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淑鈴
Lee, Shu-Ling
論文名稱: 以環境效率觀點探討校園實質環境評估之研究-以台灣國民中小學為例-
A Study on Adapting "Eco-Efficiency" for Evaluat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chool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江哲銘
Chiang, Che-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層級分析法權重值校園環境環境效率語意分析法評估指標
外文關鍵詞: School Environment, Eco-Efficiency, Weighting Value, Assessment Too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面臨新世紀的來臨,世界先進各國皆以永續發展為未來努力之目標。國內因應國際永續潮流,將永續觀念由教育做起,致力於推動校園環境永續改造。自91年至今之多年累積,其成果卓越,但卻缺乏相關評估工具及指標。效率為目前各界所追求之目標,於企業界、政府機構甚至學校單位,都以績效在各方面作為評估之準則。為提高產品及服務績效,且能達到永續發展目標,企業界提出以兼顧環境及經濟之「環境效率」為因應之方針。而日本建築永續評估工具CASBEE,也以此概念作為永續建築之評估準則。
    本研究以國民中小學之校園實質環境為研究對象,藉由國內外相關校園永續發展之文獻回顧,彙整相關之校園永續評估指標項目,並針對永續評估工具之環境效率評估方式,進行分析及整理。本研究採二階段問卷調查,針對台灣地區校園環境永續發展之產、官、學及校園使用者專家進行之問卷調查。第一階段以『SD語意分析法』,將環境效率評估模式中之「環境品質」及「環境負荷」進行項目分群。第二階段以『AHP層級分析法』,針對「環境品質」及「環境負荷」之各面向及指標群,進行優先決策面向及『權重值』分析,並利用所在學校之都市計畫區位進行權重值修正。
    本研究可歸納以下幾點結論:
    一、 藉由第一階段語意分析專家問卷結果,將校園實質環境之環境效率評估項目分群,可得「環境品質」之六大面向共51個項目、「環境負荷」之五大面向共12個項目。
    二、 第二階段利用層級分析法建立各項目之初始權重值,全體專家對第一層指標面向分析,在環境品質優先決策的前三面向權重值:『H.健康環境』0.315、『S.基地永續對應』0.179及『N.生態循環』0.176;在環境負荷優先決策的前三面向權重值:『H-.負荷』0.361、『S-.負荷』0.221及『E-.負荷』0.186。
    三、 經『產』、『官』、『學』專家與『校園使用者』專家分群差異性判定結果,與『教育部永續校園改造計畫』歷年來申請補助項目之分佈結果互相應證,並和現今推動之方向比對,顯示『學術專家』符合其趨勢,故以『學術專家』為『N.生態循環』及『E.能源流循環』之關鍵性影響因素。而『學校城鄉區位別』在因地制宜條件上,為主要影響權重值之關鍵因素
    四、 於修正權重部分,分別進行二階段權重值修正。以『學術專家』於第一層『N.生態循環』、『E.能源流循環』進行修正,並以『學校城鄉區位別』針對第一及第二層,依據其關聯性分析之顯著差異,進行不同都市計畫區位之權重值修正。
    五、 經權重值之進行修正,並套用至「環境效率」概念,希望可作為未來瞭解與認證校園之永續評估工具,及配合國家校園相關永續發展之推動與改造行動,作為日後後續政策推行之參考。相關評估公式如下列所示:

    台灣校園實質環境 WAxS + WBxN + WCxE + 0.109xR + 0.315xH + WDxM
    之效率評估模式 = ---------------------------------------------------------
    (Eco-Efficiency WExS- + WFxE- + 0.138xR- + 0.361xH- + WGxM-
    for School)

    式中分子部分為:

    S :永續基地對應評估面向評估值 N :生態循環評估面向評估值
    E :能源流循環評估面向評估值 R :資源流循環評估面向評估值
    H :健康環境評估面向評估值 M :維護、操作與創新評估面向評估值
     式中分母部分為:
    S-:基地對應負荷評估面向評估值 E-:能源流負荷評估面向評估值
    R-:資源流負荷評估面向評估值 H-:健康環境負荷評估面向評估值
    M-:維護、操作負荷評估面向評估值

    式中WX表示X評估面向之修正權重值

    In this 21st century, all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regard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as an aspect of the fu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has been promoting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chool campuses. There have been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relevantly, there is a lack of, and access to, environment assessment tools, methods and indicators. Efficiency as a goal of the government, as well as businesses, now considers Ecology and Economy if the policy is to develop continuously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there is a review and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able campus in Taiwan and in other countries. Then, tak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chools as object of study, the thesis studie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of eco-efficiency as method of assessment of sustainability.
    Eco-efficiency uses two parameters: environment quality (Q) and environment loading (L). The responses to a questionnaire survey sent out to professional experts were compiled and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s were used to separate the Q-quality and the L-loading responses. The Q and L parameters are further given weights based on local set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HP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suc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oponents for the AHP are of four types, namely: education officials, professional architects, university professors knowledgeable about sustainability, and the local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ers.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e Q-quality has 6 themes and 51 items. The L-loading has 5 themes and 12 items. The AHP results list the top 3 priority issues in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ir respective weighting values are:
    a. For Q-quality
    i. H-environmental health with 31.5% weight
    ii. S-site with 17.9% weight
    iii. N-natural botany with 17.6 % weight
    b. For L-loading
    i. H-environmental health with 36.1% weight
    ii. S-site with 22.1% weight
    iii. E-energy with 18.6% weight
    Afterwards, the t-test and the f-test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ponses of the exper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ponses of the professor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rom the government. This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adjusting the weighting values since both type of respondents placed more emphasis on the E-energy component. The adjusted weighting values are:
    a. For Q-quality
    i. N-natural botany with 12.4% weight
    ii. E-energy with 19.8% weight
    Finally, the weight values were adjusted based on the fact whether the specific school campus is located in an urban area, in countryside and in remote regions. And we have the formula as below:

    Eco-Efficiency WAxS + WBxN + WCxE + 0.109xR + 0.315xH + WDxM
    = --------------------------------------------------------
    for School WExS- + WFxE- + 0.138xR- + 0.361xH- + WGxM-

    S:Site for quality S-:Site for loading
    N:Natural botany for quality E-:Energy for loading
    E:Energy for quality R-:Recycling for loading
    R:Recycling for quality H-:Environmental health for loading
    H:Environmental health for quality M-:Maintains, operates and innovates for loading
    M:Maintains, operates and innovates for quality WX:The adjusted weighting values

    目 錄 中英文摘要 誌謝 目錄 表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1-1 研究動機 1-1 1-1-2 研究目的 1-3 1-2 研究對象與範圍 1-4 1-2-1 研究對象 1-4 1-2-2 研究範圍 1-5 1-3 研究流程 1-6 第二章 校園環境評估之操作機制與評估工具分析 2-1 2-1 校園環境之評估指標建立 2-1 2-1-1 國際校園評估系統之比較 2-1 2-1-2 國內校園環境永續發展現況 2-5 2-1-3 國內外校園永續性評估指標整理 2-9 2-1-4 校園實質環境指標面向分類依據 2-11 2-2 環境效率操作機制分析 2-17 2-2-1 國際「環境效率」評估之系統發展 2-17 2-2-2 環境效率之操作機制 2-19 2-2-3 環境效率之評估架構 2-21 2-2-4 國內校園相關之效率評估研究 2-22 2-3 校園實質環境之環境效率評估指標群建立 2-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調查設計 3-1 3-1 評估指標內容建構方法探討 3-2 3-2 研究調查方法 3-4 3-2-1統計量化原理 3-4 3-2-2 語意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3-6 3-2-3 層級程序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3-8 3-2-4 抽樣設計 3-12 3-2-5 適合度檢定 3-12 3-2-6 集中趨勢判定 3-13 3-2-7 區別分析 3-14 3-3 研究調查設計 3-15 3-3-1 調查設計 3-15 3-3-2 調查對象 3-16 3-3-3 問卷內容 3-18 第四章 調查結果分析 4-1 4-1 第一階段調查結果之綜合分析 4-1 4-1-1 全體專家之檢定分析 4-1 4-1-2 調查綜合結果分析 4-7 4-1-3 校園實質環境之環境效率分群及架構 4-12 4-2 第二階段調查結果之檢定分析 4-15 4-2-1 專家問卷組成分析 4-15 4-2-2 以全體專家之檢定 4-16 4-2-3 以產、官、學與校園使用者分群區別 4-17 4-2-4 以學術研究之專家領域組成分群區別 4-21 4-2-5 以校園使用者之所屬城鄉區位分群區別 4-21 4-2-6 第二層評估項目調查結果之檢定分析 4-22 4-3 調查結果之綜合分析 4-24 4-3-1 綜合分析 4-24 4-3-2 全體專家及群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4-26 4-3-3 學術專家群組內調查結果分析 4-31 4-3-4 校園使用者群組內調查結果分析 4-32 第五章 評估內容之關聯性分析 5-1 5-1 產、官、學專家與校園使用者為影響因子之差異性判定 5-2 5-1-1 第一層評估面向 5-2 5-1-2 第二層評估指標 5-3 5-2 學術專家之專家組成為影響因子之差異性判定 5-4 5-2-1 第一層評估面向 5-4 5-2-2 第二層評估指標 5-5 5-3 校園使用者之所屬城鄉區位為影響因子之差異性判定 5-6 5-3-1 第一層評估面向 5-6 5-3-2 第二層評估指標 5-7 5-4 台灣地區校園實質環境評估內容決策影響之因子分析 5-8 5-4-1 產、官、學與校園使用者為影響因子之綜合分析 5-8 5-4-2 學術專家之專家組成影響因子之綜合分析 5-11 5-4-3 學校所在城鄉區位影響因子之綜合分析 5-12 5-4-4 小結 5-13 5-5 權重修正結果 5-1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6-1 結論 6-1 6-2 後續研究建議 6-4 參考文獻 附錄 作者簡歷與著作權聲明 表 目 錄 表2-1-1 美國高成效學校評量項目(CHPS,2005) 2-2 表2-1-2 永續校園局部改造作業要點執行項目(91-96 年度內容) 2-6 表2-1-3 校園永續發展相關研究彙整 2-8 表2-1-4 學校效率相關研究彙整 2-9 表2-1-5 國內外校園評估工具相關評估面向分析 2-10 表2-1-6.1 國內外相關項目整併一覽表 2-11 表2-1-6.2 國內外相關項目整併一覽表 2-12 表2-1-6.3 國內外相關項目整併一覽表 2-13 表2-1-6.4 國內外相關項目整併一覽表 2-14 表2-1-6.5 國內外相關項目整併一覽表 2-15 表2-1-6.6 國內外相關項目整併一覽表 2-16 表2-2-1 環境效率之發展簡史 2-18 表2-2-2 產品造成的環境負荷(分母) 2-20 表2-2-3 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分子) 2-20 表2-2-4 學校效率相關研究彙整 2-22 表2-3-1.1 初始評估項目一覽表 2-23 表2-3-1.2 初始評估項目一覽表 2-24 表2-3-1.3 初始評估項目一覽表 2-24 表2-3-1.4 初始評估項目一覽表 2-25 表2-3-1.5 初始評估項目一覽表 2-25 表2-3-1.6 初始評估項目一覽表 2-26 表2-3-1.7 初始評估項目一覽表 2-26 表3-1-1 各專家評價方法之比較 3-3 表3-2-1 本研究調查結果統計檢定說明表 3-4 表3-2-2 層級程序分析法評估尺度說明表 3-10 表3-2-3 評估因素n之R.I值對應表 3-11 表3-3-1 第一階段專家問卷之發放領域分析表 3-16 表3-3-2 第二階段專家問卷之發放領域分析表 3-17 表3-3-3 本研究第一階段問卷項目表 3-18 表3-3-4 本研究第二階段問卷「環境品質」群組項目表 3-19 表3-3-5 本研究第二階段問卷「環境負荷」群組項目表 3-19 表4-1-1 第一階段全體專家問卷之單一樣本KS檢定一覽表 4-2 表4-1-2.1 第一階段全體專家問卷之一致性與集中趨勢檢定分析 4-3 表4-1-2.2 第一階段全體專家問卷之一致性與集中趨勢檢定分析 4-4 表4-1-2.3 第一階段全體專家問卷之一致性與集中趨勢檢定分析 4-5 表4-1-2.4 第一階段全體專家問卷之一致性與集中趨勢檢定分析 4-6 表4-1-2.5 第一階段全體專家問卷之一致性與集中趨勢檢定分析 4-7 表4-1-3 第一階段評估項目平均值分析結果 4-7 表4-1-4.1 「環境品質」群組項目及修正說明 4-9 表4-1-4.2 「環境品質」群組項目及修正說明 4-10 表4-1-5 「環境負荷」群組項目及修正說明 4-11 表4-2-1 第二階段專家問卷之發放領域分析表 4-15 表4-2-2 第二階段全體專家問卷之集中趨勢判定表 4-16 表4-2-3 第二階段「產」領域問卷之集中趨勢檢定判定表 4-17 表4-2-4 第二階段「官」領域問卷之集中趨勢檢定判定表 4-18 表4-2-5 第二階段「學」領域問卷之集中趨勢檢定判定表 4-19 表4-2-6 第二階段「校園使用者」領域問卷之集中趨勢檢定判定表 4-20 表4-2-7 第二階段第一層專家分群之集中趨勢判定一覽表 4-21 表4-2-8 第二階段第一層學校城鄉分群之集中趨勢判定一覽表 4-21 表4-2-9 第二階段第二層評估指標集中趨勢判定一覽表 4-23 表4-3-1 第二階段問卷各層之集中趨勢判定綜合分析表 4-25 表4-3-2.1 專家問卷調查結果之權重值一覽表-環境品質 4-26 表4-3-2.2 專家問卷調查結果之權重值一覽表-環境品質 4-27 表4-3-3 專家問卷調查結果之權重值一覽表-環境負荷 4-28 表5-1-1 產、官、學及校園使用者專家分群第一層評估面向F檢定比對表 5-2 表5-1-2 產、官、學及校園使用者專家分群第二層評估面向F檢定比對表 5-3 表5-2-1 學術領域專家分群第一層評估面向T檢定比對表 5-4 表5-2-2 學術領域專家分群第二層評估面向T檢定比對表 5-5 表5-3-1校園使用者專家分群第一層評估面向F檢定比對表 5-6 表5-3-2校園使用者專家分群第二層評估面向F檢定比對表 5-7 表5-4-1 產、官、學及校園使用者專家分群F檢定綜合分析表 5-8 表5-4-2 學術專家分群T檢定綜合分析表 5-11 表5-4-3 學校所在城鄉區位分群F檢定綜合分析表 5-12 表5-5-1 環境品質第一層評估面向修正後權重值一覽表 5-14 表5-5-2 環境負荷第一層評估面向修正後權重值一覽表 5-14 表5-5-3 環境品質第二層評估面向修正後權重值一覽表 5-15 表5-5-4 環境負荷第二層評估面向修正後權重值一覽表 5-15 表6-1-1 各專家領域之優先決策面向一覽表 6-2 表6-1-2 學術領域及校園使用者之優先決策面向一覽表 6-2 圖 目 錄 圖1-2-1 2002-2006年度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獲補助學校分類 1-4 圖1-2-2 研究範圍圖 1-5 圖1-3-1 研究流程圖 1-6 圖2-2-1 環境效率與企業經營之相對關係 2-19 圖2-2-2 整體產品環境效率之評估架構 2-21 圖3-1-1 本研究整體操作與分析流程圖 3-1 圖3-2-1 研究調查與檢定分析示意圖 3-5 圖3-2-2 AHP層級結構圖 3-9 圖3-2-3 經驗法則計算圖 3-13 圖3-3-1 本研究之二階段專家問卷評估流程圖 3-15 圖3-3-2 第一階段問卷回收率分析圖 3-17 圖3-3-3 第二階段問卷回收率分析圖 3-17 圖4-1-1 第一階段全體專家評估項目平均值直方圖 4-8 圖4-1-2 本研究第二階段問卷之架構圖-環境品質 4-13 圖4-1-3 本研究第二階段問卷之架構圖-環境負荷 4-14 圖4-2-1 第二階段問卷學術專家構成分析圖 4-15 圖4-2-2 第二階段校園使用者專家構成分析圖 4-15 圖4-3-1 全體專家環境品質第一層評估面向之權重比例分析 4-28 圖4-3-2 全體專家環境負荷第一層評估面向之權重比例分析 4-29 圖4-3-3 全體專家環境品質第一層評估面向之權重分析圖 4-30 圖4-3-4 全體專家環境負荷第一層評估面向之權重分析圖 4-30 圖4-3-5 學術專家環境品質群組內第一層評估面向之權重分析圖 4-31 圖4-3-6 學術專家環境負荷群組內第一層評估面向之權重分析圖 4-31 圖4-3-7 校園使用者環境品質群組內第一層評估面向之權重分析圖 4-32 圖4-3-8 校園使用者環境負荷群組內第一層評估面向之權重分析圖 4-32 圖5-1-1 教育部91-95年度永續校園計畫施作項目統計 5-10 圖5-1-2 教育部91-95年度永續校園計畫各施作項目總計 5-10 圖5-1-3 以環境效率觀點對於校園實質環境評估系統權重修正示意圖 5-13 圖6-1-1 台灣地區校園實質環境之環境效率評估環境品質權重值修正圖 6-3 圖6-1-2 台灣地區校園實質環境之環境效率評估環境負荷權重值修正圖 6-3

    一、 英文書目
    E1. Abramson, P. (2000). How green are your schools? School Planning & Management, 39(12), 68.
    E2. Antioch New England Institute. “Green School Guidelines”,Retrieved July 3, 2005
    E3. Environmental Law Institute. “Building Healthy, High Performance Schools: A Review of Selected State and Local Initiatives”, Retrieved May 15, 2005
    E4. Kolmogorov, Andrei N., 1933, Sulla determinazione empirica di una legge di distribuzione. Giomale Istituto Italiano di Attuari 4, 83-91.
    E5. M. Nicklas: Innovative Design “Energy Design Guidelines for High Performance Schools: Hot and Humid Climates”,2002
    E6. Nils K. Larsson, 1999, Development of a building performance rating and labeling system in Canada, 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 ( 1999 ) 27 ( 4/5 ), 332-341.
    E7. Ott, Wayne R, 1978, Environment Indices: Theory and Practice, Ann Arbor, Mich. Ann Arbor Sciences.
    E8. Saaty, T. L. ( 2000 ). 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ittsburg: RWS Publications.
    E9. Saaty, Thomas L.,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Vol. 15, No. 3, 1977, pp. 234-281.
    E10.Schoff, L. V., 2005 ,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Let’s focus first on kids. , Retrieved February 7
    E11.SHW Group, LLP. “Thirteen Components of Sustainable School Design”.Retrieved May 15,2005
    E12.SMART School Clearinghouse.”SMART DESIGNS” .December May 16,2005, http://sun6.dms.state.fl.us/smartschools/
    E13.Swiss Bank Corporation,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Portfolios: The Global Feature Ⅲ, Geneva.
    E14.U.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 “Health School Environments Resources web page”,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05
    E15.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n.d.). Sustainable Design for Schools Fact Sheet.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5 from http://www.mass.gov/envir/Sustainable/resources/pdf/green_schools.pdf
    E16.UNESCO. (1997). Educat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A Transdisciplinary Vision for Concerted A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tlsf/intro/uncofrm_0.htm
    E17.UNESCO. (2000).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Education For All: Meeting Our Collective Commitments. May 1, 2006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efa/ed_for_all/dakfram_eng.shtml
    E18.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n.d.). 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Retrieved July 20, 2005, from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 =97&ArticleID=1503
    E19.WBCSD, Eco-efficiency Leadership, Geneva, Switzerland, 1996.

    二、 日文書目
    J1. CASBEE,from http://worldgbc.org/docs/Presentation_Japan.PPT
    J2. CASBEEのページへようこそ(建築物総合環境性能評価システム)from http://www.ibec.or.jp/CASBEE/
    J3. 村上周三,2005,実例に学ぶCASBEE-環境性能の高いサステナブル建築はこうつくる,日経BP社。
    J4.日本國文部科學省(1996)。環境を考慮した学校施設(エコスクール)の整備について(平成8年3月)。民國95年5月3日,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ousa/shisetu/006/toushin/020301.htm#index
    J5.村松 學,1995,学校環境衛生の绘ときチェックリスト
    J6.既存校舍のエコリノベーション&環境教育(民生部門での温暖化法防止活動全国展開のためのパイロット事業)〈n.d.〉.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6, from http://www.ecoflow.jp/

    三、 中文文獻
    C1. 王海山,王續琨,2006,科學方法百科辭典,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C2. 王鑫,1999,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核及調查參考手冊─英國的例子,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協會。
    C3.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1,國民中小學綠建築設計規範之研究。
    C4. 江哲銘,2006,永續校園推廣計畫南區輔導團期末報告。
    C5. 江哲銘,2004,永續校園中的永續環境教育契機,教育研究,128 民93.12 頁43-54。
    C6. 江哲銘,2004,永續建築導論,建築情報。
    C7. 江哲銘,李彥頤,2003,『SB2002第二屆永續建築國際研討會』全紀錄─國際永續建築對應技術,建築師。
    C8. 江哲銘(主編),2001,打造永續‧綠色‧健康校園環境─綠校園,教育部環保小組。
    C9. 江哲銘、王文安,1999,建築室內環境保健控制綜合指標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C10.行政院,2002,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挑戰2008,下篇9.5.2,水與綠建設計畫─綠校園,p146~7。
    C11.邱浩正,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12.郭信霖、許淑卿,2002,統計學概論,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C13.陳良棟,2001,環境效率與企業永續發展之研究報告,經濟部研究報告。
    C14.張益誠、於幼華,1999,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績效趨勢指標及相關資訊系統,永續發展國土青年論壇。
    C15.張子超、王順美、粱明煌、柯淑婉,1999,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綠色學校推廣研究,台灣省環境保護處委託計畫期末報告。
    C16.國民教育法,20060203修正。
    C17.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20040726修正。
    C18.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2002,教育部編印。
    C19.教育部,2004,學校教室照明與節能參考手冊。
    C20.教育部,教育部統計處,各級學校校數,民39~94統計資料。
    C21.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黃世孟學校建築論文集。
    C22.湯志民,2004,學校綠建築的規劃與設計,中等教育,55,4-31。
    C23.湯志民,2004,〈學校綠建築:各國評估工具與案例〉,《教育研究月刊》128:96-113。
    C24.湯志民,2003,學校綠建築規劃之探析,載於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中華民國學校研究學會。
    C25.楊國樞,200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C26.賴榮平、林憲德、周家鵬,1990,建築物理環境,六合出版社。

    四、 研究論文
    1. 王秀芳,1999,永續都市建築物裡環境因子之研究─以亞熱帶氣候台灣地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2. 李澤育,2006,國民小學校園環境健康評估因子之研究-以台南市國民小學為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3. 吳慧中,2005,人口結構變遷下國民小學績效與規模之關係,成功大學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
    4. 林政賢,2004,綠建築評估指標適用性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5. 施伯宇,2005,應用AHP法探討GBTool於台灣地區適用性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6. 張桂鳳,2005,永續環境評估系統運用於台灣地區建築物性能評價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博士論文。
    7. 張紀涵,2000,都市設計之實質環境規劃專家評估系統建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湜雅,2004,永續大學校園規劃設計準則及台灣33所大學現況調查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黃貞燕,2005,班群教室室內物理環境品質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10. 游秀華,2006,永續校園環境改造之成效探討-以台南市國小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曾紅鷹,1999,歐洲”生態學校” ( 綠色學校 ) 的發展概況,教育環境,第四期。
    12. 鄭權鑫,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綠色學校推動歷程與阻礙之研究,台中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潘智謙,2006,國民小學校園實質環境永續性評估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14. 謝錦龍,1984,岸域視覺環境評估量化之基礎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碩士論文。
    15. 羅椉元,2006,環境效率運用於台灣地區建築物性能評價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16. 蘇大典,2001,台灣地區「證明標章」造形認知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五、 雜誌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1. 江哲銘、張桂鳳等人,2004,GB-Tool整體建築環境評估工具本土化應用之初探-以2002永續建築國際會議之案例分析,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集。
    2. 陳星皓、江哲銘、黃貞燕,2007,班群教室室內物理環境綜合評估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建築學報。
    3. 陳星皓、江哲銘、張桂鳳、潘智謙、李澤育,2006,國民小學校園實質環境永續性評估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八屆第二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集。
    4. 陳星皓、江哲銘、李澤育、潘智謙,2006,國民小學校園環境健康因子之研究-以台南市國民小學為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八屆第二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論文集。
    5.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2000,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
    6.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2001,E世紀的校園新貌。

    六、 網路資料
    1.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www.esdtaiwan.edu.tw。
    2. 教育部統計處,國民中小概況,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
    3. 香港及世界各地綠色學校網頁,網址:http://cd.ed.gov.hk/ccs/content/envir_s/web_greensch.htm
    4. 美國高成效學校網http://www.chps.net/manual/index.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10-07-26公開
    校外:2012-07-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