管自律:新聞自律機制之回顧與思考〉,《臺灣民主季刊》,4卷1期,2007年3月,頁109-139。
劉傳璟,《言論自由與名譽權之衝突與調合:從憲法與刑法出發》,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論,2008年7月。
劉靜怡,〈言論自由、媒體類型規範與民主政治〉,《月旦法學教室》,42期,2006年4月,頁37-38。
潘雲潔,《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媒體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潘穩安,《新聞自律架構下記者專業認證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蔡茂寅,〈行政委託相關問題之研究〉,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2002年7月,頁611-631。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臺南:正典,2001年7月。
蔡震榮,〈新聞採訪跟拍權與憲法爭議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195期,2011年8月,頁5-35。
鄭貞銘,〈新聞自律的精神〉,《空大學訊》,27期,1988年8月,頁42-45。
鄭淑婷,《從非營利組織論點探討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與社會部門互動關係:1974-2003》,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鄭淑儀,《日本媒體表現自由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蕭允強,《制度性保障之研究:理論的回顧與展望》,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蕭文生,〈自程序與組織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25卷3期,2000年1月,頁27-54。
───,〈行政處分明確性之要求:評最高法院94年度判字第2015號判決及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盼字第1132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84期,2010年9月,頁207-219。
───,〈法律保留原則與自治條例〉,《月旦法學教室》,6期,2003年4月,頁22-23。
───,〈自法律觀點論私人參與公共任務之執行:以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人為中心〉,收於:社團法人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國家賠償欲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臺北:元照,2007年7月,頁299-348。
賴月蜜,〈小娃兒近衙門-談司法與社工在「兒童出庭」的保護〉,《社區發展季刊》,128期,2009年12月,頁80-92。
賴祥蔚,《媒體發展與國家政策:從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思考傳播產業與權利》,臺北:五南,2005年9月。
錢震原,《新聞新論》,臺北:五南,2003年3月。
戴華山,《社會責任與新聞自律》,臺北:黎明文化,1988年7月。
謝友文,《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童年》,高雄:牛頓,1991年4月。
謝庭晃,《妨害名譽罪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1月。
謝祥揚,《資訊公開程序中「第三人異議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謝瑞智,《憲法新論》,臺北:正中,2000年2月。
謝榮堂,《社會法規彙編》,臺北:元照,2006年2月,2版。
───/周家宥,〈論國家保護義務〉,《軍法專刊》,55卷3期,1952年5月,頁45-71。
謝靜慧,〈「法律」在「專業」與「人性」之間:以兒童及少年基本權之保障為例〉,《法官協會雜誌》,6卷2期,2004年12月,頁96-111。
───,《論兒童及少年人身自由之保障:以國家介入保護級司法審查現況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羅承宗,〈兒少不宜的司法院裁判書網站:殘酷內容之現況與對策〉,《科技法學論叢》,6期,2011年5月,頁89-112。
外文文獻
Angela J. Campbell: Self-Regulation and the Media, Federal Communications Law Journal 1999, pp. 717-772.
Don R. Pember/ Clay Calvert: Mass Media Law, McGraw Hill 1997.
Hartmurt Mauer: Staatsrecht, München 2010.
Johannes Morsink: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Origins, Drafting, and Intent, Pennsylvania 1999.
John J. Garman: International Law and Children’s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Co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Conflicts Blocking Passage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Valparaiso University Law Review, Valparaiso 2007, pp. 659-696.
Koslowski Stefan: Vom Socialen Staat zum Sozialstaat, Der Staat 1995, S. 221-238.
Mark Humphrys: BITNET History, http://www.livinginternet.com/u/ui_bitnet.htm(最後瀏覽日:2011/11/28)。
Nancy C. Cornwell: Freedom of the Press: rights and liberties under the law, ABC- CLIO 2004.
Wojciech Sadurski: Freedom of Speech and Its Limits, Kluwer Academic 1999.
Yue-dian Hsu, Selbstverwirklichungsrecht im pluralistischen Kulturstaat. Zum Grundrecht auf Bildung im Grundgesetz, Tübinger Schriften zum Staatsrecht und Verwaltungsreht, Berlin 2000.
校內:2024-12-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