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蘊庭
Li, Yun-Ting
論文名稱: ECFA對兩岸經貿常態化之可行性分析:以新制度主義觀點
ECFA Normalization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Feasibility Analysis: View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2
中文關鍵詞: ECFAWTO新制度主義集體行動制度可行性
外文關鍵詞: ECFA, WTO, New Institutionalism, Collective Action System, Feasi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13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兩岸之間無論就地理位置、政治關係、歷史背景等,均不同於中國與香港之關係,而兩岸民間往來與經貿交流的互動頻繁,逐漸降低政治上的緊張、對立,臺灣在經貿上對大陸依存度的升高,中國已成為臺灣經濟前景能否持續成長必須考量的主要市場,建立制度化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可活絡臺灣經濟發展。
    本論文從新制度論的四種集體行動制度出發,先透過探索ECFA政策制訂的內生與外在因素,並藉由描述ECFA政策的內容及法律界定,來解釋ECFA政策與自由貿易區、區域貿易協定及區域經濟整合之間的關係,以理解ECFA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中的角色與定位。此外,並分析ECFA中相關的主要行動者,以觀察各行動者是如何制定及修改制度條文以符合自身利益。最後,評估制度性關係對ECFA運行的影響,透過四種集體行動制度「資訊」、「監督」、「制裁」以及「調適」的存在與否,來解釋ECFA的可行性,最後並提出對ECFA的政策建議。藉由探尋ECFA是否能在兩個經濟體中長存且達致兩造雙贏,來協助臺灣瞭解加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其他機會。

    Between the two sides, whether due to geographical location, political relation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re differen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Hong Kong, and cross-strait civilian exchanges and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nd gradually reduce the political tensions, on the calendar, Taiwan economic and trade increased dependence on the mainland, China has become Taiwan's economic growth prospects for sustainability must be considered the main market,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alized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mechanism,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 active.
    The paper from the new system, the system of collective action, starting four, firs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policy formulation ECFA endogenous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ECFA policies by describing the content and legal definition, to explain the ECFA policies and free trade zone,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CFA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role and position. In addition, analysis of ECFA in the relevant key actors, to observe how the various actors to develop and modify systems to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ir own interests. Finally,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sexual influence on the ECFA running through the four types of collective action system "information ","supervision ", "sanctions" and "adjustment" of the existence or not, to explain the feasibility of ECFA, and made the final of the ECFA policy recommendations. ECFA by exploring whether the two economies survive and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to assist Taiwan to join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other opportuniti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新制度主義之分析觀點 7 第二節 新制度論「四種集體行動制度」及應用架構 15 第三節 ECFA對兩岸經濟整合之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 37 第一節 研究分析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0 第三節 資料來源 4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42 第四章 ECFA架構下國際行動者的資源背景分析 45 第一節 東亞區域整合發展現況分析 45 第二節 臺灣與東亞區域經濟關係上的變化 49 第三節 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發展 56 第四節 兩岸經貿交流歷程 61 第五節 ECFA於國際法中的定位 66 第五章 ECFA與國內行動者的互動分析 71 第一節 ECFA簽訂背景與協商過程分析 71 第二節 ECFA協議內容解析 76 第三節 ECFA架構內各行動者之互動分析 89 第六章 以四種集體行動制度分析ECFA對兩岸互動常態化之可行性 96 第一節 ECFA的「資訊管道」建立與否 96 第二節 ECFA的「監督機制」建立與否 105 第三節 ECFA的「制裁制度」建立與否 108 第四節 ECFA的「調適制度」建立與否 114 第七章 結論 122 參考文獻 128 附錄 146

    一、中文部分:
    (一)、官方公告及出版品:
    經濟高雄市經發局:〈兩岸經濟架構協議後高雄地區產業與就業調適之研究結案報告〉,2010年12月28日。
    經濟部:〈兩岸產業合作—搭橋專案現況及未來規劃重點〉,行政院第3164次會議報告案,2009年10月1日。
    經濟部:〈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會議之可能內容簡報〉,2009年4月7日。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有關中國大陸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對我可能之影響分析》,(臺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3年)。

    (二)、專書:
    Douglass C. North原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臺北:時報出版社,初版,1994年11月)。
    Earl Babbie著,李美華、孔祥明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臺北:時英,九版,2005年4月)。
    Lane Jan-Erik原著,何景榮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Performance and Outcomes) ,(臺北:韋伯,初版,2002年9月)。
    Trevor Taylor著,鈕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版,1987年5月)。
    王玉玲:《由兩岸關係探討臺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析之》,(臺北:桂冠,初版,1996年10月)。
    王柯:《東亞共同體與共同文化認知—中日韓三國學者對話》,(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7年4月)。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初版,1997年9月)。
    臺灣智庫:《ECFA不能說的秘密?》,(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智庫,初版,2010年3月)。
    江啟臣、邱達生:《太平洋區域年鑑(=CTPECC yearbook of pacific region) 2008-2009》,(臺北: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初版,2009年5月)。
    朱張碧珠:《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初版,1990年12月)。
    朱敬一主編:《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初版,2009年6月)。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臺灣和兩岸關係》,(臺北:生智,初版,2001年12月)。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初版,1995年9月)。
    周文欽、高熏芳、王俊明:《研究方法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二版,2005年12月)。
    林正義、葉國興、張瑞猛:《臺灣加入國際經濟組織策略分析》,(臺北:業強,初版,2000年9月)。
    林武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初版,1997年11月)。
    林祖嘉:《兩岸經貿與大陸經濟》,(臺北:天下文化,2005年10月)。
    高希均、李誠、林祖嘉主編,高希均等合著:《兩岸經驗20年:1986年以來兩岸的經貿合作與發展》,(臺北:天下文化,初版,2006年7月)。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臺北:中國政治學會,初版,2000年12月)。
    陳添枝主編:《不能沒有ECFA: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的挑戰》,(臺北:財團法人遠景基金會,初版,2010年3月)。
    焦興鎧:〈國際勞工組織重要公約及核心勞動基準之研究〉,《國際勞動基準之建構》,(臺北,新學林,初版,2006年10月)。12
    萬瑞君:《臺灣人搶佔先機:WTO中國市場利多長紅》,(臺北:世茂,初版,2002年3月)。
    鄭竹園:《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與互動》,(臺北:聯經,初版,1994年1月)。
    蕭萬長:《專業治國:為下一代打造臺灣的太平盛世》,(臺北:天下遠見,初版,2008年2月)。
    羅昌發:〈自由貿易區協定對臺灣與大陸、香港關係之意涵〉,《世貿規則與兩岸四地經貿法律關係》,(臺灣:商務,初版,2003年11月)。
    羅昌發:《國際貿易法》,(臺北:元照,二版,2010年9月)。
    羅致政主編:《ECFA大衝擊:臺灣的危機與挑戰》,(臺北:新臺灣智庫有限公司,初版,2010年6月)。

    (三)、期刊:
    王泰銓、劉家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形式架構與實質內容〉,《月旦法學》,第169期 (2009年),頁20-29。
    王震宇:〈自由貿易協定法律規範之研究-以中國大陸與香港之CEPA為中心〉,《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第5卷第2期 (2009年12月),頁385-386。
    史惠慈:〈杜哈回合非農市場進入談判之爭議〉,《經濟前瞻》,第107期 (2006年9月),頁98-103。
    呂育誠:〈公共組織變革的另類思維: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啟示〉,《公共行政學報》,第7期 (2002年12月),頁153-154。
    宋青柳:〈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從管理觀點的初步分析〉,《景文外語學報》,第9期 (2009年),頁13-15。
    吳明蕙:〈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對兩岸三地經濟的影響〉,《經濟研究》,行政院經建會第4期 (2003年12月),頁183-199。
    吳玲君:〈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期 (2007年),頁125-130。
    李國雄:〈中共——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經背景分析〉,《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11期 (2003年),頁75-78。
    吳福成:〈前瞻日本2010年APEC年會〉,《APEC通訊》。第114期 (2009年),頁6-10。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 (2005年6月),頁1-48。
    林秋妙:〈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國際法上定位與國會監督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69期 (2009年),頁117-125。
    林若雩:〈第三屆東亞高峰會的成就與侷限〉,《APEC重要議題研究》(2007年),頁50-61。
    林若雩:〈評析中國於東亞高峰會之角色〉,《臺灣國際研究季刋》,第1卷,第4期 (2005年),頁65-90。
    金國柱:〈中共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整合-兼論兩岸經濟整合〉,《復興崗學報》第96期 (2009年),頁20-24。
    林欽明:〈東南亞與亞太經濟合作〉,《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7期 (2001年),頁29-36。
    洪財隆:〈東亞高峰會後的東亞經濟整合趨勢-兼談臺灣因應之道〉,《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1期 (2006年),頁21-25。
    洪財隆:〈謎樣ECFA與三大爭議〉,《新社會政策》,第9期 (2010年4-5月),頁16-20。
    陳東升:〈制度學派理論對正式組織的解析〉,《社會科學論叢》,第40期 (1992年6月),頁120-125。
    高長、吳瑟致:〈中港建立CEPA後之形勢發展及其對臺灣經濟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 (2005年4月),頁17-31。
    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第32期 (2001年12月),頁120-123。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經濟整合與臺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 (2006年),頁1-46。
    許忠信:〈從WTO看ECFA與臺灣前途〉,《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 (2009年6月),頁29-41。
    張烽益:〈ECFA對臺灣勞工的衝擊〉,《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2期 (2010年),頁29-32。
    鄧玉英:〈區域經濟發展的整合趨勢〉,《亞太經濟》,第6期 (1999年),頁12-15。
    廖烈龍:〈揭開ECFA面紗〉,《資誠國際租稅要文》,第105期 (2010年7月),頁1-9。
    廖舜右:〈第16屆東協峰會之初步觀察〉,《APEC通訊》,第127期 (2010年4月),頁12-15。
    顧壽恩:〈大中華經濟圈的構想質疑〉,《海峽評論》,第37期 (1994年1月),頁1-2。

    (四)、學位論文:
    王子怡:《東亞整合框架下兩岸貿易依存與臺灣產業發展之分析》,(嘉義縣:私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作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可行性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2006年)。
    林依瑄:《建立兩岸經貿合作機制之探討─以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個案研究》,(臺北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施延霖:《WTO架構下的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孫德華:《貪污腐敗之成因分析:一個理論與實證的探討》,(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小坪:《WTO架構下兩岸經貿互動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華妙:《區域化與區域主義: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模式之比較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
    鄭惠方:《中國對香港建立更緊密貿易安排(CEPA)之分析: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五)、研討會論文:
    江欣彥、江以進:〈後ECFA效應下的新興產業發展初探—以生技產業發展為例〉,2010中國政治學會年會論文發表會,高雄,2010年11月5-6日。
    江啟臣:〈東亞經濟整合趨勢對臺灣經濟之影響〉,推動區域經濟整合加速臺灣與全球接軌國際研討會,臺北,2008年7月10日。
    宋治德:〈CEPA與香港勞工-金融海嘯下的回顧〉,ECFA對臺灣勞工的影響研討會,臺北,2009年3月20日。
    宋鎮照:〈臺灣對於東亞經濟圈構想之期待及自我定位〉,東亞區域發展論壇,臺北,2010年9月21-22日。
    林正義:〈ECFA對臺灣安全的挑戰〉,後ECFA時代的政經展望與社會安全座談會,臺北,2010年8月7日。
    馬準威:〈ECFA之簽署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政治層面的分析〉,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11月。
    蔡東杰:〈多層次整合與東南亞區域發展前景〉,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東南亞研究新視野:在地觀點的開拓與紮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心,2005年4月28-29日。
    戴肇洋:〈兩岸簽署ECFA思維及後續待諮商談判的議題之研究〉,兩岸競爭力論壇,中國福州,2010年7月8日。
    魏艾:〈東亞區域結構變遷下的兩岸經貿關係〉,展望兩岸經貿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縣板橋致理技術學院,2004年10月14-15日。

    (六)、研究計畫報告:
    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WTO中心):〈全球FTA/RTA整合發展區域及我國因應策略-執行成果報告書〉,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託研究 (2004年12月),(9312-6-0728B1)。
    郭迺鋒、劉玉皙、吳德鳳:〈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4年2月),(RDEC-RES-092-003)。
    譚瑾瑜:〈亞太經濟合作局勢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09年12月),(科經研 098-039號)。

    (七)、報章雜誌:
    自由時報:〈CEPA六年苦果╱亞洲貧富懸殊香港最嚴重〉,2010年1月1日,A4版。
    工商時報:〈兩岸策略及時掌握與陸企整併契機〉,2010年5月4日,D4版。
    經濟日報社論:〈全民監督ECFA的利益分配〉,2010年5月11日,A2版。
    臺灣時報:〈ECFA架構下高雄市中小企業前瞻性論壇〉,2011年4月29日,第11版。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Jackson, J. H., Davey, W. J. & Sykes, A. O., Legal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458,(Eagan, Minnesota: West Group, 2002).
    Keohane, R.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theory(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Keohane, R. O. & Nye, J.,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1989).
    Koelble, T. A., Democracy and institutions: the Life Work of Arend Lijphart, Ann Arbor(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
    Little, R., Issue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Miller, G., Managerial Dilemma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eters, B. G.,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New York: Pinter, 1999).
    Steinmo, S., Thelen, K. & Longstreth, F., 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Williamson, O.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二)、期刊:
    Alchian, A. A. & 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 No. 5 (1972), p. 779-782.
    Alchian, A. A.,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58, No. 3 (Jun, 1950), pp. 211-221.
    Bulmer, S. J., “New Institutional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Single European Market.”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Vol. 5, No. 3 (1998), pp. 365-386.
    Chen, Qimao, “The Taiwan Straits Situation since Ma came to Office and Conditions for Cross-Straits Political Negotiations: a View from Shanghai,”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0, No. 68 (January, 2011), pp. 159-160.
    Coleman, J. 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4 (1988), pp. 95-120.
    Eisenhardt, K. M., “Agency Theory: An Assessment and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4, No. 1 (1989), pp. 57-74.
    Evans, P., “The Eclipse of the State? Reflections on Statenes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World Politics, Vol. 50, No. 1 (1997), pp. 62-87.
    Ferris, J. M. & Tang, Shui-Ya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Overview,”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 3, No. 1 (1993), pp. 4-10.
    Hall, P. A.,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No. 5 (Dec, 1996), pp. 936-957.
    Hall, P. A. & Taylor, R. C. 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 (1996), pp. 936-957.
    Hardin, 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Vol. 162 (1968), pp. 1243-1248.
    Immergut, E.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 Society, Vol. 26, No. 1, (March, 1998), pp. 5-34.
    Kato, J., “Review Article: Institutions and Rationality in Politics-Three Varieties of Neo-Institutionalist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6, No. 4 (1996), pp. 553-554.
    Kawai, Masahiro & Wignaraja, Ganeshan, “Asian FTAs: Trends,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 22 (2011), pp. 16-17.
    Lancaster, K. J., “A New Approach to Consumer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4 (1996), pp. 132-157.
    Nabli, M. K. & Nugent, J. B.,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Vol. 17, No. 9 (1989), pp. 1333-1347.
    Ostrom, E., “An Agenda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 Public Choice, Vol. 48 (1986), pp. 3-25.
    Wang, Jiann-Chyuan, “The Strategies Adopted by Taiwan in Response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aiwan’s Role in Asia-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Vol. 22 (2010), pp. 258-262.
    Wang, T. Y., Lee, Wei-Chin & Yu, Ching-Hsin, “Taiwan's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pac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0, No. 69 (March, 2011), pp. 264-267.
    伊藤信悟:〈ECFAは日本の脅威か-日本の対中輸出への影響を考える-〉,《みずほリサーチ》,2010年12月,頁11-12。

    三、網路檢索資源:
    KOCHI:〈ECFA對我國產業的影響〉(ECFA우리산업에미치는영향),2010年10月。網址:http:// cfile212.uf.daum.net/attach/122BEA184C652FAF2A8BBC (瀏覽日期:2011年5月3日)。
    Lindbeck, A.,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69-2007,” 網址:http://people.su.se/~alind/Links/NobelKOMPLdec07.pdf (瀏覽日期:2011年6月10日)。
    Seto, T. P., “Reframing Evil in Evolutionary and Game Theoretic Terms,” 網址:http://www.lls.edu/academics/faculty/pubs/seto-reframingevil.pdf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5)。
    WTO官網:《GATT第二十四條釋義書》。網址:http://www.wto.org/english/docs_e/10-24_e.htm (瀏覽日期:2011年3月15日)。
    大陸台商經貿網:網址:http://www.chinabiz.org.tw/ (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7日)。
    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mp.asp?mp=4 (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7日)。
    中央日報網路報:〈張孟湧:邁入ECFA新時代 及早就簽署FTA做準備〉,,2010年6月24日。網址:http://www.npf.org.tw/getqr/7711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中央日報網路報:〈經濟協議/王毅:平等互利釋放善意好事辦好〉,2010年3月5日。網址: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41&docid=101083785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日本首相官邸官網:〈小泉内閣メールマガジン第165号〉。網址: http://www.kantei.go.jp/jp/m-magazine/backnumber/2004/1125.html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日)。
    日本經濟新聞:〈台湾、ECFA受け投資誘致に本腰〉,2010年7月23日。網址:http://www.nikkei.com/news/latest/article/g=96958A9C9381959FE3E7E2E6E18DE0E4E2E5E0E2E3E2E2E2E2E2E2E2 (瀏覽日期:2011年5月3日)。
    日本外務省官網。網址:http://www.mofa.go.jp/policy/economy/fta/index.html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日)。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頻道:〈經合會確認6工作小組單位 後續協議3月中開會〉,2011年2月22日。網址: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82173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2日)。
    中時電子報:〈經部將成立兩岸產業布局策略小組〉,2011年2月16日。網址: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10216002415&cid=1206 (瀏覽日期:2011年5月13日)。
    中國評論新聞:〈黃成智:香港可在ECFA擔任仲裁角色〉,2010年12月27日。網址:http://www.zhgpl.com/doc/1015/5/1/5/101551512.html?coluid=93&kindid=4030&docid=101551512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中國新聞網:〈國臺辦:經合會首會構建兩岸經貿制度化協商新平臺〉,2011年2月24日。網址:http://big5.huaxia.com/tslj/lasq/2011/02/2304630.html (瀏覽日期:2011年5月1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方網站:〈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研究報告摘要公布 商務部答問〉,2009年10月19日。網址: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zdt/2009-10/19/content_1443606.htm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1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官方網站:《總統出席世界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第15屆年會暨第3次理監事聯席會議閉幕典禮》。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5385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中華經濟研究院簡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記者會〉。網址: http://cweb.trade.gov.tw/asp?xdurl=kmf.asp&cat?=CAT4008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日)。
    自由電子報:〈ECFA資訊 政院定調:限制公開〉,2010年8月17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ug/17/today-fo4-3.htm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5日)。
    自由電子報:〈港民:CEPA一場空〉,2009年7月5日。網址:http://www.shadowgov.tw/?p=news,detail,22884&target=an&yan=3&btag=14&page_no=10 (瀏覽日期:2010年10月27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mac.gov.tw/mp.asp?mp=1 (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7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策說明》。網址:www.mac.gov.tw/public/MMO/RPIR/book458.pdf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5日)。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兩岸經濟協議簽定前後臺灣南部社會變遷與民眾意向之研究〉,2010年12月。網址:www.rdec.gov.tw/public/PlanAttach/201103181119331838232.pdf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5日)。
    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吳揆:我大陸政策的最高原則「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2009年10月14日。網址:http://www.ey.gov.tw/ct.asp?ctNode=1435&mp=1&xItem=63167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企業輔導網:〈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行政院99.2.22核定〉,2010年3月25日。網址:http://assist.nat.gov.tw/wSite/ct?xItem=11299&ctNode=23&mp=2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邱俊榮:〈ECFA隱藏國家主權喪失危機〉,《新社會政策》,第11期(2010年8、9月)。網址: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859&Itemid=120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1日)。
    李淳:〈由ECFA到CECA之政策意涵〉,《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WTO中心)》。網址: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98881 (瀏覽日期:2010年12月10日)。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構想及推動重點〉,《立法院公報第98卷22期委員會紀錄》。網址:http://lisy.gov.tw/ttscg/lg;mg?Q982200;0355;0412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日)。
    林濁水:〈紅藍綠ECFA協議策略探討〉,《新社會政策》,第11期(2010年8-9月)。網址: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853&Itemid=136 (瀏覽日期:2010年10月29日)。
    前田宏子:〈中・台『経済協力枠組み協定』(ECFA)締結の影響について〉,2010年7月20日。網址:http://voiceplus-php.jp/opinion/one_minute/098/index.html (瀏覽日期:2011年5月3日)。
    南韓外交外貿部官網。網址:http://www.mofat.go.kr/english/econtrade/fta/issues/index2.jsp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日)。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sef.org.tw/mp1.html (瀏覽日期:2010年11月17日)。
    新臺灣國策智庫新聞:〈溫家寶再度表示讓利給臺灣〉,2010年3月15日。網址:http://www.braintrust.tw/article1.php?article_id=18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新華網:〈兩岸經貿合作與交流研討會在臺北舉行〉,2009年1月15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w/2009-01/15/content_10666103.htm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5日)。
    新華網:〈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實錄〉,2010年3月5日。網址:http://finance.sina.com.cn/g/20100227/17357470566.shtml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經濟部國貿局:〈各界對於ECFA之常見提問〉,2009年12月。網址:www.moeasmea.gov.tw/dl.asp?filename=0141448571.pdf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經濟部國貿局:〈有關報載「東海大學政治系學生談ECFA」之說明〉。網址:http://cweb.trade.gov.tw/ct.asp?xItem=17036&ctNode=892mp=l (瀏覽日期:2011年3月6日)。
    臺灣時報:〈兩岸談判 立院定調對等互利非讓利〉,2010年3月16日。網址:http://www.ccw.org.tw/?p=2521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5日)。
    臺灣週報:〈江啓臣・新聞局長と黄志鵬・国際貿易局長が東京でECFAシンポジウムに出席〉,2010年8月31日。網址:http://www.taiwanembassy.org/ct.asp?xItem=157138&ctNode=3591&mp=202 (瀏覽日期:2011年5月1日)。
    臺灣新聞網:〈民進黨:兩岸協議應經國會兩岸事務監督小組審查才生效〉,2010年2月1日。網址:http://www.tw-taiwannews.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5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聯合報:〈胡溫作保證 ECFA「好事辦好」〉,2010年3月5日。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5/3/6/10125367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253675 (瀏覽日期:2011年5月23日)。
    謝明瑞:〈IMF與ECFA〉,《國政評論》。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7771 (瀏覽日期:2010年11月20日)。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1-12-3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