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依玲
Lee, Yi-Ling
論文名稱: 北門聚落之空間構成分析
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Settlement Bei-men
指導教授: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空間構成土地區劃民宅設施北門
外文關鍵詞: Land Division, Bei-men, Resident Facilities, Morph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西南沿海是漢人移民最早的根據地,亦是受到荷蘭人規劃建置影響最大的地區,而其中之聚落乃為群居生活之體現,在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為背景的影響下,產生獨特之樣貌,故而相當值得研究與討論,本論文是以台南縣北門鄉北門這個沿海聚落之聚落空間組織作為研究課題,對聚落作全盤性的調查與分析,以探討北門地區的聚落空間體系、土地區劃以及民宅設施。

      研究共分三大部分,首先以對於聚落空間結構影響最大的區位、水上與陸上交通體系以及聚落性設施的分佈來描繪聚落整體性空間,在此研究之下,可以回顧聚落實質範圍之形成脈絡與發展歷程,與之現存聚落空間作一比較。其次,以地籍圖上地塊數百年演化、擴張、分割所遺留下的足跡,分析土地區劃之規範與準則,從街廓土地細分到土地細分與民宅之關係,可以探究聚落空間與街廓及民宅的相互關係。最後,以生活最基本的場所---民宅的形式、單元空間組織以及個別案例,來反映居民集體認同之文化,以及實質環境所賦予的限制。如此由大而小、由外而內勾勒出整體聚落空間體系。

      由此研究可得,北門聚落聚落空間在清末便已經略具雛形,聯外道路開通,且聚落中心---永隆宮也確立;但架構真正的形成是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尤其是交通動線的興闢與運輸功能的強化,以及產業及行政設施的建設。在土地區劃方面,舊埕與北門、港北也因開發方式的不同而土地也產生不同的區劃方式。舊埕的開發時程接近,街廓調整的情形比較少,也以方整的矩形地塊最多;而北門與港北為漸進式的開發,因而街廓必須以最經濟、最簡單的方式排列,並受到民宅座向整齊畫一以東北---西南的條件限制下,地塊的規模也影響民宅的佈局。民宅類型由祖籍地因襲工法、造型及建築語彙,配合環境因地制宜,而略有改變,北門聚落的民宅以合院式為主,晚近並以鋼筋混凝土樓房取代之,並以民宅興建年代可以對照聚落之發展歷程。

      The south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is the earliest area where the Han people immigrants settled, and the Dutch has also has built up the area a lot. Among these settlements can be seen actual community life, a distinctiv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gave rise to a unique identity—an identity worth studying and discussing. 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is the settlement space organization of coast settlements in Tainan County’s Bei-men township. The study conducts an overall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se settlements, exploring Bei-men settlement spatial construction, the land division and dwelling facilities.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rge parts. First, the overall settlement space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bigges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cation,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s well as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based facilities. Using this as a research base, we can reconstruct the essential scope of the form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these settlements, comparing them with present settlements. Second, we can analyze the extent and principles of land zoning based on the evidences of changes, expansions, and divisions over hundreds of years from maps. Moreover, by looking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e street and land divisions with dwellings, we can se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ttlement space, streets, and dwellings. Finally, the basic household unit—dwelling forms, unit space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 cases—reflects the collectively accepted culture of the inhabitants as well as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environment. By analyzing the topic from general to particular, and from external to internal, we can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overall settlement space system.

      The study reveals that by the end of the Ching Dynasty, the Beimen settlement space has started to take shape along with road systems linked with the outside. Moreover, the settlement center, Yung Lung Temple, already had a definite posi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form only took shape during the 50-year Japanese Occupation era when transportation lines were strengthened and when industrial and administrative facilities were buil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Jioucheng, Beimen, and Gangbei led to variations in zoning methods. Jioucheng development occurred more recently and changes in road distribution were less, with grid-like land plots abounding. Beimen and Gangbei development, in contrast, occurred gradually and thus roads had to be planned out in the most economical and simplest arrangement. In addition, they ha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imitations in positioning of dwelling places—Northeast by Southwest—and land size. Dwelling types mostly follow ancestral home construction, models, and construction vocabulary to accommodate land restrictions. Variations thus were infrequent. Beimen dwellings were mainly closed-yard types that were replaced by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later on. By looking at when the dwellings were constructed, we can compa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ettlement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謝誌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照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11    一• 研究動機…………………………………………………11    二• 研究目的…………………………………………………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12    一• 時間界定…………………………………………………12    二• 空間界定…………………………………………………12    三• 行文界定…………………………………………………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13    一• 聚落相關研究報告………………………………………13    二• 民宅相關研究報告………………………………………13    三• 北門相關研究報告………………………………………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5    一• 研究方法…………………………………………………15    二• 研究流程…………………………………………………17 第二章 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  第一節 自然環境…………………………………………………18    一• 地理位置…………………………………………………18    二• 氣候………………………………………………………18    三• 地形環境…………………………………………………19  第二節 歷史脈絡…………………………………………………23    一• 史籍記載以前(漢人的墾拓)…………………………23    二• 清朝政府時期……………………………………………24    三• 日本人統治時期…………………………………………25    四• 國民政府以降……………………………………………28  第三節 社經結構…………………………………………………29    一• 人口組成…………………………………………………29    二• 宗教信仰…………………………………………………31    三• 社團組織…………………………………………………33    四• 產業經濟…………………………………………………36 第三章 聚落空間體系  第一節 空間範圍…………………………………………………38    一• 聚落區位…………………………………………………38    二• 聚落設施範圍……………………………………………38    三• 居民生活範圍……………………………………………39  第二節 交通體系…………………………………………………40    一• 水上交通…………………………………………………40    二• 陸上交通…………………………………………………41    三• 交通系統的運作…………………………………………46  第三節 聚落性設施………………………………………………47    一• 宗教設施…………………………………………………48    二• 產業設施…………………………………………………52    三• 行政機構…………………………………………………55  第四節 聚落空間體系的形成……………………………………56    一• 聚落形成之脈絡…………………………………………56    二• 現存聚落空間……………………………………………58 第四章 土地區劃模式  第一節 公共與私有土地…………………………………………59    一• 公共用地…………………………………………………59    二• 私有土地…………………………………………………61  第二節 街廓土地細分……………………………………………62    一• 地塊的形狀與規模………………………………………63    二• 街廓中的地塊組合方式…………………………………65    三• 街廓的形狀與規模………………………………………66  第三節 土地細分對民宅佈局的影響……………………………69    一• 動線與出入口位置………………………………………69    二• 地塊形狀的影響…………………………………………70    三• 地塊規模的影響…………………………………………72    四• 建築物座向………………………………………………73  第四節 小結………………………………………………………75    一• 街廓區劃…………………………………………………75    二• 建物佈局…………………………………………………75 第五章 民宅設施  第一節 民宅類型…………………………………………………77    一• 傳統合院式民宅…………………………………………77    二• 非合院式民宅……………………………………………78  第二節 內部空間使用……………………………………………81    一• 內部空間組織……………………………………………81    二• 日常實用行為……………………………………………82  第三節 構造型式…………………………………………………84    一• 主體構造…………………………………………………84    二• 興建年代…………………………………………………86  第四節 個別案例…………………………………………………88    一• 舊埕陳宅…………………………………………………88    二• 北門王宅…………………………………………………91    三• 港北蔡宅…………………………………………………92    四• 北門吳宅…………………………………………………93    五• 其他案例…………………………………………………94  第五節 民宅佈局方式……………………………………………104    一• 聚落分區…………………………………………………104    二• 民宅特色…………………………………………………108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聚落型態特徵……………………………………………110    一• 聚落空間變遷……………………………………………110    二• 土地區劃之演進…………………………………………111    三• 民宅的變革………………………………………………111  第二節 後續研究…………………………………………………112 徵引書目………………………………………………………………113 附錄 附錄A 北門行政區域沿革表…………………………………………115 附錄B 洲北場界示禁碑………………………………………………116

    一、 地圖
    1.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台灣地形圖》,台北,遠流,1925年。

    2. 內政部地政處土地測量局:《台南縣北門鄉北門段、蚵寮段地籍圖》,台中,內政部土地測量局,1985年。

    3. 台灣省文獻會:《台灣府輿圖彙要》,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4.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台北,遠流,1904年。

    5. 台灣省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北門》,台灣省林務局,1992年。

    6. 台南縣北門鄉鄉公所,《北門鄉行政區域圖》,北門鄉鄉公所,1994年。

    7.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上、下》,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年。

    8. 鍾淑敏:《殖產方略:台灣產業開發》,台北,古虹,1997年。

    9. 周菊香:《府城今昔》,台南市,台南市政府,1983年。

    二、 專書
    1. 九宜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北門鄉整體城鄉風貌改造規劃設計報告書》,台南,九宜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0年。

    2. 方淑美:《南瀛地形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年。

    3. 北門鄉永隆宮管理委員會《北門鄉永隆宮沿革誌》,台南,北門鄉永隆宮管理委員會,1999年。

    4. 台南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台灣鹽專賣志》,台南,總督府專賣局,1925年。

    5. 台南縣政府:《台南縣志》,台南,台南縣政府,1980年。

    6.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7. 吳新榮:《南台灣采風錄》,台北,遠景,1981年。

    8. 吳新榮:《震瀛採訪記》,台北,遠景,1981年。

    9. 洪致文:《台灣鐵道印象上、下》,台北,南天,1998年。

    10.徐瓊珠:《創校一百週年校慶特刊 北門國小2001》,台南,台南縣北門鄉北門國小,2001年。

    11.姜人偉:《台北縣三峽鎮聚落型態研究》,台北,文化碩論,1978年。

    12.陳俊:《台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87年。

    13.陳正祥:《臺灣地誌上冊》,臺北,敷明產地理研究室,1992年。

    14.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15.張雅蕙:《漚汪傳統民宅空間之研究》,台南,成大碩論,2000年。

    16.黃文博:《尋找北門嶼》,台南,台江出版社,1996年。

    17.黃文博:《南瀛歷史與風土》,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18.黃文博:《南瀛王船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19.潘英:《台灣拓殖史及其族群分佈研究》,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

    20.蔡忠志:《安平六部社聚落與民居之研究》,台南,成大碩論,1989年。

    21.謝玲玉:《南瀛漁鄉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三、 論文
    1. 王唯仁:〈澎湖合院住宅形式及其空間結構轉化〉,《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一期,第87-118頁,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1987年。

    2. 石再添:〈台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3.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鹽業史〉,《台灣銀行研究季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

    4. 李莉文:〈日據時期台灣港市發展與區域都市化之研究〉,《台灣文獻》,第三十九卷,第一期,第47-55頁,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8年。

    5. 周維亮:〈台灣之製鹽工業〉,《台灣銀行季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第206-239頁,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6. 吳春瑩:〈台南縣石敢當巡禮記〉,《南瀛文獻》,第四卷下期,第41-43頁,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58年。

    7. 吳新榮:〈南部台灣的聚落型態上〉,《南瀛文獻》,第一卷,第二期,第97-100頁,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53年。

    8. 吳新榮:〈南部台灣的聚落型態下〉,《南瀛文獻》,第一卷,第三、四期,第207-210頁,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53年。

    9. 洪燦楠:〈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台灣文獻》,第二十九卷,第二、三期,第13-47頁,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

    10.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第191-208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年。

    11.涂順從:〈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生的心路歷程〉,《南瀛文獻》,第四十卷,第20-232頁,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12.莊金德:〈清對台灣實施海禁政策的經緯〉,《台灣文物論集》,第96頁,1996年。

    13.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六期, 第165-190頁,1973年。

    14.陸元鼎:〈南方地區傳統建築的通風與防熱〉,《中國建築史論文選集》,第二冊,第47-57頁,台北,明文書局翻印,1983年。

    15.郭肇立:〈傳統聚落空間研究方法〉,《聚落與社會》,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

    16.陳敏璜:〈日據時期北門郡概況〉《南瀛文獻》,第四十一卷,第138-144頁,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17.陳漢光:〈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二十三卷,第一期,第85-107頁,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76年。

    18.黃文博:〈台南縣濱海三鄉地名初探〉,《南瀛文獻》,第四十一卷,第1-57頁,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19.盧嘉興:〈臺南古鹽場考〉,《臺南文化》,第三卷,第三期,第546-548頁,1953年。

    20.盧嘉興:〈臺南縣鹽場史略〉,《南瀛文獻》,第二卷,第一、二期,第327-338頁,1954年。

    21.盧嘉興:〈洲北場古碑考〉,《臺南文化》,第十期,第2260-2278頁,1980年。

    22.盧嘉興:〈光復前台灣鹽務機構〉,《鹽務月刊》,第六期,第46-49頁,1970年。

    23.盧嘉興:〈台南縣古碑志補遺〉,《台灣研究彙集》,第十六集,第66頁,1976年。

    24.關麗文:〈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一期,第57-85頁,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1987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2-14公開
    校外:2013-02-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