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蘇舜卿 Su, Soon-Chin |
|---|---|
| 論文名稱: |
從買辦商人到實業家--徐潤(1838--1911)研究 |
| 指導教授: |
蘇梅芳
Su, Mei-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6 |
| 中文關鍵詞: | 寶順洋行 、輪船招商局 、徐潤 、買辦 、實業家 、買辦商人 |
| 外文關鍵詞: | Hsu Jun, compradore, Comprador |
| 相關次數: | 點閱:86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 要
徐潤(1838-1911)是清末上海商界著名人物之一,出身洋行買辦,藉由買辦職務累積財富、經營私人茶棧,並在上海房地產業中經營多年,擁有多項個人事業。同治十二年(1873)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延攬,進入清末第一個“官督商辦”企業-輪船招商局(China Merchants’ Steam Navigation)擔任會辦,任職十年,並兼理開平礦務局。光緒九年(1883)因受到上海金融風潮的影響,導致個人宣告破產,影響所及,遭革除招商局職務。光緒十三年(1887)後,投入礦務業,並逐漸恢復事業,在清末中國工商實業發展過程中,積極投入資金並參與經營。光緒二十九年(1903)徐潤受袁世凱延請回到招商局會辦局務,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二度離開招商局。徐潤晚年寓居上海,於宣統三年二月初九日(1911.3.9)病逝上海家中。
從洋行買辦出身,道投入清末工商實業,徐潤的一生豐富而經歷波折,除了兩度進出輪船招商局外,在商界中亦頗負盛名。徐潤留下一本個人年譜,是一本相當珍貴的原始史料。本文試圖以徐潤的年譜為主,輔以時人文集史料,就徐潤一生的經歷與發展,較為完整地探尋徐潤個人在清末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貢獻。藉由對徐潤的一生,以及其在清末工商實業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解,或許對於研究清末中國工商實業,以及研究買辦的發展有所助益。
本論文內容分為五章,首先提出清末買辦在中國社會中的角色與發展,再就徐潤的一生,分別提出其早年離開家鄉前往上海從事商業,充當洋行學徒並任職買辦的過程。而後,就徐潤任職輪船招商局及其作為,提出徐潤在清末自強運動中的角色。接著,探究徐潤破產後出塞外勘礦,以及其轉向清末投資、從事實業的過程。最後,就徐潤一生中在清末政治官場中的經歷以及其晚年生活,對徐潤一生做較為全面性的理解。
none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份
一、史料(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1. 上海申報館編輯,《申報》,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2.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等、上海市國際貿易學會學術委員會編著,《上海對外貿易:1840—1949》,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3. 上海房地產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房地產志》,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3月。
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檔》甲.購買船砲(上、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
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檔》乙.福州船廠(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6)第102輯(工業‧礦務)。
7.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編,《上海錢莊史料》,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8. (清)王韜撰,《瀛壖雜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 (清)王之春撰,《國朝通商始末記》(又名《國朝柔遠記》),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五輯148,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年。
10. 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交通史航政編》【中研院近史所縮影資料】,南京市:交通史編纂委員會,1931年。
11. (清)朱壽朋纂,《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2. 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1895—1914)(上、下),北京市:科學出版社,1957年。
13.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輯691—698,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9年。
14.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84年。
15. 林樂知、傅蘭雅主編,《上海新報》,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五十九輯581—590,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90年。
16. 吳倫霓霞、王爾敏編著,《盛宣懷實業函電稿》,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史料叢刊(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3年。
17. 吳馨等修,姚文楠等纂,《上海縣志》(據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60號,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年。
18. 姚賢鎬編,《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1840—1895)》,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
19. (清)姚公鶴撰,《上海閒話》,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0. (清)徐珂撰,《清稗類鈔》,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1. 夏東元,《鄭觀應集》(上),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2. 夏東元,《鄭觀應集》(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3. 孫毓棠編,《中國近代史工業史資料》第一輯(1840—1895)上、下,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六十二輯611,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5年。
24. 徐潤,《清徐雨之先生潤自敘年譜》,一名《愚齋自敘年譜》,台北:台灣商務,1981。
25. (清)梁廷柟等纂,《粵海關志》,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十九輯181—184,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5年。
26. (清)梁嘉彬撰,《廣東十三行考》,收入《民國叢書》第一編〈經濟類〉37,上海市:上海書店,1989年。
27. (清)許地山編,《達衷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輯42,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4年。)
28. 陳旭麓、顧廷龍、汪熙主編,《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二)》〈湖北開採煤鐵總局、荊門礦務總局〉,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9. 張榮棨、汪毅、許同莘編,《道光條約》,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八輯72—75,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4年。
30. (清)盛宣懷撰,《愚齋存稿》,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75年。
31.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六—八冊),台北市:世界書局,1963年。
32. 葛元煦著,《滬游雜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3. (清)應寶時修,俞樾纂,《上海縣志》(據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69號,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年。
34. 聶寶璋編,《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1840—1895》,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二、專書(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1. 于醒民、唐繼無著,《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台北市:久大文化公司,1991年6月。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舊上海的外商與買辦》,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全漢昇著,《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市:稻禾出版社,1996年1月。
4. 汪敬虞編,《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3年。
5. 汪敬虞著,《唐廷樞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6. 沙為楷著,《中國買辦制》,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4年。
7.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8. 周建波著,《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9. 祝鵬著,《上海市沿革地理》,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89年10月。
10. 徐矛主編,《中國十買辦》,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63。
12. 郝延平著,李榮昌、沈祖煒、杜恂誠譯,《十九世紀的中國買辦—東西間橋樑》,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
13. 郝延平著,陳潮、陳任譯,《中國近代商業革命》,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 夏東元著,《盛宣懷傳》,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 夏東元著,《洋務運動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16. 夏東元著,《鄭觀應》,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 【美】馬士((H. B. Morse))著,張匯文等合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18. 【美】馬士(H. B. Morse) 著,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組譯,區宗華譯,林樹惠校,《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The chronicle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廣東:中山大學,1991.12。
19. 許大齡著,《清代捐納制度》,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7年。
20. 【美】陳錦江著,王笛、張箭譯,《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係》,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21. 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市:曉園出版社,1994年5月。
22. 黃葦著,《上海開埠初期對外貿易研究:1843—1863》,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23. 黃逸峰等著,《舊中國的買辦階級》,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4. 張后銓編,《招商局史》,北京市: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25. 張桓忠著,《上海總商會研究》,台北縣:知書房,1996年。
26.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于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27. 張國輝著,《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企業》,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28. 張曉輝著,《香港近代經濟史:1840—1949》,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29. 陶希聖著,《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79年。
30. 元邦建、袁桂秀編著,《澳門史略》,香港:中流,1988。
31. 費維愷著,《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32. 潘子豪著,《中國錢莊概要》,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85年。
33. 蔡文輝著,《社會變遷》,台北市:三民書局,1975年8月。
34. 魏秀梅,《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7。
35. 聶寶璋著,《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發生》,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0月。
三、期刊論文(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1. 丁日初、杜恂誠著,〈買辦與洋務企業〉,《歷史研究》,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雜誌社,1984年5期,頁19—34。
2. 于醒民、陳兼著,〈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上海輪運業與上海輪船商〉,《中國近代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3年第2期,頁83—99。
3. 王水著,〈清代買辦收入的估計及其使用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頁298—324。
4. 王水著,〈買辦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傾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七,1984年,頁255—293。
5. 王爾敏著,〈官督商辦觀念之形成及其意義〉,《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第13期,頁19-41。
6. 王爾敏著,〈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八編,台北市:華世出版社,1977年),頁233—379。
7. 全漢昇著,〈從徐潤的房地產經營看光緒九年的經濟恐慌〉(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稻禾,1996),頁777-794。
8. 江鴻著,〈容閎與徐愚齋〉,《中外雜誌》,台北市:中外雜誌社,第41卷第3期(1987年3月),頁139—141。
9. 何漢威著,〈十九世紀中國之買辦:東西間之橋樑(郝延平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第7卷第1期(1974年12月),頁386—390。
10. 沈祖煒著,〈讀《徐愚齋自敘年譜》〉(收入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2),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9月),頁123—126。
11. 汪熙著,〈從輪船招商局看洋務派經濟活動的歷史作用〉,《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1963年第2期,頁57-82。
12. 汪熙著,〈關於買辦和買辦制度〉(收入復旦大學歷史系編,《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研究》,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頁291—339。
13. 汪敬虞著,〈十九世紀外國在華銀行勢力的擴張及其對中國通商口岸金融市場的控制〉,《歷史研究》1965年第4期,頁51—74。
14. 汪敬虞著,〈十九世紀外國侵華企業中的華商附股活動〉,《歷史研究》1965年第4期,頁39—74。
15. 汪敬虞著,〈試論中國資產階級的產生〉(收入復旦大學歷史系編,《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研究》,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頁340—359。
16. 李志英著,〈從唐廷樞看買辦在洋務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河北學刊》,石家莊市:河北學刊雜誌社,1994年第1期,頁104—109。
17. 李志英著,〈唐廷樞與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的資金籌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期,頁23-29。
18. 李岫著,《試論徐潤早期經濟活動》,山東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19. 邵循正,〈洋務運動和中國資產階級發展的關係問題-從募集商人資金到官僚私人企業〉,收入氏著《中法越南關係始末》(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頁337-361。
20. 邵循正,〈關於洋務派民用企業的性質和道路〉,收入氏著《中法越南關係始末》(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頁362-387。
21. 邵循正,〈論鄭觀應〉,收入氏著《中法越南關係始末》(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頁388-417。
22. 吳莉君著,〈從「徐愚齋自敘年譜」看買辦商人徐潤〉,(師大)《史學會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33期(1989年6月),頁32—38。
23. 林熙著,〈李鴻章手下兩個紅買辦—南有徐雨之,北有吳調卿〉(上),《大成》,香港:大成出版社,第209期(1991年4月),頁8—13。
24. 林熙著,〈李鴻章手下兩個紅買辦—南有徐雨之,北有吳調卿〉(下),《大成》,香港:大成出版社,第210期(1991年5月),頁43—49。
25. 范振乾,《清季官督商辦企業及其官商關係(一八七三至一九一一)-招商局與電報局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26. 胡濱、李時岳著,〈李鴻章和輪船招商局〉,《歷史研究》1982年第4期,頁44—60。
27. 郭孝先,〈上海的錢莊〉(收入上海通志館編,《上海通志館期刊》,台北:文海,1977)第一卷第三期,頁803-857。
28. 郝延平著,〈買辦商人—晚清通商口岸一新興階層〉,《故宮文獻》,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第2卷第1期(1970年12月),頁35—44。
29. 郝延平著,〈中國近代沿海商業的不穩定性〉,《食貨月刊》,台北市:食貨出版社,第7卷第8、9期(1977年11月),頁1—11。
30. 陳玲芬著,《晚清小說中的買辦形象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31. 徐蔚南,〈上海在後期太平天國時代〉(收入上海通志館編,《上海通志館期刊》,上海:文海,1977)第二卷第四期(1935.3),頁1479-1507。
32. 黃寶卿著,《自強企業中的官商關係—以輪船招商局為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33. 席滌塵,〈吳淞鐵路交涉〉(收入上海通志館編,《上海通志館期刊》,上海:文海,1977)第二卷第一期,頁111-138。
34. 張維安著,〈買辦商人與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以輪船招商局為例〉,《食貨月刊》,台北市:食貨出版社,第16卷第9、10期(1987年12月),頁405—420。
35. 張國輝著,〈十九世紀後半期中國錢莊的買辦化〉,《歷史研究》1963年第6期,頁83—98。
36. 張國輝著,〈中國近代煤礦企業中的官商關係與資本主義的發生問題〉,《歷史研究》1964年第3期,頁117—144。
37. 陳絳著,〈唐廷樞與輪船招商局〉,《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1990年第2期,頁31—64。
38. 黃克武著,〈清季重商思想與商紳階層的興起〉,《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第21卷第5期(1984年1月),頁22—36。
39. 劉宏著,〈買辦商人對招商局早期發展所起的作用〉(收入湯照連主編,《招商局與中國近現代化》,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頁204—215。
40. 劉金源著,〈洋務運動的馬前卒—徐潤〉,《檔案與史學》,上海市:上海檔案館檔案與史學編輯部,1999年第1期,頁52—56。
41. 劉廣京著,〈唐廷樞之買辦時代〉, (收入氏著,《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頁327-402。
42. 劉廣京著,〈中英輪船航運競爭,一八七二—八八五〉(收入氏著,《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頁525—570。
43. 劉廣京著,〈一八八三年上海金融風潮〉(收入氏著,《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頁571—593。
44. 黎志剛著,〈輪船招商局國有問題1878—188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7期上冊(1988年6月),頁15—40。
45. 黎志剛,〈香山商人的冒險傳統〉,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8,頁427-451。
46. 蕭新煌著,〈近代中國社會買辦的形成與演變〉,《現代學苑》,台北市:現代學苑月刊社,第9卷第7期(1972年7月),頁15—24。
47. 謝文華著,〈「買辦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師大)《歷史學報》,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第22期(1994年6月),頁391—412。
48. 謝文華,《清末買辦商人的價值取向》,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49. 聶寶璋著,〈從美商旗昌輪船公司的創辦與發展看買辦的作用〉,《歷史研究》1964年第2期,頁91—110。
50. 羅威著,〈評《十九世紀中國的買辦》(郝延平著)〉,《出版與研究》,出版地不詳,第53期(1979年9月),頁39—41。
51. 羅炳綿著,〈晚清商人習尚的變化及其他—讀徐愚齋自敘年譜〉,《食貨月刊》,台北市:食貨出版社,第7卷第1、2期(1966年4月),頁74—81。
52. 蘇雲峰著,〈從理論到實際:清季現代化運動的面面觀〉(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頁31—42。
貳 外文部份
1. John K. Fairbank,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2. Hao, Yen-p'ing, The comprador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3. Hao, Yen-P'ing, 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lifornia Uni., 1986.
4. A. J. Sargent, Anglo-Chinese commerce and diplomacy (Mainl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75.
5. Liu Kwang-Ching, Anglo-American Steamship Rivalry in China, 1862-1874, 台北:虹橋, 1973.
6. C. John Stanley, Late Ch’ing Finance: Hu Kuang-yung as an Innovator, Harvard Uni. Press, 1970.
7. 根岸佶,《買辦制度 研究》,東京:日本圖書株式會社,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