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沛羚
Li, Pei-Ling
論文名稱: 電影劇本導入想像力寫作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生為例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Movie Scripts on Imaginative Composition:A Case Study of Fifth Grader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林朝成
Lin, Chao-Chen
共同指導教授: 郭旭展
Kuo, Hsu-C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創造力作文電影劇本故事學
外文關鍵詞: creativity, composition, movie script, storytelling
相關次數: 點閱:91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電影劇本創作方法融入國小五年級作文教學之成效。以電影劇本為基礎加入創造力理論及故事學技巧進行作文教學,並檢驗此創新教學法對於學生創造力及寫作能力之成效。本研究採混合研究法,即整合量化與質化方法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小27位國小五年級學生,共進行16周之實驗教學。
      教學設計方面,本研究發展四系列(生物想像、超能力、超時空、超自然等四大類)劇本創作活動(共14份學習單),讓學生進行系統化的學習。本研究採單組前後測之實驗研究法,在研究前與實驗教學完成後,各進行一次測驗與問卷調查,比較學生在前測與後測當中創造力與寫作能力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採混合研究法,除了量化測驗與問卷的分析外,亦輔以質化觀察法及訪談法等。具體而言,在學生的創造力方面,本研究除了以「創造力教育問卷」(改編自Kuo et al., 2017)探討學生對於想像力及創造力教育的想法,也採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吳靜吉等,1998)作為學生語文創造力與圖形創造力的評測指標。在寫作能力與語文創造力方面,則以「未來想像」類型之作文題材讓學生撰寫想像力作文,以「寫作創意評定量表」(蔡青橋,2013)作為評分工具。
      整合量化與質化之研究結果指出:一、在創造力方面,電影劇本創作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之整體創造力,包含其流暢力、獨創力及變通力。學生們在「創意教師」、「創意學生」,以及「創意校園」量表之反應均有顯著提升,表示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與課程安排更加有創意,自己與同學們的表現更有創意,而學習環境與氛圍更鼓勵其展現創意。二、在作文創造力方面,創新教學法有助於提升其作文寫作之流暢力、獨創力、變通力、精進力及敏覺力。三、質化結果顯示學生的寫作篇幅增加,依賴範文之程度降低,想像人物/物件/事件之心像能力(具體化與形象化)提升。四、整體而言,此創新教學法能提升學生寫作興趣與動機,創造力以及作文能力。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vie Script Composition Learning” (hereafter MSCL) on the fifth grader’s creativity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elaboration) and composition ability. The MSCL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s a range of creativity theories and storytelling skills, then its impact on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composition ability are investigated.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is utilized by the current study, in whi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are systematically conducted and synthesized. In total, 27 fifth grader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16-week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This research develops four series (imagination of miracle biological creation, superpower, time and space travel, supernatural power) MSCL lesson (14 study sheets) for students to learn composition. A single-group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conducted, in which pretest and posttest are administer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writing ability during the experiment. Meanwhile,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are implemented throughout the study. Evidence reveal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lf-developed creative teaching-MSCL throughout an academic semester is very impactful on the fifth grader’s composition and creativity.
    Som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MSCL improves the students’ overall creativity. The student’s fluency, originality, and flexibility a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 both Figural and Verbal tests of the Chinese TTCT. The student’s responses on “Creative Teachers,” “Creative Students” and “Creative Campu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report that the teachers and their composition teaching become more creative, and their fellow students become more creative than befor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ethos allow more freedom and become more facilitating for the students to show their creativity. (2)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creativity, the MSCL improves the student’s fluency, originality, flexibility, elaboration, and sensitivity of composition. (3) The length of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 i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the degree of reliance on the sample essays is reduced, and their imagery ability (both concrete and virtual imagery) is improved. (4) In general, the innovative MSCL approach is very impactful,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creativity, and composition abilit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 IX 目錄 XI 表目錄 XV 圖目錄 X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創新時代來臨 1 貳、當前的教學困境 2 參、具體的教學行動 2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壹、電影劇本 6 貳、想像力與創造力 7 參、國小高年級與寫作能力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想像力及創作相關理論 11 壹、視覺心像想像類別 11 貳、創造行為四因素 12 參、認知五力 12 肆、創造力發展取向技巧 12 伍、奔馳法 13 陸、語文創作之想像力訓練類別 14 第二節 劇本創作 16 第三節 故事學 18 壹、故事學定義 18 貳、故事創作方法 18 第四節 創造性寫作課程設計 21 壹、創造思考教學的三段模式 21 貳、蛛網課程模式 21 參、寫作建議順序 22 肆、限制式寫作 22 伍、創作表達力教學指標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4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4 壹、創造力教育問卷 24 貳、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26 參、寫作創意評定量表 27 肆、訪談大綱 28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0 第四節 教材設計與流程 32 壹、奇幻生物系列劇本寫作 32 貳、超能力系列劇本寫作 33 參、超時空系列劇本寫作 34 肆、超自然系列劇本寫作 35 第五節 研究流程規劃 36 壹、前導研究 36 貳、正式研究 36 第六節 資料分析及檢核 40 壹、敘述統計法 40 貳、t檢定(t-test) 40 參、斯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 40 第四章 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 41 第一節 教學目標與策略擬定 41 壹、教學目標 41 貳、教學策略 43 第二節 教材及活動設計理念 43 壹、故事元素發想強化創作能力 43 貳、以創造力理論發展學習單教材 44 參、劇本創作架構方法的實際操作 59 第三節 教學實施過程 61 壹、引起動機 62 貳、統合與評鑑 65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創造力的表現與改變 69 壹、創造力教育問卷分析結果 69 貳、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分析結果 79 參、寫作能力測驗分析結果 82 第二節 學生作品評析 90 壹、電影劇情創作學習單及劇本引導單 91 貳、學生創作歷程中的改變 127 參、前後測作文成品 148 第三節 學生訪談 157 第四節 家長回饋 163 壹、給予教學內容的建議 164 貳、感受學生的成長轉變 165 參、對新教學法的支持鼓勵 166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68 第一節 結論 168 壹、電影劇本創作教學法之成效 168 貳、故事學引導活動有助創造力發展 170 參、電影劇本創作教學法可作為輔助學習系統 171 第二節 建議 172 壹、教學設計 172 貳、課程實施 173 參考文獻 176 中文專書 176 中文譯書 178 期刊論文 179 英文文獻 181 附錄一:學習單 183 附錄二:劇本創作引導單 197 附錄三:創作範本 201 附錄四:寫作創意評定量表 207 附錄五: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使用同意書 208

    中文專書
    王國臣(2009)。影視文學腳本創作。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仇小屏、藍玉霞、陳慧敏、王慧敏、林華峰(2003)。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計與實作。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石國鈺(2009)。現行國小語文教育的缺失與改善途徑。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朱經明(1989)。教育統計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朱經明(2007)。教育及心理統計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沈謙(1995)。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沈咨吟(2018)。探討「圖像學習日記」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與創造力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集。
    何貞慧(2011)。六頂思考帽在國小五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碩士學位論文集,未公開。
    李漢偉(1993)。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慶華(2002)。故事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慶華(2004)。創造性寫作教學。 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慧菁(2007)。因為寫作真的很重要。教出寫作力。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施百俊(2014)。故事與劇本寫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耀平(2013)。從文學與藝術中看語文學習。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邱慶雲(2014)。創造力—啟發頭皮下的東西。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林玫伶(2008)。假如要有學習單。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姚亭琇(2006)。Amabile創造力成分模式與共識評量技術之驗證—以國小六年級寫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集。
    俞洪亮 蔡義清 莊懿妃(2012)。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韋志成(1996)。語文教學思維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陳美伶(2012)。電影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許道軍(2017)。故事工坊:創意寫作指導書。臺北:樂果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淇銘、莊錦華、莊雅惠(2016)。第五波:現在人類已進入「創新社會」。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教改論壇(2013)。圖解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臺北:商周出版。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覺明(2013)。實用劇本寫作。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榮(2015)。語文領域的創思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榮(2005)。看圖作文新智能。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葉至誠、葉立誠(2006)。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現在、過去與未來。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詹志禹主編(2008)。2008創造力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推動辦公室。
    詹志禹、林顯達、張寶芳主編,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團隊
    (2013)。未來想像教育在臺灣。臺北: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
    總計畫辦公室。
    甄曉蘭(2006)。戲劇創作在作文教學的應用。國文作文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潘新和(2004)。語文:表現與存在 上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蔡青橋(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寫作表現與寫作創意相關指標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集,未公開。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Alex F.Osborn著,師範譯(1964)。實用想像學。臺北:文藝生活書房。
    Aristotle 著,傅東華譯(1967)。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Richard Holmes著,楊美惠譯(1988)。柯立芝—想像力的奇才。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Ken Dancyger & Jeff Rush著,易智言等譯(1994)。電影編劇新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ihaly Csiksentmihalyi著,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eter M.Senge著,郭進隆譯(200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遠見。
    Daniel H. Pink,查休傑譯(2006)。未來在等待的人才。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Robert Fisher著,方德隆譯(2007)。開啟創造力之門:跨課程領域的教學。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lliot W.Einsner著,郭禎祥、陳碧珠譯(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臺北:洪葉文化。
    Michael Pressley著,曾世杰譯(2010)。有效的讀寫教學:平衡取向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Bernie Trilling著,劉曉樺譯(2011)。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臺北:如果出版社。
    Barnett Berry & TeacherSolutions 2030 Team著,李弘善譯(2013)。未來教育—2030年教師備忘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著,李政賢譯(2014)。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John Truby著,江先聲譯(2016)。故事寫作大師班。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Tony Wagner & Ted Dintersmith著,陳以禮譯(2016)。教育扭轉未來:當文憑成為騙局,21世紀孩子必備的4大生存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Tim O’Reilly著,黃庭敏譯(2018)。未來地圖。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論文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25-26。
    魏曼伊(2008)。理解芬蘭—從國民教育、國家核心課程到PISA測驗成果。中華教育,59, 第2期,66。
    許育齡、梁朝雲(2012)。探究想像力的意涵與特徵—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之發現。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4,第 2期
    351-353。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12)。以生產探索模式為基礎之跨領域創造想像實作研究—創造想像力機制暨課程設計及效果評估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8-2511-S-606-001-MY2),未出版。
    巫宜錚 張雨霖 邱發忠 陳學志(2013)。未來想像傾向量表的發展。創造學刊,4,第2期,57-78。
    陳可欣、戴汝卉、吳清麟、陳學志(2014)。想像力技法融入寫作教學課程設計暨效果評估。創造學刊, 5,第2期,25-47。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語文領域—國語文。
    英文文獻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Springer-Verlag.
    Aiex, N. K. (1988). Storytelling:its wide-ranging impact in the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99574)
    Byrne, R. M. J. (2005). The Rational Imagination: How People Create Alternatives to Real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rumpler, T. & Schneider, J. J. (2002). Writing with their whole being:a cross study analysis of children’s writing from five classrooms using process drama,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7(1)61-79.
    Dewey, J. (1902).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In Martin S. Dworin (Ed.), Dewey on education.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Egan, K. (1992). Imagin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gan, K. (1992). An imagination approach to teaching:Ages 8 to 15. London: Routledge.
    Frye, N. (1963). The Educated Imagination. Toronto: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hologist, 5, 444-454.
    Gallagher, J. J. (1975). Teaching the gifted child(2nd ed.).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Jackson, P., & Messick, S. (1965). The person, the product and the re-sponse:Conceptual problems in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3, 309-329.
    Latrobe, K. (1993). The creative classroom: A guide for using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PreK-6. (ERIC Document ED 403166)
    Lindqvist, G. (2003). Vygotsky’s theory of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5(2 & 3), pp. 245-251.
    Mellou, E. (1996). The two-conditions view of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0(2), 126-149.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449-460).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naka, I.,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NY: Oxford. Press.
    Norman, R. (2000). Cultivating Imagin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41st Annual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Oldham, G. R., & Cummings, A. (1996). Employee creativity: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3), 607-634.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Basic Books. Robinson, K. (2001). Out of our mind:Learning to be creative. Chichester, UK:Capstone.
    Sutton-Smith, B. (1988). In Search of the Imagination. In K. Egan and D. Nadaner (Eds.), Imagination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Vygotsky, L. S. (1967).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in childhood. Journal of 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Psychology, 42 (1), pp.7-9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