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幸燁
Lin, Xing-ye
論文名稱: 犬形衍轉 ─ 蘇旺伸作品之研究(1988~2006)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og’s Figures– Research on Su Wong-Shen’s Artworks(1988~2006)
指導教授: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土地關懷社會批判蘇旺伸
外文關鍵詞: Su Wong-Shen, dog, Place care, Social critique
相關次數: 點閱:106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蘇旺伸自1988至2006年作品中,犬形的轉變與衍伸而來的諸多意涵,著重於圖像學中文化、社會面向來加以探討、詮釋。本文從蘇氏生平與創作經歷、創作形式論述蘇氏創作之特點,並分析犬的形式演化、於文化上的意涵,進而探究犬形圖像與蘇氏的生活經歷、社會氛圍間的關聯,試圖詮釋蘇氏的犬形圖像的多種意涵。
    蘇旺伸作品內容是以一種曲折間接的方式去反映當代社會現象,他以犬形圖像諷刺當代社會中人們的諸多慾望、暴力等,以犬具有攻擊、撕咬的特質來意味人們的粗暴、攻擊的行為舉止,並以犬、獸於文化中貪婪、卑劣、無仁義的意涵,諷刺人表面下所潛藏的慾望。作品中可見蘇氏以真實的社會場景、事件作為素材,描繪人性陰暗面和土地受傷的意象。觀其犬形圖像呈顯的行為和後果,顯露出蘇氏創作的動機和意圖,皆在於關切這塊土地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並試圖讓觀者以俯瞰的角度視之,理性的去審視畫作中犬隻的行為和意涵,進而省思人與人、人和土地間應有的適當關係。

    This thesis studies on transformation of dog’s figures of Su Wong-Shen’s artworks from 1988 to 2006. We interpret his artworks in cultural and social ways by using iconology. We start from Su Wong-Shen’s life, creation experiences and creation type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 Wong-Shen’s creation and to analyze ideas in culture about evolution of dog’s figures and then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dog’s figures, Su Wong-Shen’s life experience and social atmosphere, trying to interpret variety meaning of Su Wong-Shen’s dog’s figures.
    Su Wong-Shen’s artworks reflect contemporary social phenomenon indirectly. He uses dog’s figures to mock human’s desire and violenc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Dog’s characteristic of attack and tear demonstrate human’s rude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Dogs and animals represent greed, contemptibility, no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which can be used to mock desire hidden behind human. In Su Wong-Shen’s artworks, we can see he uses real scenes and social events to describe phenomenon of human’s dark side and wounded place. The behavior of dog’s figures displays motivation and intention of Su Wong-Shen’s creations are all concerned about interaction between this place and human. Moreover, he tries to make us take a bird’s eye view to scan rationally dogs in the paints,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su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human, and between human and the place.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 蘇旺伸的生平與創作歷程 12 第一節 溫柔的叛逆 12 一、創作與信念的種子 12 二、材質摸索與抽象系列作品 16 三、犬群的誕生 21 第二節 蘇旺伸的淡水意象 24 一、1993年「生活、犬儒」個展 27 二、1997年「滬尾‧淡水」個展 28 第三節 將軍宅內的非自閉 30 一、2000年「政治、選舉」個展 31 二、2003年「圍繞、排列」個展 32 三、2006年「特技夏令營」個展 33 第二章 犬形的生成與蛻變 36 第一節 蘇旺伸的創作形式 36 一、形式簡化 37 二、色調運用 40 三、游移視點 43 第二節 犬形的演化 46 一、卡通樣式的犬 46 二、簡化的犬形 47 三、似犬非犬的生物 49 第三章 犬形的意涵與轉換 52 第一節 犬意的解讀 52 一、犬的褒義 53 二、犬的貶義 54 三、藝術家筆下的犬 56 第二節 犬與獸意涵的轉變 57 一、蘇旺伸的犬形意涵 58 二、回歸生物狀態 61 第四章 犬形背後的騷動 65 第一節 社會現狀的連結 65 一、對立與示威 65 二、懷舊與感嘆 69 三、選舉與傳媒 74 四、勢力與盲從 76 五、特技與表演 80 第二節 生命意涵的彰顯 82 一、被犬傷害的意象 82 二、犬與土地 84 結論 87 參考文獻 89 圖版 98 附錄一:年表 120 附錄二:訪談記錄 123

    一、專書
    David Fontana著、何盼盼譯,《象徵的名詞》,台北市:米娜貝爾,2003年。
    E. H. 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巿:聯經,2003年。
    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1996年。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市:遠流,1998年。
    尤傳莉,《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政治‧權力》,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王素峰,《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
    王福東,《台灣新生代美術巡禮》,台北市:皇冠,1993年。
    安紀芳,《犬的心理與行動》,台北市:武陵,1900年。
    朱庭逸,《台灣當代藝術之美》,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吳麗娟編,《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術1988~1999》,高雄市:山藝術文教基金會,1999年。
    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台北市:玉山社,1996年。
    周明德,《海天雜文》,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4年。
    林小雲、王品驊,《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年代》,台北市 :世安文教基金會,2001年。
    林瑋、陳宏偉、李鳳鳴撰文整理,《台灣美術家名鑑》,台北市:藝術家出版,2006年。
    段玉裁注,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巿:廣文,1972年。
    胡永芬,《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慾望‧禁忌》,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胡永芬,《後解嚴與後八九 :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台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年。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30年版》,台北市:藝術家,2005年。
    倪再沁,《臺灣美術論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2007年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著,潘襎譯,《藝術學手冊》,台北市:藝術家,1996年。
    許慎,徐鉉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1985年
    陳盈瑛編輯,陳靜文、韓伯龍翻譯,《開新─八○年代臺灣美術發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年。
    曾媚珍編,凱敦山、陳美智、莊蕙瑛譯,《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年。
    葉玉靜,《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市:雄獅,1994年。
    路況,《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市:萬象圖書,1996年。
    路況,《台灣當代美術大全/議題篇:社會‧世俗》,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劉鄂培,《孟子選講》,北京:清華大學,新華發行,1998年。
    蕭瓊瑞,《島嶼測量:臺灣美術定向》,台北市:三民,2004年。
    蕭瓊瑞、林明賢,《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台中市:臺灣美術館,2004年。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從戒嚴到解嚴》,臺北縣:國史館,2002年。
    謝東山,《1980~2000台灣當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2002年。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年。
    顏娟英、黃琪惠、廖新田,《台灣的美術》,臺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年。
    蘇旺伸,《滬尾‧淡水:蘇旺伸作品集》,台北市:誠品畫廊,1997年。
    蘇旺伸,《蘇旺伸’03》,台北市:誠品畫廊,2003年。
    蘇旺伸,《蘇旺伸1991~1993》,台北市:誠品畫廊,1993年。
    蘇旺伸,《蘇旺伸2000》,台北市:誠品畫廊,2000年。
    蘇盈龍撰稿,陳美智、謝明學譯,《蔓蕪:陳幸婉、李錦繡、邱紫媛、曾愛真》,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06年。

    二、期刊
    方振寧,〈我們已經是全球化的一分子─台灣藝術家彭弘智訪談〉,《藝術家》,第324期,2002年05月,頁174~176。
    王宗云、王文姣,〈中西方狗文化對比〉,《雙語學習》,第12期,2007年12月,頁204~205。
    王笑琴,〈狗成語文化瑣議〉,《新聞愛好者》,第5期,2006年,頁41~42。
    王麗平、王雁華,〈由狗的詞義看漢民族文化觀〉,《長治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頁68~69。
    石瑞仁,〈生命本體與母性自然的對峙─評邱紫媛畫展〉,《藝術家》,第236期,1995年01月,頁278~282。
    石瑞仁,〈鄉土的夢像與實像─談蘇旺伸與黃步青個展〉,《藝術家》,第267期,1997年8月,頁293~298。
    石瑞仁,〈意識情結與符號製作的藝術景境─談蘇旺伸的畫〉,《滬尾‧淡水:蘇旺伸作品集1994~1997》,誠品畫廊,1997年,頁2~3。
    成耆仁,〈陶犬相─呂淑珍的陶藝〉,《歷史文物》,第151期,2006年02月,頁64~69。
    何耀宗,〈今日的寫實主義〉,《雄師美術》,第35期,1974年01月,頁4~8。
    吳垠慧,〈記得那些狗樣子─從蘇旺伸「特技俱樂部」的犬隻談起〉,《典藏今藝術》,2006年5月,頁236~238。
    李金斗,〈英漢語狗文化差異的比較〉,《現代企業教育》,第5期,2007年,頁194~195。
    李奕興,〈美國文化中心〉,《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3卷第3期,1993年07月,頁112~115。
    李維菁,〈置身於自由的國度─彭弘智〉,《藝術家》,第300期,2000年05月,頁476~481。
    李寶珠,〈中英文中狗體現的不同文化意象〉,《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4卷第6期,2007年06月,頁148~149。
    周宗賢,〈淡水學研究─馬偕、禮拜堂、偕醫館〉,《淡江史學》,第16期,2005年06月,頁169~197。
    周明德,〈地名「淡水」「滬尾」之興替〉,《臺灣風物》,第45卷第1期,1995年3月,頁9~11。
    林幸燁,〈生命記事─蘇旺伸「滬尾‧淡水」(1994~1997)作品析論〉,《成藝學刊》,第1期,頁99~125。
    施翠峰,〈日治時代畫家筆下的淡水〉,《歷史文物》,第12卷第9期,2002年09月,頁64~71。
    柯佳吟、李培芬、曾萬年,〈環境開發與生態評估的問題─以淡海新市鎮為例〉,《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49期,2006年03月,頁38~43。
    胡永芬,〈揭露現世的聖光反悖〉,《蘇旺伸2000》,台北市:誠品畫廊,2000年,頁2~3。
    胡永芬,〈潮浪之島的本土演化〉,《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圖錄》,台北:藝術家,2000年,頁20~25。
    胡志堅,〈中法滬尾之役〉,《臺灣文獻》,第29卷第1期,1978年03月,頁151~158。
    孫立銓,〈西方美術在台灣美術發展中的「在地性」初探〉,《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年代》,台北市:世安文教基金會,2001年,頁37~69。
    孫立銓,〈初探連建興對「人類存在」意義的質疑〉,《藝術家》,第256期,頁422~425。
    秦雅君,〈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記蘇旺伸繪畫中的生命記憶〉,《藝術家》,第340期,2003年9月,頁232~33。
    康末平、梁歡,〈漢語熟語中狗的文化闡釋〉,《語言學刊》,第8期,2006年,頁146~149。
    康添旺,〈一九八六年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9期,1986年01月,頁40~41。
    康添旺,〈一九八四年中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第3期,1984年07月,頁14~17。
    張建隆,〈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西、荷及清人對淡水的記述與認知〉,《臺灣文獻》,第53卷第3期,頁209~248。
    張建隆,〈滬尾地名考辯〉,《台灣風物》,第46卷第1期,1996年03月,頁39~62。
    曹筱玥,〈認同與回歸─七0年代本土意識下繪畫的產製與通路〉,《藝術家》,第335期,2003年4月,頁481~485。
    莫妮卡‧德瑪黛(Monica Dematte’)、黃一譯,〈周春芽和他的狗〉,《典藏今藝術》,第155期,2005年08月,頁114~123。
    莊伯和,〈怪獸圖騰〉,《雄獅美術》,第186期,1986年08月,頁50~75。
    訪黃海鳴,楊智富採訪整理,〈「臺灣新生代美術巡禮」特輯(上)─建構台灣「人」的語言系統〉,《雄獅美術》,第251期,1992年01月,頁133~137。
    陳建忠,〈淡海新市鎮空間規劃與檢討〉,《空間》,第66期,1995年01月,頁79~81。
    陳英德,〈台灣美術的本土與他者─自體性與被影響〉,《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圖錄》,台北:藝術家,2000年,頁44~46。
    陳萍,〈英漢語言中狗的文化內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7卷第8期2007年08月,頁117~118。
    陳瑞文,〈廿世紀的臺灣美術及其風格演變─高美館的「臺灣美術與社會脈動」專題展〉,《藝術家》,第296期,2000年1月,頁355~363。
    陳瑞文,〈藝術表現裡的文化批判─從臺灣當代的社會性藝術之現實意識論起〉,《現代美術學報》,第2期,1999年6月, 頁5~28。
    陸玉芙,〈犬吠火車年代裡─彭弘智「犬東西」裝置藝術〉,《藝術家》,第315期,2001年08月,頁280~282。
    黃冬富,〈學校美術教育與台灣美術發展〉,《美育》,第52期,1994年10月,頁30~45。
    黃恩宇,〈圍牆與權力〉,《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第139期,2007年04月,頁54。
    黃海鳴,〈臺灣當代美術體系之發展與擴張─八○年以來臺灣藝術生態變動與建構過程初探〉,《藝術家》,第335期,2003年4月,頁477~481。
    葉玉靜,〈人性本獸─現代藝術裡的動物圖騰〉,《雄獅美術》,第274期,1993年12月,頁70~75。
    葉玉靜,〈從荒原到樂園─倪再沁水墨投射之下的台灣困境〉,《當代》,第94期,1994年02月,頁50~59。
    葉倫會,〈淡水古蹟園區〉,《歷史文物》,第14卷第7期,2004年07月,頁33~45。
    葉謹睿,〈在雲的南方,色相裡面,看浮世眾生像─談李小鏡的影像世界〉,《現代美術》,第111期,2003年12月,頁60~65。
    葉謹睿,〈過去、現在與未來─李小鏡〉,《藝術家》,第59卷第4期,353期,2004年10月,頁424~431。
    路況,〈犬儒圖─蘇旺伸的「犬的世界」〉,《蘇旺伸1991~1993》,台北市:誠品畫廊,1993年,無頁數。
    樊斌,〈英漢文化中狗的文化內涵再探〉,《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3期,2007年,頁133~134。
    蔡宏明,〈蘇旺伸的風景小品初論〉,《明道文藝》,第129期,1986年12月,頁60~65。
    鄭惠美,〈飛越生死:蘇旺伸、黃步青的死亡議題〉,《藝術家》,第371期,2006年4月, 頁290~291。
    魯虹,〈揮之不去的鄉愁─觀蘇旺伸的作品有感〉,《溫柔力量》,索卡藝術中心,2006年,頁42~43。
    駱小菊,〈狗的貶斥義是怎樣產生的?〉,《高等函授學報》,第13卷第4期,2000年08月,頁62~63。
    謝素珍,〈淡水訪古〉,《歷史月刊》,第135期,1999年04月,頁9~14。

    三、微縮資料
    黃德福主持,《政治民主化與大眾傳播媒介:解嚴前後報紙對反對勢力活動報導之內容分析》,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1995年。

    三、報紙
    尹乃青,〈選情緊繃、民調各彈各調〉,《中國時報》,總統大選特別報導3,2000年2月20日。
    本報記者,〈街頭遊行爆發解嚴以來最激烈衝突〉,《中國時報》,政治新聞第二版,1988年5月21日。
    陳椒華,〈選舉廣告專區設置 市容無亂象〉,《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0年3月13日。
    彭漣漪,〈開發淡海、高雄新市鎮 宣告失敗〉,《中國時報》,B01版財經焦點,2006年06月13日。
    龔招健,〈競選旗幟,有人當寶〉,《中國時報》,台北都會18版,2000年3月22日。

    四、網頁
    http://163.20.92.130:10080/3/index.htm
    (情定淡水,淡水文化基金會)

    http://art.network.com.tw/04Info/dicuss/main35.asp
    (藝壇網路,曾長生〈超現實的文化基因和合成文化〉)

    http://arts.nthu.edu.tw/NewWww/E×hibition/1997-12-08/te×t-1/inde×.html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偷看蘇旺伸」個展,洪麗珠專文)

    http://arts.nthu.edu.tw/programs_show.php?my_pro=2&&time=2&&fdsn=63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偷看蘇旺伸」個展,潘家青專文)

    http://www.cca.gov.tw/aboutcca/aboutcca.htm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http://www.cjchen.tw/main.htm
    (陳景容網站)

    http://www.cute.edu.tw/~dvcd/LI-digital%20museum/INDE×.htm
    (李石樵數位美術館)

    http://www.eslitegallery.com/page4-3.asp?AID=A0019
    (誠品畫廊藝術評論,黃舒屏書寫〈認真的戲耍-蘇旺伸的野趣風情〉)

    http://www.limeishu.org/
    (李梅樹紀念館)

    http://www2.pccu.edu.tw/CRMAAR/AA01.html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網址)

    五、影音資料
    蘇旺伸,《蘇旺伸》,台北市:誠品畫廊,2006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8-06公開
    校外:2011-08-0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