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雅萍 Wang, Ya-Ping |
|---|---|
| 論文名稱: |
誰來發聲?—1970年代以後台灣勞工文學的興起與式微 Can the Labors Speak?-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aiwan Labor Literature after 1970s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You, Sheng-G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9 |
| 中文關鍵詞: | 勞工 、勞工文學 、場域 、勞工運動 |
| 外文關鍵詞: | Labor, Labor literature, Field, Labor Move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64 下載:1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從1970年代戰後台灣的勞工文學觀察,透過台灣政治經濟脈絡的變化,並且藉由探討文學場域中本身各種勢力的競逐,參照文本分析的討論,試圖釐出勞工文學在台灣文學史的興起與式微現象。台灣的勞工文學在戰後的五0、六0年代猶如被禁錮在陰暗角落的弱勢,在七0年代鄉土文學的一場論戰之後,因為鄉土文學風潮的推波助瀾下,勞動者的聲音又再次透過創作者筆下的文字得以發聲。在七0年代的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過程帶來不少的新舊衝擊,不僅是產業結構組織的變化外,現實社會的人際關係、勞資雙方的生產問題與福利政策,甚至跨國企業來台設廠等問題,皆是七0年代所面臨的重要社會衝擊議題。當時掀起一股勞工出身的作家投入文學創作的行列,勞工文學在七0年代的文學場域中,脫離了一向被視為不可碰觸的禁地,切切實實地體現台灣文學寫實主義的精神,將底層社會的諸多樣貌藉由這些關懷現實的作家發聲傳達於大眾。1987年解嚴之後,勞資爭議事件頻傳、勞工自主工會的興起、勞工政黨的成立等,這些攸關勞工權益的事件已不再是被噤聲的話題。透過文字的呈現,讓勞動族群有發聲的管道,並控訴著握有權力、地位的上層階級們剝削、壓榨弱勢的醜陋之態。但是,當勞工運動在政治活動中漸趨微弱時,勞工問題的能見度就逐漸顯得黯淡,勞工文學又在文學場域中逐漸式微。勞工文學的式微除了因為政治上的省籍意識大於階級意識外,九0年代的消費社會也深深地影響文學市場的方向,文化工業的興起生產與再生產更製造了文化符號垃圾,連帶影響勞工文學及文化的發展。然而,勞工文學的未來走向仍待我們以更多方式持續為勞動族群發聲與記錄!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abor literature of the post-war Taiwan in the seventies. By analyzing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ituations, and the power struggle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we tried to discuss the ups and downs of labor literatur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Labor literature of the fifties and sixties in post-war Taiwan was considered as in a state of seclusion. Only after the Native Literature Debate in the seventies, could the voice of labors be heard again. This was due in part to the facilitation of the Native Literature Movement at the time. During the seventies in Taiwan, the surging economics and politics brought many impacts on the society. Not only that there wer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industry, but also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nges includ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reformed society,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and even issues on foreign investments. All of these were important social subjects during the time. It was during this period, that a group of blue-collared writers started to try to portray the many facets of the working class. Their works were outside the bounds mainstream literature. Through their works, that the realism in Taiwanese literatures can actually be realized. After the declaration of the end of the martial law in 1987, the many conflicts between employers and work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orkers’ un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were events that can be open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labor literatures, the working class had a voice to express their frustration about the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by the upper class. However, we noted that just as the labor movements faded out of the political affairs, the labor problems would be out of focus as well. Likewise, the labor literature would also go out of fash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re were several reasons behind the decline of the labor literature. In politics, the provincialism overwhelmed the class antagonism. The consumer directed market and the lot of trash literatures fabricated by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urn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literature. Thus, the future of the labor literature relies on us to voice and record the sound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a more diversified manner.
一、中文專書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
社會》,台北市:巨流圖書,1986年6月。
‧王克敬,《台灣民間產業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
月。
‧王拓,《街巷鼓聲》,台北:遠景,1977年9月。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4,1993年。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 :巨流出版,1999年。
‧王振寰編,《台灣社會》,臺北市 :巨流出版 ,2002年10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市:文史哲,1996年10月。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市:時報文化,1989年11月15日。
‧朱柔若,《政經發展與工運變遷之跨國分析》,台北:華泰,1996年1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小小螺絲釘的心聲—第一屆勞工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8年元月。
‧李允傑,《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市:巨流圖書,1992年8月。
‧李志薔,《雨天晴》,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5月1日。
‧李昌憲,《生產線上》,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昌憲,《生態集》,台北市:笠詩刊社,1993年6月。
‧李昌憲,《仰觀星空》,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5年6月。
‧李昌憲,《從青春到白髮》,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5年5月
‧李瑞騰,《台灣文學風貌》,台北:三民,1991年。
‧林宗弘等編,《打拚為尊嚴—大同工會奮鬥史》,台北市 :臺灣勞工陣線出版,2000年9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15日。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邱毓斌執行編輯,《台灣勞工運動文選1:勞工運動與政治參與》,高雄市:高市勞工局,2003年12月。
‧邱毓斌執行編輯,《台灣勞工運動文選2:國際經驗—勞工、工會與文化》,高雄市:高市勞工局,2003年12月。
‧陌上塵,《思想起》,台北市:東大圖書,1980年10月。
‧陌上塵,《故鄉,永遠的懷念》,台北市:前衛出版,1994年4月。
‧陌上塵,《造船廠手記》,高雄市:愛華出版社,1988年6月。
‧陌上塵,《夢魘九十九》,台北市:前衛出版,1983年10月。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1980年10月三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市:聯合文學,2001年6月。
‧張曉春、蕭新煌、徐正光編著,《社會轉型—1985台灣社會批判》,高雄:敦理出版社,1986年9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
‧郭紀舟,《7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1999年1月。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13美國統治下的台灣(政論及批判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5月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 第一部‧雲》,台北:遠景,1983年2月。
‧陳秋見,《紅塵黑手》,台北市:爾雅出版,1998年4月。
‧陳秋見,《錯身桃花》,台北市:九歌出版,1998年10月。
‧陳國鈞,《現代勞工問題及勞工立法》,台北:正光書局,1985年。
‧彭瑞金,《1983年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4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11月再版第二刷。
‧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曾心儀,《又聞稻香》,台北:新風格文藝出版,1995年3月。
‧曾心儀,《曾心儀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2年。
‧游勝冠,《台灣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市:前衛,1996年7月。
‧童偉格,《王考》,台北市:印刻出版社,2002年11月。
‧黃重添、莊明宣、闕豐齡、徐學、朱雙一,《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縣:稻禾出版社,1992年3月。
‧楊小濱著,《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0月。
‧楊青矗,《大人啊!冤枉》,高雄:敦理,1978年12月25初版。
‧楊青矗,《工廠人》,台北:遠景,1982年7月。
‧楊青矗,《工廠人的心願》,高雄:敦理,1978年6月25再版。
‧楊青矗,《工廠女兒圈》,台北:遠景,1982年7月。
‧楊青矗,《同根生》,台北:遠景,1982年7月。
‧楊青矗,《在室女》,高雄:敦理,1978年7月1日。
‧楊青矗,《在室男》,台北:敦理,1984年。
‧楊青矗,《那時與這時》,高雄:敦理,1978年7月1日。
‧楊青矗,《筆聲的迴響》,高雄:敦理,1984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再版。
‧葉石濤《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8月10日。
‧廖仁義,《異端觀點》,台北:桂冠圖書,1990年3月25日。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
‧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5月。
‧蔡素芬,《蔡素芬短篇小說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2年11月。
‧鄭俊清,《憤怒的山城勞工》,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2月15日。
‧蕭新煌,《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立緒,2002年4月。
‧謝國雄,《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市:中研院社研院籌備處,1999年8月。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
二、外文專書(含譯本)
‧ Terry Eagleton “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Atlantic Highlands :Humanities Press ,c1976
‧E. P.湯普森 (E. P. Thompson); 賈士蘅譯,《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1年。
‧Jeffrey C.Alexander ,Steven Seidman編 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1997年9月。
‧Jenkins, Richard著,包亞明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Michael Burawoy著,林宗弘等譯,《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台北市:群學,2005年4月。
‧Pierre Bourdieu 著 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3月。
‧Raymond Williams 著,彭淮棟譯,《文化與社會:1780 至 1950 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臺北巿 :聯經出版,1985年。
‧Terry Eagleton著,馬海良譯,《歷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Terry Eagleton著 ; 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台北市 :巨流出版,2002年9月。
‧Thomas S.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台北:遠流出版,2003年。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 ; 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 :巨流圖書出版 ,2003年。
‧朋尼維茲 (Patrice Bonnewitz) 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2年2月。
‧馬特拉斯 Judah Matras 著 ; 李明譯,《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流動》,台北巿:桂冠,1990年2月。
‧高棣民(Thomas B. Gold 著) ; 胡煜嘉譯,《台灣奇蹟》。臺北巿 :洞察,民1987年2月1日。
三、期刊及單篇論述
一、《勞動者》
‧丁勇言,〈在金權烏雲的天空下—談外勞引進的問題〉,《勞動者》革新版四期(73期),1995年1月20日。
‧王振寰,〈新政經情勢下的勞工運動〉,《勞動者》第52期,1992年3月15日。
‧何平、鄭麗娟,〈成功是人人可以爭取的—新玻員工自救的組織經驗〉,《勞動者》第8期,1986年4月。
‧沈倖如,〈2000年工權報告—外勞人權篇〉,《勞動者》第114期,2000年3月。
‧林忠正,〈運動層面的躍昇—談工會與政黨間微妙的互動關係〉,《勞動者》第20期,1988年3月。
‧柯瑞明,〈訪新玻事件小說〈山城勞工〉作者〉,《勞動者》第22期,1988年5月。
‧郭國文,〈蛻變中的台灣工運〉,《勞動者》第111期,1999年12月10日。
‧賀端蕃,〈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簡介〉,《勞動者》第1期,1984年7月。
‧編輯部,〈台灣工運的新範例:新玻「臨管會」奮戰不懈〉,《勞動者》第10期,1986年12月。
‧藍科正,〈台灣經濟國際化、自由化與勞工的衝擊〉,《勞動者》革新版20期(89期),1997年7月25日。
二、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台北,1988年春季號。
‧行政院勞委會《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171期,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7年 4月。
‧拉納吉特.古哈(Ranajit Guha),張雲箏、林德山譯,〈論殖民地印度史編纂的若干問題〉,收於《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阿衛,〈芝加哥「乾草市場事件」〉,《人間雜誌》,1988年五月號,頁38-47。
‧英格麗蘇著,劉美梨譯,〈楊青矗的勞工作品〉,《民眾日報》副刊,1992年8月23日。
‧英格麗蘇著,劉美梨譯,〈楊青矗對文學與社會的觀點〉,《民眾日報》副刊,1992年8月5日-8月11日。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高天生,〈熱鬧與消沈—關於台灣文壇的一些隨想>,《台灣新文化》2期,1986年10月。
‧許水綠,<台灣文學的界說與方向>,《生根》17期,1983年9月25日。
‧許南村(陳映真)〈「鄉土文學」的盲點〉,《台灣文藝》革新號第二期,1977年6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明>,《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年,9月,頁165。
‧彭瑞金,〈台灣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工人作家〉,《鄉土與文學 :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市:文訊雜誌,1994年3月,頁101-119。
‧黃武忠,〈小說的方言使用-兼談楊青矗「工廠人」、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之用語比較〉,《書評書目》,72期,1979年4月。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14期,1977年5月1日。
‧趙守一,〈1980年後的台灣工人運動〉,《人間》,1988年11月號,頁139。
‧蕭新煌,<當代知識分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中國論壇》第265期,1986年,頁56-67。
‧應鳳凰,〈文學出版與文化生產機制〉,《文訊雜誌》第188期,2001年6月。
‧謝國雄,<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1989年夏季號。
四、學位論文
‧吳介民,《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吳政勳,《陳映眞作品之政治批判 : 以薩伊德理論為硏究途徑》,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金牆《《台灣文藝》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許劍橋《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誌光,《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1945-2005)》,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慧鳳,《「工」在社稷──廿世紀台灣勞工文學研究》,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五、網路資料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站http://www.cl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