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彭沛翎 Peng, Pei-Ling |
|---|---|
| 論文名稱: |
呂洞賓的戲曲研究─以全明傳奇和台灣戲曲為主 The research of Lu Dongbin’s drama─By bright legend and Taiwan drama primarily |
| 指導教授: |
高美華
Kao, Mei-Hua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8 |
| 中文關鍵詞: | 呂洞賓 、全明傳奇 、戲曲 、黃粱夢 |
| 外文關鍵詞: | Lu Tung-pin, Quan Ming legend, Opera research, huangliangme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7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題目為《呂洞賓的戲曲研究─以全明傳奇和臺灣戲曲為主》。筆者藉由明代《全明傳奇》以及台灣地區戲劇部分的文本以及傳說,分析呂洞賓在戲曲中所呈現的形象,並討論作者所創作的呂洞賓形象以及劇作旨趣。
本文以時間為主軸,在探討這些文本之前,先將呂洞賓這樣一個及受大眾歡迎人物作個了解。因此,在第二章節的部分,先探討了呂洞賓的生平以及當代對呂洞賓有甚麼樣的傳說與看法。由於筆者認為過去聽聞到的呂洞賓多和女性分離不了關係,是極具色彩的,卻又可以受大家的膜拜,修道成仙。這是在中國傳統講究道德的民族社會中,很難有這個可能性。加上當今祀奉其神像的廟宇紛紛起而呼籲─不要在誣衊呂仙祖了,提出了反對的聲浪,那究竟呂洞賓的形象為何呢?在第三章中,針對《全明傳奇》的文本作形象部分的探討;第四章則針對台灣地區對呂洞賓戲曲部分的演出,包括歌仔戲、布袋戲等以及台灣當代社會對於呂洞賓有甚麼樣的傳說故事,來看呂洞賓這位神仙的形象變化。
在明代的文本中,可見到的呂洞賓,可以是文人、修道人,也可以是為嗜酒如命的酒鬼,或者是文武雙全;在台灣的戲劇上,所見到的呂洞賓可以是劍神、也可以是文人,亦有著酒鬼的形象,當然也有和女性調戲、鬥智的形象出現。這些文本,共同塑造出呂洞賓多元的形象,使得呂洞賓除了清修的宗教形象之外,是個想要洗刷多情、好色形象的特殊神仙。
The thesis title as the legendary drama studies Lu Tung-pin-Quan Ming and Taiwan opera. Ming dynasty author through the Quan Ming and Taiwan drama part of the text of the legend and legend, analysis of Lu Dongbin at the Opera in the rendered image and discuss the object of the image of Lu Dongbin and play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author.
This article in time for the spindle, before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text, Lu Tung-pin, a first and a popular figure as understanding. Therefore,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part, first explored the Lu Tung-pin's bi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of Lu Dongbin what legends and views. Because I believe that in the past heard separation related to Lu Tung-pin and female, is a color, but can we worship, a religious order become immortal. This is the national socie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moral, it is difficult to have this possibility. With today's worship held the statues from the Temple of appeals-do not slander Lv Xian progenitor, raised against the wave of what image of Lu Dongbin and why? In the third chapter, for the text of the legend of Quan Ming for discussion on the part of the image; the fourth part of terms for Taiwan's Lu Dongbin opera performances, including Opera, puppetry, and Taiwan for Lu Tung-pin is what legend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Lu Tung-pin of the immortal image changes.
In the text in the Ming dynasty, Lu Tung-pin that can be seen, can be a scholar, religious people, can also be for the shijiuruming of alcoholic, or be adept with both the pen and the sword, and in Taiwan on the drama, the Lu Tung-pin can be seen by scholars in the sword of God, or it can be, also the image of a drunkard, of course, and women were molested, wits image appears. These texts together to shape the image of Lu Tung-pin multi-, Lu Tung-pin as an alternative to religious image of the Qing dynasty, is a want to scrub passionate, lustful image special fairies.
一、 專書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年。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元]苗善時著《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記傳類,白雲觀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元]脫脫等編《宋史‧卷457‧列傳216‧陳摶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明]吳元泰等《四遊記》,臺北:文化圖書出版社,1978年9月。
[明]郭倫 張啟明彙編《呂祖志》,明萬曆丙午三十四年(1606)杜士望崇陽刊本,藏書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明]鄧志謨《飛劍記 咒棗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馮夢龍《馮夢龍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清]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11月。
[清]清聖祖敕編《全唐詩 九百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50年。
[清]無垢道人《八仙得道》,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5月。
[清]汪象旭編《呂祖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清]焦循《劇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12月。
[清]黃伯祿輯《集說詮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2月。
[清]陳夢雷等編,王秋桂、李豐楙主編《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 神仙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劉體恕彙輯《呂祖全書》,臺北:真善美出版社,1980年。
葛洪著、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年。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影上海涵芬樓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王季思《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二十冊,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王漢民《八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呂洪年編《八仙的傳說》,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呂宗力、欒保群 編《中國民間諸神(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吳光正《八仙故事系統考論─內丹道宗教神話的建構及其流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吳光正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的現代闡釋─二十世紀國際八仙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林侑蒔編《全明傳奇 (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一輯)》,臺北: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林蘭編《呂洞賓故事》,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
任繼愈譯《老子今譯》,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俞學明、陳紅《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姜義鎮編《臺灣的民間信仰》,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許厪父《八仙得道傳》,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臺初版,1993年。
俞學明、陳紅《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徐征等主編《全元曲》十冊,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德明、吳平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1》,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9月
畢珍《八仙傳奇》,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程毅中編《古體小說叢鈔‧宋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新刊八仙出處 東遊記》,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四輯靈怪小說,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92年6月。
卿希泰《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浦江清《浦江清文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12月。
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01月。
張錦瑤《關、王、馬三家雜據特色及其在戲曲史上的意義》,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曾永義《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3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8月。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10月。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11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11月。
游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涵虛子編《太和正音譜》,出版社不詳,1965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10月。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臺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6年 。
羅永麟《中國仙話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
鄧紹基《中國古代戲曲文學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6月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呂祖全傳》,古本小說叢刊第3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劉彥君《圖說中國戲曲史》,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劉君(王告)《馮夢龍傳奇劇本改編藝術─《墨憨齋定本傳奇》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劉燕萍編《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2002-3)》,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2003年7月
劉慧葵主編《呂洞賓的故鄉-永樂宮壁畫》,臺北:地球出版社,1982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歐陽晶宜《八仙傳奇》,臺北:錦德圖書,1990年。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1991年10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5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繆荃孫編《京本通俗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1981年。
蔡毅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二、 博碩士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王年雙《南宋文學中之民間信仰─呂洞賓傳說及其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陳碩宇《何仙姑故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5年6月。
張俐雯《八仙故事淵源考述》,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鄭喬方《戲曲中的呂洞賓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賴玉樹《明代神魔小說之神格化人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楊明《《呂祖全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黃月銀《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及其接受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劉君(王告)《從《墨憨齋定本傳奇》之改編看馮夢龍作劇觀點及其實踐》,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白造禾《明傳奇《雙紅記》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楊凱鋒《高濂與《玉簪記》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
韓昌《「嬌紅」故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高詩婷《明代改編劇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鮑慧美《呂洞賓傳說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魏攀《論邯鄲記》,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涂育珍《墨憨齋定本傳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6月。
張育華《戲曲表演功法之研究─以崑京表演藝術為範疇》,臺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林怡慧《修行與人慾─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三、 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劉向仁〈試論元雜劇中幾齣有關呂洞賓的度脫劇〉,《東吳大學中國吳學系系刊》第7期,1981年05月,頁30-38。
陳玲玲〈元明雜劇中的八仙〉,《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第10期,1979年10月,頁44-56。
葉程義〈八仙考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期,1979年12月,頁38-39。
向大鯤〈我國民間傳述的八仙傳奇〉,《藝文誌》第182期,1980年11月,頁52-53。
陳玲玲〈臺灣扮仙戲中的八仙〉,《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6期,1981年6月,頁46-61。
郭立誠〈八仙故事與戲曲小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卷第3期,1984年12月,頁57-63。
依藤漱平〈《嬌紅記》成書經緯:其變遷及流傳過程〉,《中外文學》第13卷第12期,1985年5月,頁19。
馬曉宏〈呂洞賓神仙信仰溯源〉,《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1986年,頁88。
劉培能〈明華園歌仔戲團在此作場〉,《表演藝術》第7期,1993年5月,頁1752。
康豹〈臺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第6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21-43。
林保淳〈呂洞賓形象論--從劍俠談起〉,《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1996年12月,頁41-79。
吳興勇〈「仙話」種種〉,《老年人》第1期,1997年第1期(總122期),頁33。
李中耀〈論《玉簪記》的思想意義〉,《新疆大學學報》1999年第04期,頁78-82。
李福清〈中國小說與民間文學的關係〉,《嶺南學報》新第1期,1999年10月,頁129。
多洛肯〈呂溫事跡考述─呂溫研究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7月第21卷第3期。
趙榮蔚〈呂溫家世考(一)〉,《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第3期。
鄧駿捷〈岳飛故事的演變〉,《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頁127-150。
許子漢〈戲曲「關目」意涵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
党芳莉〈呂洞賓傳說的早期形態及其宋元之際的拓展〉,《上海財經大學學報》第3卷第4期,2001年8月,頁57-64。
莊宏誼〈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討論〉,《嘸人宗教研究》第5期,2002年06月,頁229-250。
劉南芳〈遊戲天上人間(劇評會/神劍呂洞賓)〉,出版地不詳,2002年06月28日。
曾永義〈飛躍的歌仔戲 劍神呂洞賓觀後感〉,聯合報2003年07月07日。
邱婷〈演「神」好生精采,論「人」難解困局--評明華園戲劇團「劍神呂洞賓」〉 《表演藝術》第128期,2003年08月,頁43-45。
張靖媛〈期待從「匹夫之勇」走向「勇者無懼」明華園戲劇團《劍神呂洞賓》觀後〉,表演藝術網路雜誌第127期,2003年7月號,頁數不詳。
黃月銀〈明華園「劍神呂洞賓」的美學義涵〉,臺灣人文(師大)第9期,2004年12月,頁15-30。
高忠信〈仙祖呂洞賓生平記實〉,《道教月刊》第11期,2006年11月,頁32-33。
尹志華〈呂洞賓生平事跡考〉,《中國道教》,2007年第四期,頁50-54。
復初《眾生度盡,方返陽天─孚佑帝君信仰源流》,《丹道會訊》97(2008)年第2期(總第8期),頁23-25。
華瑋〈唱一個殘夢到黃粱──論《邯鄲夢》的飲食和語言〉,《戲劇研究》第五期,2010年1月,頁1-26。
曾金蘭〈傳說與傳教─白玉蟾對呂洞賓信仰的推動〉,《世界宗教學刊》第十五期,2010年7月,頁33-70。
蕭進銘〈呂洞賓信仰源流析探〉,《道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與民間信仰叢刊3,2010年,頁17-48。
蔡義雄〈半屏山的人文事蹟與採礦史〉,《濕地雜誌》第63期,2011年1月。
顧希佳〈呂洞賓傳說的文化史意義〉,出版年不詳。
曹連明〈試論八仙戲曲的起源和流變——兼談宮藏八仙衣及清宮八仙戲的演出情況〉,出版年不詳。
四、 報紙與其他
曹連明〈試論八仙戲曲的起源和流變——兼談宮藏八仙衣及清宮八仙戲的演出情況〉
http://www.artmuseum.gov.mo/showcontent2.asp?item_id=20081213010303&lc=1
明慧週報編輯組〈呂洞賓的修練傳說〉,《明慧週報》,2007年12月21日第八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http://nrch.cca.gov.tw/ccahome/word/
朝陽科技大學陳永進教授所作南投永興社區總體營造報告。lms.ctl.cyut.edu.tw/sys/read_attach.php?id=820780
王以謹〈來去臺東 心碎的不色戒愛情 臺11線譜傳奇〉,今日新聞網旅遊新聞,2007年10月9日。
羅建旺〈龜山朝日〉專題報導http://www.ilan-travel.com.tw/ilan-travel/whale/boat16.htm
神傳文化網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7/23/33141.html
布袋戲之傳承與沿革:http://content.edu.tw/senior/chinese/ks_rs/content/taiwanese/local/doll/doll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