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奕廷
Lin, Yi-Ting
論文名稱: 從戲院地圖談臺南市戲院與娛樂產業的發展變遷
Restor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heater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in Tainan by Theatrical Cartography
指導教授: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戲院地圖學戲院娛樂產業
外文關鍵詞: Theatrical cartography, Theater, Entertainment industry
相關次數: 點閱:84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戲院」所帶來的娛樂體驗及經濟效益,讓電影產業被視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娛樂產業,戲院的設置在當時被視為一座城市重要的現代化象徵。戲院高資本的商業特性,使戲院投資者通常選擇人口密集、經濟水準高的區域進行投資,因此戲院分布地點在城市中所建構出的空間結構,通常也標誌著一座城市的商業發展核心。本研究將根據戲院的發展特性,探討臺南市老戲院與城市發展的關係以及老戲院與周邊娛樂產業共同形塑出的地區特質。

    首先,本研究考證了臺灣電影產業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發展,包含:燈火管制、日產戲院接收、相關法規修訂…等,藉此了解戲院的相關背景;接著,透過歷史文獻判讀、古地圖、圖像史料分析、次級資料分析等研究方法,盤點所有位於原臺南市的戲院,並針對部分戲院考證相關經營年份、地理區位及重要經營內容;再以原臺南市中區、西區與臺南市府城歷史街區聯集區域為研究範圍,篩選欲進行研究的戲院;最後以戲院地圖學的方式呈現,將範圍內的戲院分為日治時期(1895~1945年)、戰後戲院發展黃金時期(1945~1980年)、家庭錄影帶衝擊期(1980~2002年)、現代化大型影城時期(2002~2020年)針對戲院與城市發展、戲院與娛樂產業的交互關係進行探討,藉此了解老戲院於不同時空之下的發展樣貌。

    在各時期的戲院地圖中,老戲院在城市建構出的空間結構,反應出老戲院的發展脈絡幾乎都沿著城市擴張的邊緣或是主要商業街道蔓延。且受到都市計畫、新建設施、政策頒布、人口組成…等影響,戲院地圖皆隨之反應出擴張──群聚──衰落的過程。藉由戲院地圖在空間結構上的轉變,驗證了戲院於城市中的分布情形不僅可以反應出都市的核心商業區域,亦可以呈現都市人口分布的變化;此外本研究亦透過相關史料,考證了不同類型的娛樂空間,並利用戲院地圖探討戲院與周邊娛樂空間的關係。由研究成果得知,戲院與日治時期的珈琲屋、浴場、盛り場、貸座敷以及民國時期的商圈、市場,因著具有較相近的社交功能、場所特質及商業利益,因此在空間分布上有較顯著的關係。

    在探討各時期戲院地圖與娛樂產業、城市發展的關係後,本研究得出日治時期潛在的娛樂空間意涵,區分為「日人生活場域及權力中心」、「主要商業街道及常民娛樂場所」、「次文化及夜間經濟聚集的城市惡所」三種類型。由後期發展得知「次文化及夜間經濟聚集的城市惡所」該區域帶來了最高的聚集經濟效益,不僅成為戰後商業最繁榮的區域,還造就了全臺南戲院密集最高的「電影里」特色街區。不論對應到日本城市發展,由「色里」、「芝居町」發展成為商業密集的「盛場」或是美國百老匯、倫敦西區由「紅燈區」與「戲院群」緊鄰的區域發展成為主要的商業中心,都驗證了臺南市戲院具有「惡所」以及「產生高度集客性」的場所特質。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theaters (or cinemas) located in the former Central district, West district and Tainan city's historic district.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cient maps, old images, historical data an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to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aters. Then us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atrical cartography to explor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location of theater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Including th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era (1895~1945), the golden period of theater development after second world war (1945~1980), the period of the impact of home video (1980~2002), and the period of modern cinemas (2002~2020) to s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theater maps. Then combined with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main commercial areas to know the sense of place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around the old city center of Tainan.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提問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7 第貳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戲院研究相關文獻 12 第二節 娛樂產業與戲院發展概況 19 第三節 戲院歷史與城市場所的連結---戲院地圖 28 第四節 戲院地圖與現代城市的發展關係 36 第五節 其他電影、娛樂、都市空間相關理論 39 第參章 臺南老戲院之發展脈絡與戲院地圖建構 43 第一節 日治末期到戰後臺灣電影發展概述 43 第二節 戰後各時期臺南市戲院盤點與考證 47 第三節 各時期戲院地圖 60 第肆章 臺南老戲院之戲院地圖解析 66 第一節 戲院與城市發展之關係 67 第二節 戲院與周邊娛樂產業之關係 74 第三節 老戲院與娛樂產業之場所特質探討 89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0

    一、 中文參考文獻
    (一) 中文期刊
    王育德(1941)。臺灣演劇的今昔。翔風,22,p.55-67。
    石婉舜(2010)。殖民地版新派劇的創成—「台灣正劇」的美學與政治。戲劇學刊,12,p.35-71。
    石婉舜(2012)。高松豐次郎與台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10,p.35-68。
    石婉舜(2014)。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35(3),p.82-97。
    許丙丁(1954)。臺南地方戲劇的變遷(一)。臺南文化,4(1),p.20-23。
    許丙丁(1955)。臺南地方戲劇的變遷(二)。臺南文化,4(3),p.17-21。
    許丙丁(1956)。臺南地方戲劇的變遷(三)。臺南文化,5(1),p.31-40。
    楊貞霞(2008a)。喧囂的片段一臺南老戲院(之一)。王城氣度,26,p.6-11。
    楊貞霞(2008b)。如戲的人生一臺南老戲院(之二)。王城氣度,27,p.1-13。
    張波、王興中(2005)。國外對城市(營業性)娛樂場所的空間關係研究的流派、階段與趨勢。人文地理,5,p.1-7。
    (二) 中文書籍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9)。臺南歷史散步地圖。臺北市:台灣東販。
    文可璽(2014)。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市:前衛。
    王世慶、許淑娟(1999)。臺灣地名辭書第21冊:臺南市。南投縣:臺灣省文獻會。
    田草(譯)(2008)。極樂惡所:日本社會的風月演化(原作者:沖浦和光)。臺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2008)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市:銀華出版部。
    李文卿、許時嘉(譯)(2012)。「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原作者:三澤真美惠)。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原著出版年:2012)
    周菊香(2003)。府城今昔。臺南:臺南市政府。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邱坤良(1997)。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市:台原出版社。
    邱坤良(2008)。漂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市:遠流。
    邱坤良(2014)。劇場與道場,觀眾與信眾:臺灣戲劇與儀式論集。臺北市:國立臺北市藝術大學、遠流。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臺北市:南天書局出版。
    徐亞湘(2006)。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市:南天書局出版。
    耿一偉(譯)(2010)。劍橋劇場研究入門(原作者:Christopher Balme)。臺北市:書林。(原著出版年:2008)
    陳柔縉(2011)。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市:麥田。
    陳桂蘭、王朝陽(2009)。南瀛戲院誌。臺南:臺南縣政府。
    葉澤山(2013)。圖像府城,臺南老照片總覽簡本。臺南:財團法人臺南市文化基金會。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6)。新竹市戲院誌。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1896~1997。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臺北市:玉山社。
    葉龍彥(2001)。臺灣戲院發展史。新竹市: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葉龍彥(2003)。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市: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葉龍彥(2004)。台灣老戲院。臺北縣:遠足文化。
    葉龍彥(2006)。台灣的老戲院。臺北縣:遠足文化。
    葉龍彥(2017)。圖解台灣電影史1895-2017年。
    廖怡錚(2012)。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琲店文化。臺北市:東村
    厲復平(2017)。府城.戲影.寫真:日治時期臺南市商業戲院。臺北市:獨立作家。
    蔣竹山(2014)。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臺北市:蔚藍文化。
    鍾里(譯)(1981)。日本電影史(原作者:岩崎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1)
    顏忠賢(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的理論建構。臺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 外文參考文獻
    (一) 英文書籍:
    Carlson M. (1993, c1989) Places of performance : 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rchitecture.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B. (2008)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Studies.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ge, S. (1995) Urban Tourism, London: Routledge.
    Snyder, Robert W. (1995).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York C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1226.
    (二) 英文報紙:
    NYTimes.com. (April 15, 1984). City Panel Near Vote on Save-The-Theaters Proposals. Retrieved Sep 22, 2020.
    (三) 英文網路次級資料:
    NAICS (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ensus.gov/eos/www/naics/downloadables/downloadables.htm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ISIC), Rev.4
    Retrieved from: https://unstats.un.org/unsd/publication/SeriesM/seriesm_4rev4e.pdf
    NACE Rev. 2 -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eurostat/en/web/products-manuals-and-guidelines/-/KS-RA-07-015
    (四) 日文書籍:
    岡秀隆,藤井純子(2006)。都市コミュニティの再生―両側町と都市葉(日本語) 単行本。東京: 日本中央大学出版部。
    南博(1984)。近代庶民生活誌。日本: 三一書房。
    (五) 英文、西文期刊:
    Antoni R.G, Felisa de B.G., Almudena L.V., Carlos V.C. (2018). Cartografía teatral. Una aproximación a partir del estudio del lugar del espectáculo en Barcelona y Madrid. Ciudad y formas urbanas : perspectivas transversales. Volumen 8, Formas urbanas y mapping. 2, p.126
    Carlos Villarreal Colunga, Guillem Aloy Bibiloni, Antoni Ramon Graells (2020). El Dibujo Del Atlas Teatral De España. Expresión Gráfica Arquitectónica, 39, 240-251. doi: 10.4995
    Scott, A.J. (2004). Prospects for growth and market contestation in global context Urban Affairs Review.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39 (4), 461-490.

    三、 學位論文
    王姿雅(2010)。從影像巡映到台灣文化人的電影體驗―以中日戰爭前為範疇。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石婉舜(2009)。搬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1895-1945)。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
    江沛怡(2013)。日治時期近代都市計畫對臺南府城宗教設施的衝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呂美嫻(2008)。臺南市舊娛樂街區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于綉(2008)。日治時期電影的文化建制:1927-1937。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碩士論文。
    林永昌(2005)。臺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林秀澧(2002)。台灣戲院變遷-觀影空間文化形式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林聖偉(2004)。臺南市電影院商業空間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李森(2019)。城市與酒樓:日治臺南醉仙閣經營實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劉處英(2005)。戲院與劇團:台灣高南兩市內台歌仔戲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品蓉(2016)。日治時期臺南市戲院的出現及其文化意義。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四、 電子資料庫
    (一) 綜合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臺灣日記知識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數位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典藏台灣。
    內政部,內政部統計月報。
    文化部,文化統計網。
    文化部,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檔案查詢系統。
    國立臺南大學,文化協會在臺南。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
    國家圖書館,臺灣省政府公報。
    國家圖書館,臺灣華文電子書庫。
    經濟部商業司,商工登記公示資料查詢服務。
    漢珍數位圖書股份公司,台灣人物誌。
    臺南市政府,臺南市政府開放資料平台。
    臺南市政府,臺南研究資料庫。
    (二) 歷史地圖、圖像資料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核心應用系統。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府城歷史文化網際網路空間資訊平台。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三) 電影、戲院統計資料電子資料庫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臺灣電影網。
    台北藝術大學,臺灣電影史研究史料資料庫。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
    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五、 報紙
    (一) 日治時期報紙
    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及日文版。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日文舊籍。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舊版報紙。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新民報(1932-1937)。
    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國立台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臺南新報》復刻版(現存1921-1937 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新報資料庫。
    得泓資訊有限公司,中央日報1928-1949。中國近代報刊電子資料庫。
    得泓資訊有限公司,自立晚報。中國近代報刊電子資料庫。
    得泓資訊有限公司,臺灣日日新報。中國近代報刊電子資料庫。
    得泓資訊有限公司,臺灣民報系列。中國近代報刊電子資料庫。
    漢珍知識網,台灣日日新報(漢珍/YUMANI清晰電子版)。
    漢珍知識網,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JIHO資料庫,日治時期臺灣時報(1898-1945合集)。
    臺南廳,《臺南廳報》,臺南:臺南廳,1903-1920 年。
    (二) 不限日治時期
    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知識庫。
    中央研究院,臺灣新生報-報刊資料檢索暨圖書館服務系統。
    國家圖書館,中國時報全文報紙影像資料庫。收錄年代:1991-1999。
    國家圖書館,中華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收錄年代:2004-2006。
    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出版期刊指南系統。
    國家圖書館,全國報紙影像系統。
    漢珍資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新聞智慧網。
    漢珍資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

    六、 網路資料
    蔡佳妘 (2019)。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749723?mode=whole。2020/10/10瀏覽。

    七、 地圖
    (一) 日治時期圖像史料
    臺南城圖(1896)、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 高精度 (1904)、市區改正臺南市街全圖(1907)、臺南及安平市街圖(1907)、臺南市區改正計畫圖(1911)、臺南市地圖(1917)、臺南市全圖(1918)、臺南市街圖(1922)、臺南市街圖(1927)、臺南市全圖(1928)、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1929)、地番入臺南市地圖(1933)、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1936)。
    (二) 戰後圖像史料
    臺南市街圖(1959)、臺南市街詳細圖(1971)、臺南市街詳細圖(1974)、臺南市街圖(1975)、臺南市街圖(1976)、臺南市街詳細圖(1978)、臺南市街圖(1979)、臺南市圖(1982)、臺南市街圖(1984)。

    八、 史料
    (一) 日治時期文本:
    1. 觀光案內、指南:
    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昭和九年(1934)、臺灣觀光指南(1935)、臺南州觀光案內(1937)。
    2. 全市產業要覽、調查:
    臺南市產業調查 第一回(1922)、臺南州社會敎育要覽(1928)、臺南市產業要覽(1931)、臺南市要覽(1935)、臺南市要覽(1939)。
    3. 商工名錄、官民職員錄:
    臺南人物名鑑發行所 臺南官民職員錄(1927)、臺灣職員錄(1928)、臺南市勸業協會臺南市商工案內(1934)、臺南市役所臺南商工人名錄(1938)、臺南市役所臺南商工人名錄(1939)、臺南市役所臺南商工人名錄(1940)。
    4. 文章、研究論文集:
    今村義夫遺稿集(1926)、臺灣事情(1927)、臺南州公報特別號(1928) 、蕃人の奇習と傳說-蕃人の娛樂(1935)、津田健治研究論文集(1937)。
    (二) 戰後民國時期文本:
    1. 產業要覽、調查:
    臺南市志、續修臺南市志。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