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季惠民 Chi, Hui-Min |
|---|---|
| 論文名稱: |
台灣解嚴(一九八七)前後紀實攝影之研究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Taiwan- Before and After Abolished Martial Law (1987)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孫淳美 Sun, Chun-M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1 |
| 中文關鍵詞: | 人道關懷 、紀實攝影 、解除戒嚴 、典範 、再現 |
| 外文關鍵詞: | Representation, Paradigm, Abolished Martial Law, Humanism,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1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於透過再現理論為研究方法,藉由「主觀解釋」與「客觀表象」兩個紀實攝影表現途徑,深入探討台灣自一九八○年代解嚴前後大規模出現的紀實攝影這種視覺再現之影像研究。
第一章藉由研究「人道關懷」這種表徵的視覺途徑與社會觀點所產生的各種形象,並透過西方攝影史中影響台灣「人道關懷」攝影的經典(canon)作品的形式與內容,針對作品與論述的再檢視與再比較,探究解嚴前後紀實攝影背後的支配性表徵典範(dominant representational paradigm)以及典範的運作過程。
第二章試圖藉由解嚴前後台灣出現的人道關懷攝影在當時的時空脈絡下所提供的各種台灣的攝影影像,探究這批影像形成的時代狀況與社會變遷中,人道關懷成為紀實攝影符號中的能指,在攝影實踐與觀看上的政治學。
第三章藉由這批影像修辭中的詩學分析,探討典範背後的要素與美學。
This research concerns 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representation and investigates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Taiwan before and after abolished martial law in 1980s’ with following concepts: “documentary as obj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documentary as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Chapter One focuses on the humanist photography canons in western and how they influence localized dominant representational paradigm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On the one hand, compares with forms and contents between localized images and western canons. In the other, compares with the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between Taiwan photographers and western masters.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social contexts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rhetoric of those images and poe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e rules of paradigm and aesthetic values.
一、 專書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1972。
王信,《蘭嶼‧再見》,台北:純文學,1985。
王雅倫、李文吉,《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意識攝影》,台北:藝術家出版,2005。
孔新苗、張萍,《中西美術比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2002。
朱立元、張德興等,《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9。
江衍疇,《礦工‧太陽‧洪瑞麟》,台北:雄獅出版,1998。
何經泰,《都市底層》,台北:時報出版,1990。
───,《白色檔案》,台北:時報出版,1991。
───,《木棉的顏色:工殤顯影》,台北:大塊出版,2003。
李雅婷,《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2003。
林士民,《攝影行為現象之研究—邁向攝影現象學研究的美學思考》,台南: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志明、蕭永盛,《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報導紀實攝影》,台北:藝術家出版,2005。
吳忠維,《揮手的姿勢─看‧不見‧張照堂》,台北:時報出版,2000。
阮義忠,《北埔》,台北:雄獅出版,1985。
───,《八尺門》,台北:雄獅出版,1985。
───,《台北謠言》,台北:人間出版,1988。
───,《人與土地》,台北:人間出版,1987。
───,《四季》,台北:攝影家出版,1990。
高明德,《社會寫實與本土美術之銜接性》,台北:文化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佳琦,《再現他者與反思自我的焦慮-關曉榮的蘭嶼攝影》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傳興,《憂鬱文件》,台北:雄獅圖書,1998。
周慶輝,《行過幽谷》,台北:永中出版,2004。
周郁齡,《多重矛盾與零度瘋狂-論「裂縫的光-侯聰慧攝影展」》,台南: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所碩士論文,2004。
孫津,《美術批評學》,黑龍江:黑龍江美術出版,1994。
黃翰荻,《台灣攝影偶照》,台北:原尊文化,1998。
郭紀舟,《七○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張照堂編,《台灣攝影年鑑縱覽》,台北:原亦出版,1992。
───編,《台灣攝影家群相1-13》,台北:躍升文化,1995。
───,《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89。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200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出版社,1991。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
劉維吉吉,《理解日常生活差異與構成的可能性:以劉振祥八零年代攝影為例》,台北:唐山出版,2004。
劉聖秋,《70年代台灣鄉土美術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振祥,《台灣有影》,台北:拍得麗文教,2000。
潘朝成,《異鄉人》,台北:攝影家出版,1993。
臺灣電力公司編,《臺灣地區家用電器普及狀況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臺灣電力公司,1987。
顧錚,《城市表情─20世紀都市影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03。
蔣載榮,《黑白攝影精技》,台北:雄獅出版,1998。
關曉榮,《八尺門手札》,台北:臺原出版,1996。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台北:時報出版,1991。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 造舟》,台北:時報出版,1991。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 主屋重建 飛魚拓魚祭 老輩夫婦的傳統日作息》,台北:時報出版,1992。
Barthes, Roland,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台北:時報出版,1991。
──────,許綺玲、許薔薔譯,《神話學》,台北:桂冠出版,1997。
Baumgarten, Alexander,簡明等譯,《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Benjamin, Walter,王才勇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2002。
Foucault, Michel,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三聯出版,1999。
─────等,周寵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Freund, Gisele,盛繼潤,黃少華譯,《攝影與社會》,台北:攝影家出版社,1990。
Gombrich, E. H.,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1997。
Hall, Stuart編,徐亮、陸興華譯,《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Kuhn, Thomas,王道環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1989。
Lunacharski, Anatoli Vasilievich ( ),郭家申譯,《藝術及其最新形式─盧納察爾斯基美學論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1998。
Rabinowitz, Paula,游惠貞譯,《誰在詮釋誰》,台北:遠流出版,2000。
Rothstein, Arthur,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出版,1993。
Selden, Raman,劉象愚、陳永國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0。
Sontag, Susan,黃燦然譯,《蘇珊‧桑塔格文選》,台北:一方出版,2002。
─────,陶潔、黃燦然譯,《重點所在》,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4。
─────,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出版,2004。
─────,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3。
─────,程巍譯,《反對闡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3
Vovelle, Michel,高凌瀚、蔡錦濤譯,《死亡文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
Yorath, Dave,匡釗、廉萍譯,《攝影》,香港:三聯出版,2002。
Barthes, Rol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Forms, Los Ange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Bolton, Richard (ed), The Contest of Meaning,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89.
Davis, Keith F., An American century of photography: from dry-plate to digital. Kansas City: Hallmark Cards, Inc. , 1999.
Goldberg, Vicki(ed), Photography in Print,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8.
Gutman, Judth Mara, Lewis W. Hine and the American Social Conscience, New York: Walker and Company, 1967.
Hall, Stuart, Cul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 (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1997.
Hill, John T., W. Eugene Smith Photographs 1934-1975,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998.
Lemagny, Jean-Claude and Rouille, Andre,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6.
Mora, Gilles,. Photo Speak: a guide to the ideas, movements, and techniques of photography, 1839 to the present, New York:Abbeville Press, 1998.
Newhall, Beaumont,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Bulfinch, 1964.
Philippi, Simone(ed), 20th Century Photography Museum Ludwig Cologne, Köln:Taschen, 1996.
Stepan, Peter ed., Icons of Photography- The 20th Century, New York: Prestel, 1999.
Stott, William, Documentary Expression and Thirties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Susman, Warren I.,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ulture, New Jersey: Englewood Cliffs, 1970.
Tagg, John,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8.
二、 期刊論文
王玉香,〈真正的傷痕〉,《北伍影像雜誌》,1996.05,頁7。
李文吉,〈我的無政府時代─解嚴前後十年台灣影像觀察〉,《新朝華人藝術》(1999.1),1999,頁66-73。
亨利‧卡地亞─布列松,〈攝影的表達旨趣〉,《攝影畫報》,239期,1985,頁42-45。
阮義忠,〈昂利‧卡蒂─布列松的研究〉,《雄獅美術》,1985.02,頁144-161。
林少岩,〈台灣記協的故事〉,《目擊者》第一期,(1997.9),臺北:臺灣新聞記者協會,1997。
林志明,〈紀錄攝影與紀錄風格〉,《兩岸攝影與學術論文選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頁36-44
林惺嶽,〈從凱綏‧珂勒惠支說起-探索一段台灣左翼的美術滄桑史〉,《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1,頁174-183。
克萊門特‧格林柏格,周寵譯,〈現代主義繪畫〉,《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頁204-210。
許綺玲,〈台灣攝影與中國符號初探〉,《現代美術》,2000.04,頁46-70。
陳素香,〈藝術創作與工人文化〉,《北伍影像雜誌》,1996.05,頁18。
陳映真,〈人間發刊詞: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人間》1(1985.11),1985,頁49。
黃明川,〈攝影視覺與台灣現象〉,《雄獅美術》,1986.05,頁88-91。
───,〈臺灣攝影史簡論〉,《臺灣史料研究》,1996.2,頁3-18。
周文,〈以歷史的眼光鳥瞰台灣攝影的發展〉,《台灣美術》1999.04,頁6-14。
周志剛,〈中國攝影的發展歷程〉,《臺灣美術》,1992.04,頁22-34。
周書田,〈貢布里希論卡蒂埃─布列松〉,《新美術》,2003.04,頁32-40。
張美陵,〈內/外,自我/他者:八十年代後期台灣報導攝影的內在矛盾〉,《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勘誤版》,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6。
───,〈攝影真實與社會身體的監控〉,《中外文學》,第30卷,第12期,2003年5月,頁68-93。
張景涵等,〈國事諍言〉,《大學雜誌》,46期,頁1-12。
陳葆真,〈文人畫的延伸-郎靜山的攝影藝術〉,《故宮文物》,2003年1月,頁42-57。
萬蓓琳,〈拒絕吃鏡頭鴉片的李文吉〉,《破週報》,16期(1995.12.16)。
詹宏志,〈「看見」是關心的開始〉,《天下雜誌》,第54期(1985.11)。
蔡篤堅、張美陵,〈捕捉現代:台灣寫實攝影轉變初探〉,《現代美術學報》,2000年11月,頁66。
鄭斐文,〈創傷、記憶與紀念性:《白色檔案》攝影的「反」檔案性〉,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未刊稿。
顧錚,〈社會問題與報導倫理〉,《觀看的對話─2002年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2002,頁144-150。
蔣勳,〈勞動者的頌歌〉,《藝術家雜誌》,1993年6月,頁385。
──,〈鹿港民俗才藝競賽專訪〉,《雄獅美術》,89期,頁19。
Bal, Mieke and Bryson, Norman, “Semiotics and Art History,” in Art Bulletin, 73:2(June 1991), 188-191.
Cartier-Bresson, Henri,. “On Photography” in “American Photo”, (1997.9) ,1997, p.76.
Foucault, Michel, “Panopticism” in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9, pp. 61-71.
Holston, Mark, "Juan I-Jong: Taiwan's Cartier-Bresson" in The World & I , Jly. 1994.
Krauss, Rosalind, “A Note on Photography and the Simulacral” in The Critical Image, Seattle: Bay Press, pp. 15-21.
Sekula, Allan, “The Body and the Archive”, in The Contest of Meaning: Critical Histories of Photography, MA: The MIT Press, 1992, pp. 343-389
三、 報紙與網頁
林闊祿,〈影像的社會運動〉,《自立晚報》,(1990.3.18),1990。
王信,〈報導攝影〉。《中國時報》(1977.5.10),1977。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本會簡介〉,http://www.apc.gov.tw/official/aboutus/system/system.aspx。
林載爵,〈本土之前的鄉土:談一種思想的可能性的中挫〉,http://www.china-tide.org.tw/history/landpaper/maybe.htm。
吳嘉寶,〈台灣攝影簡史〉,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1005.htm,1993。
───,〈報導攝影在台灣〉,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2003.htm,1998年2月。
夏潮聯合會,《老礦工口述歷史(6)第三章 煤礦業勞動的考察》,http://www.xiachao.org.tw/?act=page&repno=414。
曾健民,〈七○年代時代精神再確認的課題-從當代台灣社會結構性質的觀點,探討七○年代鄉土文學思潮與社會思潮的時代精神〉,http://www.china-tide.org.tw/history/landpaper/seventy.htm。
張文中,〈《人間雜誌》:臺灣左翼知識份子的追求和理想─陳映真訪談〉,http://www.china-tide.org.tw/leftcurrent/currentpaper/twleft01.htm。
藏策,〈一個神話的解構─論”紀實攝影”〉,http://www.cphoto.net/luntan/zangce/02.htm。
人間網 http://www.ren-j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