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詠筑 Yang, Yung-Zhu |
|---|---|
| 論文名稱: |
莊喆「中國現代畫」思想研究 A study on Chuang Che's thoughts of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4 |
| 中文關鍵詞: | 莊喆 、中國現代畫 、五月畫會 、現代繪畫運動 |
| 外文關鍵詞: | Chuang Che,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Fifth Moon Group, Modern Painting move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現代畫」是莊喆(1934-)對中國現代繪畫的總稱,也是他對創作所持的藝術理念。作為五月畫會的元老,以及台灣現代繪畫具代表性且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其創作超越固有形式,筆下的內涵隱含對生命的關照,即使以西方的抽象語法、媒材及技法來詮釋自然山水,然在筆墨與思維的表現上卻延續中國傳統文人寫意之性格,東西方相溶的同時又兼具時代性,由此在不同時空的轉化下,構築和發展「中國現代畫」思想的美學脈絡。
著眼台灣五、六○年代因西潮的衝擊,現代繪畫運動面臨諸多的考驗和取捨,而莊喆是如何睿智的從框架中破繭而出,並且圓熟的移植和繼承,縱使旅居海外仍隨時代的進程活躍於畫壇。本研究論述將從藝術社會學切入莊喆所處的時代背景,回溯「五月」和「東方」畫會的文化意識、藝術風格和形式表現,藉以釋疑莊喆所獲得的啟發和影響;其次,以文獻分析法剖析莊喆的「中國現代畫」思想,依據莊喆的第一手信息記錄,以及各報章雜誌的評論、研究成果、訪談等現存資料,整理歸納莊喆的信仰和抱負;最後本研究由藝術的風格分析法,探討莊喆現代山水的形式與精神意涵,釐清莊喆繪畫發展歷程的轉變、突破和創新,進而透視作品中山水的符號映像,以便尋找筆下虛實推移中所體現的東方元素和西方元素,呈現其藝術之價值所在。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is Chuang Che (1934-) collectively for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it is also held by the Artistic concept. As a veteran of "Fifth moon" group, and the Taiwan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painting and influential artists, his creations transcend the inherent form, pen implied connotation of life care, even if Western abstract syntax, mediums and techniques to interpret the natural landscape.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k and thinking continuation of charact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riting. While in both East and West compatibility times, thereby transforming at different tim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 aesthetic ideology context.
Due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in 1950s, modern painting movement faces many tests and choice. Chuang Che is how breakthrough from the frame, and mellow transplant and inheritance, even though he is live abroad, the process is still active in the art world with the time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sociology of art cut from Chuang C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backtracking cultural awareness "Fifth Moon" and "East" group, artistic styles and forms and manifestations, in order to dispel doubts inspired and influenced Chuang Che obtained; Secondly, the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alyze Chuang Che " Chinese Modern Painting" thinking, according to Chuang Che record first-hand information, as well a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reviews, research, interviews and other existing data, summarizing Chuang Che's beliefs and aspirations; Finally, this study use art styl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Chuang Che modern landscape form and spirit meaning, to clarify Chuang Che chang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breakthroughs and innovation, Further work in the landscape perspective symbol image, in order to find the actual situation described by the passage embodied oriental elements and Western elements, showing the value of art lies.
一、 專書
(一) 莊喆專書
莊喆,《現代繪畫散論》,臺北:文星書店,1966 。
(二) 中文專書
劉國松,《中國現代畫的路》,臺北:文星書店,1965。
余光中,《逍遙遊》,臺北:大林出版,1969。
林懷民等著,《我的第一步(下)》,臺北:時報文化,1979。
余光中,《左手的繆思》,臺北:水牛出版,1986。
林惺嶽,《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1987。
葉維廉,《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中國現代畫的生成》,臺北:東大圖書,1987。
郭繼生主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圖書,1991。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 (1945-1970)》,臺北:東大圖書,1991。
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中:伯亞出版,1991。
李仲生,《李仲生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
羅門,《素描與抒情詩》,臺北:文史哲出版,1995。
朱玄,《中國山水畫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林惺嶽,《渡越驚濤駭浪的臺灣美術》,臺北:藝術家,1997。
余思穎、方美晶編,《前衛:六○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
林葆華執行編輯,《長流:五○年代臺灣美術發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
賴瑛瑛,《臺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臺北:遠流出版,2003。
吳超然,《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水墨與書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蕭瓊瑞,《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9-1987)》,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
張俊傑,《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臺北:藝術家出版,2008。
公共電視台編,《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臺北:五南圖書,2009。
陶文岳,《抽象‧前衛‧李仲生》,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蕭瓊瑞,《尋找前衛的因子:1946~1969年》,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
藝術家出版社,《渾厚‧燦爛‧朱德群》,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
(三) 中譯專書
鈴木大拙著,孟祥森譯,《禪學隨筆》,臺北:世茂出版,1972。
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藝術》,臺北:天華出版,1988。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1991。
威廉‧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著,魏雅婷譯,《藝術風格的心理學:抽象與移情》,臺北:揚智文化,1994。
羅伯特‧艾得金(Robert Atkins)著,黃麗絹譯,《藝術開講》,臺北:藝術家出版,2000年。
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著,曾長生、郭書瑄譯,《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四) 西文專書 (按姓氏第一個字母排序)
Irving Sandler,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 a reevaluation, New York : School of Visual Arts ; Manchester, VT : In association with Hudson Hills Press, c2009.
The 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Hong Kong, The 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S.A.R.. 1963.
The birth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Michael Sullivan, The birth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二、 期刊/論文
(一) 期刊
郭東榮、胡奇中、劉國松、馮鍾睿、莊喆、顧福生、韓湘寧,〈我們與現代畫〉,《自由青年》,25卷9期,頁16-17,1961年5月。
顧獻樑,〈中國繪畫往哪裡去?〉,《大學論壇》,第5號,頁17-19,1962年6月。
〈莊喆首次個展〉,《自由青年》,33卷9期,頁2(封面),1965年5月。
何政廣,〈現代美術與新素材的表現〉,《自由青年》,39卷8期,頁20-22,1968年4月。
蕭勤、莊喆、陳幸婉、游正烽,〈抽象藝術臺灣行腳〉,《雄獅美術》,290期,頁21-25,1995年4月。
莊喆,〈莊喆系列報導(二)〉,《中國文物世界》,155期,頁126-129,1998年7月。
莊喆,〈莊喆系列報導(三)〉,《中國文物世界》,156期,頁109-111,1998年8月。
莊喆,〈莊喆系列報導(四)〉,《中國文物世界》,157期,頁106-108,1998年9月。
莊喆,〈莊喆系列報導(五)─尋找原象-九十年代後半期〉,《中國文物世界》,158期,頁112-113,1998年10月。
曾長生,〈莊喆的第三條路─從中國現代畫到現代中國畫〉,《現代美術學報》,頁77-104,2007年5月。
胡林輝,〈由“氣韻生動”解讀當代中國風景油畫中的山水精神〉,《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卷2期,頁73-76,2010年4月。
(二) 論文
陳樹升總編輯,《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1994。
郭旻喬,《臺灣現代繪畫中禪意之研究─以劉國松、蕭勤、莊喆、霍剛作品為例》,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明賢,《從畫會的組構探析五○年代台灣美術「現代繪畫」的發展》,臺中 : 國立臺灣美術館,2011。
廖新田等撰文,林明賢主編,《世代‧分期‧個人風格─戰後台灣美術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
三、 雜誌/畫冊
(一) 雜誌
黃朝湖,〈一個始終在自我超越的畫家─剖析莊喆的繪畫思思〉,《文星》,16卷1期,頁50-53,1965年5月。
姚慶章,〈中國現代繪畫的再認〉,《大學雜誌》,16期,頁44-45,1969年4月。
莊喆,〈一篇對話〉,《大學雜誌》,23期,頁5-8,1969年11月。
高歌,〈大地常在─莊喆近作的一個文學性看法〉,《雄獅美術》,11期,頁18-23,1971年。
莊喆,〈繪語〉,《雄獅美術》,6期,頁19-21,1971年8月。
莊喆,〈話說畫話〉,《雄獅美術》,28期,頁145-147,1973年6月。
談化,〈馬浩‧陶瓷‧莊喆‧五月‧浪子〉,《雄獅美術》,87期,頁50-52,1978年5月。
藝術家座談,黃玉珊紀錄,〈中國現代繪畫的前途〉,《藝術家》,7卷,4期,頁8-11,1978年9月。
莊喆,〈向第三條路試探〉,《雄獅美術》,114期,頁45-46,1980年8月。
郭沖石,〈特寫鏡頭看莊喆的畫〉,《藝術家》,頁117-122,1986年6月。
陳培英,〈莊喆的抽象景觀〉,《拾穗》,18期,頁102-103,1991年4月。
莊喆,〈我的水墨創作歷程〉,《藝術家》,204卷,頁500-501,1992年5月。
莊喆,〈成條龍還是成條蟲?〉,《雄師美術》,9期,頁17-18,1994年。
汪澄,〈有關現代繪畫的幾個問題─訪紐約畫家莊喆談藝術〉,《藝術家》,39卷6期,頁308-315,1994年12月。
莊喆,〈粹取感動而成的至高形象〉,《雄獅美術》,290期,頁25-26,1995年4月。
莊淑惠,〈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信念─莊喆堅持抽象創作形式數十年〉,《典藏藝術》,56期,頁178-182,1997年5月。
黃茜芳,〈追求隨心所欲─莊喆的藝術創作歷程〉,《典藏藝術》,75卷,頁199-205,1998年12月。
曾長生,〈莊喆繪畫風格的心路歷程─從安娜堡、哈德遜河畔到紐約下東城〉,《藝術家》,61卷4期,頁350-355,2005年10月。
張禮豪,〈流露東方氣韻─莊喆作品行情看好〉,《典藏今藝術》,169期,頁211-213,2006年10月。
陶文岳,〈潛隱的内斂哲學─談莊喆的繪畫創作〉,《典藏今藝術》,169期,頁207-210,2006年10月。
傑佛瑞‧威斯勒(Jeffrey Wechsler),〈人與自然的融合─莊喆的自然抽象〉,《典藏今藝術》,169期,頁204-206,2006年10月。
(二) 畫冊
莊喆,《莊喆:PAINTINGS BY CHUANG CHE》,臺北:遠景,出版年不詳。
白雪蘭執行編輯,《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86。
莊喆,《莊喆:莊喆、蕭勤、吳昊、陳庭詩/1960‧1990》,臺北 : 龍門畫廊,1990。
莊喆,《莊喆水墨畫創作》,臺北:勝大莊出版,1992。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莊喆個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
游麗珠、林芬如,《莊喆九十年代畫的新方向》,臺北:龍門畫廊,1998。
莊喆,《主題‧原象:莊喆畫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莊喆,《莊喆:嶺深道遠─2007北京中國美術館個展》,臺北:亞洲藝術中心,2007。
莊喆,《統覽‧微觀=Holistic View and Microscopic Vision》,臺北:亞洲藝術中心,2012。
尊彩藝術中心,《抽象‧符碼‧東方情》,臺北:尊彩國際藝術有限公司,2014。
四、 影音/網路資源
(一) 影音
DVD,《以藝術之名3:臺灣視覺藝術=In the name of art 》,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8。
(二) 網路資源
2014/03/26 Asia Art Center 亞洲藝術中心
http://www.asiaartcenter.org/c_index.php?page=artist_detail&artistno=5
2015/05/06 尊彩藝術中心
http://issuu.com/lianggallery/docs/lianggallerymastermodernart
校內:2025-01-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